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家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F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家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于家讀后感1
最近正在看一篇長篇小說: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雖然暫時只看完《家》這篇,發現巴金老爺爺對其中的人物刻畫可謂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讓我銘記于心。深刻的感受到巴金老爺爺不愧為偉大的作家。
現在正在讀第二本,當我讀完第一本《家》后,給我的感覺真可謂身臨其境,巴金老爺爺透過對一個大家庭的描寫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痛斥了人與人在交往中黑暗、違心和奉承,通過三兄弟間性格的不同和對未來社會的不同看法進行了層層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讓人眼前一亮。在三兄弟中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一定會過去,舊制度一定會被舍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就像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注定著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老大覺新的性格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懦弱到極點的那種人,在以前就稱他為“無抵抗主義”,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導致他身邊最親的人死的死,走的走。雖然他感到無比的痛苦,但這種痛苦卻并沒有讓他改變自己的性格,只是在思想上有了些許轉變,但這種轉變并不足以讓他有所行動,他還保留著那分懦弱。而三兄弟中的老二覺民則是站在覺慧那邊,但他并不象覺慧那樣沖動,有著沉穩的性格,在必要的時候也回積極主動的爭取幸福,從這點上來說我還是很欣賞他的。因此在整個大家庭中,只有覺民和覺慧站在同一陣線上的,其他人則全是舊社會,舊體制的擁護者,可見覺民、覺慧和這個大家庭的隔閡有多么深,所以覺慧除了恨透了這個舊社會、舊體制外,也恨透了這個只有舊體制和舊制度的大家庭,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了!以此表明他抵抗這個舊社會的決心。
整本書就是圍繞著覺民、覺慧兩兄弟怎么和那個舊社會、舊制度作斗爭并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整篇文章以“家”為主題貫穿始終,讓人看了愛不釋手、欲罷不能。
關于家讀后感2
三弟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意堅定,他最初與俾女鳴鳳相愛,但無情的長輩把鳴鳳迫得投湖自盡,這成了覺慧心中一道永遠的痛!在這一點上,我比較討厭覺慧,因為他的自私,連鳴鳳向他訴說一切的.機會都給扼殺了,他還曾想過放棄鳴鳳,讓這樣一個十七歲的純結少女嫁給六十多歲的老頭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鳴鳳為他犧牲了,她為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濕淋淋的尸體,和一個蒼白的吻。覺慧的反抗為他贏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終于擺脫了這個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為了事業失去了愛情,或許在那個時代,愛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但在今天,在我看來,沒有愛情的人生是不完滿的。
那個黑暗的年代永遠地過去了,但《家》在批判那個時代的同時正昭示著青春的可愛,對啊!青春是多么的可愛,我們正處于美好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里洋溢著愛!只要心中還有夢,就能忍住多少痛。只要心中還有愛,那就離快樂很近,離幸福不遠了。
關于家讀后感3
《家》一書寫的是中國社會劇烈和巨大的變革一代青年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這里,我只想談談最耀眼的覺慧。
我猜想,這個形象的出發點,是巴老在十版代序中“一個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里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
誠然,覺慧正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有著新思想,他看到了社會的弊端,舊歷新年夜,他救濟討飯小孩,并思考“你以為你這樣做,你就可以把社會的面目改變嗎?你以為你這樣做,你就可以使那個小孩一生免掉凍餓嗎?……你,你這個偽善的人道主義者”最后蒙住耳朵走進房里,頹然道:‘吃醉了,吃醉了。’”
