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后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 弟子規讀后感 ,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弟子規讀后感 1
當我讀到“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的時候,我感到十分羞愧,還沒有嚴重到“親有過”,只是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我就已經內心十分不耐煩了,總覺得時代變了,老古董的思想應該遺棄,連聽完的耐心都沒有,十分羞愧。父母的養育之恩大過天,不應該如此不盡孝道。如今父母年事已高,似乎沒有精力再去表達什么不滿,又或者是經歷國學洗禮后的我心態甚佳,在他們身上看到的是滿滿的關心、擔心和依賴。
初入社會的我,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見識不同素質的人。遇到蠻不講理、惡言相向的.人也十分尋常,此時我總在心里默念“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倒不是真的覺得對方是“流俗”,只是以此來勸慰自己,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學生一般單純友愛,不能期待所有事都順順利利,人總是要經受一些挫折才能成長。這讓我想起來廣譽遠部門的張經理的一個故事。小姑娘也是剛剛步入社會,因為打電話處理緊急事件,公交做過站,同時為了能盡快返回處理,一路小跑過紅綠燈,“啪”,雙腿跪地、血肉模糊、鞋都踢飛了一只,經歷身體和心理上雙重折磨,登時讓她想起弟子規中那句“事勿忙,忙多亂”,同時還安慰自己“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這真是印證了“余力學文”這一節,“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中國國學博大精深,終有感觸,從此刻起,立志學習國學,品讀經典,傳承精華。
弟子規讀后感 2
這個暑假,我看了《弟子規》這本書,很有感受。《弟子規》顧名思義就是古代弟子的行為規范,它告訴我們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做人要守信、慷慨。
先說守信吧,我可是一個很守信的人哦。暑假里的一天,我和一位同學約好晚上七點鐘在羽毛球館見面,可是時間已經過了很久,她還沒來。我急得讓媽媽打***媽的手機,可是一直沒人接。媽媽勸我別等了,先自己玩吧。我不肯,我想起《弟子規》里的一句話: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我要講信用,我要遵守諾言!我家和她家離得很近,于是我央求媽媽陪我去她家樓下叫她,我在她家樓下大聲喊了好幾遍,都沒人應。當時我就像一只泄氣了的皮球一樣,很失望。媽媽安慰我說:“你是個守信的好孩子,她也許有急事去了吧。”我心里才舒服了一些。
我平時雖然不是那么慷慨大方,但對于橡皮、鉛筆之類的小東西,我是十分樂意借給別人的`。但因為我是一個很愛看書很愛買書而且很愛惜書的“小書迷”,所以我不怎么愿意將自己最最喜歡的書借給同學,生怕同學把自己心愛的書給弄臟弄壞了,因此有時就不太愿意把書借給別人。但是自從讀了《弟子規》之后,我的表現有了很大的變化:我認識到這是一種很自私很小氣的行為,我為自己過去的表現感到羞愧。我準備開學以后把自己喜歡的一些書都帶到班里,和同學們分享。我要做到《弟子規》里說的那樣:人借物,有勿慳。這樣,大家在一起都可以相處得很快樂,很開心,看著別人開心快樂的樣子,我想我一定會比他們更開心!
守信、慷慨的人會更受大家的歡迎,還會有更多的朋友,讓我們一起做一個守信、慷慨的人吧!
弟子規讀后感 3
暑假里,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因為這本書告訴了我許多道理: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平時說話時要謹慎,不要隨意亂說,要講信用,說到做到。再次,和他人相處時要平等待人,有愛心,與品德好的人交朋友,并學習他的優點和長處。最后,在做到了以上這些后,就可以認真學習書本上的科學文化知識了。以前我也明白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但沒有把它們系統化。原來“弟子”也有“規”啊!
