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物中考復習必背知識點
生物的基本結構
1、生物的特征:應激性(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生長繁殖、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
2、科學探究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重要步驟:(1)提出問題(2)作出假設(3)制定計劃(4)實施計劃(5)得出結論(6)表達交流
3、除病毒外的絕大多數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組成。
4、細胞膜――保護細胞和控制物質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物質進入,廢物排出。);細胞核――內含遺傳物質,是細胞的控制中心。葉綠體(植物有,進行光合作用)和線粒體(動、植物都有,進行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動力工廠”)是能量轉換器。細胞質里有液泡,細胞液溶解著多種物質(如糖分、尼古丁等)
5、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生物由小長大是由于細胞的分裂和細胞的生長,細胞的分裂使細胞數目增多;細胞的生長使細胞體積增大。
6、組織是通過細胞分化形成的。
7、人和動物的基本組織:結締組織(血液);肌肉組織;神經組織;上皮組織。 一塊骨骼肌是一個器官。
8、植物體的主要組織:分生組織――根尖分生區、芽尖生長點;保護組織――表皮;營養組織――果肉、葉肉;輸導組織――根、莖、葉脈內的導管和篩管。
9、植物體的營養器官:根、莖、葉 生殖器官:花、種子、果實。
10、.生物體結構層次單位:(從微觀到宏觀)生物大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植物體沒有“系統”這個層次。)
11、顯微鏡使用步驟: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整理。
13、顯微鏡視野內物像特點:放大的倒像;放大倍數=目鏡倍數×物鏡倍數
14、玻片的移動方向和視野中物象的移動方向相反。在視野看到物像偏左下方,標本應朝左下方移動物像才能移到中央;標本朝右上方移動,在視野看到的物像朝左下方移動。
15、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16、綠色植物可以分成四大類群:藻類、苔蘚、蕨類、種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氣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苔蘚可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古代的蕨類植物的遺體經過漫長的年代,變成了煤。
17、藻類植物的特征是無根莖葉;苔蘚植物的特征是有莖葉,但無真正的根;蕨類植物的特征是有根莖葉的分化,但無花、果實和種子。它們都進行孢子生殖。外部條件:適量水分、適宜溫度、充足空氣。
18、種子萌發的過程:吸收水分―營養物質轉運――胚根發育成根――胚芽胚軸發育成莖、葉,首先突破種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軸發育來的。胚根發育成主根,主根上的根稱為側根,莖和葉上的根稱為增加了吸收的表面積。根毛是成熟區表皮細胞的一部分。
19、 莊稼生長需要最多的是含氮 、磷、鉀的無機鹽。缺氮時葉片發黃,植株矮小瘦弱,嚴重時葉黃色;缺磷時植株特別矮小,葉暗綠色并出現紫色;缺鉀時莖桿軟弱,葉邊緣呈褐色。
20、頂端優勢:當頂芽生長旺盛時,側芽的生長就會受到抑制
21、木本莖的結構從外到里:樹皮(韌皮部(有篩管))、形成層;木質部(有導管)
22、木本植物的莖可以不斷長粗,因為木質部與韌皮部之間有形成層,所以嫁接時,要確保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接穗才能成活。
23、花的主要結構是花蕊:雌蕊(柱頭、花柱、子房)、雄蕊(花藥、花絲)。花粉管中的精24粉的花都是兩性花;③兩性花既可自花傳粉也可異花傳粉。彌補自然傳粉不足的措施:人工授粉
24、葉片的基本結構及其主要作用 葉片包括表皮、葉肉和葉脈三個部分。表皮分為上表皮和下表皮,且上面分布有氣孔。對葉起保護作用。葉肉內有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都含有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葉脈內有導管和篩管,有支持和運輸的作用。大多數雙子葉植物都是網狀脈,單子葉植物一般都是平行脈。
25、氣孔是植物蒸騰失水的“門戶”和植物氣體交換的“窗口”,由一對保衛細胞(含有葉綠體)控制。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保衛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
