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勇氣》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勇氣》讀后感1
日跑數里,并未疏于學習。不過時光太快,僅憑奔跑的腳步似乎無法將假期截留,于是下筆做些記錄。對于一本暢銷譯本書籍,我采用手術刀式的分解和一些隨性的思考,如此既保留了閱讀興趣又不至于過目即忘。
教師即課程,教師即教育。如同定向運動,先得錨定自我,才能建立與學生、學科、同事、世界的聯系,才能選擇途徑,才能發生教學這個織網行為。想把育才比喻為大樹,教師心靈是這顆樹的'種子和原始力量。種子優良、堅韌、根深才能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又覺不妥,因為教育的果實并非一成不變、千篇一律。把教師自我比喻為陽光、水源都不恰當,因為教師的自我發心對任何受教育者都不是一個簡單的催發,而是一種激發和滋養,使其有無限的可能性,而非整齊劃一的雕琢和栽培。
教育是讓心越來越柔軟,讓脊梁越來越堅硬。教師的內心如果沒有被激發,一切外在都如夢幻泡影,收效甚微。咱們的培訓還少么?培訓的形式還少么?優厚待遇、頂住官僚侵擾、肩負學術治理、教學方法和用品改良并不夠,珍惜、激勵教師心靈才是教育革新的源泉。構建教師自我的內心景觀,讓教師意識到自我、認識到自我、觸摸到內心。教師對內心世界越熟悉、越篤定,教學與生活就越踏實。我們曾經把這些標準認定為優秀教師、教育專家才需要達到的層級和境界,而其實這是踏入教壇者就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
教育體制能否從解決外在問題、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策略轉變為支持教師的內心世界,催發教師的內心生長?教師能否從被動前行多一些主動思考,從滿滿套路技法層面留存一點空間去觸摸自己的真心。很多老師教著書,用著方法,戴著面具,使著套路,但是卻未曾問過自己何為真,何為自己。你找不到自己的心,一定找不到學生的心,更無法建立學科知識的通暢紐帶。
《勇氣》讀后感2
高曉松在《奇葩說》中提到一個說法,人要有一以貫之的價值觀,不能在要自由的時候就拿出西方的價值觀,要錢的時候就拿出東方的價值觀。用一個高級的說法就是邏輯自洽,自己說的話,所遵守的原則不能互相矛盾。簡單的說法就是你相信的得是絕對的。
自由是最高的道德。
在哲學家康德的理解中,權利是一個關于與他人外在關系的概念。每個人的權利都是有限度的,必須要承認他人的自由并能與之并存,這種自由不是為所欲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要符合普遍法則,是一種通用的道德律令。
那么自由就是最高的道德是怎么說的呢?首先,道德是什么?在我一個學法律的朋友的口中是公序良俗,也就是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那么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又是怎么形成的,而自由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嗎?