他反對舊禮教,與琴爭辯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玩龍燈,反對請巫師為高老太爺捉鬼而斥喝家人。
他也很幼稚,他在愛情上受到了挫折。
但他敢于反抗,并最終掙出了大家族的束縛,乘著沒有一刻停留的綠水走向新的生活。
無論是覺慧的心靈的蛻變歷程,還是在大家族陰影下有著令人惋惜結局的鳳鳴等人物對命運無聲的抗爭,透過巴老的筆,我們能看到兩個字:反抗!笆堑模乙纯惯@個命運。”“讓在我心上燃燒的火噴出來”
家的另一個特點是滿溢著純潔濃厚的青春氣息。這種單純而自然的`氣息,如巴老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即便文章有著一個沉重的主題,字里間仍表現了青年人所特有的活力、困惑和斗志!拔抑郎畹募ち魇遣粫V沟,且看它把我載到什么地方去!”“我始終記。呵啻菏敲利惖臇|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書里的人物,埋在不同類型社會中培育,不同色澤思想的澆灌、照射下生長。他們不象我們那樣,有著一層溫室的護罩,他們直接面對風雨莫測。
今天的我,看到了他們彎延伸展的努力與精神。
關于家讀后感4
縣家庭教育學會成立大會的伴手禮之一,就有一本陳鶴琴《家庭教育》。根據會前預估人數,購買書籍,做到了略多幾本,以防不足。不想,實際參會人數遠遠超過預期,全體理事以上人員都不取,才勉強應付。清理會場時,有幸讓菜當在角落里找到一本“幸存”的,帶回一讀。
菜當希望讀它建構一個家庭教育知識框架,不想此書完全出乎菜當對一般理論著作的理解,十分易讀有趣。菜當一口氣就看了三分之一,然后再兩次就看完了第一遍。
小孩子的三種基本能力。
陳鶴琴的《家庭教育》一書應該成為《小孩子(一鳴)教育方法》更為貼切,全書共十三章加附錄,分成從兒童心理、學習的性質與原理、普通教導法、衛生習慣、游戲及玩具、勇氣、父母榜樣、待人接物、懲罰、經驗增長、環境等進行詳細地論述。
作者認為孩子生來沒有什么觀念,但是具備三種基本能力,是一生做人的基礎。
1、接受外界刺激;
2、這種刺激在腦筋中肌肉里或者可以保留著;
3、他受到那種刺激到相當時期,會有相當的反應。
菜當認為作者由此演化成全書的理論依據,認為我們應該給予孩子良好的環境,實施積極的、正確的、鮮活的、具體的、長久的教育刺激,使之在孩子腦筋中肌肉里保留并積累至反應,從而激發孩子的主動學習行為,成為習慣,最終培養成為遵守公德、服務社會、濟世救民的合格公民。
兒童的七種基本心理。
陳鶴琴在開篇第一章就羅列了孩子的七種心理。
1、好游戲;
這就意味著成人要多多創造條件并鼓勵孩子參與游戲,提供合適的玩伴、運動衣著以及各種“活”的、安全健康的、優美的、堅固的、易于激發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玩具(也可以是水或動物等),并鼓勵孩子玩后及時主動整理收藏;積極讓孩子參與畫圖、看圖、剪圖、剪紙、著色、穿珠、錘擊、澆花、塑泥、玩沙等活動,培養孩子的肌肉能力、審美情趣和創造力。
2、好模仿;
成人要以身作則,正確示范,做到公平、禮貌、誠實、公正對待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行文明、表里如一,同時注意選擇良好的`環境。
3、好奇;
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帶孩子體驗和見識,參與實踐,產生問題,同時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成人不輕易給予答案,以免造成依賴心理。
4、喜歡成功;
提供難易適中的任務,讓孩子接受挑戰、體驗成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5、喜歡野外生活;
多多帶孩子到戶外去,而不是關在家里,怕孩子弄臟衣服、受傷、受累或受涼感冒,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充分實踐,發展體力,增長知識。
6、喜歡合群;
給孩子良好的伙伴或馴良的動物,發展其社交能力和愛心,習得遵守社會規則意識。
7、喜歡稱贊。
學會用合適的言辭贊賞孩子,進行積極暗示和鼓勵。
如何責罰孩子?
不要以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理解孩子處在其年齡段的心理動機,要充分體察其犯錯誤的背景及原因,通過誘導勝過打罵、恐嚇、哄騙等方式,非得責罰時,也要注重時間和方式。
一方面予以充分機會以發展自動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圍使他不得隨意亂動,以免侵犯他人的權利。
關于家讀后感5
幾天前我帶著疼痛的心情讀完巴金的小說《家》,曾經在某一本語文書的扉頁上寫了一句話:“生活就是一條激越的激流”,一年前的某個靜謐的夜晚,對著燙手卻依然白亮的燈管,我心血來潮的為“活”字進行了拆字解釋——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曾嘆言:“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于死命,人卻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東西高貴得多。”人可以被輕易的毀滅,但他也有著同水一樣不可忽視的巨大力量,他可以主宰自然,可以使世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別小瞧水,別小瞧人應持有的“簡單”,別讓心的靈魂被“黑暗”所控制、壓迫!
