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這里就是梧林

時間:2016-11-06 12:23:03 原創文學 我要投稿

這里就是梧林

這個夏季的一場風來得如此及時,不然我就錯過了梧林。如何向你述說她的世界,在那情感激動洋溢的時刻。我想,有她的詩意,有她的故事,我們便能安靜。

她就住在不遠處

從晉江市區出發,往石獅方向行駛二十余里,右拐進入東西三路,再行三里有余,便可見一塊黑褐色的大石頭,它上用隸書體寫著“梧林古民居”五個鎏金字。車一晃而過,閩南古民居的形態似乎一下子浮現在腦海中。我想,她應該是一個紅磚古厝成群的地方,有“出磚入石”,有燕尾脊,有天井,也有庭院深深,更有閩南尋常人家的生活況味。

沿著新鋪就的水泥路直行,左拐,便見梧林的隘門。沿著隘門頭順路而行,那狹長的路仿佛要帶著我走進一段歷史。我努力地從已搜尋來的資料里去對照她,希望能找到一些印證。

有關資料顯示,2003年11月前,梧林村隸屬于羅山鎮,2003年11月后新塘街道建制,劃入其轄區,2004年12月梧林村由村改為社區,正式更名為梧林社區。《晉江縣志》(清代周學曾等纂修版)的《卷之二十一 鋪遞志》記載,城南三十里處屬二十五都,在宋代為安仁鄉的聚仁里,清代轄有十四鄉,梧林村為其一。

梧林社區面積不足三平方公里,居民單姓蔡,是濟陽蔡氏豐田家族一脈,戶籍人口一千八百多人,外來人口二百余人,設有四個區。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向西北靠石鼓山。 ( 文章閱讀網: )

單是這暗合東南沿海地帶的名分和頗有似水東流的地勢,就很值得說道。

如何見得梧林是西北高、東南低呢?在社區的地圖上未必能清晰地見得這些標記,而從村民對地名的稱呼里卻可見一二。從梧林社區標志牌進入,須經過一座橋,村民稱之為新橋頭。新橋之下便是梧垵溪(這河段也被喚作梧林溪),該溪全長約有六點四公里長,從進村不遠處流過,將田地和民居自然切開,勞作與修養之地似乎涇渭分明。

自梧林溪向東南行,有一塊地屬于梧林,名為過溪。向北或西北,有過坑(又稱頂坑)、過溝、深夫、過渠、石鼓頭、鐵彩山等。“過”字的藝術卻是意味深長,之后所接的“溪、坑、溝、渠”等代表地點空間的詞語,無一不是反映出其地勢不夠平坦,這也符合水往低處流的特點,可以造就“東南低”的局勢。至于西北高就顯而易見了,石鼓頭(可能是資料中的石鼓山)和鐵彩山都是小山丘,卻為村中至高點,成“西北高”自然不足為奇。

而在兩座小山右側的地方叫深夫,自北向南分為頂、下兩個深夫。梧林四周有上郭、湖格、荊山等村落環繞,成盆地之狀。如此看來,梧林的地勢形貌,配合深夫的形態和自身坐落的格局,宛若一只東南而望的鳳凰,在歷史的風雨和陽光下安之若素,幾乎可稱得上是一個世外桃源。若依古時堪輿術而論,梧林得青山倚仗,銜碧水滋潤,算得上是地理位置奇美,風水俱佳。

我在設想,如果梧林成了旅游地,這個解說應該是不可少的。游人一旦進入其中,如果迷了路,便可依這傾斜的走勢而行,不慌不忙地找到出去的路。這樣的地方怎么會不引人向往呢?

她名字的來頭不簡單

梧林因何而得名?名字有什么含義?又有多長的村史呢?還有多少東西值得我們去探究呢?

要談梧林的名字由來得先從其開基祖說起。濟陽蔡氏豐田家族家譜網的《豐田蔡氏始祖隱齋公》篇中有載:“六兒子旺生移居梧林。”其“家族名人”版塊上記錄:“蔡旺生:字六秀,號樂軒,均用公六子,由山兜移居梧林。公豪俠好義,果決有為,憂人之憂,樂人之樂,鄉邦稱隆望焉。更為肯堂以光前,請產以裕后,苗裔可樂居焉。詩所謂‘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又曰:‘貽厥孫謀,以燕翼子。’”由此觀之,蔡旺生為梧林社區蔡姓居民的開基祖,是一個重德行之人。雖其生卒年不詳,但從《豐田蔡氏始祖隱齋公》篇可知梧林蔡氏家族始于明朝,推算至今至少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六百多年的時光,打磨出一個古老的村莊,孕育了一段段村莊的文化,潛入村名得來的故事中,散落在小街舊巷、屋舍墻瓦,更流淌在梧林人的血液里。

