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數學教學故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我的教學故事數學
教師不能代替學生思考,同時要充分利用好教學中的各種素材,盡可能讓學生自己探索、發現數學結論,讓學生體驗學習和創造的過程,培養學生正確的數學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此陽光網小編為大家推薦了我的教學故事數學的有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用。
我的教學故事數學篇一
我覺得數學教學是一項非常有趣而有研究意義的工作。在數學課上,有思維比拼,也有對錯辯論,有積極的合作,也有巔峰的對決。如今的教學和我們兒時接受的教學方式真的是千差萬別,我們機械的模仿和固定的思維已經不能被這些小精靈們所接受和滿足,他們個個使勁渾身解數,在展示自己的個性思維和奇妙方法,像是在演繹精彩而又真實的數學童話故事。不知不覺,挑戰成了孩子們喜歡的學習方式,甚至是挑戰我,已經開始要求我坐到他們中間去聽發言的學生講課。在學生這種研究的勁頭下,我怎么可能不被感染,也想好好研究一下這門課的教學,樂在其中,相識恨晚。在實施生本教育的過程中,我多次嘗試、反思、總結,較深的體會有:
1、放手讓孩子創新,適合他們的年齡階段的創新。
我們確實比學生考慮事情要周全,也就不自覺的想為他們安排好一切,包括要學生怎么去想,怎么去做,但是我們想的不一定被學生喜歡和接受,所以還是讓他們回歸這個年齡段最真實和最自然的思維形式,自由的生成一些創新的東西。數學課上在講十幾減幾的題目時,有不少他或許是沒認真聽老師的課,或許是他就是愿意那么去想,他就愿意把12-4分解成12-3-1,在我看來沒有必要,這和12-4有什么區別,但是人家就是喜歡這么分解,而且又做不錯,那我們有什么理由說不好呢?顯然書上沒有提倡這種做法。如果讓學生去編書,他們也許會加入這種方法。
2、教師要教的少,讓學生學的多。
這一點是生本教育最根本的一點體現吧,封住自己的嘴的同時,意味著教師要做大量的工作。如何讓學生學的多,怎么樣學生才愿意學。課前的準備工作不言而喻是很有挑戰的,如何在課前設計有趣味性、有探索興趣的問題,這是一節成功研討課的關鍵。起初,預習并不順利,學生只是作為一項任務把它完成,再加上孩子的識字寫字能力還很差,所以預習作業往往完成的不佳。低齡兒童對自己的要求不高,自主學習的能力當然就不是很強,但是對于挑戰性的任務甚感興趣,比如,和別人比賽誰的方法好,誰學會的快,誰能自己解決較有難度的事情,誰是第一個完成任務的優勝者。正是基于這些易刺激學生大腦興奮的誘因,我在預習中多加入了挑戰性的問題解決,學生的興致提高,已能慢慢主動提高作業的質量,多展示自己的想法。在講到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時,學生們居然在課上提出了好幾種計算方法,方法如下(1)“24-8”把8分成4和4和;(2)“24-8”用豎式;(3)用豎式,24的2上面還標有退位的點,并且這個點是學生在寫完之后,又跑到講臺上重新加上的;(4)“24-8”,把24分成了10和14;這是我所沒有預料到的,看的出學生有著巨大的潛力,就等著我們怎么去幫助他們挖掘了,所以,教師還是應該少說,不要污染孩子的思想,可以的時候,只在一旁打氣、看表演、鼓掌就可以了,有難度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給他們一個暗示也就足夠了。
3、小組合作既促進學習,又增進友誼。
小組合作應該是生本教育課堂的精髓,以學生影響學生,以學生教會學生,最終達到教師不教學生自會的效果。如何培養小組有效的合作呢?起先,給我最大的困惑是不會引導學生,讓學生有序有質的說好,反而給了那些不愛動腦筋的孩子一個更不動腦筋貪玩的好機會,小組合作流于形式。這種心急,給了我一段時間的'打擊,讓我快對低年級的孩子失去合作的信心。但是,也許是“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照亮了他們的心,也許是他們懂得了合作是一種鼓勵、是一種分享,更是一種力量。于是,他們慢慢走到了合作的行列中。現在,孩子們已經能夠在小組內進行簡單的討論,并學會了幫助別人,也可以走上講臺當一回小老師,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正在提高,相信給孩子些時間和空間,不斷更新我們的思想,采取有效的方法,孩子一定會有更大的進步,就讓我們靜等花開。
總的說來,自己懂得數學教學方面的知識還太少,不足以滿足教學的需要,以后的工作中還應多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多研讀教材,深入把握教學核心,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武裝大腦,早日成為一名專業的優秀教師。
我的教學故事數學篇二
小學數學中的許多知識,只要我們去認真地分析教材,精心地設計問題,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絕大部分知識都是可以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學生在積極探索的過程中,不僅學到的基礎知識得到了應用,自主學習,積極探究,不斷創新的精神也得到充分的培養。
但課堂上各種各樣的情況隨時都會發生,老師應審時度勢,因勢利導,靈活巧妙地駕馭課堂。記得有一次我講軸對稱圖形時,事先布置學生課下剪一些平面圖形,有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圓、各種三角形、梯形等。課堂上讓學生通過剪、折、拼弄清楚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當大部分學生通過折、剪已驗證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時,我也予以肯定。突然有個學生猛的站起來說:“老師,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它有兩條腿!(也就是對稱軸!)”話音剛落,嘩——全班學生都笑的前伏后仰,有的甚至喊:“呆子你又做夢呢?”那一刻我也愣了一下,心想這孩子又出什么洋相!同時從教近十年的經驗告訴我——讓孩子暢所欲言!于是,我糾正了該學生說話的錯誤,讓該生親自上講臺演示。唉,不錯!他做的這個平行四邊形確實有兩條腿!(對稱軸。)這時,學生都疑惑了,急于想知道原因。
