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故事(集合15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寓言故事吧,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植物等。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情節高度凝練的故事中得到揭示。被廣泛傳播的寓言故事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寓言故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寓言故事1
今日,我讀完了老師向我們介紹的《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這本書。書里有很多小故事。故事雖然短,但其中讓人領悟到的道理是特殊有益的。其中,我對幾個小故事的印象特殊深刻。
《盲人摸象》講的是一群盲人摸大象,最終都說錯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假如不把握事物的全部特征,只憑自己的局部體驗去描述這個事物,最終只能造成片面性的生疏,會鬧出很多笑話。
《亡羊補牢》講的'是一個人養了一群羊。一天晚上羊被狼叼走了,鄰居勸他把羊圈修一下,但是他不聽,結果丟了更多的羊,最終他還是把羊圈補上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了錯誤要及時改正,將來就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了,同時我們也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
《守株待兔》講的是一個人累了,在一棵樹下坐著。突然有一只兔子撞死了以后,他每天在這兒坐著,可一只兔子也沒有。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把偶然發生的事當成了必定發生的事。期盼偶然大事再次發生是不會有結果的,也是愚蠢可笑的。
俗話說,“讀一本好書可以滋養人的一生。讀一本好書,猶如交了一位高尚的伴侶。”作為三年級的我,以后要讀更多的好書。
中國寓言故事2
有一天,蜘蛛對蠶說:“你每天吃飽桑葉,一天天長大,然后從嫩黃的嘴里吐出縱橫交叉的長絲,織成繭殼,把自己牢牢地封裹起來。蠶婦把你放進開水中,抽出長絲,最后毀了你的身軀和繭殼。你口吐銀絲的絕技恰恰成了殺死自己的手段,這樣做不是太愚蠢了嗎?”
蠶回答:“我固然是殺死了自己,但是,我吐出的銀絲可以織成精美的綢緞,皇帝穿的龍袍,百官穿的`朝服,哪一件不是用我吐出的長絲織成的?你也有吐絲織網的絕技。你張開羅網,坐鎮中央,蝴蝶、蜜蜂、蚊子、小蟲,只要撞入你的羅網,就統統成了你口中的美餐,沒有一個能夠幸免。你的技術是夠高超的了,但專門用來捕殺別的動物,是不是太殘忍了呢?”蜘蛛很不以為然:“為別人打算,說得多好聽!我寧愿為自己!”
中國寓言故事3
1、中國簡短寓言故事:虎懼駮馬
有一次齊桓公騎馬出游,來到野外山林之中,忽見遠處有一只老虎擋道。齊桓公正打算繞道前行時,不想那只老虎倒先伏在了地上,竟然一動也不敢動。于是,齊桓公一行得以從老虎身邊飛馳而過,打獵滿載而歸。
齊桓公回宮后,便問管仲:“今天我騎馬外出,老虎見了我竟嚇得不敢往前走了,這是什么原因呢?”
管仲答道:“我想,您可能騎的是一匹毛色駁雜的高頭大馬,迎著正在升起的太陽奔跑吧?”
齊桓公趕緊點頭:“正是這般情景。”
管仲于是分析說:“這種馬飛馳起來很像一種叫做‘駮’(bo)的猛獸,而駮是專以虎豹為食的。那只老虎以為您騎的是駮,它又怎么能不害怕呢?”