水如人,人亦如水。水,簡簡單單,晶瑩剔透,可從外望穿里面;那么既然“人亦如水”,人是不是也應該簡簡單單,“一眼望穿”呢?生活的“活”字,有三點水,這第一點水代表實在,第二點水代表品德,第三點水代表道理;那么既然“水如人”,人是不是也應該注意“三點水”呢?世界萬物都很美,因為它(她/他)本身就很美,美在自然,不需要裝點!那么,生活和自身的心靈世界是不是也應該“很美”呢?
在巴金的《家》中,我再次見識了流動的力量和強大,生活并不是悲劇,它是一場“搏斗”。在《家》中,我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還有他們的選擇和反抗,順從、叛逆、腐化墮落等,從主人公高家三少覺慧,到主線高家大少爺覺新,從鮮明的“有壓迫就有反抗”的三少爺覺慧,到既不滿于黑暗的舊制度又逆來順受的大少爺覺新,把一場激流一般的“搏斗”攝入了我的'思想中,與我的“生活就是一條激越的激流”重合交織在一起……
巴金曾提問:“我們生活來做什么?或者說我們為什么要有這生命?”并用羅曼·羅蘭的話題做了回答:“為的是來征服它”!
從《家》中,我伸出手,結果觸碰到了無邊的黑暗,但是,正如巴金所說的“我并不孤獨,并不絕望。我無論在什么地方總看見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動蕩,在創造它自己的道路,通過亂山碎石中間!边@生活的激流會永遠動蕩著,不曾停止,也不能夠停止,并且沒有什么東西可以阻止它!
我們所有人都一樣,活著,就是為著來征服生活的!縱使內心含著愛、恨、歡樂、痛苦,也絕不曾失去信仰:對于生活的信仰。我的生活還不會結束,我也不知道在前面還有什么東西等著我,我只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會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載到什么地方去!
關于家讀后感6
十九世紀后期在歐洲戲劇舞臺上, 被譽為“歐洲現代戲劇之父”的挪威著名劇作家易卜生以社會問題劇而聞名于世,。面向社會, 面向現實的人生是他的劇作的最大特點。 《玩偶之家》寫于1879 年, 它通過海爾茂與娜拉夫妻之間的矛盾沖突, 描寫了女主人公娜拉從信賴丈夫到與丈夫決裂, 最后終于脫離“玩偶”家庭的自我覺醒的過程, 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 熱情歌頌了婦女的解放。 娜拉是個具有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傾向的婦女形象。她出身在一個中小資產階級家庭里,她的父親并不富裕,是個比較講究實際,忙于謀生的人。這種家庭環境,無疑對娜拉的成長有一定的影響。娜拉受過資產階級學校的教育,善歌善舞,天真爛漫,她同情社會上的受害者、不幸者。
娜拉身上更為可貴的品質,就是倔強,不肯向惡勢力屈服。從外表看,人們以為她是個無憂無慮的人,其實這是誤會。她對林丹太太說:“你們都以為在這煩惱世界里,我沒經過什么煩惱事?”實際不是這樣,她也有“煩惱事”,如家庭經濟困難,要借錢為丈夫治病,借了錢要想盡辦法還債等等,但她從不垂頭喪氣,并且很積極、樂觀。為了救丈夫的命去借債,債主威逼她,而她為了保全丈夫的名譽,自己堅定地準備承擔一切責任,甚至決定自殺,所有這些都是娜拉倔強性格的表現。娜拉這種堅強不屈的精神是她最終同海爾茂決裂,脫離“玩偶家庭”的`性格基礎。
娜拉毅然決然地同海爾茂決裂,更主要的是有她的思想基礎。“醒悟”后的娜拉,對資本主義社會持敵視態度。當海爾茂說她“你不了解咱們的社會”時,她激昂地回答說:“究竟是社會正確還是我正確!”“我知道大多數人贊成你的話,并且書本里也這么說?墒菑慕褚院笪也荒芟嘈糯蠖鄶等说脑,也不能一味相信書本里的話。”對于麻痹人民的精神上的———宗教,娜拉更不會把它放在眼里,她宣稱:“我真不知道宗教是什么!睂τ谫Y本主義社會的法律,娜拉深受其害,更是深惡痛絕。“國家的法律跟我心里想的不一樣,我不信世界上有這種不講理的法律。”娜拉的言語表明了她是一個具有民主思想傾向的婦女,她同海爾茂決裂的行動是她用民主思想進行反抗的必然結果。作者通過塑造娜拉這一鮮明的婦女形象,表達了中小資產階級婦女要求自由獨立,維護人格尊嚴的思想愿望,并對現存的資本主義制度表現了某種程度的懷疑、否定和批判。
