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大學語文學習知識點

時間:2018-04-25 12:13:49 大學學習 我要投稿

大學語文學習知識點

  語文是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大學語文學習知識點,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大學語文學習知識點

  一、填空

  1、《詩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詩經》的來源有采詩、典禮詩、獻詩等幾種說法。

  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經》中的比體詩的代表作有:《豳風·鴟鸮)》、《魏風·碩鼠》、《小雅·鶴鳴》等。

  2、《古詩十九首》其作者:一般認為是東漢末年的無名文人所作。最早由梁代蕭統編入《文選》,并命名為《古詩十九首》。

  東漢末年出現的《古詩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詩成熟的標志。

  古詩十九首的藝術特點:自然渾成、聯想自由、怨而不怒。鐘嶸:“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劉勰:“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

  3、建安詩歌

  “風骨”:“風”偏于內容方面,是說詩歌具有感染人的力量;“骨”偏于形式方面,指言辭剛健、樸質,簡潔有力。

  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禹、應玚、劉楨

  建安女詩人蔡琰,字文姬,代表作《胡笳十八拍》、《悲憤詩》

  4、建安詩歌:陳思王指建安詩人曹植。魏之三祖指曹操、曹丕、曹睿。

  從東漢至隋,五言詩一直占據主導地位,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在最早的文人七言詩。鐘嶸評價曹植的詩歌“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曹操大的詩歌“古直悲涼”。三曹、七子、蔡琰等詩人的作品內容充實、風格剛勁,是建安風骨的最好體現。 5、魏晉風度

  “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他們是魏正始年間出現的七位名士,常集于山陰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6、嵇康的代表作:《與山巨源絕交書》、《大人先生賦》;阮籍的代表作:《詠懷詩》82首。

  7、陶淵明代表作:《飲酒》《歸園田居》《雜詩》《形影神》《歸去來兮辭》《閑情賦》等。魯迅先生評價陶淵明的詩歌說:陶淵明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著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一個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揚,更離真實。 鐘嶸評價陶淵明:“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杜甫曾評價陶淵明:“觀其著詩集,頗亦恨枯槁”。

  陶淵明詩歌特點:化憤激為平淡,化矛盾為和諧,自然平淡,亦有慷慨豪俠的一面。

  8、清朝詩人沈德潛曾說:“陶詩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淵深樸茂不可到處。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維)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閑遠,韋左司有其沖和,柳儀曹有其峻潔,皆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在這段話中,王右丞指王維,孟山人指孟浩然,韋左司指韋應物,柳儀曹指柳宗元。

  二、名詞解析

  1、風騷傳統

  “風”指《國風》,代表《詩經》;“騷”,指《離騷》,代表《楚辭》。它們是中國詩歌歷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性傳統的源頭。《詩經》以樸素的文風,簡潔的語言,巧妙的比興,塑造出真實、自然而生動的形象來抒發情感,反映現實。這直接影響到漢樂府與建安詩歌,杜甫的“詩史”,白居易的新樂府等作品。《楚辭》通過瑰麗的意象、奇特的想象等藝術手法的運用,來抒發作家的懷抱,這個傳統直接影響到漢代辭賦、六朝的游仙詩,以及李白、李賀、蘇軾等人的詩歌。

  2、思無邪

  語出《論語·八佾》:“《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發語詞,無意義。從思想上說,“思無邪”就是要求文藝要回歸于雅正;從藝術表現上來說,要求文藝要“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要求詩歌要有“溫柔敦厚”的中正平和之美,表達情感恰如其分,這是儒家詩教的核心學說。

  3、漢樂府

  漢樂府官署所采制的詩歌,多為民歌。《漢書·文藝志》指出:漢樂府“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100卷,分12類(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歌辭,橫吹歌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氏曲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漢樂府繼承《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用樸實的言辭表現當時的社會現實與人民生活。在敘事上,漢樂府刻畫細致,情節較為完整,人物形象鮮明,《陌上桑》和《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中最優秀的代表作。

  4、建安七子

  指漢末建安時期七位文學家: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漢末社會動蕩,經學無法再束縛世人的思想,作家個性得以自由發展。他們身經離亂,詩歌內容充實,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劉勰在《文心雕龍·詮賦》中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用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鐘嶸贊揚建安詩歌的這種特色為“建安風力”。初唐詩人陳子昂大力提倡“建安風骨”,建安詩歌對中國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世說新語