關于梧林的名字來歷的說法應該有不少,若須分類,主要有附意和附音兩種。附意,顧名思義,主要取其意境、寄意等,而附音則以讀音相近、諧音等為主。

梧林社區古時稱“獅透埕”。單這個古稱就讓人遐想聯翩。

梧林蔡氏家族出自石獅山兜豐田蔡氏,地臨石獅,而“透”字在閩南話中有“直通”之意,“獅透”二字可初步理清其地理位置。“埕”字有“中國福建和廣東沿海一帶飼養蟶類的田”的意思,在閩南話中“指房子正門前的私人或公共空地”。這兩個義項,一個與豐田蔡氏家族始祖蔡均用后期從事的工作巧合,一個則暗示了其家族繁衍的興盛。

“獅透埕”這個古稱似乎與蔡均用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自然也牽扯著梧林。豐田蔡氏家族始祖蔡均用,“由蓮塘入贅山兜田內(今屬石獅市祥芝鎮),以‘豐田’為燈號,自立門戶。”山兜村離泉州城約四十里,在豐山北面山腳下,加之蓮塘蔡氏是自興化(莆田)遷徙而來,或許蔡均用心系本源、不忘肇興,便各取一字而成“豐田”。恰巧這“豐田”二字又可引申為“田地豐饒”,著實符合古今人士對土地的寄托與渴望。

蔡均用肇基山兜,先后應民籍和軍籍,之后又應鹽籍請產古浮海蕩,承受“一戶應三籍”的重壓,由農耕向海洋發展,海陸兩線同行。這種思維和運作方式為后期六個兒子的移居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對他們日后生存發展的選擇產生了重要影響。他的第六子蔡旺生后來移居梧林,此舉也演繹了一段關于梧林得名的故事。

據傳當年蔡旺生暫居獅透埕養鴨,本想將鴨群趕往別處喂養,無奈群鴨不走。于是,他將儲存在暫居地的五籃稻谷取出喂鴨,并在此定居。因在閩南語中“梧林”和“五籃”的讀音一致,久而傳之,“五籃”就成了“梧林”。如此說來,梧林是附音而來的。

又有一說,梧林的古地名為“蜈蚣節東”,所在之地樹林豐茂,“蜈”訛傳成“梧”,兼顧樹林的因素,得名“梧林”。此說法既附音又附意。

另有一說是純粹的附意。蔡旺生從山兜村移居梧桐林邊建居,簡而化之,故稱“梧林”。以“梧桐林”為紀念,是頗有深意的。唐代詩人崔曙在詩作《山下晚晴》中有兩個佳句:“故林歸宿處,一葉下梧桐。”其中“故林”喻為故鄉或家園,“歸宿處”則是居家住宿的地方,“一葉下梧桐”讓人觸景,繼而生發幽思故鄉的情緒。這種鄉愁故地的說法,好像暗合了行文中“豐田”二字的由來,或許可稱得上一脈相傳。

然而不管是哪種由來,都時來已久,難以稽考,那就停留在這些聲色動人的故事里,帶上陶醉的感覺,繼續感受梧林的村莊文化魅力。

這里的人熱血又親切

一直以來,梧林人多地少,人均村域面積不足兩平方米。關于這一點,當你從寬大的梧林社區大路經過后,行走在她逼仄的街道和小巷中,便會有切身的體會。請允許我們姑且將她視為彈丸之地。

俗語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梧林社區雖小,卻也不容小覷。六百多年的歷史涵養,六百多年的風雨洗禮,在時間偶爾裂開的瞬間,總會驚人之喜。晉江自718年置縣以來,英才輩出,有“海濱鄒魯”的美譽,新中國建立后是著名的僑鄉。這兩顆明珠璀璨的光芒里,也有一份是屬于梧林的。

在古代中國的宗族里,一個家族有一個家族的規矩,濟陽衍派豐田蔡氏家族傳衍六百余年,“在梧林已蕃衍至二十四代人”。他們的輩分按照三十一個字的字行排序:均、秀、淑、肇、欽、元、雅、一、所、興、可、期、奕、世、光、祖、德、咸、懷、忠、良、扶、朝、廷、簪、纓、百、代、稱、燕、翼。這個字輩表若按照七絕格式由后至前斷句,頗像一首有“光耀宗祖、報效國家、立志成才”蘊意的詩。也許梧林的先祖就是這樣想的吧。

