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弟子規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弟子規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于弟子規讀后感1
學了《弟子規》后,最使我受到啟發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這段話的意思是,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推辭投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我們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應該虛心接受,不能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傷心。理解了這段話的'意思后,我不由得深感內疚:平時爸爸媽媽叫我,我總會假裝沒聽見,只管玩我的,媽媽要是讓我做事,我也總會毫不猶豫地說讓爸爸去做……
學了弟子規后,讓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多么的不懂事,從今以后,我一定要改掉這些壞毛病,聽爸爸和媽媽的話,不再讓爸爸媽媽傷心,做一個勤快懂事的好孩子。
關于弟子規讀后感2
我讀過許多書,有古代歷史戰爭,也有介紹各種百科等書,其中我覺的最有教育意義的是《弟子規》這本書。
這本書有良好的.教育意義,孝敬父母,尊老愛幼。體現了一個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告訴了我們青少年時代該干的事,本書有許多小故事,都寓意深刻,令人終身難忘,啟發我們要知道自己的缺點與優點。
讀《弟子規》中,讓我有難忘的一句話是“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他的典故是管寧與朋友讀書時朋友三心
關于弟子規讀后感3
《弟子規》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屬于傳統蒙學讀物中面世較晚,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一種讀物,這本書分“入則孝”,“出則 弟”,“謹”,“信”,“泛愛眾”,“親仁”等幾個部分,特別講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
學了《弟子規》,我學到了先做到孝敬父母,與兄弟姐妹互敬互愛,日常語言行為要小心謹慎,對人要有誠信。我也要好好學習,聽父母的話,尊敬父母,要有禮貌,多和品行好的人在一起。要養成好的習慣,改掉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不在背后議論別人,談論別人的`缺點。
《弟子規》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很多道理和待人的禮節,我很喜歡。
關于弟子規讀后感4
學習了《弟子規》,被它所蘊藏的深厚內涵而打動。
由于自己的無知,錯誤地理解了很多圣賢的`教誨,我甚至叛逆地將一些傳統文化看成封建糟粕。
以前,我從來沒有真正感到過“我們是驕傲的中華兒女”.覺得那是一句空口號。
而此時我才明白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真正原因;中華民族讓世界人民喜愛的真正原因:因為我們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優良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一代代賢良的中華兒女!
我們是“禮儀之邦”.講究禮儀、廣結朋友、謙虛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華兒女那么多優秀的品德。
關于弟子規讀后感5
看了《門徒法則》之后,我發現我以前認為理所當然的,或者我認為是對的言行,在這樣那樣的方面都有一些不足。
在古代,“門徒法則”是做人的準則,至今仍影響著更多的人,教會我們如何做人。生活中重要的不是生活的表象,而是生活的本質。人生最重要的'是人品。想做一件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行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靈魂的永恒陽光!在仔細閱讀《門徒法則》的同時,我也帶走了心中的塵埃。
我想起了曾經誰說過這樣的話:
如果您:
播下思想的種子,收獲文字;
播下言語的種子,收獲行為;
播下行為和收獲習慣的種子;
播下習慣的種子,收獲個性;
播下個性的種子,收獲命運。
關于弟子規讀后感6
11月3日,我今天背的是《弟子規》的“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這句話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在我們稱呼長輩時,不可以直呼長輩的名字,那是不尊敬長輩。在長輩面前,不要故意表現自己很有才能的`樣子,要謙虛謹慎。
關于弟子規讀后感7
《弟子規則》這本書教會了我很多道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這12個字:魯豫長,病越來越重,他長而無聲,他往后站。這四個字的意思是:當你在路上遇到長輩時,你應該立即向他們打招呼、敬禮。當你向長輩提問,但他們在和別人說話或思考時,我們只能袖手旁觀。這四句話也改變了我很多。之前,我問老師一個問題。當時,我的.老師正在和其他老師談話。我總是喊:老師,老師!直到老師聽到。但是現在我不會這樣了。比如我準備問王老師一個問題,老師在和家長說話,我就慢慢等老師。
《弟子規則》就像一面魔鏡,它發現了我自己的缺點。
【弟子規讀后感】相關文章:
弟子規作文12-25
弟子規的讀后感04-04
弟子規讀后感09-20
弟子規的讀后感09-22
弟子規讀后感11-05
《弟子規》讀后感01-28
《弟子規》讀后感11-06
弟子規的讀后感范文11-25
《弟子規》學生讀后感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