我趁熱打鐵,讓學生通過量一量,看一看,該生做的這個平行四邊形與大家的有什么不同。大家情趣盎然,通過仔細觀察,測量,討論得出:他剪的平行的四邊形是四條邊相等的平行的四邊形。兩條對角線就是它的對稱軸。我借機告訴大家:他剪的圖形是菱形,也是軸對稱圖形,以后你們會學到的!一般地說,平行四邊形是指兩組對邊分別相等且平行的四邊形,它不是軸對稱圖形。我即刻表揚了這個學生的求異精神,并要求同學們以后不要再嘲笑他,而要向他學習。頃刻間,孩子們掌聲雷鳴,受益匪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課堂上要培養學生的求異精神,如果學生的求異出了錯,也不要批評指責,而要點撥啟發,保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這樣學生不僅得到了知識上的啟迪,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滿足,以后更能各抒已見;更能體會到成功和創造的歡樂,繼續發揮創新的潛能!
我的教學故事數學篇三
“問泉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成績的取得,不僅要付出辛勞,更多的是對教育教學不斷地總結與探索。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沒有經過篩選,其智商的發展本身就存在著差異,在教學中要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去觀察、去思考、去動手操作,培養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數學學習熱情,讓他們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學習數學知識充滿著無窮的樂趣。
在平時的的課堂教學中,我的做法是:讓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貫穿教育教學的始終。“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師生情感融洽,學生才會敢想、敢問、敢說。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我總是微笑的面對學生,從不板著臉上課,更不對學生大聲訓斥,力求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平時教學中,盡量運用感官總動員,盡量讓學生學懂,學透,能夠做到舉一反三,知一曉十,還要能夠用“聯想”去學習,例如:我在教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時,讓學生伸出大拇指說千米,伸出食指時說米,伸出中指時說分米,伸出無名指時說厘米,伸出小指時說毫米。而且還依次說出他們之間的`進率。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1厘米=10毫米。隨著時間的推移同學們就學會了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和單位之間的互化。在以后的日子里如學習面積單位、質量單位、人民幣單位、體積單位,只要掌握單位之間的進率以后,就能夠“聯想”到長度單位的手法和長度單位進率以及單位之間的互化,這樣學生學起來就非常容易了。例如:在教學學生認方位時,讓學生伸出右手向上指表示北,嘴里同時說出上北,向下指表示向南,嘴里同時說出下南,左手向左放平表示向西,嘴里同時說出左西,右手向右放平表示向東嘴里同時說出右東……用手勢立即就可以表示出八個方向,學生們學的就既輕松又愉快。在教學中還聯系現實生活中的東南西北等八個方向來認識方位。在教位置與方向時,我也要求學生用手勢來表示任意方向,如東偏北30度600米處…… 這樣一來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學的有趣,對知識點掌握的又快又好,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學的數學知識扎實,喜歡學習數學知識,并自覺地運用感官總動員。這時,我都會及時進行鼓勵。一位學生說:“上了胡老師的數學課,很有趣味性,我越來越喜歡做數學題了。”我聽了,覺得他對數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求知欲望,已經愛上數學課了,心里非常高興,為我的創新教學而高興。
每一個故事的表演者是我的學生和我,其中我的學生是主演,導演有時是我,但更多時候是“真理”與“創新”。學生和我每天演繹著不同的故事,在故事中,我領悟到新課程帶給我的啟示:教師不能代替學生思考,同時要充分利用好教學中的各種素材,盡可能讓學生自己探索、發現數學結論,讓學生體驗學習和創造的過程,培養學生正確的數學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越來越喜歡有故事的課堂,也更加熱愛這個有故事的職業。
【我的教學故事數學】相關文章:
我的數學教學故事04-04
數學教學故事01-30
數學教學故事04-04
我與數學的故事作文06-05
我與數學的故事作文03-28
我的教學故事05-11
我和數學的故事作文11-29
我和數學的故事作文06-01
我的教學小故事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