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非暴力溝通》全書讀書筆記
《非暴力溝通》應該算是一本“網紅”書吧,也許說它“網紅”有些不太合適,但是這本書好像讀的人真的非常多,寫讀書筆記的人也非常的多,我寫它只是為了鞏固自己的記憶,若你我有緣,不妨一看。
盧森堡博士認為,暴力的根源來自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而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于清楚的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使溝通的雙方的需求都得到滿足。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很多男人會說,戀愛中的女生都喜歡作。我雖作為女人也是這么認為的,但是不光是女生的錯。就拿簡單的“來姨媽喝熱水”這個梗來說。
作為一個來姨媽就會痛不欲生的人,我深知女生在來姨媽時,最需要的就是陪伴和安慰,但是我們不直說,我等你猜。
那直男哪知道啊,翻來覆去的只會說多喝熱水呀。氣的女生直跺腳,馬上就上升到“你不愛我”的境界了。女生作嗎?作!但是一半原因是男的逼的。
男生也委屈,我要工作呀,不能總陪她嘛。但是他也不說,一心以為女生本就該體貼。
這就是典型的你不說我也不說,大家都蒙頭在那里猜,猜對了還好,猜不對免不了要吵架了。所以盧森堡博士才說清楚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是多么的重要。
當然了,情侶間故意的猜猜游戲不算,秀恩愛咱就不看了。
接著看盧森堡博士的觀點,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
1、觀察發生的事情;
2、清楚的表達觀察的結果和感受;
3、說出哪些需要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
4、明確告知他人我的具體請求。
按盧森堡博士的方法,女生在被告知喝熱水以后可以這么表達自己的感受:我需要的是你的陪伴,你只說喝熱水,讓我很難過,因為你的陪伴會讓我比喝熱水更溫暖。
當然這是理論上的,實際上,誰還沒有個小情緒啊。
理論知識:
【區分觀察和評論】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于聽到批評,并反駁我們。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的結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并清楚的描述觀察結果。
例如:它會說“歐文在過去的五場比賽中沒有進一個球”,而不是說“歐文是一個差勁的前鋒”。
我們說話總是會傾向于評論分析別人,而不是客觀的描述觀察的結果。就像我們寫作時也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經常去寫情緒,而不是去描寫事件的細節。
【區分感受和想法】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我們可以更清楚的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在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此外,非暴力溝通,還對表達具有感受的詞語與陳述想法、評論以及觀點的詞語作了區分。
例如:它會說“我進來的時候,你沒和我打招呼,我感到孤單”,而不是說“如果你不和我打招呼,我會覺得你不在乎我”。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都是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表達感受。諸如,我覺得、被忽略、被拋棄、被羞辱、被虐待、被拒絕、不被重視、無人賞識等等,這些詞都是在表達想法。
表達感受的詞有:興奮、開心、喜悅、樂觀、幸福、害怕、擔心、焦慮、難過、著急、緊張、失望、麻木、孤獨等等。
【清楚的表達感受的根源】
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的根源來自我們自身的需要,對他人的指責、批評、評論以及分析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
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紡織如果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然而,社會文化并不鼓勵我們提個人需要,尤其是女人,社會總是期待女人們無私奉獻。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個人成長一般經歷三個階段:
一、“情感的奴隸”——我們認為自己有義務使他人快樂。
二、“面目可憎”的時期——我們拒絕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三、“生活的主人”——我們意識到,雖然我們對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但無法為他人負責,與此同時我們還認識到,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例如:它會說“你大聲說話時,我有些煩,我需要安靜的環境來學習”,而不是說“你嗓門那么大,嚇死人了”。
【提出具體的請求】
提出具體的請求,有三個方面要注意:
首先,要清楚的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我們將自己想要的回應講的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應。
其次,由于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與別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如果無法確定,對方是否已經明白,我們就需要得到他人的反饋,以確保對方準確把握我們的意思。
第三,一旦人們認為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懲罰,她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運,如果我們清楚的表達,我們無意強人所難,人們一般會相信我們提出的是請求而非命令。如果我們在過去常常指責他人,那么我們的請求很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
如何區分命令和請求: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她們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
例如:它會說“你是否可以告訴我,你認為我剛才說的是什么意思”,而不是說“我希望你理解我”。
【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如果一個人想要別人了解他的處境,聽到的卻是安慰和建議,那么他就有可能覺得不太舒服。當他人遭遇不幸時,我們常常急于提建議,安慰,或表達我們的態度和感受。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的體會對方,百家筆記網傾聽他人有助于對他人的理解和接納。與此同時,不論別人用怎樣的詞語表達自己,我們都可以用心的體會他們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有時,我們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來幫助對方了解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明白了它的意思。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保持持續的關注,為對方的充分表達創造條件。