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字面上包括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紅燈禁止通行,孝敬長輩等等,是立法的一個依據。那么自由為何是最高的道德呢,康德看來自由就是不以他人意志和個人欲求的驅使而去做一件事,是無目的的,不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什么東西,是自由意志的產物。是不受任何欲求,不管是出于他人的欲求還是自己的欲求的行為。簡單來說,這件事不是我應該做或者被期許這樣做而去做,而是我去做了。
那么自由就是被討厭是否等于被討厭的就是自由,阿德勒否定了這一點,這就像前面自由的定義一樣,無目的地做事,為了被討厭來追求自由,本身就不是自由。那么自由就是被討厭,其實應該是,自由就是不怕被討厭,在社會中,我們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中,做的每一件事都一定會有人反對,討厭我們的做法,原因是個人期許的不同,然而做這件事是我們的課題,被別人討厭是別人的課題,這個就是阿德勒哲學的一個重要方法,課題分離,為什么要進行課題分離呢,因為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能夠分離課題,就是在自己和世界之間畫了一條線,我們無法改變他人的課題,我們只能做好自己的課題。
建筑學家貝聿銘說過,我一直沉浸在怎么解決自己的問題之中。我想老先生是自由的,所以他的建筑也是自由的。
《勇氣》讀后感3
帕克.帕爾墨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中說道:“當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時,惟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資源是:我的自身認同,我的自我的個性,還有為人師的我的意識。”這本書基于一個簡單的邏輯前提,那就是: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只有當我們清楚自己是誰,要做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去做的時候,我們的行動從此變得有了方向,我們可以凌駕于我們的行動之上來審視自己的行動。
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一書,帶領教師為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確實,身為老師,熱愛教育工作、為學生奉獻心力,卻不免會遇到挫折。有時候,學生像是不知名星球的外星人,頑皮吵鬧的可以,這時就開始令人懷疑自己的權威性和領導能力;認真準備教材、用心教學,學生卻直說不了解,又令人開始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失去信心。這些恐懼會把心中的我逐漸瓦解,原本能上的有聲有色的課也因此變的`有氣無力,很難讓學生喜歡學習。所以老師們在遇到教學上的問題時,先別急著否定自己,或是根深蒂固的認為你和學生間年齡差距的代溝無法可解,而造成了“我就是教不好、學生就是不會聽”的恐懼。
其實,試著用同理心和緩地和學生溝通、了解學生心中的恐懼根源和深植于教師心中的擔憂,就能用更清晰的眼光看待教學上遇到的挫折,許多問題也就隨著你新的視覺角度發掘出更合適的改善方法。正如《教學勇氣》中所言,要關照教師的內心,使其不會僵化,對深層的自我待之如友,培養一種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意識,使他們無論在哪里都感到回歸了精神家園。是呀,失落的心靈回歸精神的家園,舒展、靜息,教師的生命意識才會覺醒,他們才有勇氣、有能力圓融自我的人生。
《勇氣》讀后感4
教學生涯,撥開迷霧,認清自己的內心,即使是在冷風中搖曳的一點燭光,也堅信自己的光芒,自己的熱和那是給予一撥又一撥學生的關愛與庇護。我相信自己有勇氣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發現。
帕爾默引導教師們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熟悉。他也號召有關的教育機構在這方面支持教師。教育是帶領孩子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學會用更真實的方式來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生存。假如沒有這樣的鼓勵和引導來探索內心世界,那么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校將如何完成它的任務和使命?相信很多老師都有過這樣的感受,我們熱愛教育,同時為教育痛苦。我們不辭辛勞,我們樂意學習,我們希看自己的教學生涯布滿成功。但現實往往是不盡如人意。有時我們甚至想放棄,失往了繼續努力的勇氣。
