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最新個人日常道德實踐報告
篇一:思修大學生日常生活道德實踐報告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社會實踐調查
專 業:
學 號:
姓 名:
成 績:
大學生日常生活道德調查報告
目的及意義:了解大學生的日常道德意識,增強大學生的日常道德意識,踐行日常道德規范。
調查方式: 調查問卷設計,調查實踐,統計匯總。 調查結果與分析:
對于“日常生活中能否不說臟話粗話的”的問題,大部分人能做到或基本能做到,小部分人是看情況,極少部分人暫難做到;而對于“日常是否亂丟垃圾的問題”,大部分人從不亂丟,小部分偶爾會丟,極少數視情況而定;對于“看到白亮燈、白流水“的態度,絕大多數人愿意付出舉手之勞,極少部分僅在空閑時會。以上問題說明,大部分大學生較重視日常生活道德,當然,一部分人會優先考慮自己的情況來適時選擇。
對于“遇到人需要幫助時”大的問題,在校內幾乎所有人都選擇了熱心幫助,而在的大街上時,一半人會熱心幫助,剩下的人一大半會選擇幫他叫警察,一小部分會繞道而行。說明當代大學生絕大部分是愿意助人為樂的,但在社會上因騙子猖獗等原因對踐行道德相對冷淡。因當提及“是否愿意給老弱婦孺讓座時”,絕大部分人經常讓座,因為讓座并不容易被人騙,證實了上面的觀點。
對“在老師問題時能否主動站起來”的問題,大部分人經常會,少部分偶爾會,說明大學生對教師是較為尊重的。
對“在圖書館或自習室喧嘩”的問題,大部分人偶爾會,并持厭惡態度,少部分從不會,持無所謂態度。對“圖書館的書能否做到
不折角,不亂放”的問題,一半人經常會,少部分偶爾會,一部分從不會。對插隊的問題,本校大部分人從不插隊,少部分認為無所謂。對“當開門,掀簾時是否會照顧后面的人”的問題,大部分經常會,小部分偶爾會。當提及“自己失利時,怎樣看待別人的成功”問題,大部分選擇看此人人品,極少總是會。
個人觀點:從以上調查可以看出大學生在日常生活道德的情況是較為樂觀的,相對于社會群體來說,大學生的日常道德觀念是較強的,但也有少數學生觀念相對薄弱,不過整體上情況是樂觀的、 總結: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未來接班人的主干群體,70%左右的被調查的同學具有較高的社會公德意識;20%左右的表現為良好;僅有不到10%的同學公德意識薄弱。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范人際關系的行為標準,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相關。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是每個大學生的義務。作為有較高素養的大學生,我們應當自覺培養公德意識,養成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行為習慣。 我們大學生應從小事做起,從小節做起,帶頭踐行社會公德規范。社會公德所規范的行為包括社會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為細節,這些細節極容易被人們忽略,而它一旦被社會群體中的大多數人所忽視,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會風氣。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更應該遵守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培養社會公德意識。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應該在實踐中不斷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范。努力
做社會公德規范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篇二:個人社會實踐報告
社會實踐個人年度總結報告
周帥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這一學年,我一共參加了兩個社會實踐,分別是探訪家鄉名人——魯班調研實踐和和諧發展 振興農村——對棗莊地區城市化發展調研及思考:這兩個活動各有側重,對我的生活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我參加的第一個社會實踐活動是探訪家鄉名人魯班。2000多年前,有這樣一位人物,他是一位發明家,卻被譽為那個時代攻城拔寨的法寶;他是一為發明家,卻被與為我國土木工匠的祖師;他是一為發明家,卻被譽為我國建筑業的鼻祖。他就是我國建筑業的先驅,魯班。如果說圣人孔子給我們留下的是理論思想,那么魯班給我們留下的就是敢為人先的實踐精神;如果說老子給我們留下的更多的是世間哲理,那么魯班留給我們的就是理論實際的創新精神。這些精神早已成為我們中華民族艱苦創業、奮勇前進的寶貴財富。正如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曾經提到的“槍桿子里出政權”“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等等,這都是在無數次的實踐之中總結出來的結果,這更是敢于創新的結果。弘揚魯班精神,強化創新意識,就要不斷的努力,堅持學習,勇于實踐。當然,我們也可以從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中得到這樣的啟示:實踐出真知!弘揚魯班精神,還要強化團結意識,要樹正氣、提士氣。正氣是團結的可能與必要,更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對于新時期、新階段的大學生們來說,我們也一定能夠在魯班精神的激勵之下,不斷的超越自我、奮力拼搏,仍然會立足于實踐,刻苦的鉆研。這樣,才會是我們的明天更加的燦爛輝煌。