梧林就像一朵蒲公英,風的傳播讓種子四處落地生根。

從梧林村人的口中和查閱的資料可知,六百多年前的梧林已翻開了海外遺民的歷史,開基祖六秀公第二子銘禮移居海山(今臺灣)是開創之舉,而后梧林蔡氏多有移居海外,在菲律賓的華僑就有一萬一千余人,在香港的有六百多人,在臺灣等海外也有零星散落。

累加計算的話,豐田梧林蔡氏家族也算得上枝繁葉茂、人丁興旺。在這段興盛的家族傳衍進程中,我們也許應該記住一些為此錦上添花的人。好在延續千年的家族意識造就了譜牒,給一個姓氏更為一個村子的光輝填補空缺。

在《豐田蔡氏族譜》中,清朝時期梧林人的恩科、功名、封賞等榮光浮泛,另一個梧林隨之而出。

“蔡以褚,字可候,號定遠(1643-1688年),梧林人。清康熙癸亥年(1683年)隨水師提督施瑯征臺有功,授鎮國將軍副總戎,官名伯印。”這寥寥數字藏著功績、名位。但稍計算,他享年才四十有五。在尋訪中,有人說蔡以緒是梧林蔡氏三房柱的人,被“抄家滅族”,有人說他是“吞金而死”等,還有人說三房柱的人一夜之間在梧林消失了,可能在事發時連夜回遷石獅古浮,也有的則漂洋過海逃生。我極力想用這些零散的片段里去拼湊出一個功名地位顯赫的蔡以緒,可惜在諸多的資料中找不到明確的痕跡。村人告訴我,蔡以緒死后數年被追封為定遠大將軍,這是否屬實,我不得而知。然而村民口中的將軍墓猶在,它緘默地守住了一段歷史,守住了一個人浮沉的一生。

將軍墓現在梧林社區西區的頂深夫,它被筑在小斜坡的上方,坐向與梧林相同,占地約四五十平方米,有一方約長八十三厘米(裸露地表的部分)、寬約五十六厘米的豎式小型墓碑,花崗巖質地,碑頭呈拱形又兩角上翹(陰宅狀)。墓碑中榜刻有“皇清蔡公樂丘”,碑左邊有“考鎮國將軍定遠”等字樣,兩行字眼均為陰刻,字數上符合中國傳統黃道的“合生老”之吉。從墓碑朝向望去,往下是一大片傾斜的山地,雜草叢生,隱約可見幾片開墾的田地,如果不細看,此時此地滿眼都是碧綠。我分明是喜歡這勾人的碧綠,卻恍若又墮入一種悲涼里去。野有蔓草,如何的風光,到最后都是一堆黃土,只能交給時間來淹沒。

在將軍墓左側是一座規格相對小的清代合葬墳墓。墓碑中榜著筆較為奇特,上寫“清皇恩寵錫”等字。在封建時代的封賞之中,“錫”通“賜”,看來這也是一位身受清代皇恩的梧林人。除此之外,在梧林的歷史上,蔡奕力、蔡奕直、蔡期廟等三人也有此殊榮記在豐田家族族譜。蔡期廟(1709—1782),字期偉,號德惠,皇恩寵錫黃絹內頂帶榮身。蔡奕力(1678—1753),字奕勇,號純樸,皇恩寵錫黃絹內頂帶榮身。蔡奕直(1685—1753),字奕道,號純質,是蔡奕力的弟弟,皇恩寵錫冠帶榮身。生活有時就是這么巧合,蔡奕力兄弟二人同受皇恩,同年西歸。

封建時代的梧林人還有一個人不能不提——蔡光座。蔡光座(1670-1737年),名臺,字期帝,號峰山,是蔡以褚之子。康熙丙寅(1686年)進鳳山縣學第十七名,庚寅科(1710年)歲進士(貢生)第一名。《晉江縣志》(道光版)卷之三十一關于他的記載有句話:“長汀訓導”。光座是他的官名,他曾誥贈修職郎。雍正十一年(1733年),為豐田家族修譜撰寫譜序。

