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大教育學考試試題及答案
第一章
一、判斷題
1.20世紀在科學主義的推動下,教育學開始走向自然科學導向下的以定量為特征的發展方向。√
2.工業社會教育模式的最大優點是高效率。√
3.專門的教育機構──學校產生的條件是印刷術。X
4. 在現代教育體系中,學校教育形態是教育的主體形態。√
5. 教育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
6. 正規教育相當于當今學校教育中的學歷教育。√
7. 教育的心理起源論的錯誤在于抹殺了教育的有意識性。√
8. 教育要適應并促進人的身心的發展和適應并促進社會發展是教育學的基本規律。√
9. 學校產生以前的教育是非正規教育。√
10. 教育的質的規定性在于它是培養人的活動。√
11. 教育手段是學校基于一定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向學生傳授的知識和技能、灌輸的思想和觀點、培養的習慣和行為的總和。X
12.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 13當今社會已經不存在非正規教育。x
14. 工業社會教育模式的弊端是“書本中心、課堂中心、教師中心”。 √
15. 教育學是研究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X
二、選擇題
1. 確立了教育學獨立的學科地位的是( 培根)。
2. 有一定的入學條件和規定的畢業標準,通常在教室環境中進行,使用規定的教學大綱、教材。這是( 正規教育)。
3.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專著是(《學記》 )。
4. ( 心理起源論)認為,教育起源于兒童對成人無意識的模仿。
5.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教學出自(《論語》)。
6. 教育的主體活動是(培養人 )。
7. 學校最早產生于( 東方)
8. 在教育起源問題上,( 生物起源論)否認了教育的社會性。
9. 生物起源論的代表著作是(《動物界的教育》 )。
10. 根據教育活動的存在形式,教育分為(實體教育和虛擬教育 )。
11. 教育的心理起源論的代表人物是( 孟祿)。
12.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認為,教育起源于(勞動 )。
13. 學校創立于(奴隸社會)。
14. 有固定的校舍,有穩定的教育周期,有統一的學制和人才培養目標,有固定的教師和學生。這是(正規教育 )。
三.多選
1. 原始社會的教育的特點是(平等性,服務于生產和生活,在整個社會生產和生活中進行,教育手段原始
)。
2. 近現代社會的教育的特點是( 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由理想走向實踐,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普及教育和公共義務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的法制化與民主化)。
3. 教育內容在學校教育中的具體表現形式是( 課程標準,教科書)。
4. 古代社會的教育的特點是(有專門的教育機構,階級性,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分離,官學和私學并行 )。
5. 下列哪些可以體現教育學的價值?(為教育改革提供理論支持,為教育決策提供理論支持,指導教師的教育實踐,為家長提供教育理論)
6. 正規教育的特點是(統一性,連續性,標準化,制度化 )。
7. 教育學的基本問題是( 教育與人的發展問題,教育與社會的發展問題)。
8. 生物起源論的代表人物是(勒圖爾諾,桑代克 )。
9. 下列屬于教育現象的是(教育事實,教育活動,教育問題,教育理論研究 )。
10. 下面哪些是人們教育機會均等的涵義的理解?( 人人有入學的機會,過程自由,結果的高質量,個性的充分發展)
11. 出現于世界性科學化教育學研究運動中的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學,拉伊的`《實驗教育學》,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 )。
12. 教育的構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手段)。
第二章
一、判斷題
1. 教學內容就是指學校課程、教材和教學輔助資料。X
2. 教育功能受制于社會結構和教育自身的結構。√
3.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的客觀結果,即“實然”的教育。√
4. 教育設備的現代化就是在學校裝備了現代化教學儀器。×
5. 宏觀層面的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對社會結構各組成部分的影響。√
6. 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是教師素質現代化。√
7. 教育的過程是使受教育者逐步適應社會要求的過程,因此,社會的要求必然制約著教育的全過程。√
8. 教育功能揭示的是教育所能滿足主體一定需要的屬性。×
9. 微觀層面的教育功能是指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發展所起的作用。√
10. 教育價值表達的是人們對教育“應該是什么”或“好”的教育期待。×
11. 教育的發生、發展,教育的性質、宗旨和目的,教育的內容、方法、手段都是由社會決定的,這種決定是自人類社會產生起就存在的。√
12. 教育個性化就是根據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多種需要和學習主體對學習的多種需求,在保證教育質量和水平的基礎上,盡可能為求學者提供多種多樣的教育形式,使他們能夠在多種選擇中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形式,從而為提高國民素質提供條件。×
二、單項選擇題
1. 近代以后,班級授課制成為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生產力)。
2. 據統計,學習培訓和錄用分配與省際遷移量的比重分別為7.8%和47%。這說明(教育具有人口遷移功能)。
3. 不是教育的衍生功能的是(促進人的發展的功能)。
4. 歷史上教育功能的個體功能論者的代表是( 盧梭)。
5. 教學方法主要受(生產力 )的制約。
6. 我國第一次明確提出把教育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是在(黨的十二大)。
7. 舒爾茨根據人力資本收益測算法推算出美國從1929年到1957年的國民經濟增長額中,約有33%是教育投資貢獻的。這表明(教育具有促進經濟增長的功能)。
8. 最早提出教育正負功能概念和思想的是(默頓 )。
9. 歷史上教育功能的社會功能論者的代表是(赫爾巴特)。
10. 《學記》中“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表明了(教育具有維護政治穩定的功能 )。
11. 從作用對象上,教育功能可分為( 個體功能和社會功能)。
三、多項選擇
1. 教育在文化發展中的作用主要包括(文化傳承功能,文化選擇功能,文化交流功能,文化創新功能)。
2. 不屬于現代化的教育觀念的是(應試教育#@發展重點學校,教育民主觀)。
3. 教育目的主要受(政治制度,生產力)的制約。
4. 關于政治對教育的制約,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政治制度制約教育的社會性質,政治制度制約教育的目的,政治制度制約教育的領導權,政治制度制約受教育權)。
5. 實現教育內容現代化,應做到(注重課程時代性與穩定性的統一,注重課程結構性與系統性的統一,注重各門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注重必修課與選修課的結合)。
6. 教育對政治的作用體現在(維系社會政治穩定,促進社會政治變革,培養社會政治人才,推進社會政治民主)。
7. 關于人口對教育的制約,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人口數量及增長率制約著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人口質量影響教育質量,人口年齡結構影響教育結構,人口的就業結構影響教育發展水平)。
第三章
一、判斷題
1. 素質是以內隱的方式存在的,與個體的活動密切聯系在一起,只有在人的活動中才能體現、展示出來,無法外在于個體而單獨存在。√
2. 我國古代教育思想提倡“不陵節而施”、“學不躐等”,其依據是人的身心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3. 關鍵期是指身心某一方面的發展最適宜形成的時期,過了這個時期,同樣的刺激便不會有同樣的效果。√
4. 人完全是教育的產物。×
5. 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是不可逆也不可逾越的。√
6. 素質一旦形成就不會隨意改變和消失。√
7. 素質不是每個人都具有的。×
8. 柯爾伯格研究個體道德發展的方法是道德兩難故事法。√
9. 人與人之間的素質差異不是“有”和“無”的區別,而是體現在水平的高低、結構的完整與否以及功能的發揮程度等方面。√
【電大教育學考試試題及答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