司馬遷說人在窮困之時,“未嘗不呼天也”,“未嘗不呼父母也”。其實,
與其說是呼“天”、“父母”,不如說是對于親情、鄉情的依戀。而這很大程度上又是與家鄉傳統文化的懷舊聯結在一起。家鄉傳統文化的情感沉淀,文化之根,無論如何,在個體的記憶中是無法抹掉的。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撫慰高樓大廈下“受傷的心靈”,驅散那份在生活中積聚的屈辱、孤獨、抑郁,傳統文化的回歸成了一個重要的選擇。從傳統文化出發,重新尋找生活的信心、勇氣、希望,在它平靜的港灣中稍作停頓,再次朝氣蓬勃地上路,這也昭示出傳統文化的力量與魅力。“胡馬依北風,越鳥朝南枝”,可見文化的魔力。正是在魯班精神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的家鄉人,才能在這片沃土上團結著,奮發著,用盡汗水建設著美麗的家鄉;也正是這樣一份魯班精神才讓滕州人民,在現代流動的社會中保存著一份家鄉情懷,一聲召喚,便回到了生他養他的這片土地。如何擴大魯班精神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如何挖掘、發現它的現代價值?這是擺在我,也是所有家鄉人面前的課題、難題,這也是以后我要繼續著力的方向吧。
我參加的第二個社會實踐項目是夢享新農村,對棗莊地區城市化發展調研及思考。近年來,由于社會的迅速發展和通貨膨脹的日益加重,一些農村地區的年輕人迫于生活的壓力不得不出外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老人是弱勢群體,需要我們的照顧;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也需要我們的栽培。而如今的農村,年輕人都不在,由此引發了關于農村留守老人和兒童的一系列問題。相較于農村來說,城
市有更多的機會獲得工作,并且收入快,高。在城市居住,交通方便,交通費也比較低。單純的依靠勞動,辛辛苦苦一年下來農民從土地里得到的錢并不多,這些已經很難滿足目前農村的日常開支。農村人民平時的生活也比較簡樸,不注重營養,有很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很多科學知識和先進的技術都無法普及。孩子教育問題也是農村的一大難題。很多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全
面發展,許多農村孩子被父母送到外地的名校上學,以求得孩子將來有更好的發展。
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造成城市勞動力廉價的同時農村嚴重的缺乏勞動力。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地區勞動力不足,會造成糧食不足,由此可能會造成的一系列工作難題。勞動力的貶值,農民工反而得不到很好的生活保障。激增的人口導致城市承載能力下降。房屋不夠,許多簡易房亂搭建,生活垃圾隨地堆放,出行交通堵塞等問題隨之而來。城市污染更加嚴重,衛生部門不得不加大衛生防疫整治。 一般學校對農民工弟子要收取高額的借讀費,所以農民工子弟的教育問題也是一大難題。每年年關,大量的農民工回鄉探親,年后,又將出現一個返程熱潮。鐵路部門壓力也很大,增派部分路段列車,加大安全措施。
針對這種現象,國家,政府已經出臺很多政策,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大學生畢業支援農村等一系列文件。社會各界也紛紛伸出援手,幫助農村地區緩解壓力,給他們物質上幫助和心靈的關心。
參加這兩個實踐活動,讓我收獲很多,開闊了我的視野。也讓我對生活和社會有了更多地思考。
在這次實踐中,讓我很有感觸的一點就是人際交往方面。社會人際交往的復雜只有經歷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大家為了工作走到一起,,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要跟他們處理好關系得需要許多技巧,就看你怎么把握了。我學到的一點就是,在交際中,既然我們不能改變一些東西,那我們就要學著適應它。如果還不行,那就改變一下適應它的方法。我在這次社會實踐中掌握了很多東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這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在實踐的這段時間內,我們穿街走戶的去接觸各種各樣的人和事,這些都是在學校里無法感受到的。在學校里也許有老師分配說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這里,不一定有人會告訴你這些,你必須自覺地去做,而且要盡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會得到別人不同的評價。在學校,只有學習的氛圍,畢竟學校是學習的場所,每一個學生都在為取得更高的成績而努力。而這里是工作的場所,每個人都會為了獲得更多的報酬而努力。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存在著競爭,在競爭中就要不斷學習別人先進的地方,也要不斷學習別人怎樣做人,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雖然說大學是一個小社會,但我總覺得校園里總少不了那份純真,那份真誠,盡管是大學高校,學生還終歸保持著學生的身份。在學校,理論的學習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幾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實際工作中,可能會遇到書本上沒學到的,也可能遇到書本上的知識一點都用不上的情況。雖然大學生生活不像踏入社會,但是總算是社會的一個部分,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我們要感謝老師孜孜不倦地教導,有些問題有了課堂上地認真消化,有平時作業作補充,才能比一般人具有更高的起點,才有更多的知識層面去應付各種工作上的問題。作為一名大學生,應該懂得與社會上各方面的人交往,處理社會上所發生的各方面的事情,這就意味著大學生要注意到社會實踐,社會實踐必不可少。畢竟,三年之后,我已經不再是一名大學生,而是社會中的一分子,要與社會交流,為社會做貢獻。只懂得紙上談兵是遠遠不夠的,以后的人生旅途是漫長的,為了鍛煉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我們應該在今天努力掌握專業知識,明天才能更好地在社會上站穩腳跟。