為什么會處于這樣一種狀態中呢?是學科知識的淺薄?是教育方法、技巧的缺乏,還是對學生的.研究不夠?反思中,我發現唯獨缺少了對自己內心的關注。然而,帕爾默告訴我,核心題目是"熟悉自我",是自我認同和自身完整。他說:"當我還不了解自我時,我就不了解我的學生們是誰。…當我還不了解自我時,我也不能夠懂得我的學科。"
帕爾默說,要尋找一種與自己本性契合的教學方式。他的話給我指引了一條明確的道路。我們要找回自己,慢慢找回自己,哪怕很艱難。開始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于模仿。看到一種好的教學方式,就想著怎樣照搬到我們自己的課堂中來。也許這是一個必要的過程。但假如一直是模仿,就有題目了。我們要自覺地往尋找,學習往尋找。這段尋找的路肯定很漫長,要走很多彎路。但我們必須往。作為老師,我們惟恐告訴學生的不夠多,惟恐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給學生足夠的信息,惟恐不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練習。我們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時間擠掉,由于我們怕浪費時間不能完成學習任務。
《勇氣》讀后感5
這本書的作者是岸見一郎(哲學家)、古賀史健(自由作家)。全書采用對話體的形式,通過青年和哲人的論辯,對阿德勒的思想展開論述。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為"心理學的三大巨頭"
我覺得無論是哲學還是心理學,都是為"活得更好"而服務的。人們研究這個或者閱讀相關的書籍絕不是為了裝使自己顯得高深莫測,而是為了使人類或使自己活得更好、獲得人生的幸福。作者后記里也說了"哲學用只有專家才能看懂的語言敘述,這原本就很奇怪"
所以,這本書里沒有太專業晦澀的詞匯,每一句話都能看懂。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阿德勒的思想就那么容易被人接受。書中"青年"的困惑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困惑,而"哲人"的解釋完全是反常識的,可能是大多數人都沒有觸及過的思維,或者即使被告知了也不會接受的。
有時候我們被慣性束縛了,覺得無路可走了,不如換一個思維試試(反正都無路可走了,換個方向又不會怎樣)。比如我們慣于把現在的`困境歸結于過去的原因,而甘愿讓自己困在原地不去改變,其實這只不過是缺乏改變的勇氣,是給自己的一個借口;比如我們人生的很多煩惱都自于人際關系,我們怕被別人討厭、我們私自對別人進行干涉、我們時常和別人爭斗,其實進行題分離、把他人當作伙伴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簡單、輕松;比如我們不斷詢問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人生的意義就是在他者貢獻中獲得價值感,而他者貢獻又與他人無關,不需要別人付出對等的回報、不需要別人的評價;比如我們總是給自己設立許多目標、目光總是聚焦于未,其實我們應該關注于當下,認真地過好現在的每時每刻,到某一個節點該的自然會,所謂"你若盛開,清風自"(體會一下與之不同的心境:在未設立一個目標,焦躁迫切得要實現這個目標,不僅忽視了當下的美好,甚至當下的事情都沒做好)。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多次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心中的許多困惑和煩惱也隨之解開,讀罷,感覺神清氣爽了許多。當然,還要付諸實踐,人生才算真正意義的解鎖。
《勇氣》讀后感6
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如同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作者帕爾默先生不灌輸深奧的理論,而是用一個個真實教學案例與你產生共鳴。本書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學中能夠用到、從而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點子、竅門、技能,幫助真正的教師顯露其本能。教學是需要勇氣的,雖然也教了二十幾年的書,但每當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的講臺上,當幾十雙眼睛齊刷刷的望向你的時候,就唯恐自己平下里稀松平常的小小錯誤就這么被放大了十倍百倍。于是,就必須更加的謹言慎行,信口胡謅肯定是不允許的,要邏輯嚴謹要言辭順暢措辭得當,可能大概也許估計這類詞的出現頻率應幾乎為零。
