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冬牧場》讀后感
讀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冬牧場》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冬牧場》讀后感1
20xx年冬,女作家李娟一路跟隨哈薩克族牧民居麻一家親身體驗游牧民族的冬牧轉場、冬季放牧生活,并以35篇散文真實地紀錄下了3個多月在轉場和荒漠深處牧場上生活的點點滴滴,結集而成《冬牧場》。本書沒有嚴格的行文構思,沒有新奇入勝的故事,也沒有風起云涌的歷史畫卷,作者本真地描寫牧民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活,甚至顯得瑣碎繁冗,但透視性地展現了牧民的生存境遇。
作家對這些易被忘卻,易被忽視的凍土、冷點和微弱群體投射了人文關懷和飽滿熱情,將這些大地最隱秘微小的褶皺,這每一處最狹小脆弱的棲身之地中沉默無聲的青春、愛情、生命和希望呈現給了大眾,讓我們看到各異的社會、生活,領略到多彩的生態和頑強的生命力量,是值得贊許和夸耀的,這可能也源自“非虛構寫作計劃”的初衷。頭戴鋼盔走天涯,四海為家的物探人與牧民何其的相似,看到書友們讀后感中講述的工地“小搬家”故事,五味雜陳,同路人之感尤盛,希望能有更多像李娟一樣的作家,去深入,去挖掘,去展現物探行業有骨有肉、有笑有淚、有血有汗的生活,為物探人而寫、而歌、而呼,或許我們都有去作“李娟”的潛在機會,更需要有“李娟”的責任感和情懷。
千百年來,游牧民族靠放牧為生,逐水草而居的社會形態逐步造就了草原文明,放牧轉場也成為草原文明的文化遺產。如果沒有轉場,草原文明不會像今天一樣形態化,地球上養育人類的草原等不到農耕和城市文明的來臨。游牧民族依賴于自然,受制于自然,想存活于天地之間,就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不停更換牧場,寒暑更替,南遷北返。轉場是牧人生存的必然,也是游牧民族繁盛的必須。
沒有一塊土地永遠地鮮花長開、水草常豐。萬千生靈,莫不存于自然,囿于自然。北雁南飛、鮭魚回巡莫不是為生命存續,不得不轉戰、遷徙。循此理,人生轉場也不可避免,常言說,樹挪死,人挪活,無不是這個道理。面對人生轉場,有驚慌,存恐懼,是無奈被動,還是主動豪邁?人之常情,均可理解。
轉場是尋求一種嶄新鮮綠的出路,牛羊已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只要我們明白:人生轉場不是等死或瞎折騰,而是為了存活、更好生活的本質。我們將會坦然、淡然。因而,需要轉場的時候,萬萬不能自以為是,自我圈禁,自我封閉,一條路走到天黑,這時的守始如終并不值得擊節贊嘆,實為不可取的愚鈍、固執。態度決定結果,如視轉場為機遇,主動出擊,理性思考,則轉場是生命之積極,是超越,是充滿自信,是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否則,怕轉場,充滿恐懼,就會喪失創造新生的勇氣,只能是無所作為,坐等衰亡。究其本質,轉場與堅守并不相悖。相反,轉場就是在堅守一種生命的規律,進取的規律。在轉場中,獲取生命更多的希冀和新的支撐力量。
當然,放牧轉場對牧民來說是艱辛的'、痛苦的經歷,特別是冬季轉場,寒冷令人痛苦不堪,甚至是生命極限的挑戰。但寒冷卻理所應當,因為,寒冬孕育春暖。在人生轉場中,我們要有應變而生的勇氣,逐光而行的堅持,也要有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萬千得失,不過一段燭光消逝的淡然,我們終會熬過寒冬,面朝大海,迎來春暖花開,我們也將因尋得了生活希望而享受幸福和快樂。
當下,游牧業已趨于式微,成為歷史、記憶或將不遠,那么物探行業呢?寒冬是不是正在遠去,亦或已拉開了轉場序幕?
牧民的一年是羊的一生,牧民的一生也只是歷史的一瞬。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轉場中,為了那一瞬光亮的綻放,我們準備好了嗎?
《冬牧場》讀后感2
作家李娟,一個弱女子,經過三個多月的冬牧場生活的真實體驗,以細膩而真誠的筆觸記錄了哈薩克牧民的艱辛動蕩的生產生活方式,在孤寂中忍耐而又不泯滅希望的游牧生活。作家用她的眼睛比鏡頭更清晰更豐滿地留住這最后的游牧景觀、這最深處最沉默的生活。
“奶水像河一樣流淌,云雀在綿羊身上筑巢”這樣美好的景象只會出現在詩歌中,現實卻是荒涼與貧瘠,寂寞與無助。
凡是營生皆辛苦。在“胡天八月即飛雪”的天山北部冬牧場,冬季的寒風被當地人俗稱為“酸風射眸子”,迎風眺望遠方,不出幾秒鐘就會眼睛酸痛,天冷得連口哨都吹不響,牧人們就在這樣的嚴寒中日復一日地放羊放牛營生。在“青山隱隱水迢迢”的江南,放牧也絕非田園牧歌生活那樣閑適。汪曾祺小說中羊倌秦老九說道:“夏天放羊最苦,最難熬的是苦熱、苦渴、風雨和冰雹。“打柴一日,放羊一晌”,羊只能吃太陽曬過的沒有露水的蔫筋草,天天被大太陽曬著,嘴唇和上腭都是爛的。”由此可見,無論在塞北還是在江南謀生,各有各的艱苦。
最是寂寞放牧人。在雪原戈壁,一個人牽著駝隊,孤獨、微弱地走在沙漠中,天似穹廬,前后無人,四顧茫茫,說不出的悵然與沉靜。汪曾祺小說放鴨人倪二亦嘆道:“跟牛羊豬說話,有時牛羊還聽得懂,可跟鴨子談心很困難,這種東西只知道呱呱叫,不停地用扁嘴呷喋呷喋地吃。“牧人的'寂寞清苦,非親歷者難以感知。世上哪有墻上畫馬、紙上畫餅那么容易的營生呢!
