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

時間:2022-10-07 03:49:44 讀后感 我要投稿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2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曾國藩家書》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2篇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

  終于讀完《曾國藩家書》頗有感觸。其實,很喜歡曾國藩這個人,以及他的好家風,甚至對湖湘人也格外敬佩。他們家的家風和我們李家的家風是很相像的,而且他的家訓,和爸爸對我的`諄諄教誨如出一轍。

  關于讀書,關于做人,關于養病、養生,關于軍事,我從中學到了很多。

  我們這些人讀書,只為了兩件事:一是修進德行,講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的辦法,以求不愧此生;一是修行學業,練習記誦詞章的方法,以求能自強自立。

  這幾天對《曾國藩家書》的閱讀,讓我有了謙卑之心。讀書寫字的意志更加堅定,并且,并不是為了考取功名而讀書,讀書沒有那么利益化,寫字也有恒了,但愿我能堅持下來。

  談書法:“真知大源,萬萬不可自暴自棄。”

  “天下的萬事萬理都是出于乾、坤二卦。就拿書法來說:純以神行,大氣鼓蕩,脈絡周通,潛心內轉,此乾道也;結構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氣言,凡坤以形質言。禮樂本于乾,禮本于坤。作字而優游自得真力彌滿者,即樂之意也;絲入扣轉折合法,即禮之意也。”

  曾國藩說,不要過于相信醫藥是對的,怪不得河西很多善良的醫生不肯給我開藥了,我想,堅持吃藥,不如堅持養生;到處旅行,不如在家讀書寫字。守一方寸土,守一寸財情,何必花銷過大,每次花錢大手大腳,仗義疏財后,都會有負罪之感。寒士家風不可缺。

  做人不求盡善盡美,不可求自己完美,守缺也是積福。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2

  人類是地球上最聰明的動物,但人無完人,人性中有三個致命的弱點—懶惰、驕傲、奢華,任何一項都可以導致一個人的失敗。

  在我們的學生時代,最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便是懶惰。在以前小學六年的生活里,這樣的例案很多。很多學生對學習毫不負責,想方設法地蒙混過關,可能他們覺得節省了時間,可能他們一時“得利”,但考試時必將原形畢露。

  從這件事我想到了自己的初中生活,初中的學習難度和小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我幾乎每天都做到了十點半,因此我也想到了“抄作業”,但騙的是自己,辛虧被李老師發現,否則我也將“原形畢露”。

  有些學生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驕傲。驕傲的原因很簡單:一個同學在一次小測上取得了班級第一的成績,他便以為自己“天下第一”,結果是在后面的幾次考試中越來越差,或者他們的人生道路越來越窄,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不謙虛,把自己看的“高高在上”,沒有把自己放“低”—沒有向別人虛心請教,學習別人的長處。第二點便是待人很高傲,毫無禮節,毫不謙虛,因而沒人愿意與這種人交往,前景將越來越暗淡。

  最后便是奢華了,有一句短語可以形容這類人的前景“富不過三代”。再多的財產,再多的積蓄也是有限的`,也會被花光,不要將這種性格特點“傳承”給子女,不要再出現類似的悲劇。

  人的欲望是無限的,一些孩子的惡習現在還能糾正過來。等他們長大以后成人了,便很難改了。能真正做到“三不朽”的古今只有三個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我們如果向他們學習,便可幸福一生,不要到老了才后悔,因為時間是不會倒流的。

  一個人懶惰說明他沒有上進心,一個人驕傲說明他沒有警惕心,一個人奢華說明他沒有節儉心,這三點都可能導致家庭的衰敗。所以說“勤儉一生,便可幸福一生”,“窮”人才能取得成功。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3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盡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并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此刻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于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但是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4

  曾國藩生于清代,早年的他并不聰慧,命運多舛。但他憑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了晚清重臣。他的智力雖然不如別人,但他時刻檢省自己。一點點努力,堅持了幾十年。對后代的'教育,曾國藩也是如此。連一個有些愚笨的人都能靠自己的努力成功,我們這些人有什么借口不勤奮呢?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走捷徑,一定要腳踏實地。