這則寓言說明,老虎被像駮之馬的外表所迷惑,因而作出了錯誤的判斷,于是將自己給嚇住了。聰明的人類則應學會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從而使自己的認識一步步地接近于客觀的實際。
2、中國簡短寓言故事:畫蛇添足
有個楚國貴族,在祭祀過祖宗后,把一壺祭酒賞給門客們喝。門客們拿著這壺酒,不知如何處理。他們覺得,這么多人喝一壺酒,肯定不夠,還不如干脆給一個人喝,喝得痛痛快快還好些。可是到底給誰好呢?于是,門客們商量了一個好主意,就是每個人各自在地上畫一條蛇,誰先畫好了這壺酒就歸誰喝。大家都同意這個辦法。
門客們一人拿一根小棍,開始在地上畫蛇。有一個人畫得很快,不一會兒,他就把蛇畫好了,于是他把酒壺拿了過來。正待他要喝酒時,他一眼瞅見其他人還沒把蛇畫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邊自言自語地說:“看我再來給蛇添上幾只腳,他們也未必畫完。”邊說邊給畫好的蛇畫腳。
不料,這個人給蛇畫腳還沒完,手上的酒壺便被旁邊一個人一把搶了過去,原來,那個人的蛇畫完了。這個給蛇畫腳的人不依,說:“我最先畫完蛇,酒應歸我喝!”那個人笑著說:“你到現在還在畫,而我已完工,酒當然是我的!”畫蛇腳的人爭辯說:“我早就畫完了,現在是趁時間還早,不過是給蛇添幾只腳而已。”那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要給它添幾只腳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氣地喝起酒來,那個給蛇畫腳的人卻眼巴巴看著本屬自己而現在已被別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為是,喜歡節外生枝,賣弄自己,結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這個畫蛇添足的`人嗎?
3、中國簡短寓言故事:高山流水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于彈奏琴弦,鐘子期擅長于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游覽時,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滯留在巖石之下,心里寂寞憂傷,便拿出隨身帶的古琴彈了起來。剛開始,他彈奏了反映連綿大雨的琴曲;接著,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樂音。恰在此時,樵夫鐘子期忍不住在臨近的一叢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來,在山上砍柴的鐘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聽到伯牙彈琴,不覺心曠神怡,在一旁早已聆聽多時了,聽到高潮時便情不自禁地發出了由衷的贊賞。
俞伯牙聽到贊語,趕緊起身和鐘子期打過招呼,便又繼續彈了起來。伯牙凝神于高山,賦意在曲調之中,鐘子期在一旁聽后頻頻點頭:“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無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隱情在旋律之外,鐘子期聽后,又在一旁擊掌稱絕:“妙啊,浩浩蕩蕩,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樣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鐘子期就能完全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他放下了琴,嘆息著說:“好呵!好呵!