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故事是有力量作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故事是有力量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知行合一,方能娓娓動聽
中國從來不缺少好的故事,比如盤古開天與女媧造人,比如夸父逐日與大禹治水。古往今來很多好的故事共同奠定了我們民族的精神底色,塑造了我們中國的文化內蘊。
可是,知道故事并不難,難的是做。知行合一的故事,才能娓娓動聽。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子在名篇《說難》中曾說:“非知之難也,處之則難也。”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范仲淹寫《岳陽樓記》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滕子京當年是選取了岳陽樓的“規劃圖紙”給范仲淹看,范仲淹在沒有去過岳陽樓的情況下就能夠揮毫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單獨看這個故事,其實很直白地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單論寫作,沒有直接經驗的時候后,有時也能寫出很優秀的文章。可是我們大多數人在面對這篇文章的時候,很少有去認真思考并踐行這個道理的。太多的人只是將《岳陽樓記》當成一篇必須背誦的作文,把岳陽樓當成一個可以研學打卡的地點,把《岳陽樓記》中的某些話語當成寫作的細微素材。這可是妥妥地對故事的核心要義“知而不行”啊!
這種類似的故事屢見不鮮。王勃在沒有認真參觀滕王閣的時候能寫就《滕王閣序》,蘇軾在去“假赤壁”的時候能夠讓“真赤壁”名聲大噪?杜甫在沒有實地去看過王昭君墓的情況下,依然能夠發出“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的感嘆,振聾發聵。同樣的,大多數人對這些故事也是“知而不行”。
面對這些眾所周知的優秀故事,難道我們不應該是思考背后的原因并且努力去模仿、去踐行嗎?
有人可能會說他們是天才,普通人趕不上!單獨的模仿故事意義不大。那么我想問,優秀的故事不學習模仿也就罷了,但為什么生活中的很多人要模仿很多不良的故事呢?他們為什么知道故事卻又視而不見呢?
李卓吾先生對《西游記》評點時提過,連猴子都知道要學習“長生之法”,而我們很多人卻熬夜、飲酒、胡吃海喝,盡是些“短生之法”。
這又說明了什么呢?
顯然,我們對好故事的傳承和發揚遠遠不夠。如果大家都執著于“短生之法”,執著于模仿壞的故事。等待我們的,會是顏色憔悴,會是形容枯槁。
我記得屈原曾告訴我們“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好故事。
我記得司馬遷曾告訴我們“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的好故事。
我記得張載曾告訴我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好故事
……
這些故事,從我第一次聽到的時候,就一直是娓娓動聽的代名詞。究其原因,固然與本身的精彩密不可分。但更重要的是,很多的后來者相信它們的真實性,并且前赴后繼。
這些人,可能有的懷才不遇,有的淡泊名利,有的隱居深山,有的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來。但是他們卻將那些好故事的精神傳承了下來,影響的哪怕只是他自己亦或是他門前的一草一木。
于他們而言,便已足夠;于故事而言,便已足夠。
江上之清風拂面時,能泣孤舟之嫠婦,是那樣珠圓玉潤;
山間之明月朗照時,能舞幽壑之潛蛟,是那樣擲地有聲。
知行合一的人,才有力量,才是受人尊敬的人;
知行合一的故事,才有力量,才是娓娓動聽的故事。
【故事是有力量作文】相關文章:
故事的力量作文11-27
年輕就是力量,有夢就有未來勵志故事04-18
(合集)故事的力量作文12-21
有一種力量作文精選04-10
有一種力量的作文12-02
有一種力量作文12-08
團隊的力量哲理故事04-03
習慣的力量哲理故事04-03
信念的力量的勵志故事05-11
公正的力量勵志故事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