教師的.內心包含著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書中這段話給我印象很深。帕爾默引導我們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認識。教育是帶領孩子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才能學會用更真實的方式來看世界,學會在這個世界中生存。陶行知先生說:“教師與學生的臉是相對的,感情不能對立。”只有發自內心地愛學生,學生才能感受到老師的愛,才會快樂、健康地成長。新課程改革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機遇,“一切為了學生”,這將是我們心中為之奮斗的目標;賦予學生自由,也將是我們教學中的唯一原則。因此在教學中應樹立新的師生觀,構建教學雙重主體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關系。
要用心對待每一位學生,就是不斷寬容他人,關注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課堂上把時間還給學生,傾聽和發現他們真的心聲,鼓勵學生能真實而又自信地說話,在全班面前大大方方地回答。要備課前先備他們,能深入學生,了解他們;在教學中有創造性地改變學生比較單一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注重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立、創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總之作為教師要保持心靈的完整,讓教學成為自己生活樂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師能和自己的心靈對話,才有可能將心靈呈現在他的學生面前,讓知識變得綠意盎然,真正的教學才能發生。
《勇氣》讀后感7
這個學期,我們學了《花的勇氣》這篇課文,我深深的感悟到了生命的意義。
最近這個月,我骨折了,我深深地體會到了殘疾人的痛苦。在我骨折后的最初兩天,我要用兩只拐杖走路,走起來非常的困難,走一步要停一停,這跟我平時健步如飛簡直是兩回事,我心里沮喪極了。
雖然老師和同學都非常的關心我,幫我拿很多的東西,扶著我上樓梯,但是我每一天都感到非常的勞累,特別是上樓梯的時候,有時候一不小心就會摔一跤,而且摔得還很慘,拐杖也會咚咚咚的像滑滑梯一樣滑下去,遇到這種情況只能讓別人來撿,下樓梯的時候更麻煩,要是樓梯上有水的話,整個人都會一顛一顛地從樓梯上滑下去,感覺真的很不好。
在骨折的`時候最討厭的就是下雨了,在下雨的時候,又不能出去,只能呆在室內,下雨完了更不好了,地面非常的滑,一不小心就摔了一大跤。在我體驗殘疾人生活的同時,我也感到了這種生活的痛苦,需要別人照顧而且還不能玩,感覺真的非常的不好受。但是當我想起許多殘疾人的故事時,他們的精神令我震撼,他們以無所畏懼的勇氣面對一切艱難險阻,我突然明白了為什么有那么多的殘疾人都做出了如此令人驚訝的事情,他們是靠著勇氣去做的,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比如說海倫凱勒,她在又聾又瞎的情況下做出了許許多多令人震驚的事情,她學會了說話,學會了五種語言,還愛上了文字,寫出了很多的文章。比起海倫來,骨折只是暫時的,我是多么幸運。
今天,我和媽媽出去散步,不知不覺的就走進了小區的最深處,那里原來是一片非常茂盛的草地,可是就在去年這一片草地被人燒了,黑漆漆一片,那時候我感到非常的傷心,以為小草從此不會再長出來了。今天,我就無精打采地來到了那片草坪,驚奇地發現這片草地草都長了起來,每一棵小草的都昂著頭,都顯得那么的鮮嫩,好像一塊塊碧綠的翡翠。它們是冒著風雨長出來的啊!小草竟然有勇氣在風雨中冒出來,何況人呢?
我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那就是勇氣!
《勇氣》讀后感8
有一本書,在我腦海里回蕩;有一本書,在我心里頭銘刻,這本書就是《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是作家亞米契斯的著作。他講述了一位四年級的學生安利柯,跟同學發生的一系列生動。形象。感人。使人敬佩的故事。
主人安利柯的想法,非常貼近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有這么一個故事,他令我感動,也令我敬佩。
一天早晨,天氣不像平時那樣明媚,沒有陽光,仿佛要發生大事似的。
男孩 洛佩蒂走在通往學校的路上。走著走著,他看見一個四五歲的小孩子站在馬路中間。,這一站不要緊,可對面的車輛快開來了,這個小孩要是再不走開的話,就會被車撞倒,還可能發生生命危險。在這樣的情況下,洛佩蒂不顧自己的安危,撲上去一把抱住小孩,把小孩撞到路邊上。此刻,周圍的人都歡呼起來:孩子得救了!剛才真是太險了。可是洛佩蒂卻被車子扎傷了腳
洛佩蒂這樣舍己救人,難道不需要勇氣嗎?難道不令人敬佩嗎?他需要勇氣,他令人敬佩。人人都可以令人敬佩,可誰做了一件值得敬佩的事呢?我雖然不能像洛佩蒂那樣舍己救人,可我跨出了勇敢的第一步。
有一年,爸爸給我報了游泳班,剛開始我還可以應付過來,可學到漂這一關,我怎么也不適應,我怎么也學不會。我嘗試了好多次,都沒有成功。就當我準備放棄時來了一位新老師。
