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考歷史學習方法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會有學習的需求,對于學習的人來說,學習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正在為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法而苦惱,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考歷史學習方法,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考歷史學習方法1
合理安排時間復習。
記憶是歷史學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復習周期越短、記憶效果越佳。有些同學每天雖有固定的時間復習歷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國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現代史,或者連續一段時間或復習中國古代史、或復習中國近現代史、或復習世界近現代史,周期相對較長,結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復習到前面又忘了后面。
每天固定的復習時間里,對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都要有明確的量的規定,具體辦法如下:
1.確定在一定的時間段里對教材的復習遍次,再根據每冊教材內容的多少確定每天對三本教材的復習量(即每天復習多少頁)。
2.針對中國古代史內容相對較少,而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的'內容較多且理論性較強;在固定的50分鐘時間里,安排中國古代史的復習時間可用10分鐘,另兩本教材各用20分鐘,再根據每天所規定每本教材的復習時間、所要復習的量來確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復習多少頁。
3.在《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上冊復習完后,再復習這兩本教材的下冊,每天所用時間、復習量、方法與上冊相同。但此時《中國古代史》已經復習了一遍,是否還要接著再復習?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中國古代史》的史實記憶相對較多,而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側重于理解,因此中國古代史的復習遍次應多一些,且每天分配的時間只有10分鐘,要記住并理解其內容也應多看。
每一遍復習都有側重點。
以理解為前提的記憶效果比單純的記憶要好;為此,要掌握知識應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復習不能簡單地循環往復,要有側重點、針對性;這樣可使復習以及對知識的了解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最終達到理解并記住的效果。具體方法如下:
第一遍復習以教材內容為主,包括教材標題、大小子目及具體的內容,做到事無大小、輕重,均一一過目,理清各標題之間的關系。目錄是知識的框架,只有把握了歷史框架,才能將零碎、非有序的具體知識點歸屬弄清楚。
第二遍復習以理清歷史線索并進行知識拓展為重點。從目前高考文科綜合試卷看,歷史學科的試題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強調對歷史發展沿革(即歷史基本線索)的考查,二是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及創新能力。因此復習時要注重對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整理并力所能及地進行學科間的知識滲透,然而學生因能力所限,復習時很難深化與拓展。第二遍復習以解決上述問題為主。
高考歷史學習方法2
一、認真讀懂歷史課本知識
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復閱讀,思考詞與詞間、句與句間、段與段間的前后關系,弄清每一個知識點,做到完整地回憶課本。如世界現代史“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一目就要弄清四個知識點:一是經濟危機出現的原因;二是經濟危機的出現;三是這次經濟危機的特點;四是這次經濟危機產生的影響。這四個知識點又是相互聯系的,共同構成了關于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完整知識體系。
二、把握高考歷史的每一個知識點
在弄清知識點的基礎上還須向細處分析,進一步把握每一個知識點的全部。如上述第一個知識點就包含以下三個要點:①資本家攫取高額利潤,廣大勞動人民卻日益相對貧困,限制了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②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生產和銷售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③人們醉心于股票等投機活動,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
三、形成串連的知識網絡
知識網絡是知識內在的'點、線、面交織而成的有機整體。在復習中,必須抓住教材中各知識點的聯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知識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之中,形成科學的知識網絡。
四、高考沖刺歷史的學習方法