較之古代晉江進士濟濟的盛況,梧林的封建官員體量是微少的。然而歷史的眼光一旦從過去穿透而來,指向現實的土地,那些值得稱道的依然會吸引我們的眼球。梧林人把他們的特質一直傳承下去,將血脈與祖國的土地緊緊聯系在一起。從清末到民國時期,出現了蔡德鑨、蔡咸曬等實業家;在抗日時期涌現出蔡咸炮等旅居菲律賓的抗日義士,在村中出現了“寧可窮自己,也要支援抗日”的善良淳樸的村人。

行走在梧林,和風徐徐,你行色匆匆或信步閑庭,便會招徠和善親切的目光,好像你們熟識已久,一種回家的感覺油然而生。我想不管在哪個季節,梧林人的臉上總是會洋溢著不慌不忙的神色,讓你以為不小心闖入了一個桃花源,那般安詳。

這里的建筑很有“范”

來梧林的游人,很多是為了看她的建筑群。這里的建筑很古老也很現代,不論哪一種款都很有“范”。

有村干部向我介紹,梧林的古建筑群占地約兩百余畝,共九十九座,其中二十六座被納入泉州華僑歷史建筑群,有五十二座可修葺,其余的已荒廢。這些數據已然觸目驚心。幾日尋訪下來,但見那完璧難成片,殘缺半邊天,更有荒廢消容顏的景象,心中怎能不起波瀾?好在,一切都在動了,至上而下、齊心協力的保護古民居的行動已展開。

這兩百多畝近百棟的古民居,要從哪一棟先下筆呢?也許是視覺太飽滿,感情過于強烈,奇異、贊嘆、沉醉等感覺包圍著,讓人一時之間竟然理不出頭緒來。這難道會僅僅是我的感觸嗎?

游覽梧林的古民居建筑群,設若沒有村民或導游的講解和引導,你也會眩暈的。閩南官式大厝、西方洋式高樓滿布,有時它們是那么涇渭分明地立著,有時又交相毗連一擁而來,似乎它們在梧林的各處隨時恭候你的到來。這種沉落歷史的冷靜,怎么又飄出一種像梧林人待客之道的熱情呢?

梧林社區分為東、西、南、中四個區,唯獨沒有北區。據說是當時在劃片時,初步將靠近上郭的地方劃為北區,但因北區人口只有三五戶過于稀少,就并入西區,西區便成了梧林最大的片區。而在這四區之中,建筑群主要東、西、中等三區,以中區的為眾。

當你在梧林的古民居行走時,如果不是門牌的告示,你幾乎是分不清在什么地方。如果不是建筑物上的資料簡介,你估計也很難懂得區分同類型建筑物之間的差異,也許只覺得古大厝古典唯美,洋樓高大新奇,很快就會陷入它們因構造用心和局部精致的觀賞之中,聽點故事,走走看看,拍幾張心儀的照片,就忍不住地賞心悅目了起來。

對于想研究和學習建筑學特別是建筑美學的人而言,來梧林就來對地方了。在梧林,閩南官式大厝(也有連片大厝)、意大利哥特式、古羅馬式、西班牙式、中西合璧等多元建筑風格的房子包容并存。作為一個普通的游客,你也不必糾結于哪種建筑風格,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你總能在其中找到與你為旅游做功課相印證的東西。

請你走到蔡德養宅、蔡德鑨宅、蔡德衛宅、三棟厝等閩南官式大厝去,仰望彎曲的屋頂正脊和高翹飛揚的燕翼,游走在隨臺基高低起落的曲廊里,觀賞墻垛、門框、門洞、匾額、欄桿、階沿、明溝、柱礎、鋪地等處的石雕,品味梁架、斗拱、柱頭、頂棚、垂花及門、窗、隔扇的木雕,凝視院墻上檐下有圖案、山水、人物畫面的泥塑灰雕,端詳主入口門罩、大門兩側主墻等寓意吉祥的磚雕,哪怕伸手拂過一堵壁畫,你便仿佛會看見一座座閩南官式大厝建造時,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磚石作、油漆作、彩畫、堆剪作等工匠進進出出、熱鬧非凡的景象,更會明白古代閩南人是如何把家族的歷史、對后代的訓誡和期許等,精雕細琢成一種源遠流長的閩南文化,傳承未來。

梧林古民居的古典令人回味,既給人驚艷,也惹人沉思。也許在你左拐又彎時,就遇上了那幾堵古老的墻。很多人就此一晃而過,六百多年的歷史從你眼前一掠而去。

歷史從來不會僅給你精美的一面,殘缺的存在成為對照,成為追溯的力量。村人說,這幾堵墻可能是梧林開基祖留下的,有專家在考究后推測它始于明朝。我不懂這種其中的奧秘,卻極力想去觸摸。