讀《弟子規》,讓我感觸最深的有兩句話:一句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一句是“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它的意思是: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恭敬敬的將父母的話聽到心里。當我們犯了錯,父母責備時,我們應當順從的聽父母的教誨并且承擔自己所犯下的過失,不可以頂撞父母,使他們傷心。以前我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好,雖然也知道這方面的道理,但就是做不到,經常頂撞父母,惹父母生氣,我今后堅決要改正,做個聽父母話的好孩子。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如果父母疼愛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那是極其自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么困難呢?如果父母討厭子女,子女卻還能用心盡孝,那才是難能可貴的,是有賢德的體現呀!這方面在以前我還真做不到。以前只要父母一批評自己,哪怕是自己錯了,心里也會想:父母現在對我不好,長大后我也不對父母好。看來我是大錯而特錯了,今后我一定改正,做個孝順父母長輩的好孩子。
這就是我初讀《弟子規》后學到的道理和感想,寫出來與大家共同交流。
弟子規讀后感 4
“弟子規,圣人訓……”當旭日冉冉東升,我家小院的葡萄架下便響起朗朗的讀書聲。書教會我的可多了:自小,我就有見了好東西就藏起來的壞習慣,姑姑帶給奶奶的大鵝蛋,我把它藏在被窩里,被不知情的媽媽壓了個稀巴爛;橡皮泥被我揣在懷里,新買的羽絨服和毛衣成了廢品;甚至有一次,我藏了一沓“毛爺爺”,媽媽急得要發瘋時我才怯怯地拿了出來……
盡管爸爸媽媽屢次指著鼻子警告我 “不要亂藏東西”,我也狠下決心要痛改前非,可一次又一次,我的意志在喜歡的東西面前敗下陣來。沒想到,《弟子規》上竟說“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啊,親心傷?我這豬腦袋咋就沒想到自己的行為多讓父母傷心呢!當我再見到好東西要伸手時,那些規勸便在耳邊響起。
有一段時間,我和班里一幫不喜歡學習的孩子打得火熱,很快就迷上了上網,逃課成了家常便飯。媽媽發現后,和我一起背《弟子規》,背著背著,定格在了“損友來,益友卻”,媽媽語重心長地給我講應該交什么樣的朋友,還講了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
我幡然醒悟,感謝 《弟子規》和媽媽,是她們拉我迷途知返。
我愛玩游戲,一玩起來就沒完沒了,這時,《弟子規》就成了媽媽的尚方寶劍:“龐馳,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趕快關機,否則,我就違背了先哲圣賢的訓誡!
“見善人,即思齊,縱去遠,以見躋”,她教我追隨善人的蹤跡,向著真善美進發。“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怪不得老師反復強調要端正態度。“衣貴潔,不貴華……勿箕踞,勿搖髀……”,當大人夸 “這孩子多招人喜歡”時,我深深感謝《弟子規》所給予的細微關懷……
《弟子規》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我將背誦著 《弟子規》,在人生路上勇往直前。相信,她會給我更豐富的營養。
弟子規讀后感 5
今天的天氣很睛朗,我在陽臺上一邊曬著太陽一邊看爸爸新給我買的《弟子規》,而媽媽則在一旁曬著衣服。
突然,媽媽說道:“思思,曬衣架不夠用了,快去衣柜里幫我再拿幾個去,快點。”可是當時我正讀得著迷呢,只是隨便應了媽媽一句:“等一會兒,我馬上就去”。可是我已經陷入了書海里無法自拔了,漸漸地忘了媽媽的吩咐,又埋頭看起書來。媽媽在陽臺上已經等得不耐煩了,于是她便自己去拿了,還說我:“你這個孩子,叫你去拿東西,你怎么卻在這里看起書來了呢,真是的!”當時,我并沒有記在心里,只是左耳進,右耳出,呵呵笑著繼續看起了《弟子規》。當我讀到書中“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一句話的時候,忽然想起了剛才的事。唉,我真不應該不理會媽媽的吩咐,只顧自己看書呀!
接著,我又看到了這句話下面的一個故事,講的是荀灌搬兵救父,荀灌是一個13歲的女孩,他父親的軍隊被杜曾所率的.軍隊包圍了。父親寫了一封信,向自己的老朋友求救,可是沒人敢出去送信,因為外面太危險了!可是就在這時,他13歲的女兒荀灌勇敢地站了出來,并成功把信送了出去,搬來救兵,嚇退了敵軍。讀了這個故事,我的內心被震撼了,荀灌冒著生命危險去襄城報信,而我卻連這么一件小小的事也不肯做。我感到很羞愧,于是趕緊去向媽媽說對不起。媽媽卻說:“沒事,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下次不要再這樣就行了。”
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因為正是《弟子規》引領著我的學習,是《弟子規》教會了我怎樣做人,是《弟子規》引領著我前進!
弟子規讀后感 6
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就認識了一位我喜愛的老師,每天早上我都會搖頭晃腦地讀著她的“弟子規,圣人訓”的.話語,雖然,我還不明白她的話是什么意思,但是我喜歡!