冬牧場的生活如此艱辛,超載過牧的狀況令脆弱的環境正在惡化,作者提醒人們不要貪婪和狂妄,勸誡人們不要在餐桌上吃半份羊肉剩半份羊肉。讀過此書的人,自然能謹記這一勸誡。
因此可見,讀《冬牧場》,可以起到一種治愈作用。那些平日里矯情挑剔的人、對物質享受要求過高的人、無病呻吟的人、“為賦新辭強說愁”的人,對比冬牧場的生活都會感到些許滿足。如果想治愈效果更佳,就像李娟一樣深入冬牧場生活上一年半載。那些平日里見到羊糞便要做掩鼻狀的小資們,如果被送到冬牧場,餓得兩眼冒金星的時候,能吃上羊糞熏烤的馕,也會嘖嘖稱贊其香。
歐洲的文人稱那些接近自然,遠離工業文明壓力與束縛的原生部落的人們為“高貴的野蠻人”。在塔希提島上畫畫的高更也用繪畫理想化了這種沒有金錢社會貪婪的欲望的簡單生活,贊美其物質貧乏,精神高貴。《冬牧場》一書也對荒野里那些拋棄多余的欲望,謹遵自然規則和傳統戒律而頑強生存的牧人表達了敬佩之情。與冬牧場的景象相宜,作家只用了樸實無華的語言,沒有使用形而上的高深詞匯去美化這苦寒的游牧生活。倘若書中的牧人居麻聽到歐洲人稱他們為“高貴的野蠻人”,恐怕只能用“呵呵”來回復,再反問上一句:那互換生活怎么樣?
“痛苦是生命的必經之途。寒冷正在過去。“這是我讀《冬牧場》記憶最深的兩句話。想想當下的熱詞:抗疫、焦慮、產業鏈、碳峰值……,“寒冷正在過去”這句話既令人期待又耐人尋味。
《冬牧場》讀后感3
樸實的文字,如同一個友人拉家常般講述著和哈薩克牧民在冬牧場的生活。
文章的開頭講述媽媽在村里人面前炫耀自己是個作家,村里人看著不修邊幅的自己難以相信。瞬間就被作者的幽默和直爽所吸引,有種雖是初見,但是脾性相投,特別能聊得來的默契。
我出生南方平原,從沒有去過草原,所以多半帶著獵奇之心讀著這些故事。因為自己也有過忍受著惡劣天氣的折磨干過農活的經歷,所以很多時候也會有代入感。
在如今濫娛樂至上重口味的快消時代,我作為被動接受訊息的人,平時接觸的也都是些媒體推送的心靈雞湯和流量雷文。所以在要開啟一段沒有wifi的長途旅途,愁著不知如何打發時間的.時候,邂逅了這本書。所以,真有種一見如故的感覺。久久沒有遇到這樣能讓我靜下心來,沉迷之中的書了。
看了作者的故事,突然覺得自己也可以去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寫一寫。可能作者樸實而生動的文字,就如同自己和好友同事分享自己的故事一樣到來,便有點自不量力了。
書寫記錄整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本來就是件快樂的事情。我也時常愛分享自己的一些感悟,自己也覺得自己有點話嘮了。寫一寫也是件不錯的事情。
《冬牧場》讀后感4
《冬牧場》用平實的語言講述了李娟跟隨牧民走進荒野,感受最原始的牧民生活的故事。它記錄了真實牧民生活的艱辛,同時用真實而溫暖的文字傳達了作者對土地、牧民以及即將消失的游牧生活的感慨。
在遙遠的北疆,遠離現代文明,在極度缺水、缺食物并且無比嚴寒的冬牧場,大地是人們生存唯一的依賴。勤勞的藏民們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種,冬天孕育。自然規律不能違背,而牧人能做的就是順應自然發展,每年南下北上放牧牛羊,每年南北不停折返。春夏秋季倒還好,只是到了冬天,有零下三四十攝氏度。
雪災之年,白皚皚的雪被之下,埋葬的不僅是糧食和牲畜,更是牧民們的生活。這綿延千里的家園,這些大地最隱秘微小的褶皺,這每一處最狹小脆弱的棲身之地……青春啊,愛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無聲,只有生命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戰與歷練中愈發強大。
讓我感受深刻的也有作者筆下美麗曠達的大自然,大部分都是雪地的'景色以及局麻一家和自己搭建的冬窩子。李娟用未經雕琢、發自內心的文字描寫出的自然情景能讓你當場想象到那樣的景象。她寫到天空藍得像要心碎了一樣;寫到夕陽沉甸甸地斜墜在西天時世界的金黃,到太陽完全陷沒地平線后世界的清亮;再到星斗浮現并且越來越明亮時,世界的邊緣越來越幽深……
當然,《冬牧場》描寫的牧民也都可愛鮮活,果敢勤勞的男主人局麻、一刻不閑做活麻利卻毛手毛腳的女主人、愛幻想愛打扮渴望嫁到遠方的女孩加瑪,他們與一起扎寨的牧民家庭成了鄰居,共同勞動吃飯、共享生活物資。素未謀面的過客成了座上賓,一粒糖的分享都顯得格外甜蜜。
人之所以能感到“幸福”,那不是因為生活的舒適,而是因為活得有希望!
