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中伏是什么意思以及閏中伏天氣怎么樣
什么是閏中伏?閏中伏很熱嗎?閏中伏的天氣怎么樣?三伏天也就是夏季的一伏二伏三伏,不過除了我們最為熟悉的初伏、中伏、末伏還有著一個特殊的閏中伏,你知道這是什么嗎?一起隨小編來了解吧。
閏中伏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潤中伏?
潤伏就是伏天有四伏(多一次潤伏)。閏中伏,是由“三伏”的規定造成的。按農歷歷法的規定,夏至后三庚入伏,這個庚日并不確定,而是根據干支記日,前后能夠有九天的游動。規定秋后一伏,如果入伏早,不能作到秋后一伏,就加一個中伏,中伏就有二十天,這樣出伏就晚一些。根據這個規律,有兩個中伏的年頭,比一個中伏的還要多一些。
三伏天按規定從夏至日開始算起的第3個庚日為入伏,并作為初伏的第1天,第4個庚日作為中伏開始的日子,從立秋日開始算起的第1個庚日作為末伏的始日,第2個庚日作為出伏,即伏天結束。
這里所說的“庚日”是指依據天干地支紀日法中帶庚字頭的那一天。因此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而中伏有時為10天,有時為20天。當夏至到立秋日有4個庚日時為10天,有5個庚日時則為20天。潤伏就是伏天有四伏(多一次潤伏)。
三伏的第二伏,也稱二伏。通常指從夏至后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唐皎然《五言奉和陸使君長源水堂納涼》:“六月正中伏,水軒氣常凄。”宋惠洪《夏日陪楊邦基烹茶分韻得嘉字》:“炎炎三伏過中伏,秋光先到幽人家。”宋曾鞏《苦熱》詩:“憶初中伏時,怫郁炎氣升。”
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了“閏月”的辦法,保證農歷年的正月到三月為春季,四月到六月為夏季,七月到九月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為冬季,也同時保證了農歷歲首在冬末春初。
農歷年中月以朔望月長度29.5306日為基礎,所以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為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因此,農歷中連續兩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還出現過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連續四個月是大月的罕見特例。
閏中伏會很熱嗎?閏中伏天氣怎么樣?
入伏之后,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較多,散發出來的熱量較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中伏,地面積累的熱量達到最高值,天氣就最熱。
加之夏季雨水較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三伏天悶熱的重要原因。在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云,有利于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在三伏天飲食方面,古時就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面食是當時人們的美食,可以促進食欲,而且這個季節正是新小麥收完的時候,二伏天用新小麥磨成面粉煮湯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糧營養豐富,發汗可以驅逐腠理之外邪。
伏天除了喝熱湯面,還可以吃過水面,面條出鍋后用涼開水過幾遍。麻醬要用水稀釋,醬油要用熱花椒油炸一下,醋里滴上幾滴香油,把這些佐料澆到面上,再配上黃瓜絲、菠菜等,澆上蒜泥,不僅刺激食欲,而且“敗心火”。
炎夏暑熱,要少食高脂厚味、辛辣上火之物,飲食清淡可起到清熱、祛暑、斂汗、補液等作用,還有益于促進食欲。新鮮蔬菜瓜果,如西紅柿、黃瓜、苦瓜、絲瓜之類清淡宜人,既能保證營養又可預防中暑。
中伏要注意防濕邪
伏天“濕熱交加”,濕邪最易傷脾,常使人感到頭昏身重,胸中煩悶,四肢無力,食欲不振。進入中伏,要格外注意飲食,既要清淡,又要富有營養易于消化,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膩食物。
食物是祛暑濕的好幫手,可用扁豆、薏米等健脾利濕之品熬粥,或者用鮮藿香、佩蘭各10克,飛滑石、焦大麥各2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飲,均于祛濕有效。
閏中伏三伏貼要貼四次
2016年有個閏中伏,也就是說“三伏貼”要貼四次。其中,頭伏時間為7月17日至7月26日,中伏時間是7月27日至8月5日,閏中伏時間為8月6日至8月15日、末伏為8月16日至8月25日。“三伏貼”在每個伏天連續貼3天,每次貼敷6小時后取下。記者了解到,一些大醫院特別是中醫醫院有自己的貼敷配方,不同科室的貼敷配方也不盡相同。社區醫療機構開展的“三伏貼”貼敷服務采用的是北京中醫醫院的院內制劑“溫陽化痰穴貼”,由該院制劑室進行配制,供全市基層社區衛生機構應用,統一調配。社區“三伏貼”主要用于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特別適合于體虛易感人群如兒童及60歲以上老年人使用。
【閏中伏是什么意思以及閏中伏天氣怎么樣】相關文章:
7.少年閏土讀書心得
8.少年閏土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