大學思修ABC卷答案
思修A卷答案:
BCBCB
材料說明的問題:心理素質是人才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1分】;身心相互作用,作為有機統一體對人的生活實踐產生影響【1分】;一個健康的人,不僅要有健康的生理,還要有良好的心理,即所謂身心健康【1分】;心理健康與否與人生價值的實現密切相關【1分】。
材料帶來的啟示:促進自我身心和諧的的重要性(一個人自覺地調適心理,保持心理健康,能夠為人生價值的實現創造良好的自我環境【2分】)和必要性(大學生由于種種原因可能會產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自覺調適心理,保持心理健康是現實的迫切需要【2分】);結合個人實際【2分】。
【答案要點】第七章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和第三章的科學對待人生環境
(1)答案要點:1、自由平等觀念是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的重要內容。法律上的自由平等觀念最為核心的內容是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觀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地觀念。雖然法律是約束人們的行為的規范,但并不意味著 對人們的限制于取消。任何人在行使自由權力的時候,都必須尊重他人的自由。材料中,提出意見者在享受進入圖書館的權利時,也應尊重他人行使該項權利的自由。
2、 社會主義制度為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地理想奠定了現實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基礎。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依照法律規定平等地享有和行使法律權利,不承認有任何享有特權的公民。公民在使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對于任何公民,不論其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社會地位等有何差別,都要給予平等對待,保證每個公民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保護。因此,無論是拾荒者、乞丐,其進入圖書館的權利都平等的受到法律保護,不能區別對待。
3、 要樹立正確的法律權利與義務觀念,懂得如何適當行使法律權利。法律權利以為這人們可以依法作為或不作一定行為。無論履行權利還是承擔義務都有明確的法定界限。二者在功能上具有互補關系。材料中正事體現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的自由平等。乞丐或拾荒者平等地被對待進入圖書館,館長沒有權利阻止其進入,而反對其進入的人也有權利離開圖書館,放棄其已經享有的權利,這是對權利義務一一對應的集中體現。
試題分析:題目材料出自國內一件真實事件。杭州市圖書館就開始實行對所有讀者免費開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圖書館對這些特殊讀者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凈再閱讀。這一舉措推行以來,一直引起一些讀者的不滿。但圖書館堅持自己的原則。改革開放發展到今天,伴隨著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建立,公民意識和社會普遍的法律意識逐步提升,權利這個字眼逐步進入每個人的觀念之中。本題立足當下,緊密結合法律基礎知識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理念的基本知識,運用知識點對材料進行提取分析,考察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法律術語的準確表達。
(2)答案解析 答:材料中體現了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重要性,也凸顯了營造和諧社會環境的必要性。人與人和諧相處要堅持以下原則:第一、平等原則。平等待人,是促進個人與他人和諧的前提,與人交往應一視同仁,不因社會地位等原因而有所區別對待,要尊重他人。第二、寬容原則。寬容是促進個人與他人和諧必不可少的條件。人與人之間應寬容以待,和諧共存。這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要求。材料中恰好體現了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理念和價值觀。試題分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是個常考常新的考點。結合思想道德修養中人生觀知識點科學對待人生環境,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道德觀中的團結友善,繼承和發揚傳統美德等知識點均是本題所考范圍。建議考生在復習過程當中,應當樹立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視角,將思想道德修養框架下熟練掌握核心考點并結合實際,能夠分析實際問題。
B卷答案:
BCBAB
材料說明的問題:誠信是企業生存之本【1分】;誠信關系到大學生成才【1分】。
結合所學知識談談自己對誠信的看法:誠信是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客觀要求【1分】;誠信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點【1分】;誠信是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1分】;誠信對于大學生的重要性(誠信是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的基礎【1分】;誠信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1分】;誠信是大學生進入社會的通行證【1分】);結合個人實際【2分】。
【參考答案】 第五章 社會公德部分
(1) 文明禮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文明出行是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的表現,它反映著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文明出行也是提高人們道德素質的迫切需要,體現了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
文明出行也是遵紀守法的表現。為維護道路交通秩序,預防和減少交通事故,保護人身安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財產安全及其他合法權益,提高通行效率,我國
制定了《道路交通安全法》,該法規定,機動車行經人行橫道,應當減速行駛。遇行人通過人行橫
道,應當停車讓行;機動車行經沒有交通信號的道路上,遇行人橫過道路,應當避讓;在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員傷亡的,車輛駕駛人應當立即搶救受傷人員;交通警察趕赴事故現場后,應先組織搶救受傷人員;對交通事故中的受傷人員,醫療機構應當及時搶救,不得因搶救費用未及時支付而拖延救治。道路交通上普遍存在的交通不文明現象,直接違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良好社會秩序的形成、鞏固和發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所以,文明出行“既是道德呼喚,也是法律要求”。
(2)社會公共生活活動范圍的廣泛性、活動內容的公開性、交往對象的復雜性、活動方式的多樣性,要求構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公共生活領域越擴大,對公共生活秩序的要求就越高。這就需要我們從自身做起,運用道德和法律兩種基本手段,來維護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具體而言我們需要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第一,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在實踐中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意識。參加志愿者服務等公益事業和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了解社會、拓展實際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強社會責任感有極大的幫助。大學生培養社會公德意識的實踐活動有很多具體方式,既可以參加社會公德的宣傳活動普及社會公德規范、傳播文明新風,也可以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服務社會、回報社會;既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加入各種社會公益組織。
第二,要加強法律意識,培養法律思維方式,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遵紀守法。遵紀守法是維護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條件。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構建文明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
C卷:ACCBA
【大學思修ABC卷答案】相關文章:
2.思修實踐報告
4.思修實踐報告3篇
7.思修實踐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