《冬牧場》讀后感5
向來,認為自己才疏學淺,沒讀過幾本書。兒時,受父親影響,家里的哥哥們總能就某本書天南海北地神侃,我則呆坐一旁,努力跟上節奏,時不時假裝領會他們所言,極不合節拍地頻頻點頭。過后心里頗不舒服,心里很是沒底啊!如此種種“受虐”,我終下定決心“窮追猛打”,惡補名著,專挑名氣大的經典名作讀,如《簡愛》、《茶花女》、《漂亮朋友》等等。如此,稍稍心安......偶與別人談及名著,心里竟然有些自豪,自認可與書中故人同呼吸,共悲喜。
偶然間,看到丁立梅叢書,先是被書的封面吸引,清新,淡雅;翻開書,僅讀幾頁,便不忍放下。自此,便喜歡上當代文學作品,溫暖,舒適。又一個偶然,辦公室語文老師推薦李娟寫的《冬牧場》。光是聽她的描述及分外享受的表情,便癡癡地愛上這本書。回家,才發現,書,赫然立在書架。緣分吶!
《冬牧場》講的是李娟隨哈薩克牧民居麻一家遷移至冬牧場,在冬窩子過冬時的所見所感。文字質樸,接地氣,自認為越簡單樸素的文字就越是能夠觸碰人心。書中講述了許許多多動人的.小故事,語言平實,卻不失靈動,讓人置身其中,不禁神往。
其中,最觸動我的是他們所生活的地方---“是一塊突兀的黑色沙窩子,有舊年的羊糞墻羊圈和三個低矮破舊的地窩子。我們將在這兒展開整整一個冬天。”他們剛到時,居所破敗不堪,地窩子被兩側流下來的沙子堵得嚴嚴實實,連羊糞墻都塌了一半......可兩天過后,經主人修整,裝飾,變得溫馨而溫暖。很難想象,住在用羊糞堆砌的居所里是什么感覺,味道,衛生狀況堪憂,但它卻神奇地吸引著我,僅李娟因寒冷而在被窩里的那緊緊一裹,便讓我身同感受,也極想去試上一試,就著羊糞味兒睡它個昏天黑地。
此外,文中一句“哪個生命不強烈”直擊心房。雖生活乏味,清苦,然那里的人們依然熱情四溢,裝著對美好的期盼,按著自己的方式倔強卻堅強地快樂著。由此想到主人公居麻一家。男主人居麻,率性,幽默,時不時耍賴,撒嬌,胡鬧;但他真正的善良與熱情,在客人來訪時卻潑墨般濺滿冬窩子的四壁。居麻的妻子,寡言,勤勞,表情嚴肅,但內心溫暖,對丈夫及子女毫無底線地寵溺。加瑪,居麻之女,美麗,善良。身處荒無人煙的冬牧場,卻也有著少女對美好生活的熱切的向往,對羊糞堆砌而成的冬窩子也竭盡全力地裝點,使其溫暖而美好;每每出門,必精心打扮,對尊嚴的苛求及少女最質樸的情懷不得不讓人對這個女孩子充滿憐惜與喜愛......書中眾生,在李娟筆下,靈動,可愛,尋味無數,久久不能相忘。
李娟寫的故事是在游牧生活快要消失的年代。看似一個個支離破碎的故事,李娟卻能把牧民轉場時的情形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們面前,把牧民生活的畫面表現得一覽無余。這一切源于作者的真實體驗和她如水般安靜的心靈。靜靜地體味,靜靜地書寫。李娟寫故事時,游牧生活快要消失。因此,同時,她也在靜靜地懷念,懷念即將消逝的冬牧場,懷念即將回歸平靜但清冷的冬牧場,多年后,依然幾座孤墳,依然黃沙漫天,依然默默守候。由于牧民定居點的慢慢完善,這種追著雪線放牧的生活方式將在這個古老的游牧民族中消失,所以,我想,《冬牧場》帶給我們寒冬里的溫暖,卻也有細細品味后感到的絲絲悲涼。如此看來,《冬牧場》也算是對冬牧場的祭奠吧。
《冬牧場》讀后感6
“我說:‘家里不是有狗了嗎?’他說。‘誰知道能活多久?’居麻給梅花貓吃肉時,嫂子反對:‘豁切!’嫂子給貓吃肉時,加瑪反對:‘行啦行啦!’加瑪給貓吃肉時,我反對:‘它已經吃了不少了!’我給貓吃肉時,居麻反對:‘它吃得比你還多!’總之一家人就這樣互相寵溺著它。”
每當我讀到這句話時,我總會想起七歲時,我在一個電話亭旁看到一個大哥哥,他背著一個書包,你做夢也不會想到那里面究竟有什么?那里面有貓,不是一只貓,也不是普通的貓,而是兩只全身金黃,剛生下來沒幾天的小奶貓!
怎么才能說出《冬牧場》的有趣之處呢?如果說《雪域豹影》是一幅漫天大雪與一座山的水彩畫;《紅豺》是一幅青青草原地上一只兔子與一只鹿地相遇,那么《冬牧場》則是一個人與一群馬、一群牛、一群駱駝的合影。
在李娟筆下,如此凜冽的環境都能有著如此快樂的氣氛。
也許,你不曾在一個夜晚,一粒牛糞掉進了你張著的嘴里;也許,你不曾為了打一個電話,累得上氣不接下氣;也許,你不曾因為冬天里的牛奶,而只給小牛喝了幾口奶?