朝北的一堵外山墻,單一的大圓弧如馬鞍的形狀,閩南建筑上叫金行山墻。它不高,頂端距離地面約有三米,上窄下寬,依次攤開六個平行面,嵌有一扇小花窗。清水磚和清水磚幾近等距地正面隔開,留下的方形空隙,讓火紅的瓦片和磚頭展現出弧形、圓形、斜線形、水平線形等豐富的形態,引你撫摸那剝落的風塵,引你捕捉那方寸之間的美術意趣,又帶你從山墻的中部領略“福、歲、壽”等磚瓦拼出的文字魅力。

山墻的下部是石砌的。乍看之下,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石頭突兀鋪開。與山墻中部銜接的地方,那些石頭儼然被風雨浸透成赭色,巧妙地過渡出底下的褐色。也許,這古厝的建造者是諳于時光的,他相信有這么一天,那些滴過先人的血汗的磚瓦石,會用烈火鍛燒的閩南紅,涵養一份紀念,供后人追懷。

在梧林,如果你愿意,在閩南官式大厝的精彩里,你還應該去踏尋蔡德養宅(也稱“百門厝”)這傳有九十九門大厝的痕跡(另一說有一百零八個),去聆聽三棟厝的蔡咸曬、蔡咸乾、蔡咸揣三兄弟的海外創業史和回鄉建厝史,更值得去親近那兩株見證生命頑強不息的傳奇的“鳥糞榕”。

“鳥糞榕”是村人對它們的戲稱,兩顆經由鳥兒偶然攜帶來的種子,偏偏把家安在了蔡德鑨和蔡德衛這兩兄弟相鄰的大厝上,并以各自堅韌的成長,撐開一片獨特的天空,像在延續一段時空不滅的兄弟情誼。

蔡德鑨宅的榕樹長在右側崎頭的房頂,距今有多少年,我不清楚。據資料介紹,三十多年前,它迅猛地生長,把生長處的屋頂壓塌,并占據固有的陣地,沿著梁、柱、墻面等不停地延伸,“垂穿地面,樹冠覆蓋整個大厝門庭。”

考察時,因諸多因素未能進入宅中細細觀察。站在大門右側仰視,那高大的樹干分枝橫斜逸出,盛夏陽光從綠葉間漏下,送來片片的溫和。慢慢探看,正面兩堵墻、入口門罩和右側墻體上的磚石上,榕樹的根如此決然,有的干脆竄出根來蔓延,有的則從墻里面把墻磚往外推,其中右側的墻面被推出近十厘米。它不斷“向下伸出四圍的手臂,好像要把地上萬物都一齊向高空舉起。”(詩人蔡其矯《榕樹》的詩句)這力量多么可怕,多么震撼!

從蔡德鑨宅和蔡德衛宅之間的小巷進入,跨過邊門的門檻,我見到了另一株“鳥糞榕”。它是如此霸道,傾斜著身子向前,碗口粗的根須縱橫交錯,四處攀爬,幾乎盤踞了半個頂落,留下邊房、后軒、后房的幾個柱石和幾條石板安分地臥著。據說這榕樹也是寄居在屋頂,后來長至屋頂無法承受,就塌陷了下來。這掉落的生命非但沒有消逝,反而更加自由地生長了起來。我在心里暗暗念著“落地生根”,也對這株植物油然地敬畏,它把生命隨遇而安和奮發敢為的狀態,活生生地擺在了我們的眼前。

來梧林,這兩株“鳥糞榕”是不容錯過的。來梧林,“番仔樓”也一定會讓你大飽眼福。好像不經意之間,你便走進了紛呈的異域風情里,感知到西式的建筑藝術在此重生。

“德鑨樓”建于一九三二年,是梧林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地標性建筑物。外部以鋼筋混凝土夯墻,內部采用閩南大厝空間機理,加上飾有吉祥圖案的拱券,及拱券連接的廊柱,羅馬式與火炎形的山花,水泥寶瓶欄桿等點綴,堪稱中西合璧的樓房。

可“德鑨樓”最有故事的地方不是這些。為了建造它,主人請英國設計師進行整體設計,從“上海租界派遣一百多名混凝土建筑工人分組日夜連班夯墻注筑而成。”建房所搭建的上下進出的架子長達百米,樓內還有先進于當時的自動自來水設備和抽水馬桶設備等。