您的聽音、辨向、明義的功夫實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說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樣,我的琴聲怎能逃過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結為知音,并約好第二年再相會論琴。可是第二年伯牙來會鐘子期時,得知鐘子期不久前已經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傷感,難以用語言表達,于是就摔破了自己從不離身的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中國寓言故事4
找妻子寓言故事
從前有一只,十分驕傲自滿,因而他拒絕從親戚和同類中尋找妻子。他說,他寧愿沒有妻子,除非他能夠贏得宇宙問最強大者的女兒的青睞。
于是他到了太陽——強中之強者那里。他要求太陽把他的女兒嫁給他。太陽說,他應該到別的地方去找一個更強大的——那就是隱蔽和遮蓋大地的云。他自己,太陽,不能穿過云去照耀大地。于是到了云那里,對云說他想向他的女兒求婚。但是云告訴他到別處去找,因為還有比云更強者——那就是風。因為風一吹,云就散了。“那么,我就到他那里去,”說,“你就留著你的女兒吧。”于是他到了風那里,對風說,云告訴他,鳳才是最強大的,因為風所到之處,摧毀一切。因此,他想要風的女兒。風回答說,“你受騙了,你在這里找不到妻子,因為還有一個比我更強大的——他使我發怒,然而穩穩當當地頂住我的強大力量。這個更強大者是一座高塔,它又高又牢,我怎么也吹不倒他,晃不動他。”回答說:“那么,我對你的女兒沒有興趣了。我必須要最高大者的女兒,所以我要去找塔。”于是他到了塔那里,要娶塔的女兒。塔低頭看看他,對他說:“你錯了。叫你到這里來的'人是在捉弄你,因為你會發現有一個比我更強大的,對他我不能忍受。”
“那么,是誰呢?”問。
“那就是,”塔回答,“,她在我下面筑了個窩。多么堅硬的灰泥她都能咬碎。她在我下面挖掘,把我咬穿。沒有任何辦法擋得住她。”
“什么?哈!哈!”說,“這真是奇怪的新聞!是我的親戚。我想往上高攀——末了,我還得回到我自己的同類中來。”“這就是你的命運,”塔回答說,“回家去吧,要學會不要再輕看你的同類。先生,除了一只小外,你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妻子了。
中國寓言故事5
【徐王互嘲】
北齊徐之才被授封西陽王,尚書王元景戲說之才道;“人名之才,有何義理?依我所解,當是乏才。”
之才也不示弱,隨聲反譏說:“王之為字,加言為枉,近犬使狂,加頸足就成馬,施角尾而成羊。”元景無言以對。
【出頸無明】
徐之才常與盧元明互嘲取樂。一次,徐之才宴客,盧元明也在座。徐即嘲元明道:“去頭則是兀明,出頸則是無明,減半則是無日,變聲則是無盲。”元明笑而無以對答。
【煎餅之謎】
南北朝時,一天北齊皇帝高祖對幾個大臣說:“我出個謎語你們猜猜吧:“卒律葛答!”只有石動甬猜出來:“煎餅。”
原來“卒律葛答”是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突厥語,譯成漢語是“前火食并。”“前火”和“食并”正好組成“煎餅”二字。
高祖又讓大臣們也出個謎。大伙還沒制作出來,石動甬卻說:“卒律葛答!”高祖沒猜出來,問他是什么?石動甬說:“是煎餅。”
高祖說:“這是我剛才出過的謎,你怎么又重復出呢?”
石動甬談諧地說:“我是趁你的煎餅鍋還熱,就跟著再做了一個。”高祖大笑
【勝他一倍】
北齊高祖常讀《文選》,稱贊郭璞的`《游仙詩》寫得好。石動甬說:“這詩有什么好?若令小臣作,定勝他一倍。”高祖即令他作詩。
動甬說:“郭璞《游仙詩》云:‘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小臣作云:‘青溪二千仞,中有二道士。’豈不勝他一倍?”高祖大笑。
【世尊騎牛】
石動甬對法師說:“佛常騎什么東西?”
法師回答說:“有時坐千葉蓮花,有時乘六牙白象。”
石動甬說:“原來法師一點不讀經書,連佛所乘何物都不知。”
法師問:“施主您讀經書,知道佛騎什么?”
石動甬說:“佛騎牛。”
法師問:“怎么知道佛騎牛呀?”
