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目送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領悟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目送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目送讀后感1
《目送》是一本美麗,憂傷,深邃的書,里面收錄了七十三篇散文,寫了日常生活中的平淡之事、常人之情。兒子的離、母親的老、父親的逝、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脆弱、失落,猶豫和放手,堅強和通達……這些在龍應臺的筆下都用最樸素的方式綻放出了最動人的詩意。也像作者所言“整本書,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書中一共寫了六次“目送”,每次“目送”都是一次意味深長的離別。龍應臺把這場離別安放在兒子背著書包遠去的背影里,安放在母親失憶后把“女兒”叫作“雨兒”的聲音里,安放在父親安眠的那個雨天中響起的楚歌里……而這些片段正是我們每個人情感共鳴的基石。那牽念的目光,連接著生命的起點和終點。生命在這一程又一程的目送里,成長、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由此產生的陣痛也讓我們和作者的心靈相近相通,因為這溫馨的日常、感傷的`離別和悲切的失去是龍應臺的人生,同樣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龍應臺最終將對子女和父母的全部感情都凝結在“不必追”三個字上,這是最真實的無奈,也是最超然的領悟。
在《寂寞》一文中,龍應臺說當她一個人寂坐時,常想到晚明張岱寫的《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于是,龍應臺感悟到“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間‘余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我想也許正是這種一個人的寂寞,使她開始了人生終極的思考,“面死而思”讓她對生命的寂寞和短暫抱有一種“向死而生”的積極。
《山路》里有這樣一句話,“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在我看來,這就是她給我們上的一次“人生大課”。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人在天地之間終究是無所憑依的孤獨。你真能面對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么可以附著依托。”于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孤獨面對,素顏修行”,要懂得珍惜當下,尊重生命。
如何尊重生命呢?這是普世的關于人的價值和尊嚴的思考。作為一個知識分子,龍應臺也有悲憫天下的情懷。在《目送》中的第二部分留下了那些關切世界的文字。在《跌倒》中,作者記述了一名十五歲的學生在學校的廁所里,用一個塑料袋套在自己的頭上自殺的事。對此,她傷痛地寫道:“在我們整個成長的過程中,誰,教過我們怎么去面對痛苦、挫折、失敗?”“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成功沖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么跌得有尊嚴……你痛得無法忍受時,用什么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么收拾?”這樣的文字怎能不讓我們心靈震顫,掩卷沉思?
除了關注“人”的生命,龍應臺的目光也關照到了那被變成測雷器的小草“阿拉伯芥”;她寬容地讓浣熊一家在她的廚房里嬉戲;她為“狼來了”拍手稱快……因為悲憫,她的文字中也就充滿了對生命的尊重。書中也收錄了她捕捉的各種風景和日常,這些照片不得不說也是她對人生的一種駐足凝視和對生命的關照尊重。
我為龍應臺樸實細膩的文字而沉醉,我為龍應臺“素養修行”的領悟而感慨,我為龍應臺普世的人文關懷而感動。她的詩意的生命情懷,是廣博的,也是豐厚的。
當我們逐漸長大,離開父母去求學去工作的時候,我們當然能深刻地體會“不必追”的堅決和苦澀;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父母不再有力氣為我們遮風擋雨,最終要去應對困難的只能是自己。因為我們終究是在過自己的人生,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去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去闖。我們能做的只有珍惜當下,尊重生命,像史鐵生一樣“好好活”,像海倫·凱勒一樣勇敢堅強,像朱自清筆下的“春”一樣明媚燦爛。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愛自己身邊的花鳥魚蟲,愛身邊的每一個人,愛生命中的每一天。
目送讀后感2
龍應臺在《目送》中刻骨銘心地敘述了她眼中的生離死別,道出了她對親情、友情最真摯的感悟。每一字、每一句都仿佛在用靈魂訴說著經歷生死之后的悲痛與思考。而我最能真切體會到的是這難言而又深沉的母子之情。正如她所寫: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是啊,我們的人生終究只是別人眼中的故事,而這次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們和自己的母親。這是關于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而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里的背影。當我們為曾經的過往感到遺憾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關于愛的文字有太多太多,并非每個人所寫都能喚起人們的共鳴與感悟!赌克汀穮s用樸實而真摯的文字牢牢抓住了我的心,甚至有時它又像一把刀一樣,會在不經意間隱隱地將你刺痛!辈挥米贰按砹四赣H的`理解和無奈,這最糾結的情感便是龍應臺想要表現出的母愛,而這也成為了讓每一位讀者感同身受并深陷其中的理由,或許這就是龍應臺想要告訴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的本真。這些溫情的語言,如純凈的溪流緩緩地滑過我們內心的每個角落,使我們深陷塵世羈絆的心靈一次次得到解脫和自省。
她寫自己父母的種種,以女兒的角度感受父母的愛。他寫兒子的種種,以母親的角度表達她作為父母的愛。她經歷了人生的種種,體會過角色輪換的辛楚,所以她對親情的理解是那樣真實而又深刻。每個人都能從中體會,卻又并非所有人能夠完全體味。只有真正有所經歷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所以,《目送》是可以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書,在你人生的不同階段,你所體會到的必然不盡相同。想必只有當你也感受過世間百態,嘗遍過人間冷暖,方能真切體會到蘊含在這本書中的濃濃的羈絆。
人的一生總在情中度過,所以人很容易被情所左右。有人曾為了愛情放棄一切,卻在親情這條路上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本真。養兒方知父母恩,我們還體會不到為人父母目送自己孩子遠去的酸楚,但我們定能體會到父母在我們身上的用心良苦。愛情的美好值得每個人去追求,但親情的偉大更永遠不能忘懷。龍應臺在《目送》中描繪的點點滴滴都在敘述著她為人子女、為人父母的快樂與憂傷。對于父母不幸的遭遇,她只能無奈地接受與承擔,但對于我們來說,能做的還有很多。我們大多數人的父母安好,生活幸福,就更加應該趁著歲月的齒輪還未轉過那一刻之前,把對父母之愛的理解付諸行動之中。”子欲養而親不待“的苦澀并非人人都會經歷,但當不幸來臨之時,又會有多少遺憾之人痛哭流涕。如果不幸之前滿是幸福的痕跡,那不幸并非再是不幸,而是幸福的延續。
讀過《目送》,你所體會到的不僅僅是親情的千姿百態,你對人生也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和思考。人生不過生死,說說容易,但其實你也只能經歷幾次,而每一次帶給你的只有難以想象的悲痛。人在悲痛中成長,這便是人生。生死永遠是藏在人們心中的話題,不會輕易談及,卻總會避無可避?赐干啦⒎呛侠淼刈非,但能感悟生死卻應該成為每個人一生的夙愿。不要以為你還年輕,生死太過沉重,年輕的生命往往會更加容易逝去。如她所說:”時間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叭松虝,在你珍惜人生中每一種情愫時,不要忘了愛惜自己的生命,因為情感只能用生命去體味。
最后我仍想用書中的一句話結束我對于親情、對于生死的討論。
”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后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出來的懂,作最后的轉身離開!
但愿我們都能在離開前弄懂。
【目送讀后感】相關文章:
目送05-11
《目送》經典語錄04-03
目送優秀作文03-02
目送初中作文03-26
目送的讀后感04-01
目送的讀后感04-01
目送的讀后感04-01
目送的讀后感04-02
目送的讀后感04-03
目送讀后感精選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