或許是我對水的恐懼吧,在這位老師的耐心指導下,我慢慢適應了在水里的感覺,慢慢減少了恐懼,一點一點學會了游泳。
當時的`我膽小,生怕在游泳時被淹死的種種原因,導致了我對游泳的排斥,現在,我跨出了第一步,努力學好游泳,像洛佩蒂一樣做一個勇敢。有勇氣的人。
這本《愛的教育》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我們大部分人沒有的東西那就是勇氣。勇氣像一盞指路明燈,帶你走向成功之路。
《勇氣》讀后感9
這本書最受用的第一個道理是“目的論”:不再糾結于過去,學會從過去中抽離出來,不讓過去發生的事情過多的影響自己。阿德勒甚至大膽地否認“心理創傷”,他認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客觀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這句話就像一聲棒喝,令人豁然開朗。我們的精神世界本來就不是完全客觀的,每個人對世界的解讀都不一樣。對于過去一些傷害我們的事情,必須要學會放手,向前看,這其實也是放過自己,放過那個糾結于過去的擰巴的自己。應當聚焦于當下,當下的要做什么,希望未來是一個怎樣的走勢,為了這個“藍圖”應該有什么樣的行動。
第二個道理是“尊重自己”: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個人真想改變,那改變就一定能發生。有時候我們嘴上說想,身體卻往另一個方向行動,心口不一,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還不想改。其實“心口如一”就是對我們自身內心的尊重,當然,這需要坦蕩的勇氣,因為改變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風險,比慘淡的現狀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學是關于“勇氣”的心理學。
第三個道理是拒絕“自卑情結”:自卑來源于“比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進進步,但自卑情結則是有害的.,自卑情結把自卑當成了止步不前的擋箭牌,有自卑情結的人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因為有A才做不到B。這是一種自我麻痹的借口。哪里不自信,就努力去改變,如果一些不能改變的客觀因素(比如先天性的因素),我們要換角度去看待,不要急于否定自己,相信自己還有進步空間。Just do it。去做去改變去超越那個不自信的自己,將自卑感作為前進的動力,但不要將它變成自卑情結。阿德勒認為,健全的自卑感來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較,我們的自信應該來自不斷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過去的自己,都值得驕傲。
第四個道理是“專注當下”,曾經發生的一切都對你今后沒有影響,決定人生的是當下的自己。這種過分夸大主觀能動性的調調似乎很像心靈雞湯,還是燉了很多年,都快被熬干的那種,不過,我覺得過分強調主觀能動性,總比過分強調“心理創傷”更有現實意義吧。
以上,過去的已經過去,將來的還未到來。不忘初心,專注當下,去完善更美好的自己!共勉!
《勇氣》讀后感10
語文書中《花的勇氣》講述了一篇激勵人心的故事:四月的維也納綠色到處泛濫,茫茫的不見一朵花兒。“我”倍感失望,同行的小呂讓“我”撥開草——一看,五顏六色的繽紛小花兒全都藏在草叢底下呢!它們只比草叢矮幾厘米,好像一使勁兒就能冒出來似的。但幾天后,雨一直下,“我”再沒辦法看到花兒了。“我”非常失望,但是就在去意大利的旅程中,我終于看到了彩色的花兒——它們是在冷風冷雨中冒出來的呢!“我”很驚奇,它們為什么不在陽光下露出笑臉呢?最后“我”明白了,原來這就是花的勇氣!
說到勇氣,那是一個‘未知’的詞語。誰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勇氣,誰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勇氣來面對困難。植物的勇氣,表現在強大的生命力上——在狹窄的巖縫中,憑借一點水資源,它還能鉆破石塊、生根發芽呢;動物的勇氣,表現在面對弱肉強食的'生存上——老鷹活到50歲,身體捕捉獵物的器官已經硬化,很難再繼續捕食。要想有更長的壽命,它必須找到一個比較安全的巖石地帶,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地撕掉,把爪子尖給啄掉,再將啄用巖石磨成碎末……然后老鷹要一動不動地待在那里,直到長出羽毛、爪子和啄,接著像小鷹訓練飛翔一樣,從高高的山谷上飛下去,然后重拾歲月。要知道,把羽毛、爪子和啄都給‘拋棄’后,老鷹就很難再捕食了。所以,在這個階段,有許多老鷹被餓死的、有被疾病傳染暴斃的,也有不小心摔下懸崖的……老鷹要是沒有無與倫比的勇氣,那是怎樣承受這種恐怖的痛苦呢?簡直不堪想象!