對于學習差的同學來說,要用列專題的形式來提高,不斷自己寫,加深自己的印象,這樣效率的提高應該是比較快的。尤其對于歷史差的同學來說,現在做的最為重要的是把課本從頭到尾重讀重寫重列專題進行歷史知識能力的提高,這就可以了。
通過這么多次的大小考試對自己要有充分了解:在內容上,對“中國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自己哪一部分內容基礎薄弱就重點復習哪一部分。學習方法上,看看自己哪一方面欠缺:基礎知識是否穩固;知識線索是否清晰;解題技巧是否嫻熟;理論素養是否到位等,也要找出自己的薄弱環節并有針對性地解決它。
到5月中旬以前,復習以“練”為主,適當多做模擬題,通過“做”來訓練思維,提高解題技巧;5月中旬以后回歸課本,以“念”為主。
現在大部分學生處于“串線索”階段,在這個階段,要多花點精力,構建好知識網絡。還要注意挖掘知識的深度,以人類文明演進和現代化的歷程去重構歷史知識體系。要重視對歷史教材隱性知識的綜合分析,對地理、政治、歷史都有的綜合知識點要格外關注,以現實問題為中心、以“人類所面臨和關心的帶有戰略性的事關國家或人類社會發展問題”為素材,從政、史、地三個學科出發,綜合思考,找出三個學科知識的連接點,進行學科滲透,通過現實問題體現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意識。
高考歷史學習方法3
一、觀念轉變,早作準備
如今的高考形式,歷史作為高考科目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由于中考在去年才考歷史,而且作為綜合科來考,初中課時安排少,許多學校又缺乏專業教師,歷史在有的學校形同虛設。學生初上高中后,對當前高考改革形勢一無所知,在學習方法上,視機械背誦為唯一法寶,不愿認真聽講,缺乏積極的思維習慣,認識不到訓練的意義,不做平時積累、循序漸進的打算。高一《中國近代現代史》屬新編教材,從觀點到史實,從容量到質量,從廣度到難度,都躍上一個新的臺階,這是歷史學科本身發展的必然,也是社會進步和高考改革帶來的結果。緣于此,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課時少,進度緊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日漸扎實的情況下,如何更新觀念,適應新形勢,學好新教材,是擺在每一個高一新生面前一道難解的方程式。
二、講究方法,注重理解
對高一新生來講,學習歷史是一個循序漸進、長期積累的過程,決非一時一段的努力所能達到的。初中歷史教材注重史實,形象而生動,而高中教材則注重理論概念,較為抽象。因此,高一新生接觸《中國近代現代史》時較為頭疼,只有注重學習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適應高考形勢的要求。具體來講:①要培養自學能力。高中歷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同學們在學習每章之前,要認真閱讀一下“引言”,把每章內容的線索和重點了解清楚。形成習慣后,有助于培養分析、概括能力。另外,每章選用的插圖、表格、史料都要認真理解領會,以幫助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所以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是必須的。總之,自己掌握了主動權,養成了良好的自學、獨立思考的習慣,對學習歷史至關重要。②注重知識的聯系結合,樹立整體知識觀。首先,高中歷史許多概念比較抽象,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須結合政治常識方能理解。在目前各類歷史試題中,理解性的題目占據了主要地位,如果對教材處理不好,做選擇題時,就會出現判斷錯誤,做材料題和問答題時則容易答非所問。其次,注重知識的縱橫聯系。平時,在學習中應注重多分析、多比較,找出其異同處,加深對史實的理解,培養自己的發散性思維能力。③注重跨學科的聯系,學以致用。高考實行“大綜合”的趨勢,要求各科加強滲透。學生在平時應關注當前國際國內重大時事等熱點問題,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問題,拓寬自己的視野,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理清主線,建構體系
系統的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知識的掌握離不開記憶,但記憶并不等于死記硬背,透徹的理解是記憶和掌握知識的前提。對高一新生來講,教材內容看來是支離破碎的,只不過是按順序進行了編排,這種錯誤無疑是學習的最大障礙。因此,高一學生首先應在章節內部理出清晰的“目”,務必因果關系明了、邏輯清晰、概括精練、重點突出,這是學習歷史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給章節以準確的“定位”,即闡釋清楚每一章節在教材知識體系中的位置,猶如電腦網絡,隨時可調用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第三,牽出串在章節之間的“綱”,即教材的`主線。如新編《中國近代現代史》(上)一至四章,展示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的“四部曲”: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階段(1840—1864)——中國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形成(1860—1895)——中國半殖民地地位的確立階段(1895—1901)——中國半封建社會形成的階段(1901—1912)。這樣的揭示猶如登高鳥瞰,讓高一學生克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惑,歷史的脈絡清晰可見,歷史的規律了然于胸。當然,高一新生要在短時間內達到這種境界是不可能的,但至少為他們指明了一個努力的方向。
總結:以上高考歷史學習方法”的全部內容,請大家認真閱讀,鞏固學過的知識,小編祝愿同學們在努力的復習后取得優秀的成績!