可是,這并不意味著你是一個遠離快樂的.人。
如果,你曾經為了捉一只小鳥,而扮成一顆假樹吸引鳥兒,卻招來了許多蜜蜂;如果,你曾經為了和小伙伴一起快樂的吃蛋糕,卻把臉上、手上涂得全是奶油;如果,你曾經捉了一條魚兒,卻被它的魚尾巴扇了好幾個耳光……
是的,寒冷的冬天雖然已經過去,但是它依舊在我的心中,告訴我沒有風雨地吹打就不會存活。
“每當我獨自走在暮色四合的荒野里,看著輕飄飄的月越來越堅硬,成為銀白鋒利的月亮”。
《冬牧場》讀后感7
“干凈”,是我讀完這本書第一個想到的詞。整本書都太干凈了,仿佛眼前真的茫茫而白,大雪掩埋了遠方。羊啊,牛啊,和人啊,生活在一起,如此和諧純粹。李娟并不會刻意去擦拭,在她眼中,她心中的那片土地便真的是這般干凈。讀李娟的書,我想是需要沉淀的,包括你翻開書頁時那一片刻的沉淀。
無論你到過阿勒泰與否,她想帶你見的遠不止眼前的.蒼茫景象。土地是有人情味的,即使天寒地凍,周遭的雪覆蓋了所有去路,住宅里騰起的溫熱奶香和嘮著的家長里短,都在溫暖著那片土地,因為人,土地從不曾被放棄、被冰凍。冬天的阿勒泰是,他們聽不懂漢語卻聽得出一聲“李娟”,他們攬了所有重活累活只為了給你帶來安逸的一夜,你趕著風雪去接一通遠方來電,回過頭會發現他們在盼你等你。
李娟的散文世界里,沒有這個時代的焦慮,只有三樣東西:極致的人性美、自然美與生存的底色,冬牧場像一個有濃烈色彩的童話世界,剝去明亮的部分,只留下大片的灰,那是草原人單調的生活,是一代一代人相同命運的重復,這種主題的文字,好像總易往灰暗的地方移了去,可李娟的世界,全沒有寒涼與消沉,而是飽含著令人無法忽視的向上的力量,她真正懂得如何把別人看來艱難單調的生活過得有趣,寫得有趣。
我們生活得其實有一些急躁,有時候會迫切地想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迫切地想要快速提升自己,甚至有時候讀書是這樣,閱讀成為了一種工具,忘記了閱讀的初心,忘記了我們是為什么而讀。李娟的書則能令你慢下來,讓你看到時間濃稠地流淌,讓你有時間好好看一看,整理一下自己的生活。
《冬牧場》的最后寫道:“冬牧場的荒寒之氣漬透了這半年來的喧囂世事,每當心氣浮躁的時候,總算還有磐石鎮放胸間,總算不至迷惘。為此我深深地感激。”——這也是我想對李娟說的話!
《冬牧場》讀后感8
前幾年,看過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那時候的她是站在天光之下、草原之上、明亮愉快又親戀生活的李娟。
初讀《冬牧場》是因為好奇,在中國的西北邊境,在遙遠的阿爾泰山脈,哈薩克牧民過著春日北上,秋天南下的原始游牧生活。那是怎樣的一種生活?這樣居無定所的生活,于我而言像是另一個世界的存在。作者實打實的相當剽悍地進入牧民角色,她甚至變成了牧人,她走進冬窩子,完全融入一個陌生的牧民家庭,全身心的探索他人的情感和希望,度過了一個漫長的冬天。她早上去放牛,跟著女主人去尋找冬天唯一的干凈水源—雪,下午借著冬窩子天窗透進來的光亮繡氈子。甚至在零下幾十度的天氣,她也穿上厚重的裝備出門,鑲嵌在茫茫無際的荒漠里。她的字里行間沒有居高臨下,沒有悲天憫人。書中的文字就如封面的感覺一樣,淡淡的。再大的痛苦、憂傷、寂寞到了李娟的筆下,都變得平淡,但就是這淡淡的情感,卻尤為真摯、親切。
梁文道在《開卷八分鐘》里說,李娟寫散文有種小說的寫法,他是在評價那本《阿勒泰的角落》,他說這些散文里經常會透露出一種短篇小說大師的風采。這是李娟散文超越散文意義的其中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原因是李娟一直在自己的作品中或明顯或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態度、觀念和困惑,這是一種全局式的表現,可以說把各種文學樣式、各門學科都揉合了進去。
她并沒有完全按照時間順序依次敘述冬牧的過程,而是用繁雜的筆觸對生活中的每一處細節、每一件瑣事、每一個生命都進行了回憶。這樣平凡的表現方式恰恰寫透了生活的偉大之處。并非作者的文字有什么出彩之處讓我贊嘆,而是因為書中那樣零零碎碎的記述完整地還原了生活的全貌,從而觸動了我的感動。前半截比較逗趣,時常讓人歡喜,越往后讀,越有無邊的哀傷涌來。散文能寫到這樣的深和純凈,那背后傾注了多少心力,又承載了多少情感?
