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村小學讀書雜憶

時間:2016-11-28 11:50:12 原創文學 我要投稿

村小學讀書雜憶

龍應臺曾給他兒子安德烈寫過一段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村小學讀書雜憶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注定與讀書下了不解之緣。不管你愿意與否,都與讀書撇不清關系。從呱呱墜地、牙牙學語、到上校的年紀。每個父母親在不同的階段對他們子女都寄予厚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直都是他們內心深處渴望達到的理想狀態。但是由于種種緣由,有的通過讀書實現了鯉魚跳龍門,成龍成風,有的半龍半風,有的讀書雖然半途而廢,可在其它行業也是有聲有色。不是有句話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嗎?”

拉開時光的記憶,我的讀書生涯是從村小學開始的。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每個村子還有村級小學,村子規模大一點的一般是五年制村小學,村子規模小一點的一般是三年制村小學。我們村子的小學是一所三年制學校,小學位于村子最西邊,低矮的三間土坯房坐北向南,這便是我們整個村子里一到三年級20多名孩子的求學課堂。一年級和二年級一間教室,一年級學生坐前面,三年級學生單獨一間教室。老師就兩位,一位老師教一年級到三年級的語文,一位老師教一年級到三年級的數學。兩位老師都是村子里的文化人,和每位同學不是沾親就是帶故。

據父母親講,村子的`小學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村子大集體時修建的。沒有一磚一瓦,全部是由土坯一層層堆積而建。土坯是黃土、秸稈和水拌和而成。黃土是由村民們趕著牛車從村西土溝一鐵鍬一鐵鍬運回來的;秸稈是村民們自家義務捐贈的;水來自村子的老水井,由年輕的父親們挑著各式各樣的水桶挑來的。父母親常說,那時候村里年輕的父母親多,自然孩子們也多。在村子里能有一所小學讓適齡兒童不出村就能上校讀書,這對整個村子來說是天大的事情。盡管父母親那一輩他們讀書甚少,甚至還有的是文盲,可他們內心深知讀書的重要性。以至于村里面不少父母親動不動就嘮叨:“我們這一輩就是睜眼瞎子,去了城市連個男女廁所都分不清楚”。

帶著希望與寄托,村民們干起活來自然是精神頭十足。沒花多少錢,沒用多長時間就蓋起來三間土坯房教室。窗子是木頭制成的,特別小,窗上沒有玻璃,用白麻紙糊著,地上更不會有磚是土地面。盡管簡單,可這三座土坯房就成了村里精神圣殿,知識的搖籃,村民們和村莊的希望所在之地。

孩子們讀書用的桌子是由大隊統一提供的,經過一代又一代學生的不斷使用,到了我們上學的時候,已經破亂不堪。桌面上的溝壑就像老人的皺紋深深淺淺,條形不一;桌腿子更是缺的缺、掉的掉,爬在桌子上寫字會左右搖晃。凳子是學生從家里搬,都是自家父母制作的木頭凳子。凳子面上會綁一塊母親會給縫制的棉墊。棉墊大部分是用棉花做的,布料是父母親們打了無數補丁的舊衣服。剛一開始,棉墊是又軟又厚,可隨著學生們體重的增加和屁股日積月累的坐壓,最后棉墊子干扁扁、硬邦邦的像一塊干牛糞。父母親看到這使用了快一年的棉墊子,就又給自家的孩子重新縫制棉墊子。就這樣,一塊棉墊子被壓扁、父母親再縫一塊,孩子們度過了無數個寒冷的冬天。在哪些雪花飄飛的日子里屁股下面也是熱乎乎的,沒有遭涼肚鼓,甚至屁股起瘺瘡。

教室的地面是土地面,經過一屆又一屆學生的踩踏,已經非常的結實堅硬,甚至還發亮。可有土的地方就會有灰塵,再堅硬的土地也會如此。每天掃地的時候我們會把凳子放在桌子上,女同學捂著鼻子,生怕飛起的塵土嗆著自己。可就是這樣,塵土還是無孔不入,在頭發里、臉上留下了明顯的痕跡。為了讓地面少些塵土,掃完地以后則會把清水撒在地面上,效果確實不錯,塵土在水的面前一下子收斂了很多,不再那樣肆虐無度。

在冬天寒冷的季節,上課要生火爐取暖。生火爐自然是男孩子的營生,輪流生火。炭是學校統一買的,但每天生火爐用的點燃物從自己家里拿,引燃物一般是棉花柴。一般生火是安排兩個男學生,生火的這天要格外起的早,天還蒙蒙亮,父母親就早早起來熬稀粥、餾饅頭準備好了早飯。狼吐虎咽下肚之后,抓上棉花柴就向學校走去,路過和一起值日的同學家門口,大聲的喊一嗓子。這時候,這個同學早已經悄悄埋伏在不遠處的某一旮旯里,躡手躡腳地出現在你身后,雙手捂住你的眼睛。辛虧你有所準備,不被這突然到來的情況所嚇倒。然后,便是清脆般的笑聲響徹在瓦亮瓦亮的夜色當中,也不知道是誰家的狗受到了驚嚇,汪汪的發出幾聲狗吠聲。邊走邊說,邊走邊笑,也不理會遠處的狗吠之聲,走到了學校。進到教室摸著黑,一個同學負責把棉花柴放到火爐里,在棉花柴上面再發些零碎的木材;另外一個同學負責把炭打碎,放在零碎的木材上面。蓋爐蓋,火柴點燃廢紙,火光通紅通紅頓時照亮了整個屋子,教室一下子溫暖了起來。

就是在這樣的鄉村小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天清晨跳躍著奔向土屋課堂。學的科目很簡單,就是數學和語文,上午全部是數學課,下午是語文課。上課前,我們不起立也不喊老師好,就那樣直溜溜的坐在課桌前等待老師的到來;放學后,我們也不和老師說再見,沒等老師喊放學,就爭搶著跑出了教室之外,向家的方向跑去。學校也沒有專門的操場、就是一個大院,四面土墻,這就是我們下課后的樂園。我們在土操場上盡心的玩耍,大聲吼叫。那時候,也不評什么什么優秀或者是“三好學生”,在我們內心深處也不知道“三好學生”是什么概念?但大家放學以后、或者是暑假、寒假的日子里,都忙著爭著做家務事。在做完家務事之余,我們春天打土坷垃仗、夏天下河洗澡、秋天爬房掏鳥窩、冬天生爐烤火。

在我們上了初中以后,村小就不復存在了,統一搬到了行政村所在地。再后來,行政村的學校該撤的撤,該搬的搬,都集中到了鄉里。村里的小學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那些簡單的老師,那些幼年的同學,還有那簡陋的教室確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因為那里是我的故鄉、是我們的根。

如今好多農村沒有了學校,家庭條件好一點的都去了縣里陪讀上學,家庭條件差一點的孩子上學得到幾里外的鄉鎮上學。但是無論怎么樣,家長都會竭盡所能讓他們上學,因為他們深知,上學雖然不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財富,但它可以給孩子們帶來更多機會。翻開那些有所成就的個人履歷,沒有一個人是在童年最能吃苦的時候選擇了安逸,沒有誰的青春是在紅地毯上走過。

【村小學讀書雜憶】相關文章:

1.《雜憶與雜寫》優秀讀書筆記

2.憶讀書

3.憶讀書讀后感

4.憶讀書讀后感350字

5.憶校優秀小學作文

6.

7.心靈雜水

8.雜經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