時間長了,我對她的話有了一點理解,同時我也有了很多的變化。平時吃飯的時候,我總是不等家人一起吃飯,只要飯菜端到飯桌上,我拿起筷子,就去夾端上飯桌上自己歡吃菜,然后捧著飯菜去看電視。在家里,我對家里人動不動就發脾氣,大呼小叫,還亂摔東西;和外人接觸,我卻像只小綿羊,不敢大聲說話。自從讀了老師的話以后,我知道以前那樣做太沒有禮貌了,自那時起,我能大聲和別人說話了,還能主動和別人打招呼了。吃飯的時候,我靜靜地坐在飯桌前,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來,他們拿起筷子以后我才拿筷子吃飯。吃完飯后還主動說:“我吃好了”。有時,媽媽如果給我先盛飯,我就對媽媽說不應該先給我盛飯,應該先給爺爺奶奶盛,媽媽問我是誰教你這么聽話,是不是老師教的?我就自豪地說:“除了老師教我之外,還有一位老師。”于是我就背起“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全家人聽了都笑著說;“寶寶懂事了。”從此,我就決定以后都要聽這位老師的話。
我漸漸長大了,也漸漸能夠讀懂老師的話了,我每做一些事情時都會想到老師的話。無論什么時候出家門時,我都會告訴爸爸媽媽,因為我的老師告訴我:“出必告,返必面”;乘車時,每當我看到老年人沒有座位時,我會主動給他讓座,因為老師對我說:“長者立,幼勿坐”;每當在學校時,每當我玩得很瘋狂時,她就會耳邊提醒我“幼不學,老何為”,使我明白了小時候要好好學習,否則,長大就不會有所作為。
在我成長的歷程中,她就像一泓清泉,清洗著我的心靈,讓我變得懂事,變得慧智,她就是我喜愛的老師《弟子規》。
弟子規讀后感 7
“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聽,這是操場上同學們激情澎湃的朗誦,他們與《弟子規》融在了一起。我想大家對這一句話應該十分熟悉,因為這是《弟子規》中的內容之一。
現在,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東漢時期,有一個名叫陳蕃的著名學者。他年輕時獨居一室,整日攻讀各類典籍、書籍,欲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有一天,他父親的朋友薛勤前來拜訪,看到他的住處雜草叢生、紙屑滿地,空中到處都飄著灰塵,十分凌亂。薛勤不解地問道:“孩子,屋子這么臟,你怎么不打掃打掃呢?這樣賓客來了看了不是要好些嗎?”陳蕃理直氣壯地回答說:“我的手是用來掃天下的。”薛勤反問道:“連一間屋子也掃不好,怎么能夠去掃天下呢?”陳蕃一聽,臉紅了。他馬上拿起掃帚,將地上掃干凈,整理好文具、書籍,招待客人。
大家一定從中看出了一個道理:做事要從小事開始。然而,我還明白了,我們應該將整理好自己的房間,這樣看了才會更加舒適。
記得有一次,我寫完了作業,隨隨便便地把作業本扔在旁邊。第二天清晨,我要把作業本收進書包,可它卻躲得無影無蹤了。我找遍了我的書桌上下,沒有?找遍我的.書包,沒有?究竟在哪呢?我用了好長時間,把二樓仔仔細細地找了一遍,才在一個放玩具的箱子里找到了了作業本。原來,是我昨天做完作業一高興,隨手一扔,掉進了里面。這難道只是巧合嗎?不。這是因為我沒有將用完的東西放回原處,才會有這樣的結果。
自從我親身經歷過這件事后,忽然明白了一個道理:我知道了,造成這一結果的,其實都是因為我沒有銘記《弟子規》,沒有時時刻刻地提醒自己“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所以,我樹立了一個座右銘,那就是“踐行弟子規,人人講衛生”。
弟子規讀后感 8
前幾天我看了《弟子規》這本書感觸頗多,《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范。自從學習了《弟子規》,我覺得自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暑假里的一天,我要和同伴去游泳,媽媽說:“今天天氣太冷了。別去!”我說:“我不!我偏要去!”結果游泳后回來我就發起燒來,媽媽急得半夜三更背著我上醫院打點滴。到了醫院,我看著汗水不斷地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心里后悔極了。這時我想起了《弟子規》中“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我明白了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也不能任意而為。如果擅作主張,就容易出錯,因而讓父母擔心,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是不孝順父母的行為。現在的我,已經不會擅自做主了,做每件事之前都會咨詢父母的意見,父母說不能做的事,我也就不會再任性了。“冬則溫,夏則清”當我讀到這句時,回想起以前一直都是父母讓我在冬天感到溫暖,在夏天讓我感到涼爽。從現在起,我一定要倒過來做,做一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
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溫暖的懷抱;當我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們耐心地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為我們無私的付出。漸漸長大的我們,也應該學著為父母做些什么了。
一個人如果只有才華,而沒有好的品德,就像花瓶里的.花,看起來很漂亮,但因為無根,過不了幾天就枯萎了。而《弟子規》就是我們扎好德育最好的根。
我們的中華民族已經有了五千多年的歷史了,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源遠流長的,《弟子規》只是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以后我將學習更多的傳統文化,我相信,在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我相信我以后會做的更加的完美!