高考歷史學習方法4
好的成績源于好的學習方法,好的學習方法應該養成習慣。在高二歷史學習的過程中需要養成預習、記筆記、思考和溫習的習慣。歷史學習要養成四種好習慣:即不經預習不上課,不動筆墨不看書,不經思考不提問,不經溫習不作業。要養成預習、筆記、思考、溫習的`習慣。
課前的預習必不可少,只有預習,才能對課文有個大致的了解,明確重點難點,以便上課有目的、高效地學習。預習時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標記,以便上課時重點突破,迎刃而解。預習時還要掃除文字閱讀障礙。預習就是自我學習的過程,體現出學習主體性原則。上課認真記筆記,看書時圈點劃批,便于系統掌握,能夠分清主次。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多動筆墨還可以提高記憶力。古人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見勤于思考多么重要。歷史學習更要深入思考,大膽質疑,不然“讀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話。我們常說“溫故而知新”,上完課要及時溫習鞏固。在溫習的基礎上,再去寫作業。很多同學等寫作業時,再把書拿來翻來翻去,這樣不僅學習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識也是支離破碎的。
當然,這四種習慣對其他任何學科的學習也都是實用的,只不過對歷史學習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學們堅持不懈,養之有素,習慣成自然,歷史學習就會輕松自如。歷史教師更要強化學生的歷史學習習慣。
高考歷史學習方法5
文章摘要:新課改以后的高考出現了許多新變化,過去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如死記硬背、題海戰術、魔鬼訓練,現在不大靈驗了。古人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所以首先要清楚新高考的試題新在哪里,否則忙忙碌碌,勞而無功。那么,高考的“新”意究竟在哪呢?…
周明學
一、掌握高考試題“新”意
新課改以后的高考出現了許多新變化,過去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如死記硬背、題海戰術、魔鬼訓練,現在不大靈驗了。古人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所以首先要清楚新高考的試題新在哪里,否則忙忙碌碌,勞而無功。
那么,高考的“新”意究竟在哪呢?準確掌握高考試題的“新”,最主要的就是將自己的知識范圍不拘泥于考試大綱和課本。近年來試題以新材料、新情景為切入點,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論證能力。由于理解的基本概念、基本史實,論證的有關結論,都是以材料的形式來呈現的,所以同學們對課本的知識、結論不必死記硬背。如20xx年新課標全國卷“南北朝經濟題”、“東南互保題”就是課本根本沒有的知識,“巴黎公社題”的結論更是與課本的結論相反,因此,同學們在掌握課本基礎知識地同時,還應靈活掌握考試大綱和課本之外的知識。
對歷史知識重在考查理解能力,對歷史結論重在考查論證能力,所以課本的地位在下降,記憶的作用在下降。如果僅僅是對課本倒背如流,對課本掌握的程度僅限于再認、再現,那肯定是無濟于事的。如辛亥革命的性質,課本上是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而學術界還有“全民革命”“紳士革命”等不同的看法,對課本的結論不必記憶,也不必維護,關鍵是看考題提供怎樣的材料,用材料說話。材料不同,角度不同,結論肯定不同。
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走好自己的沖刺路
明白了考綱,了解考試“新”意,就改日納入如何復習的階段了?在高考沖刺階段該做些什么呢?這就要因人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對于基礎比較弱、課本知識比較生疏的同學來講,當然要回歸課本。盡管高考并不是不直接考查同學們對課本知識的記憶,但是理解需要背景知識,論證需要論據,這都要涉及到課本知識的運用。由于試題已提供了材料,課本知識也只是作為思考問題的背景材料,所以此時的回歸課本,不是逐課逐頁的背誦課文,而是從課本的目錄、課文的子目中了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些主要線索和階段特征,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及其前因后果。
如中國政治制度演變有兩大轉折點:一是秦朝,由分封制到郡縣制,由地方分權制到中央集權制,由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二是民國初年,由君主制到共和制,由官僚政治到民主政治。