  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形象生動地描繪了“魏晉風度”與“名士風流”的真實面貌與情景。主要內容分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文字樸質而意味雋永,記事記言均言簡意賅、生動傳神,對后世筆記文學有較大影響。該書所記個別事實雖然不盡確切,但反映了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了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

  6、魏晉風度

  是魏晉時期士族意識形態的一種人格表現,并成為當時的審美理想,主要是魏末正始年間的何晏、王弼到竹林七賢,到晉宋間士族的一種生活狀態與精神狀態。他們服藥飲酒,寬袍緩帶,峨冠廣袖,不拘小節,朋友之間相聚往還,常常清談玄理,終日不倦。他們的生活比他們的詩更像詩,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

  魏晉風度的主要特點是:重視個性主義與自然主義,對藝術心靈與山水自然美的發現,對人生的一往情深。

  三、論述題(2—3道)

  1、《詩經》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 [思想內容]

  《詩經》305篇作品,產生于漫長的時代和遼闊的地域,反映了寬廣恢宏的社會生活面。就其思想內容看來,主要包括周民族的史詩、頌歌與怨刺詩、婚戀詩、農事詩及征役詩、愛國詩等等。可謂豐富多采。

  (1)一小部分小雅反映了周王朝走向崩潰、沒落的社會現實。反映了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諷刺了當時的黑暗政治,有較高的文學價值;一部分大雅可視為民族史詩,周民族的史詩在《詩經·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詩:《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2)農事詩周代經濟以農為主,因而反映農業生產和勞動生活的農事詩在《詩經》中為數不少。(3)“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是我國古代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4)婚戀詩不僅數量較多,而且藝術質量甚高。無論是表追求,抒思慕,敘幽會,寄懷念,還是描述愛情、婚姻的悲劇,抒發內心的哀痛,都莫不情真意摯,感人至深,具有不朽的價值。(5)征役詩西周晚期,王室衰微,戎狄交侵,征戰不休。平王東遷之后,諸侯兼并,戰爭頻仍。征役繁重,民不聊生。愛國詩《詩經》一方面寫出了人民從事征役之苦,另一方面也寫出了他們的愛國感情和英雄氣概。

  [藝術特點]

  (1)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2)樸素自然的藝術風格 (3)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4)復沓的章法,以四言句式為主,間或雜言(二至八言)

  (5)動、形容詞的恰當運用,重言迭字擬聲狀貌,雙聲疊韻使聲調優美 《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此外,《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

  2、試論《詩經》“六義”。

  風、雅、頌、賦、比、興 其中風、雅、頌是按不同的音樂分的。風,即國風,是各地的民歌,詩經中共有十五國風;比較常見的篇目如《關雎》、《蒹葭》、《氓》、《七月》等。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數為公卿貴族所做,一般看作“正聲”;常見的篇目如《采薇》、《鹿鳴》、《江漢》、《思齊》(前兩篇屬小雅,后兩篇屬大雅)等。頌,即祭祀和頌圣的樂曲,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常見的篇目如《我將》、《有客》、《玄鳥》等。賦是直接鋪陳敘述。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如“死生契闊,與子成悅。執子之手,與子攜老”,即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如《魏風·碩鼠》、《邶風·新臺》都是通篇用比的。“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起興,用其他東西引出要說的內容;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鳩鳥在河中叫起興。

  風、雅、頌與賦、比、興被統稱為《詩經》的“六義”,成為《詩經》最具代表性的六個特點。“風雅”和“比興”更成為《詩經》中所體現出來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的代稱。

  3、《古詩十九首》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思想內容]

