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眼中的屈原高一作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我眼中的屈原作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一篇什么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眼中的屈原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眼中的屈原作文1
所有的中國人都認為屈原是忠臣,所以每年炎黃子孫都來祭祀他。然而我認為他的忠誠固然可貴,但他的才華也同樣不可忽視。
屈原本身是貴族,因而懷王讓他擔任朝中左徒。縱觀中國歷史,我們發現宦官外戚掌權的結果基本上都是覆亡,唯有屈原與衛青不同。這只能說明一點:屈原是個十分有才的大臣。《史記》中記載說他“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這些都足以說明他的政治才華之高。正因為他的政治才華“王甚任之”。為了保護生態平衡,創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國家頒布了退耕還林,禁止捕殺動物等一系列的相關政策法規。我相信大自然你在不久的將來會變得越來越漂亮。只可惜屈原雖然也有文學才華,但他的這兩種才華并沒有相結合在一起,并不像韓愈等忠臣那樣上書直諫君王的過失。相反,他在遭誣陷后只是自己做《離騷》來表達內心的憂苦。這一舉動,我認為是不明智之舉。不過好在《離騷》的文學成就很高,因此還是受到世人們的贊揚。
其實我們仔細想想就能的出一個結論:屈原的《離騷》是被逼出來的。我們假設沒有奸臣的陷害,那么屈原也就不會訴冤訴苦。換句話說,若不是楚國的那個社會環境,自然也不會出現楚辭。楚辭中的“楚”便有力地證明了楚國國君之昏庸。
我們贊揚屈原是歌頌他作為臣子對國家與君王的忠誠。鞠躬盡瘁的精神是我也贊同的,但是我卻不贊同他自盡的這種做法。這種做法表面看起來是與國共存亡,但其實也表現了屈原的軟弱:愧對現實而逃避。楚國滅亡之時,他應主動去承擔責任。我認為他應這樣就更忠于國君了:免官后先隱居不出,等到秦國入侵時便再向國君請愿做官,并表明自己盡忠于國家的決心。這樣國君任用他的可能性就大得多。這樣,即使楚國亡國了,那么屈原也只是死于秦人之手,而非死于自己之手。人們就更加認為屈原是盡忠之臣,屈原也能完成自己效忠的心愿了。不過我這一切都是空想,可能沒有考慮到當時的楚國社會環境與屈原的心情。而且屈原要是按我所云去做的話,后人也不會用賽龍舟與吃粽子的方式來紀念他了。
屈原確實是偉大的,盡管有些事他做得并不好,但這一點也不能遮住他的忠誠與才華橫溢。他應該成為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的驕傲。
我眼中的屈原作文2
我是一塊青石,靜臥在汨羅江畔,已有三千個春秋。可以說,從古至今,閱江邊過客無數,然而大多已幾無印象,唯有詩人屈原的身影,令我事隔兩千余年,卻仍舊不敢忘記。
記得那天黃昏,我正望著布滿陰霾的天空發呆,忽聽見有人拖著沉重的腳步,往汨羅江邊行來,邊走邊念念有詞地吟唱著什么。這聲音飽含著哀怨,把河邊的空氣都染得陰沉沉的。我不禁把頭轉了過去:近了,只見他披散著頭發,憔悴的臉上寫滿了愁苦。聽風兒說,他就是楚國的三閭大夫屈原,因向頃襄王勸諫,而遭到其他官員的陷害,被含冤發配到了這里,但是他仍日夜為祖國的興亡擔憂……
“這不是楚國的大夫屈原嗎?” 不知何時,一位漁夫劃船到了岸邊,“大夫應該在楚王身邊享受榮華富貴啊,怎么會被流放到這里,弄到今天的地步呢?”
屈原聽到這問話,低下了頭,深深地嘆了一口氣,答到:“楚王聽信了小人的讒言,再也聽不進我的勸告,楚國危在旦夕! 大家現在都是骯臟的,可我還是個干凈人;大家人人都喝醉了,可是我還保持著清醒。所以就被大家趕到這里來了。”
漁夫聽罷,一臉的疑惑:“只聽說圣人從不固執己見,可以隨著社會的變化而改變。如果大家都變骯臟了,你何不隨波逐流、或者同流合污?既然人人都喝醉了,你完全可以一起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啊!何苦還要自命清高……”
“你這說的是什么話!”漁夫的`話還沒有說完,就被屈原憤怒地打斷了:“我只聽說過,剛洗過頭的人總要把帽子彈彈再戴,剛洗完澡的人總是喜歡撣掉衣上的灰塵后再更衣。我就算是跳進江心,成為魚兒們的腹中食,也不會陷入污垢中受世俗污染。”
漁夫無奈地搖了搖頭,劃船離開了。屈原一人站在河邊,眼中飽含著淚水,仰望著灰暗的天空。河面的風浪越來越大,打亂了他的鬢發,他的衣角。可在我眼中,這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身影,卻異常的高大、挺拔,令我這塊冷血的頑石禁不住為之動容。
風兒傳來了楚國被秦國所滅的噩耗,屈原也像自己所說的那樣,毅然跳進了江心。