而對于那些對課本有一定熟悉程度的同學來講,則主要是做高考真題,千萬不要訓練垃圾試題。現在各地的所謂的“信息卷”“仿真卷”,與高考對路的`試題是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垃圾題”,千萬不要迷信,不要浪費寶貴的時間去訓練。要想提高高考的得分率,還是要集中訓練近兩年來全國和各地的高考試題。其原因,一是因為高考試題有導向性、穩定性,用高考題“熱身”,可以培養學生的“題感”,去感悟歷史專業術語、命題角度、歷史思維等,二是可以舉一反三,深化對課本某些主干知識或者其他歷史主干知識的認識。
三、考場上如何答題
首先,同學應注意近年來高考試卷的長度、題型的分布,領會試題的形式、切入點和解題思路,理解試題常用詞語的含義與區別,掌握解題套路和參考答案的規范措辭。
對于大多數省份來說,歷史試題僅是文科綜合試卷的一部分。文綜試卷三科試題呈現的順序是地理、政治、歷史,歷史試題“斷后”,歷史答題會受到地理試題、政治試題難易的影響,略顯吃虧。在答題時間分配上,文綜三科要大體均衡。從去年高考情況看,學生普遍反映做歷史試題非常“搶”,甚至做不完。由于三科分值都是100分,所以答題時間分配要合理,三科各占三分之一左右的時間較好。
其次,在答題速度與準確率的關系上,應該側重于準確率。要確保準確率,就要保證一定的審題時間,審題正確與否是考試成敗的關鍵,切忌將題目稍一掃描,提筆即答。借用一句古話:讀題三遍,題意自現。選擇題的答案,要考慮符合題干材料中所有的信息要點,有些題干材料不止一個信息點。非選擇題如有答題要求方面的提示語,務必要按提示的要求去答題。
最后,在做材料解析題時,要先看問題,帶著問題讀材料,做到有的放矢,節省時間。在組織答案時,一要政治、經濟、文化等多角度答題,一個角度答得再多,也只得這個角度的分數,不會因為一個角度的長篇大論而多給分,二要段落化,一個角度、一個層次答完就是一段,便于自己檢查和老師閱卷,三要適當看分答題,每個問題后面都有分值,答題的文字容量要與分值的多少大體一致。
高考歷史學習方法6
首先,先看書,后背書。看是全面的看,背是重點的背。這理由很簡單,它符合人自身大腦的記憶規律。所有的東西你都背下來是不可能的,而看書,是緣由于“熟悉”對于事物記憶的幫助。很多事情,你沒有特意去背,但你卻記住了,而且,終生不忘,就在于,它是你所熟悉的。
其次,看書后,不劃重點的去做題。重點不是不需要劃,而是,要看是誰來劃,如果是老師,是其他同學給你劃,那你便是一個被動的去接受的地位,你永遠不知道為什么。而如果你去直接做題,遇到看書時沒注意的問題了,再去書中找出來,劃上重點,長此以往,這便是你自己的重點。你會發現,無形中,你已經對那些要背的重點了如指掌了,何須再背。
第三,熟練記憶采分點詞匯。做過考試練習的同學都知道,考試是按點得分的。一道大題的標準答案通常只有幾個要點,答出要點就有分,答不出哪怕寫再多也沒分。而要點通常都是很簡潔、干凈,課本上的一大段內容可能只需要一個詞或一句話就能概括,一個詞一句話就是要點。很多同學不放心,大段大段地背課文,而且還要求自己背的與課本內容一字不差。這么做,既難以記住又占用大腦空間。
第四,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詮釋要點。這樣做的目的是幫助你記憶。只有你知道怎么用自己的語言說出書里的話了,你才能夠真正的記住它的內涵。考試時,你才能夠想起書里的采分點。有的同學是不知道怎么組織語言,怎么展開來寫,就把死記硬背的課本內容套進去,其實可能是他對課本內容還不夠熟悉。這時候不妨多看看書。這里更加體現了看書的.重要性,平時看書看熟了,在回答大題尤其是主觀題時,自然而然會用學科語言展開答題,也不用擔心會出現寫完要點不知如何展開的情況。
第五,勤練習,保持“手感”。考試四門考試中,文綜是最能拉分的一門。畢竟文綜三科不像語、數、英是從高一就練起,它是等到高三才開始三合一大綜合,大家適應這門考試的時間都不長,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在這方面奪分的可能性也最大。有的同學平時單獨做三科中的某一科像歷史、地理什么的都挺強的,但一到三合一練習就不行了。這種情況,我也有過。說到底,就是還不適應。要適應的話,有個既笨又土但很有實效的方法:加大練習。成績是其次的,關鍵是練手,熟悉這門科目的考試感覺。做得多了,有些規律也就摸索出來。像大家都挺頭疼的文綜大綜合題,其實題目里都會隱藏著線索,做題的時候先要找出這條線索,才能把握答題的方向。比如線索是農業,那就調出史、地、政三科有關農業的知識再做題。再如做題順序、做題時間,這些都是在平時的考試、練習中琢磨出來的。不要考試到最后,一看沒時間了,看到大綜合題就亂了陣腳。如果平時就找到適合自己的做題順序,給自己定出做選擇題、單科大題、最后一題等各用多少時間的話,高考時就可以保證所有的題目都能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
【高考歷史學習方法】相關文章:
高考數學的學習方法03-09
高考語文的學習方法12-09
高考英語學習方法12-02
高考歷史復習12-08
高考物理復習學習方法12-09
高考語文的有效學習方法12-09
高考數學學習方法03-09
高考語文學習方法12-09
高考數學學習方法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