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圣地龍虎山
道教圣地龍虎山
以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獨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千古未解的崖墓“三絕”聞名的江西鷹潭西南郊的龍虎山(原名云錦山),因當今習主席的“龍虎天下絕”而更加馳名。
我不懂道教,只知此教尊生貴生、生道合一,其核心是道法自然,返璞歸真,無為而治。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思想里有神仙觀念,要修煉得道成仙。有人說去龍虎山可以學到道術,我起先不信,但不知是因為我原本具有道教思想還是因這句話,游龍虎山時我處處想到道教,發現還真的可以學到“道術”。
首先是坐竹筏順水而下沿途觀賞俊麗的丹霞山貌,你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徜徉在山水間,不知不覺就會拋開一切,仿佛置身在世外桃源,要不是那懸棺的提醒還真的以為是桂林山水。望著那懸崖絕壁的懸棺表演,我想到三峽的懸棺:人們因相同的環境和共同的美好愿望,相距千里卻選擇一樣,這是自然造就的必然。就像我們選擇沿河而下,我們的情感自然就會被這山水吸引,不知不覺便拋開了塵世的一切,無需去作為,只要選擇了,之后一切便順理成章。這不就是道教所說的“無為”嗎。一個家庭一個集體一個民族,要是有個英明的領航是何等幸福啊!
在說山水實景演出的《尋夢龍虎山》,它用巨大天然崖壁上的裸眼3D投影以及布滿整個山體的特效燈光,用國際頂尖的蟒蛇音響系統,用從古越民俗村一直延伸到桃花洲跨度2公里的實景場地,徹底顛覆了傳統舞臺的模式,從視、聽、觸、嗅、味、感覺等方面讓觀眾自踏入演出區開始就融入其中難辯真實與模擬,在此你能感受這丹山碧水的靈秀之氣,體驗山水之美、文化之美、藝術之美。走一程山嶺、淌一段水路,在別有洞天、如夢似幻的夜晚,在濃到極致、淡到歸真的仙境中,我想到要是沒有這原本的東西人們那會想到《尋夢龍虎山》,沒有《尋夢龍虎山》哪來這完美創造?正因為龍虎山有這許多的“完美”才使人們依戀向往,也正因為人們的這份情素才衍生出各種效應。這不正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嗎。于是你會感悟到在“無為”中當如何去“有為”如何去“修煉”。
上清鎮。有“北孔(孔夫子)南張(張天師)”之稱的正一道創始人張陵,后改名張道陵人稱張天師的,在此傳承63代一千九百余年,在"虛受一切,涵容萬物"的道教理念中使多元文化并存,佛、儒、基督教都在此演繹。《水滸傳》開篇《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可以說上清鎮那鼓樓上的鼓聲,就像旁邊戲臺上演的戲,無論歷史在臺上咋演,都把龍虎山推向了中國道教第一山,上清豆腐、天師板栗燒土雞、天師八卦宴也隨之天下揚名。如果沒有這一方寶地,道教那么多代大師會在這修煉?沒有那么多年的“修煉”這一切能成“仙”?
就說無蚊村,不管是因竹柏、古樟、桉樹有驅蚊效果還是地勢環境使蚊子無法繁殖、亦或是大洞里蝙蝠軍團的作用,總之無蚊村實實在在的在此長期存在,長期存在的就是必然的,就是“真”,真的必有其“道”。任何事我們只有明其道方可“為”之,否則大多為徒勞甚至像個小丑。
這里許多高空棧道扶手極低,一不小心很容易翻下去,走這樣的路真讓人擔心,你得小心而行,它會讓你意識到生命的寶貴,掉下去了,就完了。這時你會想到自己有啥?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你有啥“道”能使自己留名于世?所以我們要保養生物生命更要重視修煉精神生命,即所謂的“道”吧。孔子、愛因斯坦是不朽的,成“仙”了。難道這是有意如此好啟發我們理解“尊生貴生生道合一”的原理?
沿著棧道攀登丹霞山,看到那懸崖絕壁垂直拔起,那巨大崖石下全是懸空的卻竟然不崩塌,許多的巖洞幾乎掏空了山體,大山卻紋絲不動穩固無比,我忍不住用力蹬踢一個凸出的小石頭,發現比水泥沾固的還牢,真不知道這山體是啥材料,比鋼筋混泥土還堅固。在理解了為啥那懸空的山體不會倒塌的同時也深深被大自然所折服。據說丹霞地貌發育始于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并使紅色盆地抬升,隨著進一步的侵蝕……龍虎山已屬于壯年晚期的丹霞。這是經歷了多少修煉才形成的.啊!我又一次想到道教追求的得道成仙。要修煉到順其自然而先知,然后順應自然而為之,從而能度己度人始為“真人”是需要經歷多少無形之風的侵蝕和溫婉之水切割的啊。
登得山頂在看,那河不正是青龍嗎,那無數丹山不正是虎嗎,那村落、道觀、廟宇臥于期間,自然就是藏龍臥虎了,難怪歷代道教大師華居此地修煉,守龍虎山尋仙覓“術”。當然這是我的理解,因為我不相信那所謂的九十九條龍以及龍虎斗的傳說。不相信張天師在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現”。我只相信實際,就像道教重視“現世生命”一樣。 魯迅曾說:中國文化的根在道教。我發現我的骨髓里真的深藏道教,以至于我縱觀龍虎山,覺得無處不在詮釋著道教的理念和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這個從不拜神仙的人在山頂看到廟宇里供奉的道教“太上老君”老子時,也上前拜了三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的,一切“道”和“名”都會隨著事物發展而變得,就像喜馬拉雅海現在叫喜馬拉雅山。我們應極力讓一切以本來面目展現,這是大樹的根,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自會悟出各自的“道”。
一弓2016.10.29.于東至堯城
【道教圣地龍虎山】相關文章:
1.圣地法門
3.廈門大學戀愛圣地
7.道教祖庭-鳳凰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