《冬牧場》描繪的生活的艱辛,會讓我感受到幸福的真諦,那種幸福,是勞動給人的心靈帶來的充實感,是集體勞動中人們互相協助、相依為命的安全感,是依靠辛勤和智慧戰勝困難的成就感,是創造勞動果實的喜悅感,是人們分享豐收的滿足感,是家庭的溫暖與生命之間最質樸的血肉相連。世界上真的會有不艱辛,更好的生活嗎?真的會有輕易就能獲得的幸福嗎?我們生活在幾千公里外的城市里,就真的不再漂泊了嗎?沒有人規定,生活必須是什么樣的,生活也無對錯之分。就像書中所寫,寒冷痛苦不堪,寒冷卻理所應當,寒冷可以忍受。世界上并不存在不能忍受的生活。什么正能量、痛苦、悲傷,與人的境遇無關,而是與人的心境有關。
冬牧場實際是怎樣的?是無所適從的靜、無孔不入的冷和漫無邊際的孤單。李娟寫冬牧場就像一個癡迷的畫家,對著冬牧場這個美麗的風景,飽蘸深情的畫筆,從各個角度:正面的、側面的、仰視的、俯視的、陽光明媚的、陰暗深沉的;畫出一幅幅清新又厚重的畫面。就這樣一遍一遍癡迷的畫著,你讀著讀著也癡迷起來。
我想象過大雪過后的烏倫古河畔,想象過夕陽西下,牧羊人朝著冬窩子方向,騎著馬揮著鞭子,幾百只綿羊埋頭擁擠的踱過沉寂的大地。羊的一生是牧民的一年,可牧人的一生呢?或許就在這不停的出發和告別中,在綿延千里的大地上深淺不一的腳印里。他們的夢想和希望,全部滲透在每一片雪花掉落的枯草和羊糞里。雖然細小微弱、悄然無聲,卻是堅硬的,沉重的,富有生命力的。
《冬牧場》讀后感9
初讀李娟,就選擇了《冬牧場》這本書,之前是看到喜愛的作家推薦,初讀無感,讀下來之后才發現她的文字竟是那樣的與眾不同。有人說她的文字干干凈凈,似有風吹過;亦有人說她的文字清新質樸自然,卻又不乏生命力。其實兩種說法都非常貼合,她的文字單通過只言片語是體味不出來的,需要你切切實實地走近她為讀者描繪的阿勒泰草原中才能感受并“觸摸”到。
李娟,散文作家,現居阿勒泰,供職于新疆文聯。《冬牧場》的寫作起因是參與了《人民文學》的非虛構寫作計劃。作者李娟在20xx至20xx年的冬天里,跟隨一家熟識的牧民進入新疆阿勒泰南部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中生活了三個多月,在哈薩克游牧民族的冬季牧場中,經歷了他們逐水草而居的動蕩生活中最艱難的一段時光。正是由于寫作起因與背景的特殊性,《冬牧場》的文字是真實并有生命力的,她最真實地記錄下了這些古老的游牧民族在與大自然抗爭時那些動人卻又平凡的往事。也正是因為描寫這樣一群特殊的民族,李娟的作品中所蘊藏的高揚的生命觀念與生存意識,以及從心底噴薄而發的自然純粹的情感積累,是旁人難以企及的。
和加瑪聊天時,我一邊說話,一邊無意識地撫摸它們依舊額發光潔的腦門,卻沒一點“這是尸體”的意識。高興的時候,還會揪著它的耳朵提起來,沖它大聲說:“你現在還好嗎?”
李娟的文字是溫暖又柔軟的。她作為一個漢人姑娘,跟隨著居麻一家進入冬牧場生活了三個月。在這短暫卻又艱難的時光中,無論是在寒風中追趕羊群、打掃羊圈,還是在漫無人煙的草原上收集殘雪、放牛趕駱駝,她都是以一種詼諧、溫暖的筆觸進行記錄,甚至是在居麻冬宰結束后面對著羊的“尸體”,她仍用玩笑似的話語進行“問候”。在她筆下,牧場上的每一只牛羊、每一匹駱駝,以及每一個牧民都帶著自己獨有的特征,她用她寬和又帶有母性的視角,把風雪中的一事一物都編綴成了故事。
現實生活中,大家還是得年復一年地服從自然的意志,南北折返不已。春天,牧人們追逐著漸次融化的雪線北上,秋天又被大雪驅逐著漸次南下。不停地出發,不停地告別。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種,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
李娟的文字是獨立又深情的。李娟設身處地地記錄著冬牧場三個月的忙碌時光,正是因為非虛構寫作,她把自己完完全全地交給了這廣闊寂寥的草原。她用真實的筆觸把居麻一家簡陋艱辛的生活勞作展現在讀者的`眼前,對于場景以及事件的敘述是直白樸實的,但在記敘的過程中,她又摻雜了自己的深情在里面。這樣下來,她的文字讀起來真實卻又美麗,且這種美是長久并不外在的美。
靠什么支撐呢?唯有“擁抱”了。擁抱同伴、擁抱美食,更要擁抱有尊嚴的生活。總而言之,就是要擁抱周圍所有的真切,那是他們在這片廣袤土地上存在的證明啊。
太陽未出時,全世界都像一個夢,唯有月亮是真實的;太陽出來后,全世界都真實了,唯有月亮像一個夢。
李娟的文字是生命又深刻的。她筆下的牧民帶著最原始的與大自然抗爭的生命力,冬季的牧場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打掃羊圈、晾曬羊糞、收集殘雪等等,牧民們想盡一切辦法物盡其用的利用自己身邊的資源與寒冬抗爭。漫步荒野,她深刻地描繪出居麻、胡爾馬西以及加瑪在艱苦條件下樂觀向上的生活狀態和誓要頑強抵抗的堅毅決心。她的文字是荒野草原上無數堅毅之聲的回響,這種回響帶有生命的力量,而生命意味著長長久久,延綿不斷。
《冬牧場》讀后感10
“也許這是羊群進入東窩子的最后一年了。最后的這些場景都發生在我身上……我不認為這是我的運氣……”
20xx年,作家李娟跟隨哈薩克斯坦牧民拒馬一家來到新疆南部阿勒泰地區的冬季牧場,在零下34度的.環境中經歷了三個月的游牧生活。紀實文學《冬季牧場》,在我看來,堪稱哈薩克游牧民族冬季放牧的全景。