其實,人也是這樣的。名人霍金、張海迪,他們都癱瘓了,只能借用輪椅來行動。但是他們并沒有放棄人生的道路,霍金全身上下兩只手指能稍微動一下,但他揭開了宇宙之謎;張海迪胸部以下全部癱瘓,但是她用自己的手寫下了一篇篇美文……
我要向生命中綻放著勇氣之花的植物、動物和人類學習:學習植物的堅韌不拔、學習動物的勇敢無畏,學習人類的持之以恒;
我要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點,用自己的優點換取別人的優點,與她們共同學習,共同創造自己的一個個特長;我要多閱讀名人的書籍,讓他們勇氣的點滴慰藉我的心靈……
我必須變成一個勇敢的人,這樣在人生的道路上我才不會被那些挖苦、諷刺所擊倒。
《勇氣》讀后感11
最近在讀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深有體會,書中講到了“自卑”,它說:自卑都是與別人比較產生的,一切煩惱均來源于人際關系,假使這個世界只存在你一個人,便不會有任何煩惱了,處在群居性的人類社會中,誰都無法置身事外。成長不是成王敗寇,不是成功了就萬事大吉,不是失敗了就一無是處,而是一種與世無爭、將世人都視為在同一個平面上、并且努力向前進的過程。
人們往往是活在過去的影子里,無法從過去的影子里走出來,認為當下的處境都是因為過去的某種原因造成的,因而形成了自卑感。過去的事情是已經發生了的過去了的,我們無法改變事情的結果,而我們能做的只有活在當下,過好當下的每一分鐘。人要往前看而不是一直的活在過去的陰影里。
關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莫把原本是別人課題看成自己的課題,也莫把原本是自己的.課題看成別人的課題,學會課題分離,“在意你的臉的只有你自己而已”。
人應該有自己的預期,有自己的評判標準,應該活給自己看,而不是活給別人看。得不到別人認可的自由之路,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相反,相互干涉才是“以自我為中心”,干涉等同于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招人討厭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話,我們都想毫不討人嫌地活著,想著盡力滿足自己的認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瓏地討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價。而在人際關系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解決人際關系煩惱的阿德勒方式:哪些是自己的課題,那些是別人的課題,要冷靜地劃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可能徹底改變人際關系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
《勇氣》讀后感12
與大多數人一樣,我總會在某些時刻不自覺的陷入自我厭惡與自我懷疑中,覺得自己在各個方面都不如別人;偶爾也會覺得生活中存在諸多無奈,若是能換一種活法是不是就會變得不一樣了;又或者對于人生的意義越來越模糊……
想要改變,卻又無從下手,最后只能長嘆一聲:“我又能怎么樣呢?“
直到某一天我在書店里偶然發現了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書中阿德勒闡述的對自我的解放、對幸福的論述都讓我有種耳目一新、醍醐灌頂之感,一如胡慎之在推薦序中所說:“這本書絕對不是心靈雞湯,而是稍帶苦澀,但又可治病的良藥。“
例如書中所說:“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無論是誰,無論你的年齡多大身處何種地位做著什么工作,復雜的人際關系都是無法逃離的存在。而在人際關系中,我們絕大多數時候都在期待著他人的表揚,害怕他人的批評,害怕被他人所討厭或者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傷害,從而不斷的'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去迎合他人價值觀以及評判標準。因此,各種各樣的煩惱就此衍生,疲憊感也隨之而來。
那么,我們該如何改變呢?