26、蒸騰作用能促進植物體對水分的吸收以及水分和無機鹽的向上運輸,并能降低植物體的溫度。蒸騰作用能提高大氣濕度,增加降水。
27、選擇陰天或傍晚移載植物,移載后遮陽,移載時去掉部分葉枝。(目的是降低植物的蒸騰作用,防止散失過多水分)。植物通過根吸收水分,再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水分,從而促進了生物圈的水循環。
28、光合作用概念: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機物,并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叫光合作用。 光二氧化碳+水有機物(儲存能量)+氧氣是二氧化碳和水,產物是有機物和氧氣,條件是光和葉綠體。場所是葉綠體,具體部位是含有葉綠體的細胞。
29、呼吸作用概念: 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
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呼吸作用。 ①公式:氧氣+有機物(儲存能量)二氧化碳+水+能量 (發生在動植物細胞的線粒體)②實質: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3)意義:是生命活動的能量來源。
30、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機物,因此在儲存植物的種子或其他活體器官時,要設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溫度、減少含水量、降低氧氣濃度、增大二氧化碳濃據環帶著生在身體前端來判斷首尾(環帶也叫生殖帶)。通過肌肉和剛毛的配合使身體蠕動,靠能分泌粘液、始終保持濕潤的體壁呼吸。大雨過后,過多的雨水會完全變態:卵→幼蟲→蛹→成蟲, 如蠶、蜜蜂、蝴蝶、蛾、蚊子、蒼蠅; 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代表動物:青蛙、蟾蜍。
31、陸地環境的特點與陸生動物的適應:①氣候干燥??有防止體內水分散失的結構,如爬行動物有角質的鱗或甲,昆蟲有外骨骼. ②缺少水的浮力??具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有多種運動方式. 如:爬行、行走、跳躍、奔跑、攀援等,以便覓食和避敵。③氣態氧供呼吸??具能在空氣中呼吸的、位于身體內部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氣管(蚯蚓例外,靠體壁呼吸) ④晝夜溫差大,環境變化快而復雜??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對多變環境及時作出反應。
32、鳥類是體表覆蓋羽毛、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能力、內有氣囊、體溫高而恒定的一類動物。
33、鳥適于飛行的特點: ①體呈流線型(可以減少飛翔時空氣的阻力)②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③胸部有高聳的龍骨突,長骨中空(內充空氣)④胸肌發達⑤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統發達,消化、吸收、排除糞便都很迅速。⑥心臟四腔,心搏次數快,循環系統結構完善,運輸營養物質和氧氣的能力強。⑦有發達的氣囊,既可減輕體重又與肺構成特有的雙重呼吸。⑧喙短,口內無齒,無膀胱,直腸短,糞便尿液及時排出,右側卵巢、輸卵管退化(這些都是為了減輕體重,適于飛行)。
34、家鴿口內沒有牙齒,食物不經咀嚼經咽、食管進入嗉囊暫時貯存,然后進入體溫恒定等特征.膈是哺乳動物特有的結構。
35、恒溫動物:可通過自身的調節而維持體溫的恒定,使體溫不隨外界的變化而變化的動物,包括鳥類和哺乳動物.反之,體溫隨環境溫度變化而改變的動物是變溫動物,如蛇、昆蟲等。調節作用,骨起杠桿的作用,關節起支點作用,骨骼肌起動力作用。可見,人體完成一個運動都要有神經系統的調節,有骨、骨骼肌、關節的共同參與,多組肌肉的協調作用,才能完成。
36、骨骼肌包括中間較粗的肌腹和兩端較細的肌腱(乳白色),一組肌肉的兩端分別附著在不同骨上.骨骼肌受神經刺激后有收縮的特性。
37、骨骼肌只能收縮牽拉骨而不能推開骨,所以與骨相連的肌肉至少有兩組,相互配合完成各種活動【特別是伸、曲肘動作: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則相反】
38、雙臂自然下垂,肱二頭肌舒張,肱三頭肌舒張;雙手豎直向上提起重物或雙手抓住單杠身體自然下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收縮。 19、關節是由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三部分組成。關節面包括關節頭和關節窩。使關節牢固的結構特點是:關節囊及囊里面、外面的韌帶。使關節運動靈活的結構特點是:關節面上覆蓋一層表面光滑的關節軟骨,和關節囊的內表面還能分泌滑液,可減少運動時兩骨間關節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織網、蜜蜂采蜜、螞蟻做巢等。而學習行為則是指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適應環境能力也就越強,對生存也就越有意義。
