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命題變化釋放出哪三大信號?
這兩天,新鮮出爐的2015年高考新政火了。北京教育行政部門多位負責人做客電臺《教育面對面》高招咨詢欄目,多角度多層面地解讀今年高考新政,其中考后填報志愿和本科大平行志愿成為家長考生和社會最為關注的熱點。
其實,除了首次實施的志愿填報新方式,還有一項內容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關鍵,因為后一項內容影響的不僅僅是今年高考生,很可能和今年新初一、新小一的孩子都會密切相關,那就是高考試卷命題方向正在發生明顯而深刻地變化。
北京市考試院副院長、新聞發言人臧鐵軍說了一個很有意味的比喻。他說,幾十年前的考試就是要挖坑、要難學生,然后看誰掉到坑里,看誰犯了錯誤,最后就把誰淘汰掉,那是“大浪淘沙式”的命題。現在當北京的高等教育進入到普及化、大眾化以后,我們更多的是考慮把學生資源、學校資源和專業資源進行合理的匹配,讓我們每一個學生在大學里邊能夠發展得更快。這些年以來,北京高考試卷注重的是什么,注重是給我們考生搭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讓我們所有學生都能夠在這個試卷中有更好的發揮。在學生充分發揮的基礎上,我們再來看誰比誰更好,誰更適合于上哪個專業。
梳理一下教育行政部門權威人士的觀點,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時間高考命題變化將出現三大必須重視的信號:
強調基礎教育12年積累,高考復習“百日沖刺”落伍了
2015北京高考方案明確提出,增強試題的選擇性和開放性。充分重視學生在12年基礎教育中的知識積累以及對學習和生活的感悟,著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考內容的這種調整,也體現了‘教育公平’這個關鍵詞。”北京市教委委員、新聞發言人李奕說,考試要為孩子12年的成長服務,要成為學生展示自己能力的`舞臺和空間。
李奕表示,2015年高招政策的發布所惠及到的對象和產生的影響,絕不僅僅是今年的考生。而是要惠及和影響到整個基礎教育的全學段,包括初中階段,包括小學階段,可能都要在這幾項改革所指向的方向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培養目標。比如說我在小學一年級應該培養他什么樣的獨立意識,自主的判斷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才能夠支撐他完成素質教育的各方面的培養,才能夠支撐他在未來的高利害考試,比如說像這樣高考改革當中,真的在作文的可選擇、用我的心寫我的作文等這樣的改革方向上,體現了自己12年的學習積累,當然跟他成長一生的目標也是相關聯的。這一輪的高考高招的調整,它體現出基礎教育改革包括高考高招改革的深化綜合的特點,它的影響是深遠的。
業內人士分析,未來高考命題不會局限于高中三年,而是將和小學、初中、高中全學段的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都密切相關。未來高考核心競爭力的體現是基礎和素養。
在這點上,李奕委員的觀點也很明確。“當前的高考高招改革可能不能寄希望于孩子的最后復習階段,或者說學校在最后高三階段努努力搞一個百日沖刺、搞最后一學期的復習能提高上來的;可能需要在長尺度、在更大的時間范圍內要慢慢地積累。
【北京高考命題變化釋放出哪三大信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