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課前指導預習方案設計
一、語文課前預習與達標教學的建構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總結出了“提綱導引——閱讀批注——預習作業——質疑探究——達標鞏固” 為思路的課前預習模式。
第一 緊扣目標,提綱導引
為了指導學生預習,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列出合理的預習提綱,讓學生有目的的進行預習。例如我在《我的信念》中根據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梳理文章內容”,列出了這樣的預習提綱:“閱讀文章,概括文章的要點。想一想文章從幾個方面介紹 居里夫人的?”。在《土地的誓言 》中根據教學目標“品析文章中精彩語段”,我布置的預習提綱是“畫出文中精彩的語句,你覺得那些詞語用得好?說說理由。”通過預習提綱的導引,學生的課前預習就有了針對性,初步感知了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第二 反復閱讀,圈點批注
1.閱讀教材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習之前應通讀教材,了解教材的結構和知識的內在聯系。在進行具體的單元學習前,我們要先閱讀本單元的內容說明,了解本單元讀寫訓練的要求。當具體預習某篇課文時,在借助課文注釋閱讀完文本教材的基礎上,要認真閱讀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及課后的“研討與練習”,因為這將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課文內容。這樣,我們對整個單元和單篇課文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之后,就有利于我們日后對課文進行縱深的閱讀和理解了。
第三 預習作業, 精選優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目標之一是讓學生“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所有的文章都是作者特定處境、特定年代、特定時期的產物。因此,預習中讓學生利用圖書、網絡等查找資料,熟悉作者、了解背景,對深入的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所有的作家和課文都需要學生在預習中查閱。對學生而言不可不知的重要作家,或若不了解寫作背景就會使作品產生誤解或認識浮于表層的情況,就要要求學生將查閱資料納入預習的內容。以《再塑生命》為例,如果課前知道幼年的海倫.凱勒因患病而生活在一個無光、無聲、無語的孤寂世界里,后因安妮·莎利文老師的關愛,她克服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完成了哈佛大學學業,并終身致力于殘疾人事業而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女性之一。一定會對文章里堅毅、聰慧、情感豐富的海倫和充滿愛心、講究教育藝術的莎利文老師有更深的了解。
另外,預習作業的布置既不能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還要能起到練習作用。如我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設計的預習提綱是:
1. 查閱資料,搜集有關魯迅的文學常識。
2. 查工具書,解決文中生字詞語的讀音和意義。
3. 閱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預習作業的布置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目的性 預習作業要根據教學目標進行合理布置。
(2)層次性 由于學生學習程度存在著個體差異性,因此預習作業的布置要有易而難,照顧多數。也可以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種形式,既讓差生會做,又能讓優等生愿做。
(3)精練性 預習作業布置的量不宜偏多,最好布置2——3個題即可,精選內容。如基礎知識方面,可布置給生字詞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文學常識填空等,文本內容方面,可根據課后題選擇一二個題。
第四 文本質疑,合作探究
大教育家孔子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也認為“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可見質疑是治學的關鍵。當然質疑也不應只是教師質疑,還應是學生在探究課文后的質疑。課堂中,教師對新知識的傳授,是在學生準備程度和現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進行的。問題的思考也是有較嚴格的時間限制。在這種情況下,接受者若對新的認識對象心中沒數,往往就會緊張地“奔命”于老師設計的思維軌道中。這樣一種心理不但影響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積極思維,求疑思疑,觸類旁通。這樣,就一步不備,處處被動。久而久之,就會對學習語文失去興趣,甚至產生畏懼心理,嚴重影響成績的提高和能力的培養。實踐證明,如果學生發現的問題越多,學習氣氛就越濃厚,教學效果就越明顯;如果學生質疑少,情況就會相反。而質疑的前提是思考。
思考是課前預習中較重要的一步。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思考會刺激智力覺醒!彼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們在學習新課文之前就要對提示、課文及練習題進行思考。提示的內容能否讀懂,文章主題的概括、句子的理解、人物形象、寫作特色的分析等問題能否解決,課后習題是否能夠回答等。當同學們閱讀課文的時候,可以帶著問題(課文后面的練習題)進行閱讀,看到課文中有問題的答案就直接在書上劃出來,并做必要的眉批。同時也可以將你認為作者寫得比較好的地方,或你認為有疑問的地方,在書的邊角上做記號。這樣,當老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同學們也就容易心領神會。
教師可指導學生從以下五處入手學會對文本提問:
1. 對課題質疑。
課題常常是課文的眼睛,分析透了課題,有時就會產生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應。如對《偉大的悲劇》這一課題提出:“發生了什么樣的悲劇?”“悲劇為什么是偉大的?”等一系列的問題,從而進一步探索課文的主要內容。
2.對“矛盾”處質疑。
課文有些描寫看似矛盾,實則別具匠心,另有深意。針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似乎和確鑿”兩個詞語,提出“是似乎和確鑿否前后矛盾了?為什么?”