  在曾國藩平叛有功后,被升為了二品大員,但他卻保持低調謙虛;在滿朝文武都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時候,曾國藩卻在學習西方的知識,為晚清中興做出巨大貢獻。謙虛,讓我們不斷進步,不因為自己取得了一點成就而沾沾自喜,目中無人;謙虛,讓我們不斷進步。“滿招損,謙受益”,謙虛,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曾國藩雖為晚清重臣,但他認為“窮”乃“善身”之道,并以此教育后代。如果一個人或一個家庭不懂節儉,最終一定會走向敗亡。就像我們不能互相攀比鞋子,書包等。應該一切從簡,好好學習。不然會因為攀比而變得荒廢學業,一天到晚只關心物質。要勤儉自律,在物質生活上主動跟貧寒之士一樣,能做到這些的人,將來就有可能成大器。

  曾國藩之所以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是因為他知道“人敗皆因懶,事敗皆因傲,家敗皆因奢”的道理。我們也要學習他勤奮,謙虛的優點,一點點的進步,成為更好的自己。但是也不要過度的去謙虛,過度的謙虛會讓人失去很多鍛煉的機會。

  有些人讀了這篇文章后可能會認為,“那我一定要成為第二個曾國藩”之類的,卻不知道有些東西不要過度地去追求,過度的去追求,也是一種“奢”。不需要做得像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那樣,只要去盡自己所能就好了。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5

  日前,在大班家長講座上,西津小學汪寧老師的講座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資料既通俗易懂又富有內涵,結合她二十多年的教育經驗解讀了“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從而順利實現幼小銜接、幫忙孩子平穩過度。其中對家長的言傳身教進行了風趣幽默又一語中的的講評,指出了家長的引導對孩子的學習成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家庭氛圍的.耳濡目染、習慣的力量、品質的培養、身教勝過說教。

  《曾國藩家書》中也指出:“至于擔當大事、修身齊家全在明強二字”;“教兒女輩,以勤儉謙三字為主”;“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曾國藩出將入相被后世譽為“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在家書中有多篇涉及對家人的關懷備至、對晚輩子侄的循循善誘、諄諄教導,從正面勉勵督促子侄用功讀書、謙遜做人。后代中出現了曾紀澤、曾廣鈞、曾寶蓀、曾憲植這樣著有成就的人物。如:“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一者修業之事”、“惟愿諸弟發奮立志、念念有恒”、“教訓厚被子地,以勤苦為體,謙遜為用”、“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家書主旨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讀《曾國藩家書》,確實有實用價值。也對家長、老師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帶給了借鑒和參考。帶給給孩子一個溫馨民主的家庭氛圍,重視孩子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培養,給予孩子健康的體魄、正確的價值觀,這才是真正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6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里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隨著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為“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里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

  讀《曾國藩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作為史上名臣曾國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麗最溫馨的善良之光的閃現。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里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字里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

  從《曾國藩家書》一書中,我們都能夠看出作為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艱難,有些時候冬天要靠外官進獻的炭資錢過活。這樣的生活境況也許此刻人覺得不可思議,更不敢相信,但是,當時曾公的生活境況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還時刻不忘盡最大努力接濟家人和親朋好友。

  《曾國藩家書》處處洋溢的濃濃親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現代人正在丟失的和渴望得到的東西。當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滿的濃濃的親情和友情時,也許這個社會才不會那么浮躁和狂熱,也許每個人的心兒才會多幾分寧靜和安逸。

  曾公作為歷史上一位毀譽參半的人物或者領袖,我們不去評說其史上的功與過,只就其人性中最閃光最完美的一點就足矣,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詩結束此文,“左列鐘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云過太虛。”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于清19世紀中葉。該書信集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7

  曾國藩是晚清中興之名臣,近代圣學之儒宗,“文章道德,冠冕一代”,被后人稱“半個圣人”。讀《曾國藩家書》可以深刻體會到曾文正公在“修身齊家,治兵用人”等方面的成就,亦可以深刻感觸到曾文正公不懈奮斗的一生。十年的太平天國運動,他成就了自己,也扶晚清大廈之將傾,最終雖未能出將入相,但亦可稱得上一代之名臣儒宗。