《玩偶之家》的深刻意義遠遠超出了對海爾茂這樣個別資產階級庸人的揭露和批判, 它使資本主義社會的辯護士們極為害怕。他們認為娜拉出走是大逆不道, 并辱罵易卜生破壞了歐洲“善良的家庭秩序”, 是一個敗壞道德的作家, 并要求禁演《玩偶之家》。娜拉的出走, 具有重大的歷史進步意義。但是, 在當時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 她的這一行動又是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由于階級、社會、環境的局限, 易卜生不能, 也不可能為他們思索的人生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 為婦女的徹底解放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所以娜拉雖然離開了海爾茂的“玩偶之家”, 但是卻逃脫不出那個制造“玩偶之家”的、不自由的、黑暗的社會。易卜生在展現生活和揭示人物命運的過程中, 能夠以發自內心的力量, 把他所思索的人生問題深深地打入觀眾或讀者的心里, 讓人們在回味中咀嚼其中的含義, 思考和探索這些問題。
關于家讀后感7
剛開學沒多久,我就從兒子的書包里發現了兩本新書--《智慧課程》和《國際理解--走進非洲和大洋洲》。不論是從封面的顏色還是設計來說,這兩本書都是非常與眾不同的,它們并不是義務教育的課程讀本,而是外小自行編撰、印刷的內部教材。懷著好奇的心態,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這兩本書,真想快點知道學校會給孩子們帶來怎樣的書籍呢?
讀著,讀著,我一下子就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國際理解--走進非洲和大洋洲》就像是一個能說會道的小導游一樣,帶我在美麗的非洲和大洋洲里暢游了一番。雖然書中的內容沒有包羅萬象,文字表述也不是很多,但是那些精美、艷麗的.圖片足以讓孩子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了。對于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來說,視覺上的感官刺激最容易讓他們能很快地被事物所吸引。孩子看見我讀的目不轉睛,連忙放下手中的筆,要和我一起讀呢!
《智慧課程》這本書深入淺出地教會了孩子們許多做人的道理,讓孩子們從走進自我、認識自我開始,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心靈去感受大自然帶給他們的無窮寶藏。讓孩子們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人生的根本問題,從而確立屬于自己的正確的人生信念。書中的小主人公聰聰是一個聰明、活潑、可愛,又有一點調皮的小男孩,腦子里無時無刻都充滿著奇思怪想。這樣的他,不正是現在成千上萬個獨生子女的一個縮影嗎?
看完這兩本書后,我想了很多。其實這兩本書不光是給孩子們的禮物,我更覺得是給我們大人們的一份珍貴禮物。在如今這個到處都充滿著浮躁和不安的環境里,我們總是太急了,不愿意給孩子太多等待的時間了;我們總是把自己的焦慮轉化成孩子的焦慮,很少能靜下心來,多抽點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了。一邊是緊張而又忙碌的繁瑣工作,一邊是家里忙不完的瑣碎小事,原本和孩子約定的許多事情都還沒有一一兌現,現在想想挺對不起孩子的。看了這兩本書后,回想一下在我們眼里孩子曾經犯下的“滔天大罪”,其實正是孩子那幼小而純真的“理所當然”吧!而我們只知道一味地教育孩子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卻很少站在孩子的立場去引導他們。誠如書中所言,人生最值得追求的東西,一是優秀,二是幸福,而這兩者都離不開智慧。希望孩子能從這兩本書中學到智慧、擁有智慧、運用智慧、創造智慧!