“一月份,即使是最暖和的中午,溫度也跟冰箱冰柜差不多,要到三月才能升到冰箱冰柜的溫度。”看這本書的時候,是一個冬夜,南方沒有暖氣的小鎮,肩膀不小心露在被子外面,冷得刺骨。我無法想象如何在零下30或40度的荒野中生活。
孤獨:
除了惡劣的天氣,牧羊人還要忍受無盡的孤獨。放羊時,除了羊和馬,沒有人可以說話,更不用說任何移動網絡來打發時間了。
在同齡人安逸、快樂、追求美的年紀,哈薩克族少女加瑪不得不代替父親放羊。她知道父母的辛苦,默默承擔著各種放羊的擔子,盡可能地填補。在諾達的世界里,她是如此渺小,只能向動植物靠攏。
樂觀:
很難想象羊糞在沙漠中所起的巨大作用。首先,羊糞長期堆積在接近表層的糞層表面光滑而牢固,是沙漠地區就地取材最合適的建筑材料。從生火到搭羊圈,牧民一刻也離不開它,但它不像藏牛糞,粘在墻上乖乖晾干。羊糞在流淌,隨著沙子落在還沒起床的被子上,掉進張開的嘴里,掉進儲水箱里……牧羊人見慣了,不覺得是臟的。
《冬牧場》讀后感11
擱置許久的書,國慶出行前將它裝入行李箱。轉輾三地(準確地講,是兩地),放慢腳步,親近自然,閑暇時光,與書為伴。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別樣的旅行體驗。
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在假期中將它看完。讀《冬牧場》的時候,不時會被作者深情而又不失節制的文字感動到。在這之前,我想像中的放牧場景應該是:風吹草地見牛羊。而真實的場景竟是:滿目天空、流云、白雪、黃沙,再無一物。日復一日地頂著寒風,行進在漫天的雪地里,尋找深埋雪下的那一株株枯草。那是何等的'荒涼和孤獨啊!感慨的同時,不由地對牧羊人產生一種敬佩之情。
自然嚴酷,寒冬漫漫。熊貓狗生產遇上了寒流(零下42攝氏度),當母狗生下四只小狗后,感覺到了自己狀態很危險,便關閉了產道。等捱過了艱難的那幾天,才生下了最后的四只。在自然面前,一切的生靈都是弱小的。但它能做的就是拼勁全力,保全自己的孩子。
長夜漫漫,伴隨著寒風涌入屋內的還有小狗的慘叫,但它們一天比一天健壯。或許正如文中所述:生命遠比所看到、所了解的更結實,更頑強。
在牛的冬天那個章節,有一個橋段還是蠻觸人心弦的。小牛斷奶后,就再也沒能天天見到母親了。漸漸地小牛就習慣了沒有媽媽這件事,但牛媽媽卻很難習慣。偶然地一次,小牛回來的特別晚,正在被擠奶的牛媽媽一眼就認出了自己的寶寶,不顧一切奔過去聞它、舔它。但小牛無動于衷,已經不認得媽媽了。
看到這里,還是有一絲絲地難過,雖然這是它們生命必經的歷程。談及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當我們遠走他鄉,早已習慣父母不在身旁。而父母依舊將我們點滴掛心頭。正如老人家總說起的一句話:父母可以為兒女做的,兒女很難做的到。
通篇最讓我感動的地方,作者寫到“寒冷的日子總是意味著寒冷正在過去。”氣溫總會緩過來,一切總會過去。不由地讓我想起我當兵的那段時光,總是在心里默默地告訴自己:看的到頭的辛苦可以堅持。
借用文中的一句話:人之所以能夠感到“幸福”,不是因為生活得舒適,而是因為生活的有希望。勉勵、鼓舞自己,在奮斗的路上,我們一起加油!
《冬牧場》讀后感12
一切總會過去的。人之所以是能感到“幸福”,那不是因為生活的舒適,而是因為生活得有希望!
在極度缺水、缺食物并且無比嚴寒的冬牧場,勤勞的人們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種,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這綿延千里的家園,這些大地最隱秘微小的褶皺,這每一處最狹小脆弱的棲身之地……青春啊,愛情啊,希望啊,全都?無聲
羊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毫無保留地為冬牧場上的人們的生活貢獻價值,萬物都被深深封在了一片嚴寒之下。羊活著的時候,可以不斷為牧民們直供有營養的羊奶,排出的羊糞是最重要的燃料,羊糞砌的墻為人們提供溫暖;被宰殺之后,羊肉是重要的食物之一,羊毛又是做保暖大衣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這樣看來牧民們整個冬天的溫飽問題都和羊兒息息相關呢!
作為吃貨界的一名忠實吃貨,我的胃早已經被李娟描述的冬牧場上的各種美食勾引得七葷八素了,好吧!文藝的說應該是“食物出現在口腔里,就像愛情出現在青春里!再合理不過,再美滿不過了。”
李娟筆下的嫂子,總是創意多多,總能用簡單的食材變著花樣地做出各種美食我想那些恐怕是在各種五星級的酒店也無法品嘗得到的美味吧!那香味簡直在李娟的筆下溢了出來。
在安定寧靜的生活里,連一小把炒熟的碎麥子都能香得直灌天庭。把這樣的碎麥子泡進奶茶,再拌上黃油——全身心都為之投降!……那是怎樣的美味啊,每細細咀嚼一下,幸福感的.浪潮就席卷一遍身體的沙灘,將沙灘上的所有瑣碎腳印抹得一干二凈。
但是顯然,我最感興趣的還是“羊糞灰烤的薄馕”,嫂子先燒起一大堆羊糞,等充分燃燒完畢,把剩下滾燙細膩的灰燼扒開,攤平。再把事先揉好的面團搟成一大片面餅,直接投入灰燼之中。然后把四周的糞灰聚攏過來,完全埋蓋住這塊潔白的面餅。等灰燼降溫后,扒出金黃、瓷硬的面餅——哎喲,香得喲……叫我說什么好呢?
