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顧曲周郎的成語故事
顧曲周郎
釋義
原指周瑜精通音律。后泛指精通或愛好音樂戲曲的人。
出處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瑜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有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故事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曹操、孫策、劉備勇猛過人,分別為建立魏、吳、蜀三足鼎立的局面打下了基礎。當時,東吳人才濟濟,周瑜就是其中的一個。他與孫策是摯友,二人分別娶了喬太守的兩個女兒。這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孫策、周瑜分別帶兩位夫人踏青歸來。吳郡泛波園的凌煙閣內有位歌女正在彈曲,箏音古樸,曲風悠揚。當時周瑜已醉眼迷離,命歌女彈奏一曲《長河吟》。據說《長河吟》乃周瑜為諸葛亮而作,因為諸葛亮能聞弦歌而知雅意,聽出曲中之音。此曲開始時平和悠揚,逐漸變得激越,金戈鐵馬之音交響不絕,尾處又余嘆無窮,有義憤填膺、豪情滿懷之意。由于歌女并不熟練此曲,在彈奏時,將本來的低音撥成了強音,而大醉的周瑜卻聽了出來,并指出歌女彈錯了。于是人們將此事概括為“曲有誤,周郎顧”六個字,后來又演變為“顧曲周郎”,用來泛指精通音樂的人。
主人公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安徽廬江舒縣人[3]。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后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陽),年僅36歲。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贊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杰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顧曲周郎的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2-07
經典成語故事12-09
經典成語故事01-04
成語故事02-03
削足適履成語故事11-24
得馬生災成語故事11-25
分鞋破鏡成語故事11-25
迎刃而解成語故事11-24
斷齏畫粥成語故事11-24
孔席墨突成語故事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