非常感謝學校為每一位外小學子所做的每一份努力,這讓我忽然想到了外小的校訓:從這里走向世界!是的,真心希望每一位外小學子都能從這里了解世界,從這里認識世界,從這里成功地走向世界!
關于家讀后感8
今天,我讀了一篇我國國民革命軍陸軍的一名副團長——方學蘇寫的'一封家書。信中他的弟弟講到:
1937年11月1日
他即開上海參戰,“此去當與敵一爭高下,試看諉奴兇焰到幾時!……,為國家民族爭生存,正大榮幸!……”讀完后,媽媽告訴我:方學蘇,在寫完這封家屬的一個多星期后中彈犧牲,那年他才30歲。我仿佛聽見大炮聲從盧溝橋上打響,仿佛看見抗日戰爭的戰士們,為了國家的存亡,而舍棄小家,獻出生命,讓我們過上幸福的生活。我們應該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也要好好學習,用知識來報答祖國,讓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
關于家讀后感9
學校發下一本小學二年級《家長必讀》,本來覺得是一本可有可無的書,隨手丟在書桌上。后來在孩子做功課時,隨便翻了幾張,發現這本書在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自學能力和學習興趣等綜合素質方面都有很好的引導。我就很認真的讀了一遍,讀過之后收獲很大。
孩子的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作為家長,也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做好一個合格的引導者、教育者,才能讓自己的孩子在陽光下健康成長。父母是孩子接觸時間最多的長輩,擔負著孩子家庭教育的任務。然而,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似乎很多家長都覺得很迷茫,讀了學校教材《家長必讀》受益匪淺。
首先我覺得家長要做一個合格的引導者。很多家長可能都在孩子該上幾個興趣班而矛盾著。上多了,孩子的自由時間少了,沒時間去玩,畢竟才是二年級的.孩子。上少了,又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學不過同齡的孩子。在這點上,我覺得家長還是多聽聽孩子的,適可而止。學校在寒假前開了一次家長會,班主任老師讓每個孩子給家長寫一封信。女兒是這樣寫的,“媽媽,謝謝你沒有讓我報很多的補習班,讓我有更多的時間來玩!蔽蚁,在班上可能類似這樣的“謝謝”并不多。開始,我也糾結過,與其讓孩子星期天都用在玩上,還不如送去上補習班,多少能學點東西。可后來我想,玩也能讓她學到東西,而且會學的很快樂。比如,我會讓女兒在自己的QQ里每天寫一遍日記,(這已經成為她每天的習慣)然后她用不同的“信紙”裝扮,這個是她每天最快樂最認真完成的作業。這樣她不且學習了,而且快樂了。再如,女兒喜歡動物,而且到了那種如癡的狀態。平時看電視,我會引導她看一些記錄片,比如:走近科學、探索、動物世界……現在女兒在百科方面的知識比一般同齡的孩子了解的更多,在寫關于動物的作文能獨立的很好的完成。我想,這些知識不是上什么補習班就能學到的。所以,我認為,孩子的自學能力和學習興趣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這樣孩子才能以愉悅的心情提高興趣、學好各種技能。
其次我覺得家長要有耐心。每個人都會犯錯,大人也不例外,何況是孩子。當孩子犯錯時,我們很容易生氣。但是我們要盡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與孩子產生激烈沖突。我們應采取積極的態度,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維護和諧關系,增進彼此間的感情。不能一味地責怪、打罵,而是要給孩子一個辯白的機會,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引導孩子正確解決問題,F在的孩子,你越打,孩子越叛逆,越會對父母產生怨恨,反而耐心給他講道理,甚至舉例子來證明你說的對,他就會信任你,就會感受到自己的過錯而主動改進。
最后,我認為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學會寬容,學會感恩。父母一味的遷就和溺愛,能導致孩子是非不分,目中無人,自我自大,為所欲為,缺少容忍力。家長首先要自己尊重他人,寬容他人,讓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自己,學會寬容,學會尊重。家長更要教會孩子學會感恩,懂得關愛他人,關愛團體,在別人需要時幫助別人,那么以后也會得到別人的幫助。
通過看《家長必讀》,我知道了要教育孩子,自己要走到孩子心里面去,身教重于言傳,尊重孩子,給孩子盡可能大的發展空間,給孩子一個學習型的家庭,做到絕大多數時間和藹可親,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惡劣情緒,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家庭的溫暖,給孩子一些自主權,不要過份給孩子壓力,讓孩子身心健康快樂成長!
