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為何敢娶兒媳
唐玄宗為何敢娶兒媳
原創 文 :采采芣苡
驪山,我一直以為驪山是一個奇特的地方。在驪山,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亡了四百年國祚的西周。在驪山,唐玄宗看上了還是兒媳的楊玉環,成就了他那場曠世的黃昏戀,卻給大唐王朝留下一個蒼涼而落寞的背影,供人憑吊。彈指又過了千年,他們的故事還是被后人津津樂道,除了爆發了導致大唐國世衰微的安史之亂,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的身份,楊玉環本是唐玄宗的兒媳,并且是唐玄宗和他最寵愛的武惠妃所生的兒子李勖的正妃,而唐玄宗如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奪子所愛,納兒媳為妃?
精明強干的帝王
在數以百計的封建帝王中,唐玄宗的魅力指數絕對可以排到前十。論長相,他身高七尺三寸,儀表雄偉俊麗,是不可多得的美男子;論才華,他知曉音律,戲曲界把他尊為梨園鼻祖,擅長書法,射騎、打馬球,是文藝陽光的男青年;論才能,他英明果斷,在武則天、韋后、太平公主等這些鐵腕女子的磨礪下,從波譎云詭的政治環境中突圍而出,登基為帝,自然練就得鎧甲護身,無堅不摧;論成就,他知人善任,任用姚崇、宋璟等一代良相,開創開元盛世,大唐國力鼎盛,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奠定了唐朝幾百年的基業;論情懷,他是帝王中不可多得的長情浪漫之人,武惠妃死后,他空前的孤獨寂寞,但他不翻牌子,讓妃子們站一庭院,放飛一只蝴蝶,蝴蝶落在誰的肩頭誰就侍寢,這比晉武帝司馬炎駕羊車巡行要浪漫得多了。別說在古代,就是現在,唐玄宗也是萬千少女趨之若鶩的對象。
曠世名主自需佳人來配,而他偏偏看上了兒媳,阻撓壓力非議,鋪天蓋地,換做連自己最寵愛的珍妃都保不住的光緒皇帝自然作罷,然而,偏不,他是唐玄宗。中國古代皇帝與臣子的關系可以用拔河來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別在繩子的一頭向著自己的方向拉,這種博弈中兩者的權力達到了平衡。然而君王氣場足夠強大,在和大臣的權利博弈中,能牢牢地把權力的韁繩緊緊地攥在自己手里,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國家規章制度,軍事戰略方針,人事職務任免,皇后太子人選,群臣爭議得熱火朝天,關鍵時刻,還是由皇帝拍板定釘。明成祖朱棣奪得王位之后,這位馬背上的皇帝,因做燕王時習慣了燕地的風沙,不習慣南京溫熱柔媚的氣候,決定把都城遷往北京,滿朝文武沒有一個贊同,群臣死諫,朝堂上哭成一片,最后朱棣怒了,不再商量,我說北遷就北遷,從此定都北京。一個田舍翁多收了三五斗,都想換個老婆。全天下的女人都是朕的,我想納誰為妃,我自己說了算。你們都靠邊站。
驚天動地的愛情
從古至今,帝王家都沒有真正的愛情,因為權勢和地位的不平等,妃子對帝王似乎永遠是諂媚的邀寵的取悅的,君王對妃子有的是出于政治利益考慮,有的是一時新鮮,新鮮感一過,棄如敝屣。開心了,升你一級,類似于現在領導提拔下屬。君王永遠都是高高在上的,妃子都是低眉順眼的,而玄宗和貴妃似乎是例外。
玄宗和貴妃志趣上情投意合。玄宗是迷戀音樂的才子,他精通音律,造詣極高。而貴妃不但能歌善舞,而且對音樂的理解也有特殊的天賦,玄宗在溫泉宮初次召見貴妃時,曾奏起他的得意作品《霓裳羽衣曲》,楊貴妃當即起舞,風吹仙袂飄飄舉,猶如仙女下凡,唐玄宗大為高興。之后,玄宗常令貴妃跳《霓裳羽衣曲》,自己還親手操鼓,在一旁伴奏。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于是,費盡周折,經過一番暗渡陳倉后,楊玉環終于由壽王妃變成了楊貴妃。
