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設計方案范文
一、 教學材料的分析
本課程選用的教材為人教版《九年級物理 全一冊》【2013年審定】。內能是其第十三章第二節的內容,是在學習了分子熱運動之后進行教學的,它是對不同于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內能的重點研究。本節內容是在前面學習機械能概念及其轉化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更為抽象的內能概念,認識內能的轉化及其作用,這些內容是解釋許多常見熱現象的必備基礎,也是學習本章后面熱量、比熱容、熱機等內容必不可少的基礎,因此本節課在全章有重要的基礎性地位。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是本章的關鍵點,承上啟下,為引出“能量守恒定律”做好了鋪墊。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本課程的教學對象為初三年級學生。經過初二一年的學習他們對機械能能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物理理性思維能力與分析的素質,參與意識比較強,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已基本具備學習本課程必要的知識基礎。在上一節課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對物體內部分子的運動有了初步的認識,這就為這節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通過本節的學習,意欲提高學生的學習物理的興趣,找到探究物理規律的方法。并對本節課的前期知識結構有所了解。作為學習主體的九年級學生,他們對事物的認識處于由感性向理性發展階段,感性認識仍占主要地位,理性認識上還存在一定困難。為此,本課應注意適應學生好奇心,以感性認識為基礎,再通過理性分析和判斷,獲取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利用比較法認知內能是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認知內能是物體本身具有的
能量。理解內能的大小與溫度和質量有關。
2.通過實驗和體驗活動,知道通過做功和熱傳遞的方法可以改變內能。能判斷熱物體內能是否發生改變,和用什么方法改變內能。了解熱量的概念。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演示實驗和體驗活動,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活躍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增強與人合作的意識。
2.通過分析具體實例,促使學生嘗試應用學到的科學知識去解釋具體的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人類認知內能過程的幾個片段,感受人類認知內能過程中從宏觀跨越到微觀的偉大,和人類認知過程中孜孜以求,鍥而不舍的精神。
2.通過學習,感受到用微觀理論去解釋宏觀現象的奇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關科學技術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助于建立正確的科學觀。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 了解內能的概念,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
2.知道改變內能的兩種方法,會利用內能的相關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相關事例。 教學難點:
1.用做功和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的本質。
2.了解熱量的概念。
五、教學流程圖
【課堂教學設計方案】相關文章:
《草原》課堂教學設計方案05-06
《泉水》課堂教學設計方案09-24
《海底世界》課堂教學設計方案05-05
體育課堂教學設計方案范文04-06
《用心靈去傾聽》課堂教學設計方案05-07
《詩兩首》課堂教學設計方案03-26
《吃水不忘挖井人》課堂教學設計方案03-27
設計方案(精選)09-26
設計方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