傾聽使我們勇于面對自己的弱點,它還可以幫助我們預防潛在的暴力,使談話生動有趣,并了解“不!”和沉默所反映的感受和需要。一次又一次,我見證了,傾聽幫助人們治愈心靈的創傷。
【愛自己】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于培育對自己的愛,當我們的表現不完美時,我們可以通過體會憂傷和自我寬恕,來看清個人成長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懲罰。
評價自己的行為時,我們專注于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我們就不再依賴,羞愧,內疚,惱怒或沮喪的心理來尋求改變,而是讓愛主導我們的學習和成長。
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主動根據需要和價值觀來選擇生活,我們的行為不再是為了履行職責、獲得回報、逃避責罰或避免感到內疚和羞愧,通過深入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并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
先列出不得不做的清單,然后把它轉化成“我選擇做XX,為了得到XX”。
比如:我不喜歡這份工作,但又不得不工作。
轉化成:我選擇這份工作,是為了(賺錢或者其他原因)。
如果括號里的東西是你舍棄不了的,那就證明這份你不喜歡的工作也能帶給你快樂;反之,你就可以放棄那份工作,放棄那個沒有任何樂趣的事情。
【充分表達憤怒】
充分表達憤怒的第一步是我們不再歸咎于他人。如果我們認為“他讓我很生氣”,那么我們難免就會指責他人,然而實際情況是,我們的心情并不取決于他人的行為。
當我們專注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時,我們用心體會著自己,而不再分析別人犯了什么錯。我們越是用心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越能留意到自己的心理活動。
如果意識不到自己尚未滿足的,需要,一心考慮別人的過錯,我們難免就會生氣,除了專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還可以選擇去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只要我們專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憤怒也就不再存在。
有人問我,“在有些情況下,憤怒不是理所當然的嗎?例如,看到各種破壞環境的行為,憤怒不是正直的表現嗎?”我的回答是,如果我把人看作是“正直的”或“不正直的”,“負責任的”或“不負責任的”,那么我的想法也會帶來暴力。我堅信,專注于我們的需要,比批判他人是什么人,更有益于生活。
(這段“是非觀”可以說寫的非常的精彩,從佛法的角度來說,“是”與“非”的觀點都是在我執之下產生的,對與錯都是個人的想法,與其用批判的心去看待他人,不如反觀內省,專注自己更好。)
憤怒的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要,與其沉浸于憤怒,不如傾聽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有意識的用“我生氣是因為我需要………”來取代“我生氣是因為他們………”。
【懲罰的類型代價和局限性】
體罰是常見的懲罰方式,我發現家長對此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些家長相信,通過體罰,例如打屁股,可以讓孩子清楚的知道不該做什么,另一些家長則堅決反對這種做法,他們認為體罰會讓孩子形成這樣的認識:當別的方法都不起作用時,就可以用武力來解決問題。
除了體罰外,指責或否定他人也是常見的懲罰方式。例如,如果孩子沒有按照家長的話去做,父母可能會說他“自私”“不尊重父母”等等。
另外一種懲罰方式是不給孩子某種好處,例如不給零花錢。在這種情形中變得冷漠是一種強有力的威脅。
我們都知道,懲罰將導致關系的疏遠,一旦我們被看作是施暴的人,我們就很難得到友善的回應。對懲罰的恐懼也會讓孩子難以體會到父母的愛。
例如:如果孩子刷牙是因為擔心受到批評或被嘲笑,他們的口腔健康可能會得以改善,但是自尊卻會受損。
有兩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懲罰的局限性:
一、如果我不喜歡他現在的行為,那我希望他怎么做?
二、我希望他基于怎樣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
例如: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出于愛干凈,或對父母的關心去打掃房間,指責或威脅顯然不太可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常見的情形是,孩子打掃房間是為了得到父母的疼愛或避免受到懲罰。
懲罰還可能使人忽視事情本身的意義,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從的后果上。
【解決內心的沖突】
在生活中有時我們會感到沮喪覺得前途一片黑暗。歐內斯特·貝克在他的《精神病學的革命》一書中提出,沮喪是因為一個人處于激烈的內心沖突之中,無所適從。
當代女性為什么會這么痛苦?就是因為內心有沖突。對于職業女性來說,她們會在工作上投入大量的時間,對孩子的教育和陪伴就會相對缺失,對孩子的愧疚就讓她們非常的痛苦。
對于全職媽媽來說,孩子的教育和親子陪伴都足夠了,但是自我提升全部暫停,甚至有的媽媽會陷入“我讀了這么多書,難道就是為了來做全職太太的?”,心中多少有些不甘心。
職業女性也好,全職媽媽也罷,只有我們用心的去了解我們的需要,根據自己內心深處的愿望做出選擇。
【充分表達感激】
中國人都比較內斂,經常會把對他人的感謝藏在心里,而不用言語表達出來。約翰·鮑威爾在他的《愛的秘密》一書中講到,對于沒有在父親活著的時候,表達自己的感激,他十分傷心。
如果無法向那些對我們一生有極為重要影響的人表達感激,我們會感到多么悲哀啊。
非暴力溝通表達感激的方式包含三個部分:
一、對方做了什么事情是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二、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三、我們的心情怎么樣?
此文除部分案例外,理論部分都摘自《非暴力溝通》一書的原文,版權歸作者所有,向前輩致敬!
【《非暴力溝通》全書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非暴力溝通》的讀書筆記03-30
非暴力溝通優秀讀書筆記05-12
有關《非暴力溝通》的讀書筆記05-12
學會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03-24
《非暴力溝通第九章愛自己》讀書筆記03-30
名著學生探索百科全書的讀書筆記05-10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04-23
《非暴力溝通》的讀書心得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