從此,每年的這一天,百姓都向汨羅江中投放粽子祭祀屈原,兩千年來從未間斷。
我眼中的屈原作文3
對于屈原,人們縱說紛紜。“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將自己說成是世上最清醒的人,何等的傲慢,但卻一直堅守自己的原則,即使被流放,被排擠,但仍然堅持,那種堅持,那種不與世同濁的堅持是很少有人作到的。
可能有人會說,屈原很迂腐,既然有才,既然楚國不識才,他大可到其他國家去,為何還要守在楚國,但也正是他對國家的堅守,國家的熱愛,那樣的堅持,才顯示他與當時其他有才能的人與眾不同,懷著對本國的愛,才使得他有了自己的根。
站在一個國家的角度看,他的確是很愛國,并一直堅持著去幫助國家發展。但他太過于堅持原則,雖然他的原則并沒有錯,但并沒有幫助到當時的時局。如果想讓國家時局得以扭轉,在陷入困境時,大丈夫能屈能伸,而不應因為遭到陷害而放棄救國,如果他是真的想救國的話。他堅持個人原則,在某種角度看,并不是完全在救國,而是為了保持他個人品行的高潔,他把個人原則看得比國家興亡更為重要。就他所說,“舉世混濁”,“眾人皆醉”,他不愿同濁同醉,那么救國必然遭遇重重困難,并且他并不是一個真正懂得救國的人,他的方法過于直接,在那樣的情況下,他不懂得變通。而最后對生命的放棄,在某種程度上,是他對自我的解脫,如果他真正想要救國的話,就不應該用死來解決,因為,死對他來說,是個人品德的維護,自我的解脫,但對于整個國家而言,并沒有實際的作用,只能是奸臣當道的形式更為惡劣,讓他們的'氣焰更加囂張。死,并沒有解決問題。雖然他曾試圖想辦法改善現狀,但他并不是一個能把救國堅持到最后的人,他唯一堅持的只是對個人品行的維護,似乎有點精神上的潔癖,他把這放在了救國的前面。其實從這也可以看出,屈原并不是一個心理承受能力很強的人,他不懂得勾踐的臥薪嘗膽,不懂得忍辱負重,不懂得國家利益大于個人,包括個人的精神。
當自己的理想沒有得到實現時,他選擇逃避,放棄。雖然,他那種精神,從哲學上,人的個人修養上,是很值得敬畏的,但從客觀實際來講,并不適合。他在那樣的狀況下救國,改革就應該預料到有重重困難,并且事情的走向不能在他的計劃之中,包括做人做事的方式,在當時的背景下,只要能救國,能改革,短暫的丟棄個人的原則是必要的,但他卻太過于執著于自己的原則。他本來有很多條路可走,但卻選擇了放棄,選擇了自己的人格,原則。
屈原的潔身自好讓我們看到他高尚品德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他缺少忍辱負重與犧牲。
我眼中的屈原作文4
“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懷里的東西,毀滅、毀滅、毀滅呀!”在我眼中,屈原是一位風度翩翩地詩人,又是一位激情澎湃的英雄。那晚,伴隨著對屈原的好奇,我踏入他的世界……
透過朦朦朧朧的霧,顯現出一片薄煙籠罩下的村莊。不遠處,滿山綠葉與點滴小花夾雜,在薄霧中時隱時現。微風吹拂,吹動柳條微微搖擺,輕柔地劃過臉龐。忽然,我望見不遠處的'汩羅江的河堤上,有一襲白影。等我走近看時,是一位身材消瘦的老人。身襲一件白袍,雖濃眉大眼卻又微微蹙眉,眼睛目視前方,充滿憂慮之情。微風吹動他的長發,在空中任意飄浮。我走上前,卻發現他在吟誦著什么,見我走來,微一點頭,臉上雖然友好地笑,卻揮不去那一抹淡淡地、隱不去的憂傷。
“你在吟誦什么?”我打破了沉寂。
“路漫漫其修遠矣,吾得上下而求索。”白袍人曰。我驚呆了,眼前這位滿懷憂慮的白袍人,竟是愛國詩人屈原!
“不愧是屈原,如此風度翩翩,但閣下仿佛有心事,面色不悅啊!”
“矣!國家出現奸賊,朝庭一片混亂,這個朝代馬上將要滅亡!”屈原滿懷激情地對你說。兩眼含淚,雙手緊握,一副痛心疾首的樣子。“我一點兒忙也幫不上,難道只能眼睜睜看著亂賊稱天?我只能用死來證明我對和平的赤心!”
我吃了一驚,不解:“為什么你非得死呢?你可先找地方一避,等風頭過去,或重整朝庭,或隱居山林,那樣也比死好呀!”
屈原聽完此話,長嘆一聲:“我已失去民心愛戴,全是那奸臣靳尚所賜,照此下去,楚國必亡不可。我又何必去讓自己親眼所見!我的忠心已無人能知,人人認我為叛國之徒,到處遭人唾罵。只有死,才能讓人們看透我赤忠之心,才能盲目樂觀洗去冤名,我的靈魂才能是為和平而活!國家已無力整頓,我何必不以死稱忠?”
見他長嘆,我也不出言語,汩羅江邊,他雙手抱拳:“多謝友人同我談心,如今我將要行此一程,望來生再見!”我清楚地知道下一步將要發生什么,但我沒有阻止,望著滾滾長江淹沒那一襲白袍,我的眼中泌出一滴淚……
我看見,屈原躍下的那一絲微笑……
【我眼中的屈原作文】相關文章:
我眼中的屈原高一作文11-12
我論屈原作文(精選5篇)04-04
我論屈原作文(精選4篇)04-04
屈原你的心情我最懂作文精選04-03
我眼中的大海作文03-28
我眼中的小草作文03-02
我眼中的自己作文05-12
我眼中的風景作文精選03-18
我眼中的世界作文精選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