  首先,在修身方面,講求“勤敬”,勿傲勿惰,黎明即起,灑掃庭除,且要做一個“勞謙廉”的君子,后來又講“倔強明強,崇儉虛心,豁達沖融”等內圣之法。

  其次,在治學方面講究“專恒”,曾文正公說:“用功譬如掘井,多掘數井而不及泉,不如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在讀經史方面,他教育子弟:“要計劃好,每天至少讀二十頁,不必窮盡經義,避免兩天打漁三天曬網的情況,有的.人甚至一生也未能讀完十三經。”教育子弟用功讀完經書。他還說:“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恒為主”。

  第三,在治家方面。有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有持家八字決:早寶考掃書蔬魚豬。還講,人生并不是總以功名為第一,孝勞亦可也。教育子弟間和睦時講,“未聞有兄弟不和而家業興旺者,未聞有兄弟和而家業不興者”總之,治家第一要孝,第二要兄弟和睦。

  第四,在用人方面。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之時,凡是自己親自帶領打的仗,是“屢敗屢戰”,而凡是他手下大將打的仗多數都是勝利的。石達開曾經評判曾國藩:“雖不善戰,而能識拔賢將,規劃周密,起事以來未曾聞也。”曾所編《冰鑒》即是觀人識人之書。

  曾國藩的經世致用之學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學問源泉。若能善學善用,則對我們來說將是受用無窮的。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8

  當今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可以通過電話、短信、微信、網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

  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有多少人寫過信,回想起學生時代,自己也成寫過信收過信,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曾國藩家書》中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一代名人重臣通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看他的家書,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為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為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他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但是總是盡力的幫助家人和親朋。

  看到這些,我感動了。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里少了像他一樣的親情和友情。更深一層的思考中,我頓悟到,維系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和道德熏陶。

  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因為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系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9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他一生嚴于治軍、治家,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顯赫(治理湘軍、洋務運動)和最有爭議的人物(天津教案、鎮壓太平天國)。作為漢族人,他能在滿清的統治下官至一品,同時言、行、德又為后人所傳頌。因此,作為這樣一個影響深遠的人物,他的.思想和學識都是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其中《曾國藩家書》作為其代表作,與《傅雷家書》、《一生忠告》并稱三大家書。《曾國藩家書》分為修身篇、勸學篇、治家篇、理財篇、交友篇、為政篇及用人篇。

  修身篇中:“凡人作事,便須全部精神往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大約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憂為用。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通,行得通也”

  勸學篇中:“蓋世人讀書,第一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敢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交友篇中:“凡事皆貴之,求師不專,則受益也不入,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心有所專宗,而博觀他涂以擴其只,亦無不可,無所專宗,而見異思遷,此眩彼奪,則大不可。”

  當然,曾國藩是功還是過,后人如何評價,歷史終究是客觀和公正的。正如丘吉爾所說:“建筑師造就了建筑物,建筑造就了建筑師。”對于曾國藩,歷史造就了曾國藩,曾國藩也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0

  勤儉自持,不分官宦黎庶。“余服官二十幾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曾國藩位至宰輔,但十分儉樸。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帶領子女住在鄉下老家,門外不許掛“相府”、“侯府"的匾。曾國藩要求"以廉率屬,以儉持家,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夫人在家手無余錢,親自下廚、紡織,因一生習勞習苦,厲勤從儉,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

  勤儉自持,重在嚴于律已。“孫等在京,別無生計,不能備仰事之資寄回,不勝愧悚”,曾國藩常常因為沒錢孝敬父母而內疚,因沒錢養家而深感揪心,而當時曾國藩剛剛蒙皇上天恩,得會試分差”,按理說應該有絡繹不絕的.黃金白銀送過來,何至于連家里都無法接濟呢?不經商、不收受,處處嚴于律己,以至于窮到連回鄉省親的資費都沒有的地步。

  勤儉自持,更要兼善他人。“家中有人做官,則待鄰里不可不略松,而家用不可不守舊”,曾國藩不僅以身作則,寧窮不貪腐,還為身邊人樹立了榜樣,立下了規矩,保持清貧。正因為在朝為官,就更要寬人嚴己,更要約束親戚鄰里,做到了慎微,慎獨,慎權。