光建造門口那約兩百平方米的石埕的細節聽起來就令人吃驚。該石埕耗時三年乃成。據說當時流傳一句話:泉州南門外有兩個半石埕,這個石埕算半個。這個所謂的石埕標準之高可見一斑。村民有人說,那石埕主要用來曬芝麻,對鋪埕的石頭表面要求非常高,為打造出符合標準的石頭表面,采用石磨石的技術,即將兩塊石頭堆疊,石頭兩邊各站一個人拉繩索,有兩人一左一右反向推動石頭,配合牽拉摩擦作業,還有兩人給這兩塊石頭澆水。為磨出兩塊表面平整的石頭,居然要耗費六份人工之力。鋪設好的石埕進入驗收階段,宣紙就派上用場。驗收者將宣紙垂直對準石板和石板的間隙插下去,若有部分宣紙沒入其中,那便視為不合格,須重新返工,反之則合格。而從村人道聽途說的不允許穿木屐的人從其上通過、踩踏的禁忌來看,主人對于這石埕也是愛惜備至。由此可見對于這房子的其他處建造、裝飾的精致與用心,實在不忍想象。

后來抗日戰爭爆發,蔡德鑨家族也投身于抵御外寇的斗爭,將擬用于樓房后期裝修的錢用在了抗日救亡運動上。雖然房子整體沒有建設裝修好,但其慷慨大義也成為一股正能量,成為一段抗日的歷史佳話。

在梧林,這種心系家國、支援抗日的義舉蔚然成風。還有不少華僑建筑適逢抗戰時期,梧林華僑們主動地停下建設和裝修房子,把資金捐給國家。

“舊學堂”也是如此。這座被稱為西班牙哥特式的建筑,打破中式建筑中軸對稱的常規,左右空間各異。從一九三八年建造用于僑批館的初衷,到捐資支持抗日,直至解放初期走興辦學堂、發展教育之路,時刻都散發著愛國愛鄉的情思。為大家津津樂道的還有三樓右側那一方不規則的游泳池。夏日炎炎,那一汪亮晶晶的池水和獨特的構造,帶來滿樓清涼。

流連在這批西式洋樓里,雄渾莊重、形式多樣的古羅馬式的“朝東樓”,高大挺拔的“槍樓”……有如一棟棟裝滿聲音的樓房,不倦地向我訴說著昔日熱血、富裕、動人的故事。

這里的風景真好看

梧林雖小,卻也精致,那些神奇的景觀值得去探尋。

走入梧林,往社區居委會正前方行走二三百米,可見一個大窟窿。大窟窿呈圓形,半徑十余米,深度約有六七米,下有一窩幽碧的池水,通過西邊的石梯可以走到下面。村民稱它魚塘,有的說是風水塘。

在村全景航拍圖里看它,它那深凹的形態,有如一口活泉,晝夜不舍地滋養著梧林的一切生靈。它又像一只時刻睜著的天眼,洞穿塵世的是是非非,冷眼旁觀過往的生活,風雨不驚地守候著梧林這片家園。

這池塘是用來養魚的嗎?如果你如此簡單地理解它,難免不夠準確。這個普通的窟窿的得來和一個村的生產生活,乃至早期村民的喜好竟然密切相關。

長期以來,梧林地少人多,溝、渠、住宅地之外,村民在其他較為平整的土地上種植旱、水兩類作物,同時也向山間、林間進軍。有村人說,這魚塘在民國時期是一條小水溝,周邊為草埔仔和種芋頭的田地。大旱之時,村人用戽斗等農具取水灌溉作物,久而久之,漸成一個小坑。為長期方便灌溉用水,或許也兼做他用,村中有一群人合力開掘出這口池塘,并在路面上引了一條通往梧林溪的溝渠。

那溝渠的奇妙之處主要在于涵道門的設計。涵道門是溝渠與池塘連接處的開關。遇到下小雨時,關閉涵道門蓄水,以備旱災窮困之用;遇暴雨或池塘水漲滿時,則打開涵道門,讓水排到梧林溪,發揮了制約平衡的作用。這些技藝的靈活運用,不僅反應了當時梧林人生產生活的'經驗,更散發著他們面對天地的樸素的智慧之光。