書中大致給出了幾個方向:其一、課題分離。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這不是自己的課題”這一界限,丟開別人的課題是解開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之線的關鍵。其二、要有“摒棄現在的生活方式的決心”,書上說:“重要的不是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你之所以想要變成其他什么人,就是因為你只一昧關注著‘被給予了什么‘。其實,你不應該這樣。而是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這一點上。其三、要樹立起向前邁進的勇氣。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害怕而止步不前,卻不知這樣的我們在他人眼里更顯卑微,所以,何不大膽的向前邁進,成就一個更好、更自信的自己!
關于人生的其他許多課題,書中都給出了獨到的見解,在此我就不一一贅述,相信細細品閱后的你定能從中得到自己需要的問題答案。
《勇氣》讀后感13
2020年的寒假是一個特殊的寒假,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舉國上下共同努力,與疫情抗爭。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在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期末放假前,學校給每位教師發了一本《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用于閱讀。在這個超長寒假中,我靜下心來閱讀了這本著作,獲益良多。本書建立在一個最普通的信念之上:優秀教學不能被降格為技術,優秀教學源自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善。在《教學勇氣》中,帕克·帕爾默領著教師,為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
雖然目前還沒有完全讀完本書,但這本書中的一個個故事,給我很多共鳴,很多啟發,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和思考的.好書。同時也促使我思考,在類似的處境下,是什么,令我仍熱愛這個職業,即使在最頹喪的時候也不曾徹底失去從事這份職業的勇氣?
通過目錄對全書的總覽,大體理解本書講了幾個問題:
第一、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帕爾默說教師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只有認識你自己,才能不忘初心,才能找到滋養教師心靈的養料,才能找到教師繼續前行的原動力。而這個就是要求教師要發現自己的獨特性,發現自身的優缺點,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
第二、教學的理想狀態。書中講到了六種狀態關系,這六對關系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他們并不孤立而是統一于教學這個共同體中。處理好這六對關系有利于改變舊式的課堂模式。
第三、共同體概念的提出。帕爾默也提出同事之間應該形成共同體,同事之間、同行之間可以探討我們在教學中存在的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在交流中激勵自己不斷成長。共同體還包括家校之間的聯系,家庭教育是我們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也應該把家長加入到這樣的共同體中。
《教學勇氣》讓我跟著帕爾默進行了一場心靈的旅行,真正享受了一場心靈的洗禮,讓我重懷勇氣,面對教育中的重重困惑,重新激發我對教育教學工作的熱情。
《勇氣》讀后感14
在海明威的筆下,地球的另一端,一個叫圣地亞哥的老漁民,盡管年事已高,卻仍為我們呈現了感人肺腑的故事。
海明威曾在書中寫到:老人的漁船上那破舊的帆布,就像是一面失敗的旗幟,仿佛在宣告著老人永遠都捕不到魚的倒霉運氣。但是,他沒有放棄,仍然出海捕魚。誠如作者所言,圣地亞哥起初接連八十四天都未捕到魚,唯一的幫手男孩曼諾林也迫于父母壓力離開了老人。而自八十五天起,老人獨自駛向深海,意外捕獲巨大槍魚,卻因槍魚血跡導致鯊魚追隨,吃光了老人的獵物,老人最終帶著一副空骨架回到了港口。