39、社會行為:營群體生活的動物,群體內部不同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的生活,從而具有的行為。(注意:并非所有營群體生活的動物都具社會行環 ③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
40、生物反應器:利用生物做“生產車間”,生產人類所需的某些物質,這個生物或生物的某個器官即生物反應器。目前最理想的生物反應器是“乳房生物反應器”。
它意義在于:生產成本低、效率高,設備簡單、產品作用效果顯著,減少中水、無機鹽、維生素是小分子,可直接被吸收。糖類要消化成葡萄糖,蛋白質要消化成氨基酸,脂肪要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才能被吸收。人體內主要的儲能物質是脂肪;人體內主要的供能物質是糖類。
41、維生素A的缺乏癥是夜盲癥,補肝臟、胡蘿卜;維生素B1的缺乏癥是腳氣病,補粗糧;維生素C的缺乏癥是壞血病,,補水果蔬菜;維生素D的缺乏癥是佝僂病和骨軟化癥。缺鐵:貧血
42、消化系統由 消化道 和 消化腺 組成。肝臟是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膽汁沒有消化作用,但可以乳化脂肪。淀粉在口腔開始被消化,最終被消化成葡萄糖。蛋白質在胃開始被消化,最終被消化成氨基酸。脂肪在小腸開始被消化,最終被
(2)胃腺――分泌胃液,能初步消化蛋白質
(3)腸腺――分泌腸液,能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 (4)胰腺――分泌胰液,能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 (5)肝臟――分泌膽汁,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43、小腸是消化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小腸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①很長②環行皺襞和小腸絨毛及微絨毛增加了表面積③小腸絨毛中有毛細血管,小腸絨毛壁和毛細血管壁很薄,便于吸收。食物消化后,隨即由內壁毛細血管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等營養物質運往全身。
44、早、中、晚餐的能量應當分別占30%、40%、30%。
45、人體內產生二氧化碳的場所是細胞。 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是肺。
46、肺泡的特點:①數量多,肺泡總面積大;②肺泡壁很薄,僅由單層細胞構成;③肺泡表面纏繞豐富的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
47、肺泡和毛細血管都是由一層扁平的上皮細胞構成。吸氣時,肺泡鼓起來,空氣中的氧氣透過這兩層管壁進入血液;
細胞內的線粒體中參與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48、血液的組成及功能:動脈:管壁厚、管腔小、彈性大。 是把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分去的血管。 靜脈:管壁薄、管腔大、彈性小、。 是把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心臟的血管。 毛細血管:管壁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是連通于最小的動脈和靜脈之間的血管。管腔最窄,紅細胞單行通過。
49、動脈的血流最快,若受傷,應壓傷口近心端一側。靜脈血流較慢,有靜脈瓣,若受傷,應壓近傷口遠心端一側。
50、心臟壁主要由心肌構成。心臟有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四個腔,動脈與心室連接,動脈與心室之間有動脈瓣,使血液只能從心室流向動脈;靜脈與心房連接。同側的心房和心室相通,心房與心室之間有房室瓣,使血液只能從心房流向心室。 18、動脈血: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肺靜脈。靜脈血:右心房、右心室、肺動脈、上下腔靜脈。
51、動脈血變為靜脈血的場所:組織間毛細血管。靜脈血變為動脈血的場所是肺部毛細血管。心室出發回到左心房血液在心臟處的流動方向:靜脈→心房→心室→動脈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全身各部及內臟毛細血管→上、下腔靜脈→右心房 肺循環: 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
(1)排汗:一部分水和少量無機鹽、尿素以汗液的形式由皮膚排出。 (2)泌尿:絕大部分水、無機鹽和尿素以尿的形式通過泌尿系統排出。(主要的排泄的途徑)