在歷史上,楊玉環曾兩次忤逆唐玄宗。一次因為吃醋,大吵大鬧,弄得玄宗下不來臺,把她送回娘家,送回去之后,玄宗在武惠妃死后的那種孤獨寂寞的感覺又回來了,到中午吃飯時,他是難以下咽,煩躁不安,看誰都不順眼,大發脾氣,還是身邊的太監投石問路:貴妃剛打發出去,她哥哥家還沒來得及預備接待,肯定衣食不周,不如把貴妃院里的陳設玩物都送過去吧。這一問,不打緊,大大小小送過去一百多車,玄宗不正在吃午飯嗎,把御饌也分一半給貴妃送去。太監一看,皇帝這是明顯后悔了,礙于面子,又不好意思說出來,他立馬知道該怎么辦了。唐朝實行宵禁制度,一到晚上,宮門關了,各坊的坊門也關了,誰也不許到處走動,唐玄宗親自批條子,動用禁軍,連夜把貴妃接回來了。皇帝主動派人去接,就等于是先認了錯,貴妃回宮之后,也“伏地謝罪”,算是主動認了錯,給足了皇帝面子,這件事情之后,貴妃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宮里的宮女太監,全都得到了賞賜,大家皆大歡喜。
第二次,貴妃復忤旨,估計這一次她犯的錯比較大,上一次早上剛送回去,晚上就接了回來,這一次,玄宗幾天都沒搭理她,貴妃也哭哭啼啼成了淚人,剪下一縷頭發交給宦官帶回去,玄宗也大為感動,兩人當下和好如初。
按照古代宮廷規矩,妃子忤逆皇上,重則處死,輕則打入冷宮,而貴妃則被送回娘家,可見玄宗是留下了回旋的余地的。他們的關系不再像是皇帝和后妃的關系,而像是尋常的`夫妻,會吃醋,會吵架,吵架之后,妻子回娘家,兩人會彼此思念,也會努力和好,在貴妃面前,玄宗不再是君臨天下的帝王,而像是一個情真真意切切的少年郎。他叫她玉環,她喚他三郎,他們也會像熱戀中的情侶一樣,月下盟誓,仰望天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立下類似“生生世世結為夫婦”的誓言,像白居易《長恨歌》里寫的那樣: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沒有人能輕易地掌控他的情緒,沒有人敢毫無顧忌的取悅他,更別提讓他生氣,更沒有人能毫無困難的讓他高興,這種溫馨平等的尋常夫妻的愛,對帝王來說,就成了不尋常。
玄宗對貴妃的寵愛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史書記載:楊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自執鞭;專門為楊貴妃做衣服的紡織和刺繡工人就有七百個。貴妃生于蜀,好食荔枝,沿途驛站都備好快馬,晝夜兼程,以最快速度傳遞,保證貴妃能吃到新鮮的荔枝,杜牧詩云“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相比那些在宮斗中,費盡心思,取悅邀寵,最后遍體鱗傷的妃嬪,貴妃是不爭而寵,一個男人愛你,不用你要求,他自會為你考慮周詳。
貴妃的死,玄宗傷心至極,“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如流”。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此后,唐玄宗無論在逃跑途中還是在成都的一年多時間里,終日情意綿綿地思念著貴妃楊玉環。“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長安光復后,他回到京城,觸景生情,“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依然深深地思念著貴妃,還特地叫人畫了一幅貴妃肖像掛于殿中,朝夕視之。所以,千百年來,人們忽略了他們人倫上的污點,同情甚至歌頌他們這場“至死不渝”的愛情。