弟子規讀后感 9
我有一個私人的加油站——書柜,爺爺買的《成語小故事》,爸爸送的《十萬個為什么》,媽媽獎勵的《小學生優秀作文選刊》……擺了滿滿一柜子。其中有一本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讀物——《弟子規》,它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父母呼,應勿緩……”誦讀著它,我知曉了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份之道。不信,你看!
我是一名住校生,每個星期要乘坐兩趟公交車。每逢周一、周五上下班的`高峰期,公交車上的乘客就特別多。這一天放學,我仗著個小機靈的優勢擠上車,還搶到了個位置,不禁暗自慶幸:“哈哈,今天運氣真好!”
還沒等我屁股坐熱,一位挺著大肚子的阿姨艱難地上了車,她環視了一下車廂,找不到空位了,就無奈地站在了我座位旁。“長者立,幼勿坐”,阿姨比我年長,又挺著大肚子,對,我把座位讓給她!于是,我站起來扶著她:“阿姨,您坐這里!”
“謝謝,謝謝!你真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阿姨感激萬分,連聲道謝。她剛挪動笨拙的身體想坐下,身后的一位時髦女郎眼疾腿快,“咯噔”一下把位置搶走了。孕婦阿姨看了她一眼,皺了皺眉頭,又把身體挪開了。見此情景,我一步跨到時髦女郎面前,理直氣壯地說:“‘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我們小孩子都懂得給老弱病殘讓座,難道你不懂嗎?”其他乘客也紛紛指責,弄得那位時髦女郎無地自容,面紅耳赤地為孕婦阿姨讓出霸占去的座位……
《弟子規》,你是我成長的坐標,為我的健康成長導航;你是我無聲的良師,默默教我待人處世。《弟子規》,My love!
弟子規讀后感 10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字文。”最近我讀了一本為<弟子規>,書中一個個孝敬父母,關心朋友的故事深深的迷住了我。
弟子規中有很多意味深長的故事,書中沒寫一段都會有一段注解,接著就是意味深長的故事,有教人尊敬師長的故事;有教人怎樣孝敬父母的故事;有教人改正自身缺點的故事……等等一些耐人尋味的故事。
下面我說兩個故事給大家聽聽吧。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勿行賴。”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叫你,應該及時答應,不要拖;父母要求你做的事,要認真去做,不要拖拉偷懶。這一句話有兩個因孝敬父母而千古留名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叫做孝心感天。話說古時候,有一個叫王祥的人,他的生母很早就死了,他爸爸又給他找了一個后媽,王祥的'后媽對他很不好,一天,她的繼母想吃魚,可現在是大雪紛飛的冬天,于是,他跑到滿是冰的湖面上打了一個洞,忽然,兩條小鯉魚從冰洞中竄了出來,直接跳入了他的網中。之后繼母為了刁難他,又說想吃烤熟的黃雀,王祥立馬抓了一只烤熟給他后媽吃,可他后媽吃完還想吃,,王祥又拿著網子出去了,剛一出門一大堆黃雀飛入了王祥的網子,鄉親們紛紛議論,說:孝心感天啊!
