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課程與教學論體系構建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
截至2009年6月,我國有本科院校720所(不含民辦),其中開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以下簡稱“機自動化專業”)的學校有440所,在校本科生約16萬人,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之一。作為國家機械制造業最重要的支柱專業,機自動化專業近年來同其他工科專業一樣,在專業教學中出現了一些不良傾向,主要表現為:一是課程與課程、課程群與課程群之間的設置既有缺乏聯系的現象,又有課程內容交叉重復的問題;二是教學管理人員與教師對專業課程體系的知識、能力、道德目標缺乏了解,造成人才培養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后果,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三是教師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學習方法明顯缺乏整體的對接與方法論指導。
筆者認為,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首先是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沒有從課程與專業教學論的角度進行科學論證與設計;二是教師的教法體系與學生的學法體系沒有很好地與專業培養方案中的人才培養目標相銜接。因此,本文從教師的教法與學生學法兩個視角,將應用型本科院校機自動化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模塊,按知識傳授目標、能力培養目標與道德養成目標進行整體性、綜合性設計,以期構建全新的機自動化專業課程與專業一體化教學體系。
二、教法、學法、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一體化”設計依據及內涵
機自動化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機械設計制造領域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屬于高等工程教育范疇。根據高等教育教學辦學經驗可知,任何一個層次學校教育的內容與目標都可以按知識、能力、道德(即道德品質)三個維度進行設計。
世界經合組織(OECD)將知識分為四類:知道是什么的知識(know-what),即事實性知識;知道為什么的知識(know-why),即原理性知識;知道怎么去做的知識(know-how),即技能型知識;知道該找誰的知識(know-who),即人及特定社會關系方面的知識。前兩種知識是可以表述的顯性知識(explicitknowledge),而后兩種是難以表述的隱性知識(tacitknowledge)。研究表明,人類全部知識的90%以上是隱性知識,顯性知識還不到10%。高中以前的課程知識大多屬于顯性知識,靠記憶為主的學習方法。而進入大學學習,課程知識大多為隱性知識,理論課部分一般以弄懂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方法為主,而實踐性課程要掌握各種技能、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隱性知識是不能用文字形式表達的,但對以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為目標的工程教育而言是更為重要的知識。
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而技能與技藝是表示個體或組織知道怎樣去做(Know-how)的能力,進一步解釋為“在練習基礎上形成的按某種規則或操作程序順利完成某種智慧任務或身體協調任務的能力”。
道德包括主觀和客觀兩方面?陀^方面是社會對其成員的要求,如道德理想、道德標準、道德規范等;主觀方面是社會成員的道德實踐,包括道德意識、道德信念、道德判斷等。對于工程教育而言,道德主要應包括倫理道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三個方面,而倫理道德和社會公德問題主要是環境問題,這個環境主要是指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和學校環境。
一般而言,知識要靠傳授獲得,包括教師傳授、自身學習等方式;能力主要靠實踐習得;而道德目標要靠養成途徑逐步完善。教學方法是針對各自不同教學目標采取的辦法與途徑。教學論是指在一定教育教學思想和教學環境條件下,研究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采取的教學方法之間的整體關系,以期更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果與人才培養質量的方法體系。教法、學法、教學內容與目標體系三者間相輔相成。如果把整個教學體系比作是一場戰斗,教學內容與目標就可以看作是“要奪取的目標”;教師就是指揮員,教師的教學方法是“戰術”;學生就是戰士,學生的`學法就是“戰斗力”。再好的“戰術”,如果“戰斗力”不強也不可能奪取“目標”,只有三者相輔相成,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
三、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新體系的設計思路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1998年)中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業務培養目標與要求,以及教育部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機械學科專業本科教學規范》要求,將機自動化專業核心課程分為四大課程群:產品設計課程群、先進制造技術課程群、動力學與控制技術課程群、電子電氣技術課程群。筆者認為,因不同類型的大學人才培養定位不同,每一課程群在其人才培養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有差別的。
同時,將機自動化專業的人才培養教學目標,按照知識領域、能力領域與道德領域三個維度進行研究,給出對應知識、能力和道德模塊,對每一模塊分解出相應的課程和教學環節。
四、教法與學法“一體化”體系構建
在理清機自動化專業教育課程類型的基礎上,對應著課程體系中的知識傳授目標、能力培養目標和道德養成目標,從教師“教”的角度,自然涉及如何教授的方法體系問題,即對知識、能力和道德的教育目標應該采取不同的有針對性的教法;從學生“學”的角度,同樣有一個如何跟隨教師以及自己更有效的進行學習的方法體系問題,即對知識、能力和道德的知識內容應該采取不同的有針對性的學法。教法與學法“一體化”新體系的設計思路就是從整體著眼考慮課程群間、理論與實踐環節之間的關系。
對機自動化專業的課程體系而言,根據各高等學校的類型不同應存在一定差別。與此同時,作為本科教育層面的高等工程教育而言,它們必然存在著普遍一致的基本的專業標準,這在機自動化專業的全國專業教學規劃中應該得到統一。同時,專業認證體系中也表明了這一專業應存在一些共同教學目標點。本文討論的機自動化專業的知識、能力、道德目標都是從各類高校共性目標出發而考慮提出的,具有各自特色的知識、能力、道德目標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不在此細論。
對教師的教學方法而言,歸結起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講解、示范、身行。本文稱之為教授“六字訣”。
所謂“講解”,一是講授,二是解疑。講解法主要適用于知識模塊,而講解效果如何不但要看教師的表達藝術是否生動、形象、有趣,而且要看是否有利于學生的理解與掌握。所謂“講解適當”,應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少講,從內容方面,教師要善于從眾多知識點中抽取精華、骨架,讓學生吸取有價值的知識;二是從教學藝術方面,要講得精彩,從內容、表達方式、語言等各環節都要精心設計,這對教師來說是很高的要求,應該成為每位教師不斷追求的境界。
所謂“示范”,是指教師對學生傳授專業技能方面的示范與指導,主要適合于能力模塊。教師只有精熟各項技能、技藝,通過自身對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融通掌握,才能提煉出簡潔明了的技藝原則并精講給學生,學生再經過悉心揣摩、深入思考、反復練習,才能逐步內化為自身的專業行為技能。
“身行”是對“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詮釋,對德育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課堂內外的言行表現對學生的思想道德養成、學術道德約束、職業道德規范具有最直接的說服力與影響力。
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看,無論是哪種學習方法,都可以歸結為“聽、說、讀、寫、化、練、思、用”八字之中,本文稱之為學習“八字法”。學法體系與教法體系中的諸多具體方法,都可以看成是“六字訣”和“八字法”的具體延伸。
五、結語與展望
基于課程與專業教學論視角構建的教師教法、學生學法、教學內容與目標“三位一體”教學體系,對于克服當前絕大多數的高等學校課程教學中的課程體系設置與教學內容改革剝離、教師教與學生學各自為戰的狀況具有指導意義。特別對促進工程教育與技術教育課程與專業教學改革有直接的參考作用。
組織實施好這一教改方案,需要高校教學管理部門、全體理論課教師與實踐指導教師以及全體學生共同參與。這項改革方案實施難點在于學校應通過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制定出臺配套的相關制度政策,激勵引導廣大教師、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實施,不斷改進。
【簡論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課程與教學論體系構建論文】相關文章:
6.論機械設計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