動甬說:“經書上說:‘世尊(舊時對佛的敬稱)甚奇(與“騎”諧音)特(古時解釋“牛”義)’,難道不是佛騎牛嗎?”旁人大笑。
中國寓言故事6
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賣好馬的人有一匹好馬,可沒有一個人覺的他是好馬。于是,他就去找相馬專家。他和專家說:"我有一匹好馬,可怎么也買不出去這是為什么吧?專家看了看馬,走前,把馬的價格抬高了十倍,就有很多人買了。
寓言道理:真正好的`東西,又得到了專家的賞識,它的身價就會倍增。這說明專家的賞識很重要。但盲目崇拜權威,沒有自己的判斷力也是不行
伯樂一顧是從這故事里概括出來的成語,形容人們對名家的崇拜,也用以比喻受知遇賞識。
中國寓言故事7
出言不遜
東漢末年,袁紹手下有一員智勇雙全的大將,名叫張合。
有一次,袁紹與曹操各自率領軍隊,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縣東北)進行決戰。袁紹害怕自己糧草不足,就命令淳于瓊專門負責督運糧草,屯糧于烏巢。此時曹操的糧食不多了,想迅速結束戰爭,就趕往烏巢襲擊淳于瓊。
張合對袁紹進行勸諫,勸他不要小看曹操,應當派遣重兵保住烏巢,否則軍隊沒了糧食,后果不堪設想。而袁紹手下的謀士郭圖,卻認為烏巢的.形勢沒有那么嚴重,應該調動主要兵力襲擊曹操的大本營。張合覺得這樣做占不到什么便宜,堅決反對。
袁紹對郭圖非常信任,只派小部隊救援烏巢,而調動重兵攻打曹軍大本營,卻未能如愿以償。結果,曹操真的攻入烏巢,將袁紹的糧草燒得一干二凈。這樣一來,袁紹大軍軍心浮動,士氣低落。
郭圖知道正是自己的計策才造成大軍失利,為轉移袁紹的視線,就說張合的壞話,他對袁紹說:“您打了敗仗,張合卻整天幸災樂禍,說話也非常傲慢無禮。”
中國寓言故事8
中國寓言故事:秀才的“大志” 兩個窮酸秀才,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不事稼穡(se),不學無術,一天到晚裝模作樣,搖頭晃腦,自作清高。衣服又舊又破,常常連肚子都填不飽,可他們依舊鄙視勞動。 一個炎炎的夏日,這兩個秀才聚到一起了。他們走到村邊,坐在一個大樹墩上,一人拿著一把破舊的大蒲扇,不停地搖著扇,驅趕著蚊蟲。他們看著農人正在地頭辛苦地干活,顆顆汗珠滴在土地上,兩秀才大發感嘆。 一個秀才說:“他們真苦啊!這么勤巴苦做的,落得個什么呢?我這一輩子雖說也窮酸,可是我只要吃飽了飯、睡足了覺也就行了。我最討厭的就是像他們這樣下地去干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他們太胸無大志了。將來有朝一日我得志了,我就一定先把肚子填得飽飽的,吃飽了再睡;睡足以后再起來吃,那該是多有福氣呀!有了這樣的福氣,就算是實現了我的大志了。老兄,你說不是這樣嗎?” 另一個秀才不同意前一個秀才說的話。這個秀才說:“哎呀老兄,我和你可不一樣啊。我的原則是吃飽了還要再吃,哪來的'工夫去睡大覺呢?我要不停地吃,這才是享受人世間最大的樂趣。依我看,這才是我的大志!” 兩個人喋喋不休地談著他們的“大志”,原來只不過是不勞而獲、坐享其成,所以到頭來也只不過是畫餅充饑。 兩秀才的“大志”,實在是可悲又可鄙,這種寄生蟲的狹隘自私,只能遺人笑柄。
中國寓言故事9
牽來了一頭大象。
人們為了觀光,
鬧鬧嚷嚷,
來自四面八方。
小老鼠笑道:
“個個都跑來欣賞,
就像是來看什么稀世寶藏。
有啥好看,
這樣一副丑模樣!
別以為
我也會少見多怪,
前去捧場!
看它那樣趾高氣揚,
儼然一副老爺模樣,
難道它邁步走向前方
就不能
向大家俯首問安?
我的派頭也不小,
如果要和它較量一番,
也決不會比它
差多大分量。”
此時,
一只貓突然出現,
不知來自何方。
嘴巴一張,
尾巴一揚,
小老鼠早已進了它的肚腸。
如果不是貓兒來得魯莽,
那只鼠想必還在說短道長。
雖然貓兒一聲不響,
根本沒和老鼠抬杠,
卻用實際行動
把自己的`看法敘說端詳:
老鼠不是大象。
(陳際衡 趙世英譯)
中國寓言故事10
義鵲憐孤
很久很久以前,在大慈山的南面有一棵大樹,樹干有兩圍粗,樹枝壯實,樹葉寬大。有兩只喜鵲飛到這棵大樹上忙著筑巢,它們就要做母親了。過了不久,兩只喜鵲各自生下了小喜鵲,兩個家庭熱熱鬧鬧,日子過得又溫馨又紅火。喜鵲媽媽每一天飛出去找食,回來后,一口一口喂給孩子們吃。雖然喜鵲媽媽十分辛苦,可心里覺得很幸福。