(3)呼吸: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氣體的形式通過呼吸系統排出。
52、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是腎臟,功能是形成尿液。每個腎臟由100多萬個腎單位組成。每個腎單位包括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三個部分,腎小球和腎小囊組成腎小體。
53、尿的形成過程:①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 血細胞 和大分子的 蛋白質 以外,血漿中的一部分 水 、 無機鹽 、 尿素 和 葡萄糖 等物質,經過腎小球過濾到 腎小囊 中形成原尿;②原尿流過 腎小管 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 水 和部分 無機鹽 等被重新吸收進入血液,剩余部分則形成尿液。腎小球有濾過作用,腎小管有重吸收作用。
54、原尿與血液相比,原尿不含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尿液與原尿相比,尿液生命活動的功能區――神經中樞。小腦:使運動協調、準確、維持身體平衡。脊如吃酸梅時分泌唾液、手遇到火縮回。條件反射:出生后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如看酸梅或談酸梅時分泌唾液、動物表演等。)
55、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反射弧應當包括五個部分: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感受器受到刺激后能產生神經沖動 。
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膝蓋處的韌帶(感受器)→傳入神經→脊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大腿肌肉(效應器)。 34、人的生命活動主要受神經系統調節,也受激素調節。
56、眼球的主要結構:角膜 虹膜 瞳孔 晶狀體(睫狀肌) 玻璃體 視網膜 脈絡膜 鞏膜
57、視覺的形成過程: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依次經過角膜、瞳孔、晶狀體和玻璃體,并經過晶狀體等的折射,最終落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倒立的縮小的物象。視網膜上有感光細胞,這些細胞將圖象信息通過視覺神經傳給大腦的視覺中樞,人就產生了視覺。
經折光 沿著視神經傳導外界光線產
59生神經沖動 視覺中樞(形成視覺)
60、視覺異常及矯正
近視:視網膜前成像,看不清遠處。病因:眼球前后徑過長(真性近視)晶狀體曲度過大(假性近視)。矯正:配戴凹透鏡。
遠視:視網膜后成像,看不清近處。矯正:配戴凸透鏡。
61、聽覺的形成: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傳導的。外界的聲波經過耳廓的收集,由外耳道傳到中耳,引起鼓膜的振動。鼓膜的振動經過聽小骨的傳遞和放大后傳到內耳,刺激耳蝸內的聽覺感受器產生與聽覺有關的信息。這些信息再由聽神經傳遞到大腦皮質的聽覺中樞,形成聽覺。耳的保健:不用銳器掏耳以免戳傷鼓膜;遇巨響張口或閉嘴堵耳,以免震破鼓膜;咽喉發炎時,要及時治療,以免發生中耳炎(鼓室通過咽鼓管與咽相通)。
62、人體內主要的內分泌腺有垂體(分泌生長激素)、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胰島(分泌胰島素)。生長激素幼年分泌不足患侏儒癥,幼年分泌過多患巨人癥,成年分泌過多患肢端肥大癥。甲狀腺激素幼年時缺乏患呆小癥。胰島素分泌不足會患糖尿病。
63、胰腺既是外分泌腺又是內分泌腺。
64、男性的主要性器官是睪丸(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女性的主要性器官是卵巢(產生卵細胞,分泌雌性激素)。受精的場所是輸卵管。胚胎發育的場所是子宮。胎兒生活在羊水中,通過胎盤(物質交換)、臍帶從母體獲得營養物質和氧。
65、受精卵是個體發育的起點。受精卵移入子宮以后,植入子宮內膜,這個過程稱為懷孕;胎兒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是胎盤。懷孕40周,成熟的胎兒和胎盤從母體陰道排出的過程叫做分娩。
66、在神經系統和激素的調節下,青春期的顯著特點是身高和體重的迅速增加;青春期發育最突出的特點是 性器官迅速發育和成熟。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出現第二性狀,如男孩的喉結等。
【生物中考復習必背知識點】相關文章:
中考歷史必背復習知識點參考05-10
中考歷史必背的知識點04-12
中考歷史的必背知識點05-12
中考歷史必背知識點05-10
中考地理必背知識點歸納05-12
中考歷史必背知識點總結05-12
中考歷史必背知識點整理05-10
中考歷史必背知識點整理歸納05-12
中考歷史必背知識點考前輔導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