關于家讀后感10
近讀了美國的史蒂夫·普萊斯博士所作的《家里的黃金》。史蒂夫·普萊斯博士是作家、商人、房地產投資者。讀后感受頗深,在此愿把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書中的一些觀點摘抄下來與大家分享。
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把家庭開支轉變為家庭收入,并在此過程中掌握自己的人生。史蒂夫·普萊斯博士把每個人和每個家庭都必須時常購買和使用的家居必需品稱作“家里的黃金”,因為全世界千萬家庭中,蘊藏著價值數萬億美元的零售資產靜待發掘。
運用家里的黃金這個概念不僅能讓你從支出中得到現金返還,還能讓你從他人購買的家用產品和服務中獲得現金流。
家里的黃金的美妙之處在于十分簡單。它賦予你從自己和他人每天反正要用的家庭開支中創造財富的能力,同時讓你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活。既然人人都想賺更多的錢,并且達到自己的目標,為什么不學會一箭雙雕呢?
你的工作就是讓人們發現他們家里的“金礦”,并且幫助他們開采他們的反正錢(反正要花的錢)。作為幫助人們的報酬,你可以得到他們每月所購買日用必需品的一個百分比。這如果不是一個雙贏又是什么呢?
將花錢的零售交易變成為你賺錢的零售資本產生的過程,其實并不像你想象得那么復雜。家里的黃金這個概念簡而言之就是:為了將你家里的產品從讓你花錢變成為你賺錢,你只要改變你的位置,從只是一個沃爾瑪和其他零售商的消費者,轉變為一個直接面向消費者的供應商代表。
作為一個供應商代表,你是一個獨立生意擁有者,獲得公司給予的傭金和獎金,這跟支取固定薪水的公司雇員不同。作為一個獨立代表的好處,就是你的收入上不封頂。你建立的消費群體越大,你獲得的'報酬就越多。
運用家里的黃金,大致上有三種參與程度可供你選擇。第一種是現金返還計劃。你可以選擇直接從供應商或者制造商購買你的日用必需品。并以折扣和回贈的方式收回一些現金。
第二種是現金流計劃。在這個計劃中,你建立一個定期購買的客戶群,并且或者與其他家庭分享家里的黃金這一概念,以他們和他們的客戶購買的產品和服務為基礎,賺取傭金和獎金,創造現金流。
第三種即最后一種情況,就是現金牛計劃。在這個計劃里,你作為一個全職專業服務顧問,與其他家庭分享家里的黃金概念,然后教授并培訓這些家庭與更多的家庭分享這個概念,新的分享者又會教授并培訓更多的家庭。一直持續下去。隨著你的客戶群不斷發展,你就以他們所購買的所有產品為基礎,賺取相應的傭金和獎金,從而為你和你的家庭創造一頭現金牛。
這就是你需要的一切——一個開放的思想、一個學習的渴望、一個工作的愿望。
聰明的人抱有最好的希望,做最壞的打算。而最壞的打算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在你還有能力的時候將收入多元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別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
你無需辭掉工作去開采家里的黃金。這一概念讓你能夠將你的收入多元化,你可以白天正常上班,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業余跟其他人分享。
這就是家里的黃金的魅力所在——你可以利用業余時間或者全部時間去開采它;你可以快速開采,或者慢慢開采;你可以大量開采,也可以少量開采。這由你的需要、你的目標,還有你的天賦和努力決定。
【家讀后感】相關文章:
家05-12
家的讀后感03-16
《家》的讀后感03-10
《家》讀后感05-01
《家》讀后感11-01
巴金家讀后感04-04
巴金家讀后感03-31
家巴金讀后感04-03
巴金家讀后感11-10
家的變遷讀后感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