回過頭去看,這一群開掘魚塘的人是誰呢?村人說,他們叫“廿四猛”,意思是說二十四個勇猛的人。人數可以相信,至于“勇猛”還是得有個說法。當時新塘屬羅山管轄,流傳一句話:“沙塘吃,后洋穿,上郭賺錢不舍得用,梧林賺錢買短槍。”據現在梧林老一輩人的解釋,民國時期的梧林人年至十八歲,幾乎都會想著花錢買駁殼槍。而“廿四猛”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們在外威風凜凜,四鄉八里的人都懼怕他們,但他們從不行兇作惡,甚至在“讓子彈飛”比氣勢和封建械斗的時代,梧林卻沒有發生過一起因打槍而死人的事。

“廿四猛”中有一個被村民傳得神乎其神的人——神槍手蔡怡苗。據說他曾騎摩托車到后洋塘,在車行進中兩手放開車把手,表演雙槍打鴛鴦的好戲,其精準度引得眾人高呼。還有人說,蔡怡苗曾在石鼓頭點香練槍法,子彈專打香頭。而此等威風的人在囊中羞澀時,便會耍槍打手拋的銅錢和反復扳響槍栓的暗示動作,也是別有趣味的。

不管如何,梧林因了這口池塘,在農田種植上等得了便利;也因了“廿四猛”的傳說,多出了歷史的味道。如果你細細去梧林拾掇,估計會令人驚奇的。

有水有山,山水相映才更能成為迷人的風景。

在梧林的最高處有一座小山丘,名為石鼓頭。山上有兩塊石頭上下相疊,但大小不知。風吹來時,石頭就會發出鏗硿的聲音,村人便喚它“鏗硿石”。據說用小石頭敲擊它,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那一鏗一硿的聲音清脆干凈,讓人自生趣味。

可惜的是在1963年間,因村人建房需用石頭,在開采鏗硿石下面的石窟時,一并將它收購了。而今它不知被安放在房子的哪個旮旯,如同那個不可考的來歷,被時光獨自記憶。

石鼓頭的附近也有一座小山丘,叫“鐵彩山”,或因讀音之故,村人親切地叫它“鐵仔山”。鐵仔山與石鼓頭相當高,多有樹木,地勢與村子的相同,是西北高東南低。單有這些普通的東西,鐵仔山自然不值得多談。正所謂平中見奇,鐵仔山也有一奇,而且是帶著仙氣的奇。

仙氣從何而來?仙氣有仙人的遺跡傳說為證。在鐵仔山上,有兩塊粗石頭相依,其中一塊留有一個約四十厘米長的大腳印,大家叫它“仙腳跡”。

想去尋找仙腳跡的實處,淌過雜草的小路,穿過荊棘掩蓋的小斜坡,螞蟻也來湊熱鬧,鉆進褲管來咬,最后只好悻悻而退。幸好下來遇到了村民,就向他們詢問,不料他們中竟有人和這腳印有過親密接觸。那個人說,小時候他經常在這山上割草、玩耍,他和幾個小伙伴爬上去合過腳印。他邊說邊比劃,兩手拉開約四十厘米寬,右腳模仿當年合腳印的姿勢,朝東南方傾斜。在他的印象中,仙腳跡是褚褐色的,山上沒有另一個腳印,也沒有聽老一輩講過關于仙腳跡的神話。同行的幾個人戲說,另一只腳是往青陽或清源山方向去了。很巧的是,清源山上還真留有一個傳說是呂洞賓跺腳留下的又大又深的腳印。

這是巧合也好,自然景觀也罷。在梧林這一方土地上,風景如斯,行人稀疏,邊走邊想,心里不自覺就舒坦了起來。

這里有“一味”小吃有夠贊

晉江是富有味道的地方,其人文韻味歷久彌香。在晉江地域,各色小吃遍布各個鎮街,飄散在許多街巷的食物的氣息,充滿了誘惑力。梧林的雙塔牌南昌蔥頭糖應該說是其一。

蔥頭糖,光從字面上去揣測,應該含有蔥頭和糖。后來有幸采訪了梧林雙塔牌南昌蔥頭糖的傳人蔡良顏,得知它的原料是麥芽糖、白糖和蔥頭。蔡師傅說,南昌蔥頭糖起源于八十多年,雙塔是意會泉州東西塔,而名號是用他父親的名字。

光是原料的搭配比例就是一種生活。當兩者的市價孰高時,所下的分量就少些,其余的則由對方彌補。這尋常百姓家的產品制作,既懂得平衡,又保有原始的方法,一個點滴也都閃動著拿捏生活的智慧之光。

