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推薦度:
-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推薦度:
-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非暴力溝通》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
《非暴力溝通》是美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創(chuàng)作的一本書,希望通過非暴力溝通,讓世界各地無數(shù)的人們獲得愛、和諧和幸福,這本書讓我們明白了什么是非暴力溝通,了解那些不經(jīng)意間的傷害,從而把握語言的技巧,當?shù)谝淮谓佑|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深深的被它吸引。
當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了解到了什么是非暴力溝通,它被稱作“愛的語言”,是借用圣雄甘地所指暴力消退后自然的愛—即“非暴力”。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些不經(jīng)意的話語,而對別人造成傷害,而我們往往卻不知,不明白為什么兩人之間的關(guān)系會越來越疏離,也不明白為什么會感到越來越陌生。正是因為這些作者出于某種原因,經(jīng)過不斷的.體驗人生,從而找到一種溝通方法,采用這種方法來談話和聆聽,不再條件反射一般粗魯?shù)貙Υ撕妥约旱母惺芎托枰嘀x愛與理解,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是生活更加美滿,這就是非暴力溝通的含義。
作者在書中寫到:“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么,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huán)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其實,作者在書中也給出了答案,就是因為某種語言和表達方式,所以致力于滿足某種愿望,就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終導(dǎo)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在談話的過程中,我們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說自己想說的話,往往就忽視了別人的感受,一直不經(jīng)意的話語,從口脫出不計任何后果,達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卻給對方造成的傷害,同樣的,當我們沒有得到滿足時,也常常會表現(xiàn)出消極的態(tài)度,常常伴有憤怒,冷漠等等,同時在我們得不到滿足時,我們卻不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請求和想法,常常選擇逃避或者急進的方法來表現(xiàn)自己內(nèi)心的不滿,無論是出于哪種原因,都或多或少的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傷害,從而使兩個人之間越走越遠。
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不妨冷靜下來,去思考是什么樣的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結(jié)果?冷靜下來,我們不妨試著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書中說到,非暴力溝通的要素主要有四個,即觀察、體會、感受、請求,每一點都清楚的告訴我們應(yīng)該怎么做,就像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所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善于體會和表達感受,是溝通更為順暢;學會表達自己的請求,只有你說出來,別人才能知道你需要什么,從而滿足你。
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只要你認真去感受,就能看到世間的美好,反之,當你去以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去看待這個世界,那么你看到的將是一片灰暗,當你不如意時,不妨采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去思考,去解決,去體會。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2
感覺這是一本“How too”的書,講的很好,作者在向世人講授了“非暴力溝通”的概念,列舉了許多客觀、可信的事例,很值得我們學習掌握,是提高溝通能力的好工具。個人感覺要用好這個工具,除認真學習,真正掌握書中所講的知識點外,還需做好以下幾點:
一、高素質(zhì),健康的人格。人從小到大,在肉體發(fā)育的同時,我們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斷充實,從幼兒一門心思尋好東西吃,到少年時想辦法滿足種種幻想,再到成年時想辦法得到各種物質(zhì)、精神方面的追求,在這里,正確的世界觀非常重要,這是最根本的要求,在與人溝通方面也是如此。假設(shè)與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談事情,是一種享受,哪怕意見相左,也不留遺憾,如果與一個品行敗壞、聲名狼藉的人交往,恐怕是避之不及,更談不上心平氣和的交談。說到底,“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好用的交流方法,是一種技巧,像一把鋒利的'劍,就看放到什么人手中。
二、有勇氣,大膽運用。善意的、有誠意的溝通是人的基本需要。人們都渴望被人理解,但可曾想過試著理解別人?《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事例,他是運用語言藝術(shù)的典范,在思維層面教了我們方法。剩下的,就看我們敢不敢用,怎樣去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成就是“實事求是”,放到這里也是如此。本書的作者是西方人,讀者是面向全世界的,作為有著五千年歷史的華夏民族,有著更多的溝通方式與技巧,如何將“非暴力溝通”中的“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要素很好(這里不用完美,難度太大)的融合在一塊呢?必須要大膽的運用。我們的溝通習慣,特別是家庭成員之間,很多時候是在命令,更多的是在單方面的表達自我的感受“我這是為你好”“你太讓我失望了”“你太沒良心了“等等,按書中的觀點,這都是語言暴力的范圍,但往往表達者并不認為自己這樣說有什么不妥,這應(yīng)該都是溝通方法不科學的表現(xiàn)。
三、看效果,不斷改進。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告訴我們,學習是一個不斷改進提升的過程,而非終點。我們要想很好的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來提高自己的溝通效果,就需要批判的吸收,靈活運用,將此方法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不斷改進。因為每個人的習慣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有的人性情暴躁,容不得別人提反對意見,有的好絮叨,老是說不到重點,自己還埋怨別人不理解他……不能一概而論,我們一定不能僅讓知識停留在紙上,不能只是生搬硬套“非暴力溝通”四要素,而是要靈活運用,不斷改進。真正讓它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張口就來,伸手就有。
讓時間來證明一切吧。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3
