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個人體會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體制的必然結果。由于資本主義的特性,其爆發也是存在一定的規律。對此你都有哪些體會呢?下面陽光網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經濟危機個人體會,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經濟危機個人體會范文一
危機是種普遍現象。建立有效的危機管理體系,成功地預防危機,處理危機,盡快在危機中復原、甚至得到機遇和發展,是企業管理者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正確認識危機
危機的爆發大致分二類:一是事物累積到一定程度時爆發,可稱為“積發”;二是不可預測的事物的突然襲擊,可稱作“突發”。危機發生之后必然會集結不同利益群體,表現為媒體追逐、輿論責聲、情緒對抗、群體間搏奕謀利等等沖突。企業如何應對,進行危機管理?關鍵在于事前預防,檢視潛在危險,研定防范措施;危機來臨時,準確判斷危機的核心所在,及早分化風險,盡快結束危機,把負面效應減至最小或轉化為企業有利因素甚至機遇。危機管理的實質就是事前預防,事中控制,統籌兼顧,謀取利益。
培育公司危機意識至關重要。中學時讀《扁鵲見秦桓公》的故事,至今尤新,秦桓公對扁鵲的提醒無動于衷,最后竟從“湯熨、針石之所及”的小毛病變成“在骨髓,無請也”的大病并死亡,就在于他沒有危機意識。比爾蓋茨締造出世界電子帝國,在于他有“我們離破產永遠只有十八個月”的危機理念。必須讓每位員工知道:我的一言一行,代表著公司的形象,影響著公眾對公司的印象。市場經濟下正視危機,對企業成長是一種考驗和砥礪。
二、正確處理危機
危機事件的發生對企業的影響主要取決于二點:一是事件本身的性質;二是主管單位和新聞媒體對事件的評論。注意:事件本身的性質并非不能改變,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關鍵在于如何與當事方和新聞媒體打交道,特別要化解媒體的過度報道和聚焦,尤其是網絡媒體,要設法引導輿論、分散或轉移媒體視線,迅速減輕危機的負面影響。平和心態、主動積極、低調處理、控制范圍、好的定性,對危機管理最要緊;主要手段則是剛柔相濟、整合資源、先急后緩、著眼穩定、內外有別、主動積極。
1、建立危機預警系統
企業建立危機預警系統、完善應對機制、健全危機預案,才能發現危機,臨危不懼,快捷響應,正確處理。危機可分三級:一般緊急、重要緊急、特別重大事件。不同的危機狀態,啟動相應的處置方案,才能保證危機處理組織有力、人員到位、物資支援、信息通暢,工作有序高效。
2、構建和諧媒體關系
網絡時代和市場經濟,要求企業與媒體建立和諧關系。和諧的公司媒體關系是企業危機管理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企業要善于和媒體打交道。眾多案例說明,好的媒體關系能為企業所用,對宣傳企業形象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差的媒體關系不僅不利于企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媒體甚至可以把企業導向被動挨打的局面。因此企業要重視與地方媒介和新聞單位的團結合作,與主流媒體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關鍵時刻才能讓它為我服務。
3、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和諧的`政企關系也是企業危機管理中極為重要的環節。政府掌握著行政資源,代表著公眾利益和公平正義,政府對危機事件的價值取向會直接影響事件的定性和公眾輿論,因此企業要善謀政企關系,建立感情,在危機出現時加強聯系和溝通,主動匯報情況,爭取理解和支持;既要查找政府的責任,又要利用和發揮好政府作用,形成利益共同體,雙贏思維是當前處理好政企關系的導則,往往事半功倍。
4、評估總結改進提高
評估總結的目的,在于提高素質。危機事件對企業的影響,畢竟主要取決于事件本身的性質和影響范圍。評估總結可以發現危機預警、危機處理中的不足,并及時改進完善,進而提高企業危機管理的能力。危機管理既要充分借鑒成功的經驗,尤其要借助新技術、新信息和新思維,也要根據危機的實際情況,進行大膽創新。企業要明白:養兵不在于用,而在于防和治。
危機管理的最高境界不僅僅是“使企業免遭損失”而是“在危機中尋找發展機遇”。
經濟危機個人體會范文二
在作經濟問題思考之前,我一直苦苦思索如何把人民民主程序制度化的問題,并且提出了自己不同與人的看法。
在我的理念中,一個最強烈的愿望就是,通過人民民主機制建設,有效規制相對動態均衡的經濟發展模式。并且認為,人民利益和國家利益,是我們規制人民民主和相對動態均衡的經濟發展模式的立足點、出發點和落腳點,進而擴展為世界人民造福。我之所以有這種想法,是因為我個以為,離開人民利益和國家利而妄談發展,其發展必然會走到人類的邪路上去。其實,世界上雖然有不同的發展觀,但總起來說一共兩種,一種是為少數人的發展,一種是為人人的發展。我的相對動態均衡的經濟發展觀念,是為人人的發展。
所謂為人人的發展,就是社會各階層每個人都能平等的創造,并平等的分享創造成果。對于這種觀點,有的經濟學家視為是邪惡的發展觀,因為,在他們看來,社會資源有限,如果人人平等的分享資源,大家都成不了百萬富翁,所以,不如讓一部分先富起來。所謂先富,就是在同等資源的情況下,有人有特殊的優先占有權。