  《古詩十九首》的作者通過閨人怨別、游子懷鄉、游宦無成、追求享樂等內容的描寫,表現了濃厚的感傷情緒,這些正是東漢末年政治社會的真實的反映;其中濃厚的消極情緒更是封建統治階級走向沒落時期的反映。 《古詩十九首》從思想內容上看,大致可分兩類: 游子詩和思婦詩。它的游子詩有著共同的主題思想,都是抒發仕途碰壁后產生的人生苦悶和厭世情緒。這類詩普遍寫到人生寄世如同行客,壽命短促,而窮賤轗輛。但由于作者們的處世態度不盡相同,因此其中各首詩又有各自的具體主題。第三首“青青陵上柏”(按《文選》所列次序,以首句標題,下同),勸人安貧達觀,知足行樂:“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驅車策駑馬,游戲宛與洛。”不必羨慕王侯權貴窮奢極欲的生活,等。這些詩毫無壯志豪情,更多表露出詩中主人公們,實即作者們地位卑賤,生活貧窮,而熱衷功名,羨慕富貴的內心世界。正由于他們追求功名富貴的熱望破滅,因而變得心灰意懶,厭世棄仕。他們的達觀、嘻笑、哀鳴、怨憤,甚至頹廢放蕩,實則都是在政治上失望至于絕望的種種病態心理,也是當時政治混亂、社會敗壞的真實反映。

  第一首“行行重行行”,寫一個思婦因丈夫久出不歸而深情思念,擔憂,疑慮:“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第二首“青青河畔草”,寫一個倡女出身的思婦春怨:“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等。這些詩,實質上只是祈求社會安定,家室團聚,能過正常的恩愛夫妻生活。然而正由于政治混亂,社會不安,這樣的愿望往往難以實現,因而這些詩都流露著濃厚的感傷情調,蘊含著對當時社會政治的深刻不滿。

  [藝術成就]

  (1)其主要藝術特色是長于抒情,而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來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結合,達到天衣無縫、水乳交融的境界。

  (2)善于通過某種生活情節抒寫作者的內心活動,抒情中帶有敘事意味,使詩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鮮明突出。

  (3)善于運用比興手法,襯映烘托,著墨不多,而言近旨遠,語短情長,含蓄蘊藉,余味無窮。

  (4)語言不假雕琢,淺近自然,但又異常精練,含義豐富,十分耐人尋味。

  4、“建安風骨”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建安風骨:東漢末年,建安詩人直接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真實廣泛地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苦難,展示廣闊的時代生活畫面;抒發作家建功立業的理想壯志和積極進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情緒。作品意境宏大,筆調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風格。后人把這種建安詩歌的獨特風格稱為"建安風骨"。風指作品的思想內容,骨指作品的藝術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建安風骨所指的'文學風貌主要是內容充實、感情豐富的特點。建安時代的作家,擺脫了儒學的束縛,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處在戰亂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現的慷慨激昂。還有就是建安詩文所具有的明朗剛健的風格。建安文學的輝煌成就,把樂府舊題的四言、雜言敘事詩,改變為舊調新內容或另創新題的五言抒情詩; 語言由質樸剛健趨向華美; 作品大多呈現出一種慷慨悲涼、清新剛健的風格特征,對后來文學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陶淵明詩歌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田園詩反映陶淵明的思想是多方面的,而他思想中的矛盾也不僅僅表現在上述兩個方面。文學本身就是苦悶的象征,陶淵明的田園詩也一樣。我們從他的飄逸灑脫中,依稀可以發覺他心靈上的創痛。“流淚抱中嘆,傾耳聽司晨”,“理也可奈何,且為陶一觴”,表明他對世事并沒有冷淡和忘卻。消極歸隱,借酒澆愁,都無法消除他思想中的矛盾。今天我們讀陶詩,不僅要欣賞他清麗自然的詩句,還要理解這些詩句后面的深刻意蘊。 田園詩的藝術特色:陶淵明的田園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它開創了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重要流派,在藝術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別是在描寫農村風光和田園生活上,別開生面,以其強烈的藝術魅力,給讀者以美的享受。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筆下,田園、勞動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審美意義。他開創的詩歌傳統,被后代許多詩人繼承和發揚。如唐代的王維、孟浩然、儲光羲、韋應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這一傳統的繼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棄疾、蘇軾等大詩人,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陶淵明的影響,由此可見陶詩的藝術影響。

【大學語文學習知識點】相關文章:

1.大學語文學習總結

2.大學語文學習方法

3.大學語文實用學習方法

4.有關大學語文學習總結

5.大學語文之學習心得

6.大學語文學期學習總結

7.大學語文學習心得范文

8.大學語文學習總結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