過了不久,發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情。一位喜鵲媽媽在出外覓食時被老鷹叼走了,它再也回不來了。它那兩個可憐的孩子已經一天一夜沒吃東西,也沒見到它們的媽媽回來,失去媽媽的小鵲十分悲哀地哭呀哭呀,那聲音十分凄涼。
小鵲的哭聲傳到鄰居喜鵲家里,這家的媽媽立刻對自我的孩子們說:“你們聽,我們鄰居家的小鵲哭得多悲痛啊!我過去看看,你們乖乖地在家呆著別動,等我回來!”說完,喜鵲媽媽離開了自我的孩子們,很快飛到了喜鵲孤兒的家中。
看到鄰居家的喜鵲媽媽,兩只小鵲哭得更悲痛了,它們向喜鵲媽媽哭訴自我失去了媽媽。鄰居家的'喜鵲媽媽憐憫地撫摸著小鵲說:“孩子們,別哭了!今后我就是你們的媽媽,你們就是我的孩子!走,到我們家去吧!”于是喜鵲媽媽把這兩只小鵲一個個叼起來,放進自我的巢里,還囑咐自我的孩子,要好好和這兩只小鵲一齊生活、玩耍。此刻,它們的家雖然有些擠,但大家相親相愛,過得也很歡樂。失去了媽媽的兩只小鵲受到這家喜鵲媽媽的照顧,它們也把那里當做了自我的家。喜鵲媽媽的生活負擔增加了一倍,它每一天更辛苦了,可它毫無怨言。
喜鵲只是一種鳥類,卻能如此懂得憐憫、愛護弱者,這樣講仁講義。而我們有些人卻毫無人性,不仁不義,所以,他們是連禽獸都不如的。
中國寓言故事11
時光如梭,寶寶一天比一天大了,仿佛只是一眨眼間,就會跟著我們咿咿呀呀學說話了,開始對書籍感興趣,會一頁一頁地翻書了,作為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我思忖著,過段日子就要教寶寶學說話了。然而作為新手媽媽,對于如何教會孩子學說話,無從下手。
家里早早就備下了掛畫識字書,每天帶著寶寶來學習幾次拼音,希望她發音標準,然而寶寶學習興趣不濃厚,妥妥的擺設,嘆氣!
趕緊跟單位前輩請教,前輩建議我不要過于緊張和焦慮,幼兒期學語言跟小學生系統學習是不一樣的,不需要照本宣科從“a、o、e”學起,最好的方法就是磨耳朵,聽得多了就自然會說了。
我如獲至寶,趕緊買了個早教機,設置好課程,定時給孩子講故事聽歌謠,一段時間以后,寶寶會跟著發幾個音了,不過在嘗試跟她對話的時候,發現她對于“話”的意思并不清楚,典型的“只知其音不知其意”,我這才意識到,必須將聲音和圖片或者玩具結合,讓孩子有一個形象化的認知。
把故事里“人物”具體化,用玩情景劇的方式,跟孩子講故事,或者,給孩子看繪本,給孩子講故事,這下效果好多了,寶寶看著玩具能認出玩具,會努力說玩具的名字,我為此買了不少玩具和啟蒙書籍,積攢了一些心得。
這本《中國古代寓言》買的時候是瞧見封面上寫著“語文特級教師推薦”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建議閱讀”,覺得非常好,就拿來先看了。
個人覺得,這本書《中國古代寓言》有優點也有缺陷,優點是句子很優美,具有文學性,對于培養孩子的語感特別好,字體也是標準的正楷字,也方便孩子以后學習寫字,有聲注音版發音標準,適合老人在家給孩子播放,避免孩子從小有口音不好糾正;缺點是內容比較深,適合大一些的孩子,紙張也容易撕破,我個人覺得童書還是應該比較厚實些。
要特別說明一下,基本上每一篇寓言故事后面都會有一個寓意點撥,有助于引導孩子發散思維,我會考慮在孩子4歲左右跟她詳細地解說,教她拼音的.時候用到這本書。
和孩子一起成長,做好孩子的第一個老師,覺得自己肩膀上的責任很重,所幸現在的工具書真的很詳實,選對了可以省下一大半的工夫。
中國寓言故事12
我最近讀了《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這本書中寫了許多小故事,每個小故事看似很短,很簡單,但都包含了一個個深刻的道理。
記憶最深刻的有兩則故事,一:“刻舟求劍”講了一個楚國人坐船渡河,突然,楚國人的寶劍掉到水里了,別人大叫道:“哎!你的寶劍掉了,還不快撈上來!”楚國人不慌不忙在船邊刻了個記號,說:“不著急,我在船邊上刻了個記號。等船靠岸了,水淺了,我再下去撈寶劍。”別人說:“船是能在水里飄動的,劍則沉到了水底是不動的,那樣就找不到劍了……”這則故事諷刺那些不懂得根據實際情況來處理問題的'人,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態度去處理問題。
