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3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赡苣悻F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3篇1
哲學這個詞看起來很深奧,但,在我再讀馮友蘭先生的這本《中國哲學簡史》后,逐漸領悟原本模糊的概念或觀點。哲學和思想是相關聯的,它們都與人類思維有關,相互衍生又相互豐富,但二者并不等同:
1、哲學是一門思維的科學,屬于學術;而思想是人類腦海中的一種意識,屬于行為。所以,先有思想,再有哲學。
2、它們涉及的范圍也不同。哲學家關心的是真理、邏輯等,而思想家關注社會、哲學、人倫、道德等各個方面。
3、把思想相同的(至少相類似的)人聚集在一起,找到他們共同思想上的特點,繼而形成一門學術,如儒家、墨家等,就叫中國哲學。
4、再通俗一點,哲學家一般是思想家,但思想家不一定是哲學家。
哲學的本質和思想也有關聯。以書中的一句話為例“就我而言,哲學是對人生系統的反思”,這句話從某個角度而言意味著哲學是思想的思想。
正是因為思想包含哲學,所以哲學家們能有不同表達自己思想特點的`方法。這也是書中第一章第三點所講到的。有用比喻表述思想的,也有用格言表述思想的,還有用事例表述思想的。無論是明示還是暗示,各位哲學家們都是為了能用各自的方法說明道理,把思想傳播給后人,讓他們對此加以思考。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3篇2
先哲中很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人與世界的連接感,也就是宇宙心。小時候讀的時候不懂,現在慢慢有一點感悟,記錄下來。
基因、文化本身的連接
從基因角度,人對自己的同類同胞,更容易有一種一體感。所以我們看到“黑眼睛黑頭發黃皮膚”直接就能把自己代入。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龍的`傳人”這種富有中華神話色彩的詞語也能抓住人心。
共情的激發
自然界有很多景色,能激發出人類共通的情感。小時候學的古詩往往一下子就浮現出來……在水邊看月亮想到“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在一場聚會后會唏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在睹物思人時想到“亭中枇杷樹,今已亭亭如蓋矣”。在這些時候我們都和古人對話了。
天地之間,這情非我獨有,有人陪我或者我陪著他感同身受。
時間、空間的連接與想象
這種感覺往往是看一些藝術作品帶來的感受。比如《無問東西》把幾個跨越時間的故事通過人的關系串聯起來,你是我的延續!秾艋糜斡洝贰八劳霾⒉皇墙K點,遺忘才是”。一些油畫或是小說,比如圣殤,活著,描繪戰爭,一眼讓人感受到了痛苦,于是更珍惜如今的和平。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3篇3
孟子曰:“揚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边@句話是孟子對楊朱的評價,也側面體現了楊朱的基本思想之一:“輕物重生”。那么,我們是否要做到輕物重生呢?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想我們得討論一下“物”與“生”!拔铩奔礊槲镔|。我們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是物質的影子,如:金錢、名利、地位、珍貴的物品等,他們都是物質。物質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無疑是巨大的:我們的衣食住行,我們能否得到別人的尊重,我們能否行駛更大的權力,能否滿足自我的虛榮心等這些都與物質息息相關。假設說,物質消失了,那么我們的生活可能會寸步難行。于是,“物”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接下來就是“生”。“生”很好理解,那就是我們的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沒了生命,就什么也沒有了。就仿佛是失去水源的魚,失掉了一切,自然也包括“物”。
由此可見,“生”的確比“物”更重要。那么楊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是從何而來了。只是,我對此仍有點異議。我認為,還有比“生”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義”。
《魚我所欲也》中,孟子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顧患有所不辟也”,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還有比生命更貴重的東西,所以有些災禍我不躲避。這里孟子所說的比生更貴重的東西,就是指“義”!傲x”的解釋繁雜多樣,每個人的心中都不盡相同,但肯定會有相同的一點——不違背自己的道德底線!假使讓一位有“義”的人去為了生命而做一些卑微茍且,違背他們內心的事,那么他們一定會覺得生不如死。故此,在這種情形中,“義”更重于生。
每一個人對于自己國家的熱愛,都應該是心中的道德底線。國家的恥辱,滅亡,使得屈原縱身投入汨羅江,這也是屈原“義”的`體現。所以,我對于楊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并不認同。
當“生”與“物”出現了碰撞時,“生”比“物”更加貴重,那些因錢財的短暫失去,偏激之下自殺了斷的人,死的并不值得;而當“生”與“義”擦出了火花,那么“義”要更領先于“生”,那些因更好的物質生活而背叛了自己的靈魂的人,也不值得!
我們應該做到“輕物重生”,但更應該做到“輕生重義”!這就是我的觀點。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相關文章: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3篇)06-10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集合4篇06-10
中國古代哲學經典句子04-24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簡史05-08
中國哲學智慧學習心得05-10
中國哲學史讀書心得05-04
哲學的故事05-23
經典的哲學句子03-20
哲學的句子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