3.對“空白”處質疑。
《鄧稼先》中開篇就寫道“一百年以前,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時代……”,“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時代”是怎么回事?這一問題產生可使學生自己后通過查找資料或請教老師,使學生促進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增強記憶,拓寬知識面。
4.對中心句質疑。
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對課文內容的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可提出質疑。
5.對精彩處質疑。
質疑可以提高學生自身的鑒賞能力,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不僅能緊扣課文提出有質量的問題,還逐步學會創造性地提問。
對于問題,既可以通過合作的方法解決,也可以通過教師指解決。力求將偏離目標以外的問題預習解決,在課堂教學中,緊扣目標探究問題,這樣課堂就學就不會游離于目標之外了。
二.課前預習預習對達標教學的意義
1.課前預習促進了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
預習的布置與教學目標的制定的關系是相輔相承的。當堂達標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目標準”準確的目標是在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制定的。布置預習內容的質量影響著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制定合理的預習內容。如:預習生字詞的讀音`字形和意義,讓學生通過查工具書解決,這樣不但掃除了閱讀的障礙,積累了生字詞,而且提高了學生查閱工具書的能力。預習中讓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意。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完成這些內容,就會花費大量時間。因而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在預習中完成,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久而久之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重點,教師可以根據文章的內容以思考題的方式布置預習。
預習是先學后教的一種實質性體現。學生先學什么,可以根據預習的布置有針對性的學習。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制定合理的預習內容。
2. 課前預習的效果影響著課堂效率的高低
學生完成預習的質量影響著教學目標完成的效率。教室布置了預習讓學生完成,學生課下完成預習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學生獨立完成,另一種是教師輔導學生完成。學生自主預習的內容,包括:閱讀文本,生字詞的掌握,標注段序,圈畫好詞佳句,提出質疑等。小組合作預習可以完成文章段落層次的劃分,段意的概括,問題的生成與探究等。學生獨立完成預習內容,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教師輔導學生完成預習過程主要是解決學生預習中的疑難教師盡量做到“啟而不發”,“不憤不悱”,讓問題的解決處于一種意猶未盡的狀態,這樣能夠使學生更深入的學習文本。同時教師參與學生預習不但能夠因材施教同時為課堂分層教學有了針對性的了解。
3. 課前預習為增加課堂容量提供了可能性
學生的預習效果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上,為更深入的文本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新課標語文教學要求樹立大語文教學觀,課堂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課文的學習,而是有了更為深入的拓展。學生預習效果好,文本的的學習效率就高,這樣為文本拓展學習,提供了有效的時間。語文課堂不再是學課本,語文課真正成為文學熏陶的殿堂,讓學生們對語文充滿樂趣,善學,樂學!
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自主與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它將是一個長期研究的課題。它將伴隨著學校當堂達標教學改革而不斷深入,也將伴隨著廣大語文教師的不斷探索超越!霸洔婧ky為水,除卻巫山不見云”。廣大語文教師有理由相信,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會迎來一個又一個美好的春天!
2.閱讀文體
不同文體的文章,它的閱讀要求是不相同的。因此我們首先要判斷它的體裁類型,分析時按照所學類型的文體知識去把握,這就如醫生診斷病人的病情一樣,只有診斷出是什么病,才能對癥下藥,解除病痛。
3.圈點批注
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養成動口,動手和動腦的好習慣。對預習文本進行反復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指導學生用不同的符號在文中做上不同的圈畫。比如:用“ ”畫出文中的生字新詞,用“0”圈畫出自己容易寫錯或讀錯的詞語,用“ ”畫出自己感受較深的句子,用“?”標明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如《最后一課》讓學生畫出韓麥爾先生語言、服`動作、神態的語句,畫出小弗郎士心理描寫的語句等。這樣學生在預習中手、口、腦并用,真正起到培養自學能力的作用,也可以在書上做標記、眉批、橫批、尾批等。
【語文課前指導預習方案設計】相關文章:
你指導學生預習了嗎作文12-04
有關你指導學生預習了嗎作文12-04
小學語文課前預習問卷調查表的分析報告12-09
克和千克的預習指導作文11-22
城鄉網吧整合指導方案設計12-02
小學語文方案設計參考03-10
濟南的冬天語文方案設計03-09
語文課前高中作文11-26
中考語文的作文指導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