二:“三人成虎”講的是,在魏國,龐恭和太子要去邯鄲,在臨走前龐恭問了魏王一個問題,說:“如果有一個人說集市上出現了一只老虎,您信嗎?”魏王說:“當然不信!”龐恭問:“那如果兩個人說那?”魏王答:“我有一些懷疑。”龐恭又問:“如果三個人說集市上有老虎那?”魏王肯定到:“我一定信!”。在這個故事中我學到了,不要輕信別人的謊言,有時候說的人多了,謊言就變成真的了。我們要經過自己開動腦筋,實際查看后才可以判斷正確與否!不能輕信謠言,也不能人云亦云。
中國寓言故事13
狐貍和美麗的日輪花
在青松國的森林里,有一種又香又美麗的花。名叫日輪花。
這天,自詡為是青松國森林最聰明的智士狐貍,哼著小曲,悠然自得的,到了日輪花跟前說:“啊!我可愛的日輪花公主,你的奴才狐貍,來到了你的腳前……盼望你睜開尊貴迷人的眼睛,來聽一聽,狐貍奴才的話吧!啊!我親愛的干媽,我未來的姨娘……日輪花聽了,“撲哧”一聲笑了說:喲……這不是我的干兒么?你到你姑奶奶面前,有什么貴干嗎?狐貍甜甜的瞇縫眼笑了說,昨天晚上,我打聽到小山鹿,今天中午到它外婆家去,趁此機會……我想請花奶奶幫忙……來一起,除掉它吃肉……狐貍說的'眉飛色舞……日輪花“咯咯”地笑了……點頭答應了。
到中午了……小鹿一路小跑到山崗去……
此時,狐貍趕緊斜身躺在小路上,面色蒼白……呻吟不止……連聲哀嚎……
小鹿好心地跑了過去說:狐貍大叔,你怎么了?
狐貍的眼淚不知不覺流了下來說:我中毒了,被毒蛇咬了一口,好心善良的小鹿啊!你只許到日輪花前,給我摘一朵花讓俺聞聞,我的病就會好的。
不明真相的小鹿,連忙跑到日輪花前,用嘴為狐貍含朵美麗的日輪花,就在小鹿的嘴接觸到日輪花時,又香又美麗的日輪花以很快的速度,將枝葉猛卷過來,將小鹿緊緊纏住,任憑小鹿怎樣呼喚、掙扎、就是掙脫不開。
日輪花向狐貍發出了信號——裝快死的狐貍,爬起來,笑瞇瞇地來到小鹿跟前,小鹿繼續掙扎拼命喊著:狐叔、狐叔……快救救我……
狐貍聽了,嘿嘿奸笑起來說:你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自認為把做好事當做美德的蠢才……今天,我非吃掉你的肉……把你的骨頭,當做日輪花的肥料……這又何嘗不是為您日輪花奶奶和你狐貍大叔做好事呢?你說是嗎?我的討人喜惹人愛的鹿兒,寶貝,乖乖……
注:日輪花是一種吃動物的植物,動物觸之。日輪花枝條即緊緊將動物死死纏住,以動物的尸體。做自己的肥料。
中國寓言故事14
程門立雪
楊時字叫中立,是劍南將樂地方的人。
小的時候就很聰穎顯得與眾不同,善寫文章。年紀稍大一點既潛心學習經史,宋熙寧九年進士及第,當時,河南人程顥和弟弟程頤在熙寧、元豐年間講授孔子和孟子的學術精要(即理學),河南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師生相處得很好。
楊時回家的時候,程顥目送他說:“吾的`學說將向南方傳播了。
又過了四年程顥去世了,楊時聽說以后,在臥室設了程顥的靈位哭祭,又用書信訃告同學的人。
程顥死以后,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這時楊時已四十歲了。
一天拜見程頤,程頤正閉著眼睛坐著,楊時與同學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
中國寓言故事15
泥塑
野廟的神臺上坐著一尊泥塑的神像,年深月久,廟既破爛不堪,棟折榱(cui)崩,神像本身也遍體斑駁,喪失了往日的光彩。
一只常棲的燕子來到破廟,對神像說:“我看你這兒一年比一年的不景氣了,這個地方已不那么安全,為什么不走下神臺,換個位置呢?” “不行啊,我還是蹲在臺上的好。”神像說。 “為什么呢?”燕子問。
神像說:“只要我坐在臺上,就總會有人供奉香火,一下了臺,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說實在的,到了臺下,我不過是一團普通的泥土,誰還愿意理會呢?”