大家知道,我國的貧富差距巨大,大到不僅僅是個公平不公平的問題了,而是個還有沒有發展能力,發展能力還能持續多久的問題了。再說,公平不僅僅是個增加內需的問題,同時也是個社會安不安定,會不會付出重大的社會代價、經濟代價和政治代價的問題。有人讀了我的文章后認為,我是個列寧主義,坦率的說我不是,因為,我沒讀過列寧的書,就是小時候讀了一點,也早就忘光了。但我是堅決的毛主義者。
因為,我認為,一個社會的發展進步,首先要進行思想文化的革命,也就是說,社會的發展進步,是建立在思想文化不斷革命、不斷創新,動態適應人民群眾利益和國家利益的基礎上的。沒有思想文化的不斷革命,就沒有思想文化的不斷創新,沒有思想文化的不斷創新,何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但是,中國和世界歷史證明,能夠自覺完成思想文化革命的人畢竟是少數,是先知先覺者,比如說毛澤東,所以,精神層次的思想文化革命,需要外部力量,也就是人民群眾的力量去推動。
過去,我光知道中國的右派說左派不會搞經濟,沒辦法,今天讀到美國左派的文章,才知道中國的右派是跟美國的右派學的。其實,真正不懂經濟的不是左派,而是右派,因為右派只會講故事,只懂得占有就是財富的積累,不懂得相對動態均衡式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最佳模式,而左派根據經濟制度的機制原理,就可以分析、預測將來的經濟狀態。一個只會講故事、只知道占有的經濟學派別,卻占居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導地位,不出事才怪。
那么,如何使相對動態均衡式經濟發展逐漸成為一種發展模式呢?
大家知道,中國和前蘇聯以及其它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曾經在實踐中摸索了很多年,隨著蘇聯的解體,有些人就斷言,社會主義是失敗的。但是,為什么失敗,中國是不是也失敗了?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通過前蘇聯解體的相關資料,我們發現,前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不是其經濟崩潰,而是其官僚集團的貪腐導致的結果。也就是說,前蘇聯的解體,不是相對動態均衡式發展模式出現了問題,而是確保相對動態均衡式經濟發展模式的政治體制出現了問題。如果我們不是自我禁錮或維護既得利益的話,我們不妨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中國從1949年到1966年,經歷了17年的和平高速發展時期,創造出巨大的成績,但是,毛澤東發現,在現有的政治體制下,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就是官僚體制的蛻變。
官僚體制的蛻變,意味著創造得再大的成果,也會化為烏有。
但是,如果要想保持住全國人民創造的成果,就需要:一方面解構官僚體制,構建新的制約機制,防止權力蛻變。另一方面,或許毛澤東認為,唯一能徹底防止權力蛻變的力量,就是人民群眾。也就是人們現在常說的人民民主,或者叫大民主。因為,權力蛻變的一個主要標志,就是對人民利益的侵害。在利益上受到無端侵害的人民群眾,必然要起來反抗,從這個角度說,人民群眾是自己利益的捍衛者,而人民群眾捍衛自己的利益,客觀上也防止了權力的蛻變。
雖然如此,人民群眾如果沒有捍衛自己利益的權利,權力蛻變必不可免。
為此,在毛澤東倡導下,中國為防止權力蛻變設立了三道硬性防火墻:
一是四大自由。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二是工人有罷工的自由。造反有理。三是奪權有理。從系統機制上說,第一步,如果通過四大自由解決了社會問題,也就是官僚體制同人民群眾的矛盾,就進入第二步,工人罷工。也就是造反有理。如果進入第二步還不能解決問題,人民群眾就有權利奪權。
經濟危機個人體會范文三
隨著金融危機的加劇,中國的經濟越來越低迷,評價經濟危機就像評價一個人一樣,當我講經濟形勢的時候,也總喜歡積極光明的一面。比如,我已經做了兩次同樣樂觀的預測:認為今年年底之前美國經濟會好起來。但我還是喜歡往往積極的方面去想。
暫且不說現在的經濟如何糟糕。我相信可能也是一個機會。
在經濟不好的情況下,應該說大家的日子都變得艱難起來。這時候,某種需求會凸現。或者,曾經不怎么明顯的需求會升騰膨脹。問題在于,你能否發現這種需求,并且提供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案。以及,你有了好想法,能否付諸行動。如果你能,你就抓到了機會,一個真正的機會。
經濟危機同時也會暫時破除某種障礙,使你到達原本無法企及的領地。比如,過去某只股票價格特高,你不敢買,但是現在便宜了;或者,作為公司老板,你曾經以為要吃掉某個公司,簡直難比登天,連想都不敢想。現在你敢想了嗎?瞄準了,扣動扳機,你就贏在了今朝。
相信我,經濟危機是不好,但也不完全是壞事兒。問題只在于,你往哪個方面想:積極的或消極的。
機會無處不在,只有把心態調整好仔細觀察,到處都是機遇。
【經濟危機個人體會】相關文章:
7.個人讀書心得體會
8.個人軍訓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