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印象(十八)
曬壩上絕技比賽的后續情況暫且不表,單說在這里發生的一些事,記憶中的一些人,給我的童年、少年、青年,乃至到現在都是那么難于忘懷,就像是一幕又一幕的電影閃現在眼前,縈繞在腦海深處仍然是那么清晰可辯。
我從深深地記憶中一幕一幕再現,也從中進行了認真的、慎重的梳理,林林種種、應接不暇,能給我終身不忘的也就是那么幾件事:
看電影,這在我們農村是多么司空見慣的場景,可是在我家大門口放電影就不那么一般。
太陽還老高,在我大門口,公社放映員先在我家的大門正中,按銀幕的寬度,在面墻屋櫞上按上兩個定滑輪,早早地就從一個帆布圓筒口袋中,取出銀幕放在地上,馬上散開銀幕找到銀幕的兩端,把麻繩牢牢地系在兩端的圓孔中,再把麻繩穿進兩個定滑輪的輪槽上,兩個放映員站在地上,只需把兩端的麻繩,使勁一拉,寬大的銀幕就扯上了與屋櫞并齊。然后在銀幕下面兩端的圓孔中再分別系好麻繩,找來兩個大石頭系在上面。銀幕就布置好了。
他們倆分好工,其中一個人去裝發電機,一個去安放映機。
那時候農村還沒電,轟鳴的發電機是必備品。一般都放到比較遠的地方,以免干擾看電影,放影隊帶的電線有多長就放多遠。不過,發電機罷工卻是嚴重問題,一堆人圍著放影師傅看修發電機也是當時的一大風景。
另一個放映員并沒有歇一口氣,從銀幕處用步子量,在量到大約十多米的地方,擺好大方桌子,在桌子上擺好放映機,由放映員打開電源開關,反復地對光距,調高矮,然后就調攝影機,在銀幕上打出1、2、3...數字或者一段奇怪的東西。一直到調試好為止。
方桌桌腿上還綁著一把大雨傘,這把雨傘并不是為放映員來遮陽擋雨的,而是為放映機和拷貝準備的萬一在放映途中下起了小雨,這把雨傘就派上了用場,他們寧肯把自己的衣服濕透,也不能讓雨滴落在膠片上;只要觀眾不肯離去,放映員是絕對不能收場的
我就和其他小伙伴們搬著小板凳早早地來到我們大門口了。放電影的當天早晨,大隊的干部通過大隊廣播室一遍又一遍地在大喇叭里面通知: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今晚在七隊的大曬壩、也就是公社旁邊有電影!請大家早點吃完晚飯,歡迎大家準時來觀看!”
附近各個村子都知道要放電影了,大人小孩子都奔走相告。
記得在放電影的那天的下午就已經有很多人帶著自家的小板凳去占位置了。我家門前的那個曬場就成了最好的露天電影放映場,去的早就可以看見放映隊的人布置現場的過程。人就越來越多了。
人們先是占座位,把自己的小凳子放在一個自認為不錯的地方。然后就開始找自己熟悉的人,大聲的吆喝著,然后拉起家常,男人都從口袋里拿出裝著煙草的厚厚的布袋,或者用煙袋鍋子掏幾下,點上,或者拿出孩子上學用過練習本上的紙,自己卷著抽,也有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從口袋里掏出“圓球”、“七里香”、“游泳”、“新華”。或者“大公雞”的香煙,互相敬著,大聲聊天笑罵,女人們則注意著彼此的衣服,聚在一起家常里短,一邊還要照看跑來跑去的孩子門。
我們這些孩子是最高興的了。有的瘋狂在人群里飛奔,有的爬到附近的樹上顯示自己的靈巧,高聲的對下面的伙伴說:這里看的最清楚。最喜歡干的事情就是蹲在放映機前面看他們鼓搗機器,要么就跑到銀幕前,摸摸。直到手指頭都摸白了。 電影放映最多的就是“地雷戰”“地道戰”“小兵張嘎”什么的,不管這個片子放了多少遍,每次都能吸引同樣多的`人,每次都是一次盛會。哪個時候的我喜歡在前面看看,然后再跑到后面看看,銀幕后面的世界太奇妙了。一水的左撇子,而且還能感到放映機那強烈的光線晃動的感覺。我常常在哪個大銀幕后面呆好久好久。還有一件特別好玩的事情就是跑到放映機前面去,拼命的跳起來。把頭或者手投影在銀幕上。看著自己的影子和銀幕上的英雄疊在一起的時候,心理感覺特別爽,仿佛自己也是英雄,看完電影回家。
第二天我們總喜歡的是和小伙伴一起辯論誰的頭或者手在銀幕上出現的次數多。當然每一次的冠軍,幾乎總是會被放映隊的給扇過耳光。
……
想起兒時的這些趣事,不知要自個兒傻笑好大一陣子呢!
【老街印象(十八)】相關文章:
5.老街印象(二)
6.老街印象(四)
7.老街印象(五十)
8.老街印象(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