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
《額爾古納河右岸》這本書不是我所讀的書中最精彩的,卻是讓我回味最久的,以至讓我在兩三年后的今天仍思尋著說點什么。
2003年,中國最后的狩獵民族鄂溫克族下山定居,這被視為人類文明的偉大進展,引起人們爭相前去觀摩。
然而,在作家遲子建心中卻產生了揮之不去的蒼涼感。她當然知道,融入現代文明,對鄂溫克人來說,是其民族發展的必經之路。然而,對一些知識分子來說,他們對某件事的看法,以及產生的情感絕非僅僅取決于近乎膚淺的利弊辯證關系,而更多是他們關于世間萬物的平等視野。這個視野讓他們產生了一種與此事有關的想法,即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古老”與“現代”僅僅是代號,不能衡量好壞,只能說明哪種更“迎合市場”。我說的“迎合”沒有貶義,因為在我這種層次的人眼中,“迎合市場”可以為萬世開太平。晚清就沒有“迎合市場”,其結果是,讓中國歷史的某一頁浸滿了血淚。照這樣看,推翻滿清是進步的,是絕對正確的,是人人都不能有半點遲疑的。那么,王靜安之死,絕對可以說是“大逆不道”的。呵呵,呵呵……人們用世俗的眼光,透過帶著功過利弊的眼鏡看待此事,指手畫腳,盡其能事挖苦諷刺再加嘲笑,這種行為就像一個完全不懂音樂的人嘲諷貝多芬沒有聽覺,盡顯丑態。
只要記住:永遠都會有很多熱情擁抱新事物的人,同時,也永遠都會有沉痛祭奠舊事物的人。這兩種人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或者全世界都是必不可少的,缺少了任意一種,則平衡不再,極端可待。所以在人們歌頌鄂溫克族下山定居之意義時,必然會有一些少數人如遲子建在想著另一些事情——這才是正常的。在迎接新事物之前,我們至少應該向以前陪伴我們的舊事物告別吧?在這兩種人之外,還有第三種人,即拒絕接受新事物,而在舊事物以不可逆的趨勢逐漸消失之時,被迫選擇逃離,要么隱逆,要么自盡。鄂溫克人柳芭就是這種人,“她以畫家的身份帶著才華走出森林,最終又滿心疲憊的辭掉工作,回歸森林,在困惑中葬身河流”。這第三種人無疑對第二種人影響更加巨大,柳芭的故事進一步促進了遲子建寫出自己的想法,即為什么舊事物舊時代值得祭奠——《額爾古納河右岸》就這樣誕生了。
讀完這本書,我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第二種人和第三種人。因為書中描繪的圖景是我們這個時代不具備的。盡管生活艱辛,有瘟疫,嚴寒,猛獸相迫,但鄂溫克人有馴鹿為伙伴,有薩滿為之祈福,有萬物的神靈受他們敬畏。他們平靜地生活,無拘無束,在溫飽面前,什么都不是問題。反觀我們這個所謂的文明時代,解決了溫飽問題,必有更高層的問題,解決了這個更高層的問題,那么困擾我們的就變成比這個更高層的問題還要高層的問題——始終都有問題困擾著我們,只不過它們在一步步升級罷了。如果它從物質的問題升級為精神的問題,那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物質充盈的現代會有毒大米,染色面包,小悅悅事件等各種象征著精神匱乏的問題。也就不難理解,在物質方面不占優勢的窮苦人家為什么可能在精神道德方面占很大比重。由舊入新,代表著你接受問題的能力必須提升,否則只有被淘汰。靜安之死,柳芭之死,倒不如說是勇敢地退出。只是,斯人已逝,無可為證;斯時已逝,徒有緬懷。
【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額爾古納河右岸》初中讀書筆記03-10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范文11-30
左岸是花右岸是山的青春征文11-21
《快樂在左,痛苦在右》讀書筆記03-10
小說《飄》讀書筆記06-01
我心中的額爾古納01-08
小說《不結婚》讀書筆記03-10
鼴鼠的月亮河讀書筆記12-09
《巨流河》讀書筆記范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