“但如果神臺垮了,你還是得下臺,那不是更不好嗎?” 神像回答說:“即使如此也只好由它,我的方針是不到垮臺不下臺。” “那為什么呢?”燕子大為驚訝地說。
漁夫織網
有一個漁夫貪圖省事,織的網只有一張桌子那么大。他出海一天也沒有捕到一條魚,垂頭喪氣地回到了家。鄰居對他說:"你織的網實在太小了,哪能捕得到魚,還是把網織得大一點再出海捕魚吧。"
漁夫聽了鄰居的話,就認真地在家織網,幾天下來,把網織得和鄰居的網一樣大。漁夫帶著他的大網,出海捕魚,一天下來,捕到了許多魚,他唱著歌,高高興興地回了家。
漁夫想,看來,捕魚多少的關鍵是網的大小,如果我把網織得更大,那捕到的魚一定還要多。漁夫不再出海捕魚,一天接一天在家織網,幾天下來,他把原來就很大的網又擴大了幾倍。巨網織好后,漁夫就帶著它出海捕魚去了,他花了好大的功夫才把巨網撤入大海。漁夫想,這一網收起來,魚一定可以裝滿一船,想著想著,他樂得笑出了聲。
漁夫準備收網了,一拉網,覺得好沉好沉,拉了半天也拉不上來。網中確實有許多魚,魚兒們拼命地向大海深處游去,把漁夫的小船也拉得翻了身。漁夫這才知道,網并非是越大越好,貪得無厭,往往會得到相反的.結果。
兩把斧子
很久很久以前,獵戶家里有這么兩把斧子,一把金斧子,一把銀斧子。他們倆非常要好,簡直是形影不離。
忽然一天夜里,一伙強盜進了獵戶家里,打傷了獵人,搶走了兩把斧子。在逃跑的路上,他們不小心把金斧子弄丟了。后來,金斧子被一位忠貞愛國的將軍見到了。金斧子跟著將軍一起轉戰四方,風餐露宿,最終殺敵無數,保家衛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深的將軍的喜愛。
您也許忍不住會問了:那后來銀斧子怎么樣了?可憐的銀斧子呀,只能在強盜頭子手里,跟著他們殺人放火,無惡不作,成了遠近聞名的惡棍,被無數人唾罵。
也不知道過了多少年,將軍率領部隊圍剿強盜的老巢。雙方激戰了很久,強盜死傷慘重,幾乎快要全軍覆沒了。傍晚時分天色暗淡,將軍揮舞著燦燦發光的金斧子,帶領精兵良將奮勇殺敵,終于消滅了十惡不赦的強盜團伙。
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里,金斧子一眼認出了多年前的好朋友--銀斧子,他們抱頭痛哭,互相訴說著自己這么多年來的遭遇。金斧子把銀斧子帶到了將軍面前,請求將軍高抬貴手,不要毀掉銀斧子。從此,兩個好朋友又能在一起了,銀斧子再也不用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了。
金斧子和銀斧子團結互助,成了將軍最得力的助手,立下了一個又一個赫赫的戰功,被人們交口稱贊。
【中國寓言故事】相關文章: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12-07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03-01
中國寓言故事02-24
經典中國寓言故事05-21
中國寓言故事05-18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07-23
中國兒童寓言故事05-20
中國寓言故事簡短12-07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范本12-07
中國寓言故事 2則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