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社會學期末復習試題及答案
鄉村社會學復習試題及答案-學生范文網
題目:結合我國鄉村社會的實際,談一談我國鄉村社會存在的問題、成因、解決對策(人口問題、貧困問題、教育問題、環境問題、治安問題、五個方面結合當地實際任選其一)
人口問題
人口問題是指人口的數量或質量不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從而影響了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現象。
鄉村人口問題現狀:
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鄉村人口問題:(1)鄉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5%以上;(2)鄉村人口增長率高于城市;(3)鄉村人口素質低于
城市;(4)盡管政府大力提倡計劃生育,但鄉村育齡婦女的生育率仍然超過政府倡導水平。
人口年齡結構逐漸老化。預計到2000年我國將進入老齡化社會,而到21世紀二三十年代將進入人口老齡化的高峰期。
人口素質差。人口素質包括人口的身體素質、文化素質和精神素質。
鄉村勞動力大量過剩。鄉村人口增長迅速,傳統農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有限,新的農業產業沒有大量形成,必然導致鄉村勞動力的大量過剩
。
成因:
政治原因。人口的增長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有利于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出要控制人口增長速度的政策沒有執行。
傳統人口思想的影響。我國傳統觀念對于生育子女是極其重視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傳宗接代是祖先對后人最大的要求。
落后的鄉村文化教育事業的影響。鄉村育齡婦女的文化素質較低,是造成鄉村人口問題的重要因素。
鄉村行政行為的失誤。一方面,隨著鄉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傳統行政組織體制逐漸解體消亡,而新的社會組織和管理體制尚不完善
、健全,使得一些鄉村地區對農民家庭計劃生育放任自流;另一方面,有些鄉村地區的行政管理者在招待計劃生育工作中單純強調對違反者罰款。
對策:
加大宣傳力度。使鄉村廣大干部和群眾正確認識我國的人口形勢以及眾多的人口對我國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造成的負面影響,以理解、支持、
配合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
積極發展鄉村教育事業,提高農民文化素質,以利于廣大農民群眾破除舊的生育觀念,樹立新的生育觀念。
大力發展鄉村社區社會保障事業,使農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積極發展鄉村文化事業,豐富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大力發展鄉村經濟,增加農民特別是鄉村婦女的就業機會和勞動報酬,減少離鄉流動人口。
加強鄉村基層組織對農村人口問題的行政控制能力,提高鄉村干部的行政管理水平,科學、合理地執行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
鄉村教育問題
現狀:
文盲、半文盲比例高。鄉村的學校數卻只占全國學校總數的10%。鄉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數高達三分之一以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沒有得到有效貫徹,學齡兒童失學率仍然較高。
師資數量不足、質量不高。民辦教師和臨時代課教師在鄉村仍然普遍存在,這些教師和部分正式教師并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學歷標準。
教育經費短缺、教學條件差。鄉村經濟條件較差,加上某些鄉村干部不重視對教育事業投入,甚至擠占、挪用教育經費,造成教育經費短缺,
教學條件差,學校數量不足,校舍面積不足,基本教學設施不足。
科技人才不足,科盲比例高。一方面造成農業科技成果在鄉村的轉化率低,進一步制約鄉村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農業科技人才的短缺直接影
響鄉村有一定文化基礎的青年進一步學習科學技術,使鄉村科盲比例相當高。
教育結構不合理,職業教育不夠普及。
解決我國鄉村教育問題的對策:
積極宣傳、認真貫徹《義務教育法》;
加大教育扶貧的力度;
加大對鄉村基礎教育的投入;
創造條件,吸引人才,提高鄉村教師素質;
積極發展鄉村職業教育和實用技術教育。
貧困問題
貧困問題是指生活水平達不到一定社會所能接受的最低標準的狀況,最低標準被稱為“貧困線”。貧困分為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兩種類型。
貧困問題的成因:
環境條件惡劣。自然資源的絕對缺乏,生態環境極度惡劣,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交通不便,都會使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制約,造成貧
困問題。
人口負擔過重。貧困問題與人口問題具有極其密切的聯系,過剩的人口必然會導致貧困問題的產生。
人口素質過差。文化教育事業的落后導致人口素質差,使新的生產、科學技術手段不能得到推廣、利用,嚴重制約經濟的發展。
生產力水平過低。生產力水平低造成鄉村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這是造成鄉村社區居民收入水平低的重要原因。
政策失誤的影響。
家庭勞動力匱乏,勞動力質量低下。家庭中殘疾人多、勞動力缺乏;文盲科盲多,掌握和科技知識少;老齡農民多,青壯年農民少等因素都會
造成家庭貧困。
解決貧困問題的對策:
積極發展鄉村文化教育事業,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
積極宣傳、堅決貫徹國家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長速度,少生優生,提高人口素質,減輕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造成的負效應。
發展鄉村交通,促進鄉村對外聯系,發展貧困地區的通訊、水力、電力事業。
改善貧困地區的'資源和環境條件,改善生產條件和生產方式,引進新的科學技術,調整農業布局,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
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二、三產業,特別是鄉鎮企業。
加大政府對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鼓勵富裕地區、富裕個人和富裕企業對貧困地區和貧困者進行幫助。
鄉村生態環境問題
生態環境問題是指由于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干預和影響,導致生態系統中各部分內部及相互之間的聯系呈現不協調乃至對
立的狀態,它使人類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擾,嚴懲時甚至威脅人類的生存。
我國鄉村生態環境問題的現狀:
環境污染嚴重。工業廢棄物特別是鄉鎮企業排放的“三廢”以及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和其他化學產品是造成鄉村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
水資源緊缺。我國是一個缺水國家,人均占有淡水量僅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4,且分布不均衡。
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銳減。由于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土壤肥力不斷下降,人類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如草場過度放牧、草場和林地不合理地
開墾為農田、濫砍濫伐森林等加劇了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由于鄉村家庭建房、鄉鎮企業建廠、礦山開采、道路修建等大量占用耕地,也導致耕地面積不斷縮小。
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成因:
環境意識差;
執法不嚴;
認識錯誤;
急功近利;
人口壓力。
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途徑:
加強宣傳;
嚴格執法;
重視有機肥料;
提倡生態農業;
采用科學法,以防為主,防治結合。
鄉村社會治安問題
鄉村社會治安問題的現狀:
鄉村各種違法犯罪案件數量增多且性質日趨嚴重;
鄉村封建迷信活動盛行;
鄉村社會治安問題呈現季節性和區域性特點;
團伙性、專業性違法犯罪案件增加;
中青年、文盲、法盲違法犯罪率較高;
違法犯罪案件類型相對集中 。
鄉村社會治安問題產生的成因:
經濟轉軌階段鄉村行政組織控制力減弱;
少數鄉村干部以權謀私、違法亂紀;
法律宣傳力度不夠,農民群眾對有關法規的了解不夠;
經濟利益驅動,一些人見利忘義;
鄉村文化設施落后,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
部分農民文化素質低、法制觀念薄弱。
鄉村社會治安問題的解決途徑 :
積極宣傳、普及法律知識、掃除法盲;
加強對農民的教育,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修養;
提高鄉村干部素質,加強廉政建設;
加強鄉村治安隊伍建設,加大執法力度;
及時解決農民之間的民事糾紛,避免矛盾激化;
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促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
【鄉村社會學期末復習試題及答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