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北京高考試題:關注考查學生12年積累
今年高考每結束一科后,網絡上就會迅速刊登出試題和相關分析文章,解讀今年高考試卷體現的北京教育改革的精神。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細細琢磨每道試題,背后都有深意和故事。今年高考試卷有哪些特點,如何反映北京教改精神……本報記者采訪相關專家進行解讀。
教改要求在北京試卷全體現
校長和教師們不會忘記,去年9月初北京頒布實施《北京市中小學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施意見》,這其中,明確提出實施“一十百千工程”,其中“百”是指“觀看百部優秀影視作品,閱讀百本優秀圖書,了解百位中外英雄人物、先進人物的事跡”,就是這一條,在今年的北京高考語文卷微作文(一)中得到了反映。
在今年的語文試卷中,微作文題中第一篇要求學生在《三國演義》《巴黎圣母院》《四世同堂》《平凡的世界》中選擇一部著作的一個章節或片段進行介紹。這一題目正代表了“百”這一工程的要求。當然,這一題目也是去年出臺的《北京市中小學學科教學改進意見》內容的反映。語文學科改進意見明確提出“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古今文學名著”,這一要求在今年的試卷中可謂得到了明確的答復。
“這道題非常靈活,可謂是對死讀書的毫不留情的排斥。”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如果學生在平時讀到了相關一點內容,這道題就會變得非常簡單。實際上,這也體現了全鏈條培養中‘寬’和‘活’的要求。”
同樣在今年的英語卷中,完形填空部分則講述了一個鄰里關系的故事:母子二人為了慶祝喬遷之喜,在深夜彈奏鋼琴,因聲音過大,影響到鄰居休息,受到鄰居抱怨,經相互溝通,誤會消除,和諧相處。故事體現了“文明”、“和諧”、“友善”的價值觀。
“今年的試卷更加注重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融入,創設的情境傳遞和滲透文明、和諧、友善的價值觀。”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教研中心教研員、中學高級教師陳新忠介紹,“今年北京卷在命題上既有眾多的創新,又符合北京市英語教學的實際,尤為突出的是教改新政精神得到了全面的反映。”
傳統文化成各科試卷關注共同點
與往年不同,今年的試卷命題遵循“全面發展”和“終身教育”的理念,落實“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的要求,內容選擇上大量使用了能夠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能力培養的優質語言素材。這一特點在各科中均有突出體現。
在語文卷中,涉及傳統文化內容則幾乎覆蓋每個大題。開門見山的長閱讀一上來就從中國領先西方數百年、被稱為“文明之母”的四大發明之一造紙印刷術說起;閱讀理解中《說起梅花》,取材學生熟悉的生活材料“梅花”這一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象;文言文部分中的閱讀材料選擇了《呂氏春秋》中的《去私》,該文本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唯才是舉、以人為本的用人理念;微作文和大作文更是體現出關注傳統文化的理念。
“今年的.語文卷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考查,注重弘揚時代精神。”北京市通州區教師研修中心中學語文教研室主任、中學高級教師徐南南表示,“這對今后的語文教學將會產生很大啟發:如何在教學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如何守正語文作為母語學科的重要地位。”
在語文學科弘揚傳統文化,在很多人眼里是相對容易的;但是在今年的英語試卷中,也一樣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除了上文提到的用“文明”、“和諧”、“友善”的價值觀處理鄰里關系的故事,在試卷書面表達部分還有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傳承為背景,涉及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劃龍舟和中華優秀民間藝術捏面人,這與當前北京各中小學推動實施課時的10%進行社會實踐的要求是一致的。
“今年英語卷非常注重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融入。”北京市西城區教育研修學院中學高級教師徐雨玲介紹,“在語言材料的選擇上關注人文素養的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現和社會生活實踐的體驗。”
試題關注考查學生12年學習
當前,北京的教育改革已經進入到深水區和攻堅期,北京提出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必須堅持“全鏈條”改革,提出讓小學教育“慢”下來、初中教育“寬”起來、高中教育“活”起來,由此打造學生的成長新生態。在今年的北京卷中,試題已經體現出對小學生12年學習積累的考查,體現出考查的“寬廣性”。
北京教育考試院相關負責人表示,考查的寬廣性首先體現在學段的貫通上,著眼于學生12年的語文學習。例如,在語文基礎部分考查了小學的筆畫,在古詩文閱讀中涉及到初中的《醉翁亭記》《愛蓮說》《桃花源記》等,學生在小學、初中階段形成的良好語文習慣和學習積累,有利于其更好地完成高考試題。其次是著眼于社會和家庭生活,在實踐中考查學生語文能力。再有就是著眼于學生通過課內外閱讀所積累的文學文化素養,例如在試卷中涉及到了“歲寒三友”“梅花三弄”“詩體”等。
“今年的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考查能力點很明確,語文基礎題整體難度不大,體現了基礎性,如第20題,考查字義,這就重視對學生12年的學習積累考查,突出對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語文素養的檢測。”北京市通州區教師研修中心中學語文教研室主任、中學高級教師徐南南表示,“閱讀主觀題進一步開放,與大作文的寫作‘深入靈魂的熱愛’相聯系,體現出閱讀的延伸,加大了語用能力、閱讀能力、判斷信息能力的考查,通過這種閱讀考查,更好地體現語文的實際應用能力,體現語文教育在學生終身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試卷鼓勵學生有自己觀點
“試題適度開放,考生在一定范圍可以自主選擇,是今年北京卷的一大特點。”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樣就給考生一個發揮的空間,多了一次表達的機會,有利于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記者盤點發現,文綜科目中第40題,要求考生任選其一回答問題。文綜政治部分第38題(3)問中,要求考生寫一篇短評,該題沒有限定思路,考生可以圍繞主題,自選角度、開放闡述。理綜生物部分第30題中(3)小題也是一個開放性的設問,考生需在結合實驗現象,解讀基因與性狀關系的基礎上,獨立思考并通過大膽設想,做出合理推測。第37題(3)以“挑戰與應對——百年來漢語變遷”為主題解讀表格材料;第40題(1)從圖文材料中概括絲綢之路的歷史特點。而這樣開放的試題,在各科試卷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
此外,今年試卷還有另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大量社會熱點問題成為試卷素材,例如當前大熱的“一帶一路”、“互聯網+”,以及APEC會議放假、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這些內容都是學生平時會關注的問題,進入考卷也增加了學生的親切感。
在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高級教師張靜看來,這些適度開放的設問,著力考查了學生活學活用能力,也展示了學生獨立思考、探究問題能力。“試題答案的設置擺脫單一方法、唯一答案的模式,根據應答表現采用等級評分的方式,留給考生廣闊的發揮和創造空間。”
順義區教研考試中心高中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劉德水表示,這樣的試題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把學習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同時,試題的開放性,體現出了高考試題的評價區分作用,有利于高校的選拔。
相關鏈接:
2015高考實用信息 | 2015高考試題及答案 | 2015高考作文題目 | 2015高考作文點評 | 2015高考成績查詢 | 2015高考志愿填報 | 2015高考分數線 | 2015高考錄取查詢
【專家評北京高考試題:關注考查學生12年積累】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