第二個故事:有一個叫孟宗的人,她的母親生了一場大病,非常可憐,經過醫生檢查之后發現沒病,原來是想吃竹筍了冰天凍地的冬天哪里有竹筍,孟宗急得大哭,眼淚滴在地上,一棵棵竹筍從土中鉆出,孟宗的孝心感天動地了啊!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字文……”
弟子規讀后感 11
現在,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嘆息:“現在的孩子真是越來越不懂規矩了。”“現在的寶寶特別自我,一點不會替別人著想。”
別說孩子,即便是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年輕人,也驕傲任性,對父母缺少應有的尊重。現在的孩子確實越來越聰明,接受的信息量多、知識面廣,但也透露出了一個非常危險的現實——任性、自我。我們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現狀。
如何改變?
這不僅需要父母們付出極大的耐心,去正確引導孩子們,還需要借鑒古圣先賢的智慧,讓孩子發現自身的問題。讓孩子們學習《弟子規》,隨著時間的變化,孩子們會慢慢地感受到書中內容的影響而發生根本的改變,直至將書中的.內容變成自己的習慣。
這種改變不同于棍棒似的強制影響,而是孩子本有的天性顯現。通過長期熏習,這種習慣,將伴隨孩子的一生。
《弟子規》學習的方法
古圣先賢告訴我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弟子規》蘊藏著豐富的歷史典故、文言知識、韻律規律,有著根本的做人道理。在學習《弟子規》時候,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點讀,因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父母是什么樣,孩子就是什么樣。
在讀的時候,不疾不徐,攝住心,讀一遍把時間控制在15分鐘左右,早晚各點讀一遍。早上點讀要告訴自己今天要按照《弟子規》所說去力行。晚上點讀看自己哪些沒做到,然后去修正。
在誦讀的過程中,要把《弟子規》落實到生活中,規范孩子及自己的一言一行。這樣一來,家長和孩子不僅可以建立親密的關系,而且自然就“德日進,過日少”了。
弟子規讀后感 12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 ,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每當我翻開《弟子規》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來。中國文學寶庫中有許多珍寶:《大學》、《中庸》、《論語》……早已聞名遐邇。《弟子規》雖然不太出名,但是它卻給我很多啟示,也是我最感興趣,感悟最深的一本書。《弟子規》,顧名思義,是孔子平時用來約束他的弟子們的`一些規定,就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前者比后者更加全面、細致。《弟子規》在大到一個人的思想,小到一個人如何走路說話,都有一個詳細的規范。讓我感受最深刻的一段話是:“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意思是說:當長輩站著時,你不能坐著,長輩坐著時,讓你坐你才能坐下。在長輩面前說話聲音要低,但是又不能太低,以剛好聽到為宜。長輩讓你進去時,你得快一點,讓你出去時,你要等他事情吩咐完再慢慢退出。長輩問你話時,你要站起來回答,并且眼睛要看著他。孔子如此教育自己的學生,一定是別有用意,他要讓學生懂得尊敬長輩,這也是報答長輩的最好的方法。并且走上社會后也會懂得尊重他人,為他人著想。
而現在的一些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太陽”,天天要家人圍著轉,只知道自己過得舒服,為所欲為,尊敬長輩又何從談起,長大以后又怎能在社會上立足呢?不尊重他人,也是不會得到他人尊重的。我希望大家都能讀讀《弟子規》,它簡單易懂,其中又蘊含很多為人處事的方法。是一本很實用的書藉。
弟子規讀后感 13
先師孔子的“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上面寫的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道德品德的精髓,是我們必須做到的守則。
我今天就來說說“孝”孝對我們小孩子來說,就是要孝敬父母,父母,如果連這最簡單的都做不到,那這種人可以說是真正的“豬狗不如”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叫了你,不能裝作沒聽見,立即要應答父母。父母叫你做某件事,就要把所有的事情全部放在一邊,認認真真一心一意地做這件事,不可以偷懶。這是我們小學生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覺得父母的付出是應該的,“你們把我生了下來,就該照顧我!”,這是很多同學的回答。要知道,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對我們來說,父母就是我們的創世主!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在教育你的時候,不可以分心,要虛心接受父母的批評指責。要知道,父母永遠是對你們好的,不然他們為什么要生你們下來了?說句實話,在這點上我太倔了,老是煩父母,有待加強。
以上的兩句話是我們小學生最容易犯的.毛病,上面這兩句話的要求是最低的,如做不到,當然就是對父母不敬,希望大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下面這兩句是對物和做事的要求: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意思是事情雖然很小,但是不能自作主張地去做。如果去做了,就不合乎作為子女的道理了。做什么事情都有可能會做出不利,所以凡事都要先向父母稟告,父母考慮好了才能去做,以免照成不利。
“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意思是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偷偷藏起來,如果這樣做了,會把親人的心給傷了。任何東西都不是我們自己的,都是父母的錢,如果我們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是弟子規的總序,大家要一節一節地讀弟子規,好好品嘗中華民族的禮儀精髓!