祖宗開的先例
民間常說,臟唐臭漢,到底有多臟有多臭,正史的記載已是讓我們大跌眼鏡,瞠目結舌,那些宮闈秘史,稗官野史里的記載,則讓我們虛汗直流,望塵莫及。對于玄宗皇帝單相思兒媳的這一想法,李林甫絞盡腦汁為他鳴鑼開道,“此乃陛下家事”,此言一出,群臣噤聲,這在唐朝是人們心照不宣的事,當年李治想封武則天為后,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顧命大臣抵死反對,在朝堂上掀起多大一場政治風暴,人人皆畏。李績說一句:此乃陛下家事。武氏才慢慢在朝堂上尋得一點支持的力量。并且,武則天也有一個身份,是唐太宗的才人,名分上是李治的庶母。她成為高宗的皇后,走的是“曲線救國”之路,先出家為尼,自絕于滾滾紅塵,然后再“重返人間”,父妾為子婦。奶奶武則天的故事給玄宗提供了靈感,他先以給母親竇太后祈福為名,讓楊玉環出家為女道士,然后再給壽王另娶了老婆,最后才正式冊封楊玉環為貴妃。
唐太宗李世民在 “玄武門之變”后,把弟弟李元吉王妃納入后宮,這個弟媳就是隋煬帝之女楊妃,后為太宗生下了第三子吳王李恪,并且太宗的韋貴妃是其堂兄弟李瑗的老婆,太宗在平定廬江王李瑗謀反后,將其誅殺,又將其妻納入后宮陪侍左右。況且,唐代民風開放,史書有云,武則天90多歲的母親和武則天姐姐的兒子賀蘭敏之私通,韋后和武三思私通,唐中宗不聞不問,還幫忙把風。這些匪夷所思的爆炸性的猛料,刺激著人們的感官神經,挑戰著人們的承受底限,相比唐玄宗納兒媳為妃一事,簡直小菜一碟,見怪不驚,
歷史這樣評價唐玄宗:唐玄宗前期重用賢臣,勵精圖治,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出現了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他在位的后期,沉湎酒色,荒淫無度,重用奸臣,政治腐敗,終于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由此轉衰。所以說,唐玄宗是一位功過都很突出的歷史人物。悠悠千載,且不說歷史如何評說,但從文化的角度來看,西方的文化來源于希臘神話和《圣經》,特點是把神人化,希臘神話中眾神之首宙斯也有常人的缺點,好色嫉妒,心狠手辣。《圣經》中更是有原罪之說,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貪食及色欲,所以,西方人經常到教堂去懺悔和贖罪。而我們中國的文化恰恰相反,特點是把人神化,英雄人物公眾人物都被高高地掛在神壇上,供人敬仰,他們出生時即不同凡響,天降異象,他們道德品質都很高尚,他們的行為方式都是榜樣,他們沒有任何缺點,不能做錯任何事,他們被當作神人一樣對待。然而,大家忽略了,這些帝王將相,他們也是人,他們也有七情六欲,他們也有悲歡離合,他們也有人性的缺點和不足。
唐玄宗,作為帝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他克己隱忍20多年,兢兢業業,勵精圖治,和他的臣子一起攜手打造了世界一流的超級大國。有人開玩笑說,要是我當皇帝,五年就腐敗了。而唐玄宗克己自律20多年,是需要強大的意志力和自控力的。也許看著這個他一手打造的盛世王朝,他陶醉了,滿足了,累了倦了,也許這個年近花甲的老人再也沒有年輕時的義薄云天,豪情萬丈了,我們只看到了那個高高在上的帝王,看到了他至高無上的權威,而那顆寂寞的帝王心又有誰知,那個笑靨如花,明媚艷麗的少女闖入了他的生命,重新點燃了他的激情,于是,不管不顧,愛就愛了。
【唐玄宗為何敢娶兒媳】相關文章:
3.準兒媳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