李娟說“太陽未出時,全世界都像一個夢,唯有月亮是真實的;太陽出來后,全世界都真實了,唯有月亮像一個夢。”我說“你若未出現,全世界都是人雨天;當你出現時,唯有你的那一方天地是晴天”
《冬牧場》讀后感13
提到牧場這個詞,我的腦海中浮現出藍藍的天,碧綠的草,潔白的羊群,旁邊的牧人騎在馬上悠閑自得。晚上回到蒙古包中,點起篝火,喝著馬奶酒,拉起馬頭琴,跳起蒙古舞……一副多么溫馨的畫面啊。
《冬牧場》卻給我們描述了另一幅震撼的畫面,該書描寫了一群逐水草而居的哈薩克牧民的冬牧場生活。在冬牧場中更多的詞匯是:
長途遷徙:牧場分春牧場、夏牧場和冬牧場。隨著季節的轉換,每次都要大遷徙,每次搬家的路程少則三四天,多則十幾天。每年都要進行十幾次或幾十次的轉場。
缺水:沙漠里,雪是唯一的水源。但不是天天都下雪,而且雪后往往是一場風,雪不知吹到哪里去了。人們每天要走上幾公里外去找雪背雪,然后把雪化開當作飲用水用于燒茶煮飯。
寒冷:生活在冬牧場中的人就像生活在一個大冰箱中,正午的最高氣溫零下三度,半夜的最低氣溫零下四十二度。牧歸時,人的眼睫毛和眉毛結滿粗重的冰霜。羊背蓋滿大雪,馬渾身披滿白霜,嘴角拖著長長的冰凌。
生活艱辛:羊是牧人的財富,羊是一天都不能餓著的。所以每天都要出去放羊,放羊時牧人要在外面凍一天而且還沒有飯吃。
單調枯燥寂寞:牧場廣闊而單獨,黃沙漫漫,白雪斑駁。萬里的牧場只有兩家人,生活艱難且封閉,日子寂寞單調,每天的生活就是放羊,趕牛,背雪,清理羊糞,烤馕,繡花氈。
與世隔絕:冬窩子離最近的縣城三百多公里,離最近的公路一百多公里。交通不便可想而知。沒有手機信號。電話只有在晚上才有很弱的信號。難以收到電視信號。
病痛:牧民一年到頭吃不了多少蔬菜和水果,常年缺乏維生素。寒冷使得周身都患上了關節炎,把止疼片當飯吃。常常半夜疼醒起來吃藥。
《冬牧場》中有句話:我們哈薩克人受的苦還少嗎?當時看這句話時,沒有太明白。后來讀完《冬牧場》之后,離交作業還有些時間,我于是拜讀了李娟的另外幾部作品:《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羊道—春牧場》、《養道—前山夏牧場》、《養道—深山夏牧場》。在這些書中了解到,原來牧民的生活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艱苦。
在春牧場中,天氣變幻無定。幾分鐘前老天還是風和日麗,在沒有任何征兆的前提下,馬上可能就是大雨、沙塵暴或者寒流。在一次轉場的途中,我們遇到了傾盆大雨。不管你穿得多厚,都給澆個濕透。走一會就要把手套和衣服擰一擰水。下馬時整條腿都僵了。到了目的地根本顧不上換身上的濕衣服,先要卸掉駱駝身上的物資搭氈房、燒火……在下一次轉場之前,作者特意進城買了幾件寬大結實的雨衣送給大家。但對于李娟的好心,大家都拒絕了。我猛然想起冬牧場中的.那句話,“如果不能忍受艱苦的勞動,會讓人看不起的”
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人不堅強,心不堅強如何生存下去?面對辛苦、疼痛、饑餓、寒冷、疲憊等種種生存的痛苦,不能繞過,只能堅持。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只是怨天尤人,是被人民鄙視的。能夠在如此苦難的環境下,堅強而且體面地生存下去的民族是偉大的民族。據說這是全世界最后一支真正意義上的游牧民族,他們沉寂在世界上最遙遠的角落,櫛風沐雨,順天應地,逐水草而居。從南面的荒野沙漠到北方的森林草原,綿延千里的跋涉,他們堅韌、淳樸、熱情、勤勞、好客、自尊、自信、愛美。
春天,阿爾泰山的積雪從南向北漸次融化,牧人們便追逐這融化的進程,追逐著水的痕跡,從干涸的荒原趕往濕潤的深山。秋天,大雪又從北往南一路鋪灑,牧人們被大雪驅趕著一路南下,從雪厚之處去往南方的戈壁沙漠地帶的雪薄之處。在那里,羊群能夠用蹄子扒開積雪,啃食被掩埋的枯草殘根。在這條漫長寂靜的南來北往之路上,能有多少真正的水草豐美之地呢?更多的是冬天,更多的是荒漠,更多的是忍耐和堅持。
寒冷的日子總是意味著寒冷正在過去。這寒冷并不是晴天霹靂,不是莫名天災,不是不知盡頭的黑暗。它是這個行星的命運,是萬物已然接受的規則。一切總會過去。人之所以能夠感到幸福,不是因為生活得舒適,而是因為生活得有希望。
《冬牧場》讀后感14
王安憶這樣說: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記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難以忘懷。《冬牧場》就是這樣的文字,寫的是作者李娟跟隨一家熟識的哈薩克牧民深入新疆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場、沙漠,度過的三個月的游牧生活。
不同于以往的游記,《冬牧場》中的作者扎扎實實地和牧民一起生活,從趕著駱駝進入沙漠的三天行程,到一起為定居搭建冬窩子,砌羊糞墻、收拾家務,再到定居后每日的放羊、采雪背雪、找馬找駱駝、繡花,作者用白描的方式將這些平實的小事一一記述,并將個性飽滿的男人、女人、小孩、男孩、女孩一一描繪,用羊、馬、駱駝、貓、狗等動物裝點,形成了一幅大漠荒野背景下的牧民生活畫卷。雖然是記錄著游牧生活中瑣碎、平實的生活細節,但許多對自然、生命的思考如涓涓細流般浸潤著讀者的心田。