  勤儉自持,是家興之基,更是國強之本。自從黨中央倡導節約以來,全國人民積極行動,僅“光盤"行動,每年在餐桌上節約的脂肪量可達800萬噸,相當于1500萬噸大豆的油脂含量,被視為微不足道的餐桌殘余卻能減少每年1000多萬噸的大豆進口。以小見大,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不能止于餐桌,更不能僅僅將節儉之風興起于一時。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今天,我們有責任更注重勤儉自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合格公民、有志青年。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1

  曾國藩,作為中國自孔子以后的一個半完人中的半個,其在立言立德立功這三個中國傳統文人中的三大標準方面幾乎都做到了,這真是非常難得。雖然說他是半個完人,其中不無貶損之意,但是也未嘗不是一種肯定。曾國藩一生律己很嚴,治家有道,治軍有方,堪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在曾國藩的家書中,對于這些方面都有非常詳細的論述。

  在這部《曾國藩家書》里面,我首先關注的是他在書信中所涉及到的大量的關于征繳太平天國的內容。曾國藩的書信翔實具體,是非常好的指導了他在平定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如何治軍,如何布置安排的史實性材料。比如曾國藩在咸豐四年四月初四的家書中就詳細記錄了湘潭之役,其副將塔齊步大破太平軍的情況。而且尤為難得的是他也沒有諱言自己的戰敗,其親自率領的軍隊居然遇敵潰。結合曾國藩在書信中的這段描述,以及其他的歷史材料,對于這一形象更加充實而立體的影響。

  由于曾國藩此后自帶兵必遭敗績,因此他避開了安慶和天京的兩場大戰的前線,但在書信中依然可以看到他對九弟困守前敵的'殷殷關切之情。曾國藩的家書對于我們了解太平天國那一段的歷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應該多讀一讀。

  此外,既然是家書,所以在對于子女的教育,家人如何相處等方面曾國藩也都在家書中不因厭煩的一一寫明,他指導自己的兒子曾紀澤和曾紀鴻如何治學讀書,把兩個兒子都培養成了非常優秀的道人才。而且曾國藩眼界開闊,還指導曾紀澤要學習外語,最終早就了中國第一個大使。這些內容對于今天我們研究學問,教育子女,甚至為人處世也都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2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他一生勤奮讀書,從家書中可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

  一部《曾國藩家書》讓我們仰望到曾國藩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心靈世界,感觸到中華民族傳統的深層積淀。

  對于《曾國藩家書》的博大精深,精妙絕倫的語錄,使我受益匪淺。讓我懂得了生活學習之道。

  曾國藩的修身表現:為人表里一致,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為自己樹立了一個遠大方向。他充分利用時間,發奮苦讀,博覽群書,用知識充實自己,為自己的事業儲備,力量。

  曾國藩是一個好哥哥,也是個孝順的兒子。他總是告誡弟弟們要好好讀書,認真研究學問。他認為自己能夠幫助父母親教育好弟弟們是一件盡孝道的事情,也就盡心教導弟弟們。遇到問題時,他總能夠先從自身找錯,反省自己的缺陷。在與兄弟間發生矛盾時,他感到很難過,但卻不會意氣用事去追究對方的過錯,而是冷靜處理,仔細維護兄弟之間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體現。他曾對其弟說,凡兄弟有不是處,必須明言,萬不可蓄疑問。如我有不是,弟當明諍婉諷。我若不聽,弟當寫信稟告堂上。我覺得就是要這樣子的。家人之間有什么問題就應該打開天窗說亮話,有什么都說出來。如果有問題而不說,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誰會知道呢?這樣只會讓之間的矛盾更加的尖銳,一旦矛盾激發,只會讓彼此收到的傷害更大更深。

  在家書中,我們看到了曾國藩對長輩的尊敬。凡有什么都會先跟長輩商量或告訴長輩一聲,而不是自作主張,不理會他人的感受,遇事就應該有商有量,這樣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決。曾國藩的父親曾在書中對其弟說過,境遇難得,光陰不再。是啊,時間很快就會過去,人的一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能夠成為一家人是極其不易的,我們應該學會珍惜,懂得珍惜。

  曾國藩的這些書信中富有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相關文章:

《曾國藩家書》經典語句摘抄10-20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04-20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2-01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1-23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范文12-09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08-19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12-11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600字11-23

曾國藩勵志名言12-09

曾國藩經典名言警句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