弟子規讀后感 14
實話說,在看《弟子規》之前,我還不知道如何尊敬父母,不知道該如何善待對自己有恩的人。在讀過《弟子規》之后,讓我真正感受到自己在做人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問題,讓我知道了百善孝為先,做人應當知恩圖報。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不錯,《弟子規》開篇也這樣教育我們: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讀著《弟子規》中的警句時,我想起曾經的我,當父母在給我做思想工作時,我總認為父母都是在用老一套的觀點來約束我的行為,我總是那么“理直氣壯”,甚至在父母面前拍桌摔椅。而現在我想起來,這是多么的不應該。“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現在的我,雖說不能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百依百順,但我知道自己應該要虛心接受父母的教誨。就算是父母的言行有什么不妥時,我也不會再和父母頂撞,我會找一個合適的機會,和父母溝通交流,剖析誰是誰非。因為我知道,這就是對父母的一種尊重。
《弟子規》中并沒有長篇大論,有的只是讓我們很快就可以理解的一些簡單道理。在對待朋友方面,曾經的我總是自以為是,甚至會說出一些很不負責任的話。“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弟子規》告訴我們,做人要講信用,要對說出的話負責任。其實,人與人之間就像是一面鏡子,當你罵它時它也罵你,當你對它友好時,它也會友好對你。我們能夠善待他人,那我們就能獲得真心的朋友。
想著曾經有人幫助我時,我總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甚至連一句感謝的話都不說。《弟子規》中告誡我們: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就教我們要學會忘記怨恨,記得他人給自己的恩典。我們要學會感恩——感謝給我們生命的父母,感謝給我們知識的老師,感謝給我們幫助的陌生人,感謝批評我們的.人。對他人的關愛,我們應該要銘記于心,并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感動他人。
《弟子規》拂去了我心中的塵埃,讓我懂得了如何做一個孝順的人,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做一個能知恩圖報的人。
弟子規讀后感 15
在我依稀記事時起,媽媽就給我講經典故事,帶領我讀唐詩宋詞。今年暑假又讓我品讀了《弟子規》。我還知道《弟子規》也是文學寶庫中的經典,它是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文體方式,告訴我們在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求學等方面應具備的禮儀與規范。
《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因為書里面的每一句話都會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值得我們一輩子探索和學習。《弟子規》中“父母喚,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須順承。”媽媽給我解釋這幾句的意思是聽到父母的呼喚,回應不能遲緩;父母指派的事要快做不要偷懶;父母的諄諄教誨要恭敬聆聽;父母的責備和批評必須要接受順從。讀到這,我忽然想起了以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放學一到家,我扔下書包就看電視或打游戲。每次吃飯時,都是在媽媽再三催促下才戀戀不舍地坐到飯桌上。我有時還埋怨媽媽,掃了自己的興致。爸爸店里的生意忙的時候,偶爾讓我接一下貨,我卻故意裝作沒聽見,一溜煙似的跑了。記得四年級時,我和同學打架,還把同學的杯子摔碎了。放學時,爸爸知道了這件事情。他像往常一樣接過我的書包,語重心長地給我講道理,我不但不聽,還很抗拒,不停地給自己辯解,還用手捂著耳朵不愿聽。爸爸氣得脖子上的青筋都凸出來了,剛揚起巴掌,又收回去。我見狀竟賭氣似的先跑回家,重重地把門關上,和父母耍起小脾氣來。回想起這些,我現在非常羞愧,真想撲進父母的懷里,向他們說聲對不起。
讀完這本書后,我就覺得有一位無聲的老師在我的身后默默地教導我。我認為做為炎黃子孫,我們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不僅要活在生命的百年里,還要活在千年的經典中。
【 弟子規讀后感】相關文章:
弟子規作文12-25
《弟子規》讀后感07-27
弟子規的讀后感09-22
弟子規讀后感09-20
《弟子規》讀后感11-06
《弟子規》讀后感03-18
弟子規的讀后感04-04
《弟子規》學生讀后感03-31
關于弟子規讀后感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