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宏觀經濟學教學方法的運用論文
一、引言
《宏觀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理論總結,對于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目前己經是我國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學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基礎理論課。但是由于宏觀經濟學這門課程的特點給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為了解決這些困難有必要對宏觀經濟學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局學習效率。
目前學術界對宏觀經濟學教學方法改革問題有所關注,眾多學者結合自身教學實際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李景海(2011)、許小蒼(2012)等提出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框架性知識體系和模塊化的思考方法,這將有助于學生全而和系統地把握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王巖(2008)、薛國琴(2011)等基于現實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困境提出了在課堂中采用機理分析法的思路,論述了機理分析法的內涵、適應性、科學性以及實施的相關要件等;還有陳銀娥(2009)、謝琦(2011)、項英輝(2011)、張海瑩(2013)、歐陽光(2013)等論述了案例分析法在宏觀經濟學教學中的運用,提出了有別于傳統的案例教學法的新思路;成新華(2008)、韓占兵(2011)、鄭璐(2014)等提出的研究性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胡晶晶(2011)等提出在經濟管理學科實驗室建設的基礎上進行經濟仿真試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他教學方法的一些不足之處。
雖然以上的學者己經取得了較多研究成果,但是對于宏觀經濟學各種教學方法的實施條件,利弊程度的綜合分析研究作用不大。因此,本文主要是對以上學者提出的教學方法的運用進行梳理,對于不同的教學方法針對不同的院校、學生、教師的適用性、實施條件以及利弊進行總和分析,為教師能夠因地制宜的運用宏觀經濟學教學方法提出借鑒和參考。
二、宏觀經濟學教學方法的運用
(一)框架性體系教學與模塊化知識方法
任何理論都是實踐的產物,宏觀經濟學自20世紀30年代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創立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流派眾多,理論性和抽象性都比較強,又有嚴格的假設前提和復雜的數學模型,再加上各高校的學時安排比較緊湊,教學任務繁重等特點,都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給學習者帶來疑惑和困難。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框架性體系教學與模塊化知識的方法。
許小蒼(2012)認為框架性體系教學是指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掌握教材的整體結構,重視歷史發展,重視專業和專業之間的相互聯系,突出教學重點等。在引導學生建立框架性知識體系基礎上再建立模塊化的思考方法有助于學生構建宏觀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并深入理解具體內容。在講解課程具體內容之前就要給學生構建一個清晰的理論框架體系,教師可以根據所使用的教材和所掌握的知識用一條明確的主線將宏觀經濟學的主要理論聯系起來,將完整的課程邏輯體系介紹給學生。最好是組成課程教學團隊,經常開展教師座談研討,展開學術交流,共同商定框架性體系和模塊化知識的構建,這樣不僅完善教學體系,還能提高教師隊伍的素養。框架性教學體系構建的思路可以按照事前和事后研究,也可以按照國民生產總值的核算和決定,或按照一個總量、三大模型和四大問題等等,教師和教學團隊可以根據所選教材和實際情況進行。在構建宏觀經濟學教學體系的基礎上將分析框架具體化,對應于相應的知識模塊,可以促進模塊化知識相互內容之間的理解。在進入宏觀經濟學每一章節的教學之前教師也要介紹每一章節之間的邏輯關系,有利于學生掌握各個零散的知識點,更好地理解整個宏觀經濟學的課程體系,更好的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框架性體系教學與模塊化知識方法適用于不同層次、不同種類的高等院校。
(二)機理分析法
目前我國的宏觀經濟學一般是為高等院校的低年級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我們的課程目標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懂得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及其內在的邏輯和運行思路,能夠用理論來解釋經濟當事人的行為和經濟現象,為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提供思路。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很多學生都感到課程內容龐雜,知識點之間缺乏邏輯性,難以把握其邏輯關系。并且宏觀經濟學的規律主要隱藏在大量的經濟數據之中,很多原理經過高度的抽象,內容晦澀難懂。針對以上問題可以采用機理分析法進行教學。
薛國琴(2011)認為機理分析法就是沿著系統內部的邏輯順序進行推進的。借助于機理分析法,可以找出理論模型間的共性和個性,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建立在模型基礎上的相關政策的適應性問題,同時,由于機理分析法富有邏輯性和探索性,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有利于增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因而,機理分析法是可以不斷嘗試和發展的課堂教學法。