《非暴力溝通》與其它溝通類的書籍有所不同,一般市面上溝通類型的書籍主打場合式的溝通技巧,而這本書講的是從人的情感訴求出發(fā),說話前三思,并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來進行交流的溫和式溝通。
初次看到書名,我就感到疑惑,暴力溝通難道是武力解決問題嗎?相對而言,非暴力溝通就是常言道的“君子動口不動手”嗎?書中給出的答案是,暴力溝通指的是語言暴力,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語言傷害性往往比肢體暴力更嚴重,也更持久。書中指出,生活中大多的矛盾與沖突就是因為這些被長期忽視的語言暴力引起的,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要做到的是,學會觀察對方與自己,講究內(nèi)心的需求與感受,并用溫和的語言表達出來。
艾提·海勒的日志中寫道:“我不會輕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們也是人,我必須用心理解他們的行為。今天早上,那個性情粗暴的年輕蓋世太保沖我吼叫,我沒有生氣,而是關(guān)心他。我想問:‘你的童年很不開心嗎?女友拋棄你了嗎?’他看起來愁眉苦臉、躁動不安、陰沉而又虛弱。我當時就想幫助他。他那么痛苦,一旦為所欲為,是多么危險!”我們常常在第一眼的時候就妄自下了批判與看把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這就往往導(dǎo)致雙方之間產(chǎn)生誤會。
非暴力溝通就是突出強調(diào)這一點帶來的傷害性有多大,書中介紹了實用的溝通模式。首先,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是隨便地批評指責別人。第二,關(guān)切地傾聽別人,而不是在未細心觀察上解讀為批評指責。人們?nèi)菀谆煜^察與評論,傾向于聽到批評而反駁對方。比如,他是個懶惰的人。這就是評論。他是個四五天都不出門的人。這是觀察。有人認為他不經(jīng)常出門就認定他是懶蟲。但未曾細想,幾天不出門的人就是懶人嗎?強加自己的價值觀念于人就是一種暴力溝通的表現(xiàn)。
聽到不中聽的話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責備對方;責備自己;體會自己的.需求與感受;體會對方的需求與感受。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自己的見解,人們的反應(yīng)常常是為自己辯駁。相反,如果直接說出我們的需求與感受,人們就比較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yīng)。而在提出自我需求時,要具體明確而不是抽象模糊的概念。
比如,“我想要每個星期出門三天”,而不是“我想要自由”。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而是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和感受,幫助我們在傾聽同時與他人建立聯(lián)系。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4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大家初次看到時會覺得溝通怎么會和“暴力”扯上關(guān)系呢?初次接觸這本書,是我的閨蜜、大學老師隆重推薦給我的。她告訴我能從本書中找到人與人之間以及家庭成員之間溝通的秘籍。我的孩子正處于青春期,而且高考在即,他此時的心理狀態(tài),包括和父母的溝通問題以及我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困惑,讓我對這本書充滿期待。我希望能從自身改變,讓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身心愉悅,讓生活變得和諧并充滿歡樂,所以我迫不及待的閱讀起來。
本書的作者和創(chuàng)始人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Marshall Rosenberg)。他早年生活在美國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充滿暴力的生活環(huán)境促使他去了解是什么讓人們互相傷害,以及什么樣的交流方式有助于矛盾的和平解決。這個愿望引起他對臨床心理學的興趣。1961年,他從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獲得了該專業(yè)的博士學位。他的導(dǎo)師是卡爾·羅杰斯。1963年,他創(chuàng)立了非暴力溝通模式。非暴力溝通作為一種交流方式,目前已在世界各地被廣泛地運用到各個層面和各種環(huán)境中,幫助預(yù)防和解決學校、家庭、商業(yè)、醫(yī)院、監(jiān)獄等環(huán)境中的矛盾與沖突。20xx年,盧森堡博士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fā)的和平之橋獎。
書中說到的暴力不是我們字面理解的.狹義的概念,書中提到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chǔ)上與人聯(lián)系,出于對生命的愛而希望人們思想和行動的改變,從而有助于生命的健康成長。
本書提到非暴力生活的關(guān)鍵——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有愛、表達、感受、傾聽、感激等關(guān)鍵詞代表了作者對非暴力溝通的精髓,通過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關(guān)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和指責的模式,并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的處事方式,讓我們的內(nèi)心逐漸變得平和,積極的行動,重獲生活的熱情。
通過看這本書,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日常,“不得不”的生活模式拉開了我和家人的距離,不擅長的表達令我的工作黯然失色。我希望自己能真正的吸收書中的精髓,改變自己與家人、同事和朋友間的溝通方式,真正運用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享受和諧的家庭生活和工作氛圍,能夠讓自己在未來的生活中處處充滿激情,充分享受生活中的各種樂趣。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5
教育家感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今天讓更多一線教師感慨的是“有愛也不見得有教育”。君不見,一些老師對學生滿腔熱情,而有的學生卻敬而遠之;君不見,有的老師很負責地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卻遭到“敵視”,甚至于惡語相向、爆發(fā)激烈沖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增強了而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溝通能力卻相對滯后了。
在教育部頒布試行的中學、小學和幼兒園三個“教師專業(yè)標準”中,“溝通與合作”被同時列為教師的一項基本專業(yè)能力。提升溝通品質(zhì),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教師專業(yè)成長道路上一項必要的修煉。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一書雖然不是專為教師而寫,但在提升教師的溝通品質(zhì),構(gòu)建和諧師生關(guān)系方面卻是一本經(jīng)典之作。
你是否以為拳腳相加才是“暴力”?或許你知道“沒有調(diào)查沒有發(fā)言權(quán)”,但是否意識到自己對當事者陳述不當行為時卻把“觀察”與“評價”混為一談了?你是否經(jīng)常會給孩子以“道德評判”、說張三卻拿李四來比較以及慣于使用“我不得不”“你讓我”這類口頭禪?你與學生或家長交流時,是否只顧自己說話而忽視了“傾聽”對方?你是否喜歡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駁式”“辯解式”“建議式”等等方式向傾訴者作出反饋?