我們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風吹雨打的花朵,通過社會實踐的磨練,讓我深
深地認識到社會實踐是一筆財富。社會是一所更能鍛煉人的綜合性大學,只有正確的引導我們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服務于社會,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才能使我們發現自身的不足,為今后走出校門,踏進社會創造良好的條件;才能使我們學有所用,在實踐中成才,在服務中成長,并有效的為社會服務,體現大學生的自身價值。今后的工作,是在過去社會實踐活動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拓展社會實踐活動范圍,挖掘實踐活動培養人才的潛力,豐富自己的人生經歷,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
篇三:道德實踐報告
關于去自閉癥兒童中心的道德實踐報告
(一)實踐情況綜述:
,我與其他幾個同學一起來到哈爾濱市南崗區的星星寶貝孤獨癥培訓中心,我是第一次跟隨校青年志愿者參加這個活動。在和老師溝通后,我們初步了解了孤獨癥兒童的基本狀況,于是很快對需要照顧的孩子進行了分組,并開始了和這些小朋友們的互動,但他們不具備正常的社交能力、溝通能力、興趣和行為模式。這讓我非常尷尬,因為我自己本身就十分內向。但看著他們一張張可愛的臉,我就顧不了那么多了,首先我先介紹了自己,隨后為了讓氣氛或活躍一些,我就和其中一組的三個孩子做了簡單的游戲“一個打四”。這之后,他們才開始漸漸談話,并露出了天真的笑臉,我也就顯得自然了一些。然后,我們還主動幫助他們打掃衛生,整理床鋪等。最后,活動在溫馨的氛圍中結束了,孩子們依依不舍地送別了我們。
(二)實踐的收獲與體會:
和我們一樣高貴的靈魂就這樣被包裹在扭曲殘疾的軀殼里,浸泡在渾濁的神經里。生命以這種形式出現,督促我去珍惜自己的健全。至少,我該把在空虛和抱怨中虛擲的時間,分給他們一些。對于我而言,志愿活動疏導了自己助人的意愿,滿足自己了解弱勢群體生活狀態的需要,幫助孤獨癥兒童走出心理誤區,使他們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對于受助者來說,他們享受了一種探望式的關懷。被遺棄的日子里,福利院為他們提供了細數生命尊嚴的空間。在成長的過程中,封閉式的管教本身就意味著排斥與壓抑。從本質上說,這是對他們尊嚴的一種漠視。與他們的交往過程中,我學會了設身處地地考慮他們的處境;以社工的視角理解他們的問題。此次活動,不僅提高了我奉獻愛心和關愛他人的意識,而且使孤獨癥兒童充分體會到了大家的關懷和社會的溫暖。同時鍛煉了我自身的社會實踐,增強了我的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我們的社會缺少足夠的空間和寬容去接納殘疾人。我們的同情和憐憫,從某種程度上隱含著排斥——似乎他們生來就是被同情的,而不是參與創造和分享 “正常社會”的一分子。這種成長環境就如脆弱的玻璃器皿,稍微的外力就會使之支離破碎,個人的才智也會在廢墟中老化。要想在短期內根除社會偏見是不可能的。那么,當務之急就是要打開他們的心扉,讓他們以客觀平和的心態去對待異樣的目光,更快的適應社會環境。我認為,從一個社會對生活不能自理者的態度中,也可以瞥見其文明程度。一個健全的社會,該為一切成員提供健全靈魂的空間,提供維護生命尊嚴的條件。體會到這一切的時候,我明白了作為志愿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這次活動讓我感到付出的愛心得到了回報,并要堅持將愛心散播下去。
(三)從實踐中看到的不足之處和對此提出的建議:
一是平時沒有多少人去關心這些孩子,缺少和外界的接觸。二是很多家長并不積極參與孩子的訓練,覺得教應該是老師的事,回家也不訓練。有的家長又太過于憂慮。三是國家對于自閉癥孩子的相關政策太少,很多窮苦家庭根本沒有能力支付機構昂貴的費用。
我建議:社會能給予這些孩子多一點的關注與關愛,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學校,企業,醫院等單位可以組織一些類似的活動,并積極地去幫助他們;家長更應該花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照顧自己的孩子,如果連家長都不關心自己的孩子,那么更別指望別人了,不要嫌他們煩,更不要當面去責怪他們;國家也要出臺相關的政策來支持關愛自閉癥兒童的事業,比如:建造自閉癥學校,自閉癥醫院;培養這方面的老師,醫生。
最后我呼吁:讓我們大家一起加入到關愛自閉癥兒童的成長中來,只有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
【最新個人日常道德實踐報告】相關文章:
道德實踐的個人總結11-30
大學生道德實踐報告12-07
最新個人社會實踐報告范文12-07
最新寒假實踐報告12-05
最新白酒銷售實踐報告11-25
最新機械實踐報告04-06
最新醫院實踐報告范文12-09
最新暑期實踐報告推薦12-09
最新助教專業實踐報告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