盡管故事看似輕松,實則擁有復雜的情節,失去唯一的幫手,之前長時間一無所獲,為這次出海捕魚的困難做鋪墊。而捕獲槍魚的過程也經歷了槍魚上鉤的意外,與槍魚僵持時的絕望,釣上槍魚的欣喜,以及槍魚被眾鯊搶食的無奈。其中作者把圣地亞哥復雜的心里與極富感染力的動作描寫得繪聲繪色,刻畫出一個執著于生存與尊嚴同命運斗爭的老人形象。
正如故事的結尾老人說的一句話“我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誠然老人最終的結局是悲涼的。在現實中,他雖然失敗了,但在精神上,他卻是勝利者,他那頑強拼搏的精神,展示了人的高貴和尊嚴。遍顧所有的人生,誰沒有經歷過失敗呢?哪怕再成功的人。失敗的`原因可以不盡相同,但無論如何失敗總是一個讓你難以承受的打擊。再出海,你就會有勝利的希望。我想,這種險惡的人生環境和這種堅韌拼搏的人生態度,正是這部作品越來越吸引人的原因。我們從老漁民圣地亞哥的經歷中看到了美麗的光芒,那就是拼搏精神,這也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偉大精神。
拼搏的結果不一定是完滿的,但拼搏的過程一定最燦爛,拼搏可以為我們平凡的生活注入勇氣與希望,幫助我們在人生之路上躑躅前行。圣地亞哥成為了文學史上著名的“硬漢”形象,我們也應該像老漁民圣地亞哥學習,做一個精神世界強大的人,用偉大的內心戰勝困難,直面恐懼,而這恐怕也正是作者海明威的用意所在。
生活也許平淡,人生之路難免崎嶇不平,但是不管前路漫漫,行走在路上,我們應該緊揣理想,用拼搏走出最絢爛的旅途。
《勇氣》讀后感15
《花的勇氣》講述了一篇激勵人心的故事:四月的維也納綠色到處泛濫,茫茫的不見一朵花兒。“我”倍感失望,同行的小呂讓“我”撥開草——一看,五顏六色的繽紛小花兒全都藏在草叢底下呢!它們只比草叢矮幾厘米,好像一使勁兒就能冒出來似的。但幾天后,雨一直下,“我”再沒辦法看到花兒了。“我”非常失望,但是就在去意大利的旅程中,我終于看到了彩色的花兒——它們是在冷風冷雨中冒出來的呢!“我”很驚奇,它們為什么不在陽光下露出笑臉呢?最后“我”明白了,原來這就是花的勇氣!
說到勇氣,那是一個‘未知’的詞語。誰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勇氣,誰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勇氣來面對困難。植物的勇氣,表現在強大的生命力上——在狹窄的巖縫中,憑借一點水資源,它還能生根發芽呢;動物的勇氣,表現在面對弱肉強食的生存上——老鷹活到50歲,翅膀、爪子和啄就不如年輕時有力了。要想有更長的壽命,它必須找到一個比較安全的巖石地帶,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地撕掉,把爪子尖給啄掉,再將啄用巖石磨成碎末……然后老鷹要一動不動地待在那里,直到長出羽毛、爪子和啄,接著像小鷹訓練飛翔一樣,從高高的山谷上飛下去,然后重拾歲月。要知道,把羽毛、爪子和啄都給‘拋棄’后,老鷹就很難再捕食了。所以,在這個階段,有許多老鷹被餓死的、有被疾病傳染暴斃的,也有不小心摔下懸崖的……老鷹要是沒有無與倫比的勇氣,那是怎樣承受這種恐怖的痛苦呢?簡直不堪想象!
其實,人也是這樣的。名人霍金、張海迪,他們都癱瘓了,只能借用輪椅來行動。但是他們并沒有放棄人生的.道路,霍金全身上下兩只手指能稍微動一下,但他揭開了宇宙之謎;張海迪胸部以下全部癱瘓,但是她用自己的手寫下了一篇篇美文……
我要向生命中綻放著勇氣之花的植物、動物和人類學習:學習植物的堅韌不拔、學習動物的勇敢無畏,學習人類的持之以恒;我要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點,用自己的優點換取別人的優點,與她們共同學習,共同創造自己的一個個特長;我要多閱讀名人的書籍,讓他們勇氣的點滴慰藉我的心靈……
我必須變成一個勇敢的人,這樣在人生的道路上我才不會被那些挖苦、諷刺所擊倒。
【《勇氣》讀后感】相關文章:
勇氣02-18
勇氣的作文11-01
勇氣經典美文12-09
勇氣讀后感05-15
關于勇氣的經典諺語03-11
經典諺語精選(勇氣篇)12-09
關于勇氣的作文11-23
關于勇氣的名言12-09
生命的勇氣作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