當我看到《非暴力溝通》對種種“異化的溝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讓我震驚了。原來,一直為伶牙俐齒而自得的我其實常常像在公園里丟了鑰匙、卻因為光線比公園里好而趴在街燈下尋找的醉漢,由于表達方式不當而偏離了溝通的初衷和方向。
許多老師認為自己依法執(zhí)教,不體罰學生,根本與暴力扯不上關(guān)系。但實際并非如此。本書把“暴力”分為“身體的暴力”和“隱蔽的暴力”兩類。教師涉及使用武力的“身體的暴力”比較容易辨別、發(fā)生的.概率也比較低。但是,通過語言和行為讓對方產(chǎn)生精神恐懼、緊張和痛苦的“隱蔽的暴力”,往往連自己都很難察覺,政策法律更管不到,發(fā)生的頻率也就更高。如果我們用心體會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優(yōu)秀教師的日常談話方式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語言的確經(jīng)常會引發(fā)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隱蔽的暴力”雖然沒有肢體上的沖突,但它同樣會激怒受害者、迫使對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實際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6
在我經(jīng)歷過很多次無法正常與人交流后,我看到了推薦《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視頻,出于好奇,也是出于自己的需要,我開始閱讀起了這本書。之后我便發(fā)現(xiàn)我出現(xiàn)了很多溝通誤區(qū),就如同發(fā)現(xiàn)了溝通的新大陸。原來溝通不是朋友訴苦難過時,盲目安慰,一味比慘等等、對于自己看到的事物進行自我認為的道德批判,回避責任等等。
一開始聽到這本書的名字時,我很好奇為什么叫非暴力溝通,了解后才知道導(dǎo)致暴力溝通的主要原因是:你的表達方式忽視了對方的感受,或者對方的表達方式忽視了你的感受。所以溝通是為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表達自己的需要和請求,同時聆聽別人的需要和請求,而在表達之前是需要更多的觀察,而表達時盡量要以具體事實為主。非暴力溝通其實就是四句話:第一,說出你觀察到的事實;第二,表達出你的感受;第三,說明你的需要,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第四,提出一個清晰明確的請求。
舉個例子:母親對兒子說:“我發(fā)現(xiàn)這一周有五天你都是十一點以后到家,而且身上有一股酒味。我特別的難過,因為我希望你不用為了工作如此辛苦。我希望你以后能每周有三天的時候是八點之前回來和我一起吃晚飯的。”看似簡單,實際操作起來確實一件麻煩事。因為我們很容易把想法和感受,請求和命令混為一談,不知道怎么表達是最重要的問題。這本書拿出很多例子說明,甚至給出了一套合理的公式。對于練習非暴力溝通有很大的幫助。很多例子是在我看來很難處理的問題上,作者通過不帶情緒的聆聽,說出認真觀察到的事實,說明對方的`需要,最后再提出請求,一步步的引導(dǎo)對方去表達,讓自己更了解問題的源頭,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
由此,我也想到了自己,而當自己情緒無法控制,別人又急切與自己交流,或者讓自己做什么事情的時候,我們應(yīng)該盡量讓自己處在一個安靜的地方或者直接告訴別人我們現(xiàn)在的情況,讓別人知道了解,而不是一味地發(fā)火。
我很推薦大家去讀這本書,因為會說話不代表會溝通,不然怎么會有人聊著聊著就突然吵了起來,冷漠,猜疑,無止境的爭吵……就成了人們交流的一堵墻,而非暴力溝通就能打破這種墻。對于我來說溝通不是口才好,而是從別人的語言、眼睛和肢體語言里,感受到他感受的東西。即使不能感同身受,但是做到知人所感。
如果你也覺得溝通成了你生活中的障礙,不如試試看看這本書吧。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非暴力溝通》的讀書筆記03-30
《非暴力溝通》全書讀書筆記12-09
有關(guān)《非暴力溝通》的讀書筆記12-09
非暴力溝通優(yōu)秀讀書筆記12-09
學會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03-24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1-25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04-30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熱】11-14
《非暴力溝通》的讀書心得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