在機理分析法運用上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理論都可以運用這種方法,因為這種方法本身需要借助于邏輯推演對相關理論和實例展開分析,可以在乘數理論、擠出效應和宏觀經濟政策等知識點上運用機理分析法,再有要注意在運用機理分析法時對同一政策在不同模型、不同經濟環境中運行結果也會有所區別不同模型、不同經濟環境中,同一政策也存在不同的.運行過程和最終結果的情況。這些情況都要進行區分。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作為宏觀經濟學的教學方法之一己經被很多教師采納,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有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歐陽光(2013)認為所謂案例教學模式,就是在學生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與分析技巧的基礎上,老師根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與指導,將典型案例應用于課堂之中,通過教師提出案例,學生搜集資料、充分討論,教師歸納總結,學生最后演練實習的教學策略體系。由于現有的宏觀經濟理論大多來源于西方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實踐,對于我國的學生來說意識形態和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程度的差異,使得對于國外案例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而符合我國國情的本土化案例嚴重缺乏,再加上案例教學的教師缺乏培訓,教師教學經驗和方法沒有新意,使案例教學流于形式。因此,我們要進一步改進案例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首先要加強教師的培訓,案例教學方法對教師的要求更高,要非常熟悉教材、教學大綱及內容,對課程體系有透徹的把握;能夠結合經濟實踐搜集、挑選適合的本土化案例;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核心,鼓勵學生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和進行小組討論。可以組織教師去經濟管理部門進行調研或者與科研單位之間進行合作。其次對考試方式進行改革,創新考核方式,可以把小組討論或辯論的成績和個人表現成績相結合,主要以分析解決現實宏觀經濟問題的能力作為考核的重點內容,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
(四)研究性教學方法
研究性教學方法在宏觀經濟學教學方法中的運用主要是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都依賴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研究性教學方法就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教學模式。
韓占兵(2011)認為研究性教學是基于強調科學原理形成過程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方式。強調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要而向過程,將學科概念等得以產生的起因和研究過程展示給學生,并引導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動機,增強學生自身參與知識建構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在課前教師和學生都要進調查,教師要為課堂授課和專題研究做準備,學生主要觀察身邊的經濟現象,發現問題;在課堂上通過組織教學使學生建立較為完備的理論分析基礎;針對當前宏觀經濟實踐確立研究專題,師生進行研討和調查研究,最后形成研究成果。
研究性教學方法需要學時比較充裕,教師具有一定理論素養的同時能為學生調研提供必要的條件,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夠積極參與研究。
(五)經濟仿真試驗
近年來有些高校為了彌補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提出引入經濟仿真實驗來輔助宏觀經濟學教學,這種方法符合初級宏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特點,和微觀經濟學相比宏觀經濟學的課程內容要更為抽象,低年級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和觀察力,難以理解其理論體系和實質問題,靈活運用的能力較差,經濟仿真試驗能夠彌補其他教學方法的缺憾,有助于低年級本科學生加深對經濟模型的理解,從而達到該課程的教學目的。
胡晶晶(2011)認為經濟仿真是以現實世界中的經濟環境和經濟代理行為的特點為原型,將經濟系統抽象成為程序模型,在計算機中進行運算,模擬現實經濟運行的方法。它借助于計算機強大的計算能力,允許研究者建立非常復雜的虛擬經濟系統.并分析經濟主體在其中活動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社會科學研究無法重復實驗的困難。在內容上,經濟仿真實驗的運用范圍可以包括初級宏觀經濟學課程中所有重要理論模型: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以及開放的宏觀經濟學模型等。
但是運用經濟仿真實驗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軟件條件,比如是否具有相關的經濟管理學科實驗室的建設條件,教師和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水平和英語水平如何,軟件資源是否豐富,操作的難易程度如何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因素。
三、結論
宏觀經濟學教學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不同的教學方法各有利弊,有不同的適用條件,所以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教師必須遵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不能一味地生搬硬套。
【試論宏觀經濟學教學方法的運用論文】相關文章:
1.宏觀經濟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