一是對自然的敬畏。《冬牧場》處處可見的.對自然景致的描寫,“大地是淺色的,無邊無際。而天空是深色的,像金屬一樣沉重、光潔、堅硬。”其中對星夜兼程的描述令我印象頗深:“同樣在滿天星斗的濃濃夜色中,我們朝著深入地平線一半的獵戶星座啟程。與此同時,月亮彎彎地掛在東方,同樣還是在行走中伴隨著太陽緩慢而威嚴地出升。太陽未出時,全世界都像一個夢,唯有月亮是真實的;太陽出來后,全世界都真實了,唯有月亮像一個夢。” 那到底哪個是真實的,哪個是夢,讓我久久回味。在那樣的自然中,人們樂觀而安然地咀嚼著自然給予的饋贈,荒漠、積雪、枯草、羊糞等等,氣候環境的嚴酷、物資的匱乏逼迫人們貼地生活,“大地是最大的一塊磁石…生命的世界只有薄薄的一層,像皮膚緊緊貼附在大地上,一步也不敢擅離”,渺小了人的個體,卻更加反映了生命的實相,為了生存而生活,幸福反而更加真實。
二是對生命的歌頌。在描寫“冬宰”這一幕時,她雖然對親眼看到生命的結束表示難以接受,卻還是鼓起了勇氣去直視它。從宰殺前的準備工作,到宰殺時牧人的禱告,到“一匹清晨還在曠野中自在奔跑的馬兒,中午見散成堆骨肉”,“這是馬兒留給我們最后的力量,幫助我們度過長冬的力量”。讓生命以力量的形式傳導,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此外,《冬牧場》描寫的牧民也都異常可愛,果敢勤勞同時愛耍酒瘋的男主人居麻,一刻不閑做活麻利卻毛手毛腳的女主人,愛幻想愛打扮渴望嫁到遠方的女孩加瑪,恰巧一起扎寨的牧民家庭成為鄰居并一起勞動吃飯共享生活物資,素未謀面的過客成為了座上賓,一個假戒指的禮物都因為顏色鮮艷而變成珍寶,一粒糖的分享都顯得格外甜蜜。
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于是便有了拓寬生命寬度的人,不同的人用彼此不同的篇章,來豐富生命的歷程,于是便有了這些故事,感謝每一個講故事的人,感謝李娟,也感謝每一個聽我講故事的你。(作者:章靜,武漢市漢陽區人民檢察院偵查監督部干警)
《冬牧場》讀后感15
第一次接觸《冬牧場》這本書是我高三時在學校的閱覽室翻看《課堂內外》時發現的,那雜志節選了幾段此書的內容。其中一段我印象很是深刻,《冬牧場》的作者把三遍洗衣服的混濁程度比喻成家常調料,她說衣服洗的第一遍是大醬色,第二遍是老抽色,第三遍是醬油色。我當時看到這一段就覺得這比喻得也太巧妙了吧,忍不住為之叫好。于是我毫不猶豫的下單了這本書。
這本書有兩版,第一版的封面為冷色調茫茫大雪中伴有生靈的漫畫景,而第二版則為暖色調雪景的實景。李娟的書,正如她名字一般,給人以一種涓涓細流,細水長流之感,書的內容會慢慢的`就流進了你的心里。
李娟為了向我們呈現哈薩克民族放牧轉場時最真實的景象,她跟隨一家哈薩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牧場,沙漠,度過了一段艱辛迥異的荒野生活。他們一起趕著牛,羊,馬群和駱駝在沙漠中走了四五天,在草原上住由經驗豐富的牧民挖出來的冬窩子,吃的是奶疙瘩,喝的是大自然的雪水。李娟前幾天的吃穿住行很是艱難啊,雖然后面也沒好到那里去。但是李娟沒有抱怨,她用她溫柔細膩的文筆記錄下了這一切。她把奶疙瘩的硬說成是陳年奶酪,硬的不近人情,轉悲為歡。
這本書里的每個人,每只動物的形象都活靈活現,居麻大哥的破口大罵和責任心,嫂子的勤勞善良,加瑪的俏皮愛美,還有鄰居家牙牙學語的小嬰兒和一只聽話的小狗,在荒無人煙的冬牧場只有這兩家人挨在一起,大家相互串門,誰家做美食都會相邀共享,逗逗小嬰兒,看看因太陽能電量不足所以只能看一會的電視。
荒蕪的原野,屈指可數的娛樂活動讓雪地里的生活很是乏味。但這樣的情況下,一點點小快樂都會被無限的放大,比如采到一袋干凈沒有泥沙的雪啦,再比如夜晚起夜抬頭一望,滿眼星河。冬窩子有人來拜訪時,那快樂簡直直接加倍,每個人都會開心的像過年一樣,因為大多數時候的冬窩子是平靜而有序的。
我最敬佩李娟的一點就是她能從很小很細微的事情中發掘出很多有趣有智慧的東西,好比如她在書里所這樣形容哈薩克婦人飾品“她們枯老而扭曲的雙手上戴滿碩大耀眼的寶石戒指,這些夸張的飾物令她們黯淡的生命充滿尊嚴,閃耀著他們樸素的一生里全部的榮耀與傲慢”這段話給了我一種茫茫大漠中出現一點綠的生機感和一種對生活的儀式感、一種對生命的敬畏感。
合上這本書時,感覺整個人都剛從書里描寫的場景抽離出來,仿佛剛把羊群趕回羊圈,仿佛剛吃完酥油茶,仿佛剛撿完最重要的燃料――羊糞。實不相瞞,當時看完這本書,我真想直接就買票沖進阿勒泰沖進冬牧場去看看這個靜謐而美好的地方。
讀李娟的書是一種無上的享受,本為消磨時光而來,卻無意間真正消磨了時光。李娟把散文寫出了詩,卻又不像詩那樣一本正經。愿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冬牧場,可娛樂,可休憩,可抬頭一望,滿眼星河。
【《冬牧場》讀后感】相關文章:
【精選】牧場作文四篇03-06
游關山牧場作文03-04
迷人的牧場美文欣賞12-09
QQ農場和牧場作文03-19
心靈的牧場童話故事11-30
《牧場之國》的教學設計方案12-08
牧場創先爭優雙向述職報告11-20
《牧場之國》教學設計方案11-21
天鵝牧場讀后感范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