其實在此之前,我是不知蔥頭糖的,更別談它的制作工藝了。

制作古早味的蔥頭糖比較費事,須經歷熬制、冷卻、拉拔等工序。首先將純麥芽糖和白糖放入鐵鍋中煉制約莫一個小時,期間得及時地自鍋邊向鍋心攪拌,以免粘鍋、燒焦。鍋中的原料在膛里柴火的撩撥下,展現出一段神奇的變化過程。常態下,水是先冒泡后沸騰的,而蔥頭糖卻是相反。等到這一鍋東西的顏色漸轉為棕色時,就熟了。之后,起鍋,將它擱置在鐵盆中冷卻。冷卻的時間一般是夏長冬短,冬天冷卻的蔥頭糖質地偏軟,夏天則偏硬些。這些處理都是為下一道工序和做出好的口感做準備。

而蔥頭呢?它早在一旁的另一個油鍋中被炸成了金黃色,被撈出瀝干,在完成被撒到煉制品身上的使命后,成團的蔥頭糖算完成了。

接著就是拉拔的工作。你看師傅漫不經心地將從蔥頭糖甩到墻上的竹釘上,雙手左右同時一拉,原先成團的蔥頭糖就變得苗條修長。如果左右兩邊不一樣長,就先從哪邊下手。拉拔蔥頭糖的過程就此開始。然后師傅按照寫“8”字的樣式,上上下下,交叉纏繞,如此重復,直至蔥頭糖由棕色變成乳白色,蔥頭糖的制作才真正大功告成。

拉拔的過程看似不難,其實力道的運用有季節的玄機。一般來說,冬天氣溫較低,蔥頭糖容易發硬,拉拔的力度自然要大些,耗時也較長,而夏天則反之。看來要吃上一口小小的蔥頭糖居然需要如此大費周章,這平凡之物陡然顯得可貴了。

在六十左右歲的梧林人記憶中,剛做好的蔥頭糖被懸掛在竹釘上,再由南昌老師傅挑著穿街過巷叫賣或在鐘樓下擺攤。老師傅的行當也很簡單:一條扁擔,一對裝蔥頭糖的方形木箱。你可千萬別小看了方向木箱,它內藏機關。一只小木箱被隔成兩邊,左邊較大,放著蔥頭糖,右邊一般有三個格子,分別用來放蒜蓉、花生末和錢。遇到顧客時,老師傅在蔥頭糖的尾巴上一拉,用剪刀一剪,順手拿起竹簽纏繞,五分錢的蔥頭糖就成了。而出得了一角錢的,蔥頭糖是升級版的。師傅剪下蔥頭糖之后,會根據客人的喜好添加佐料,然后細心地包裝起來。如此一來,幾種食材混合的蔥頭糖味道極佳。你設想,蔥頭油的香,麥芽的粘潤,花生末的顆粒感,或是蒜泥的刺激,交雜混合,既科學又健康,真是令人回味無窮。

天底下哪有全是美事,小口食的競爭也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蔡良顏師傅就給我講述了一個趣味十足的小插曲。南昌老師傅曾在鐘樓下擺攤,隔壁攤位在賣花生,攤主叫墨鯁。說是為了招攬生意,賣花生的吆喝著:“五分一捧,卡俗沙母管。”老師傅隨即高聲對道:“我五分一團,卡俗墨鯁。”這句閩南話的大意是,一團蔥頭糖比賣花生的喊價還更便宜。

這種閩南話的對仗,聽不懂方言的,對于話中之意也許會一頭霧水,但光從字數相同、講究押韻的運用和針鋒對麥芒的語氣里,就能感受到唇槍舌劍的氣場。而聽得懂的,一想那種慣用對比來自壓身價的手法,也夠笑上一陣子,

蔥頭糖的口感和它的趣事一樣有味道。也許有人生怕它太黏太熱了,其實地道的雙塔牌南昌蔥頭糖是不粘牙、溫和的。除此之外,或許因為它口味獨特,慢慢地在市場上走俏,個體零售逐漸被批發取代,日最高銷量達百斤。

后來,蔡良顏師傅也加入了這行,并對南昌蔥頭糖進行了適當改良,制作出半咸半甜的品種,佐料增加了芫荽。據他介紹,這種蔥頭糖的保質期大約是半年,而純味的蔥頭糖可放置的時間非常驚人,他曾吃過自己存放了二十幾年的蔥頭糖,味道竟然不變。三十過年前,雙塔牌梧林南昌蔥頭糖聲名在外,蔡師傅為擴大市場,加大了批發量,后卻因批發商相互傾軋,這種傳統的手工食品最終停產。我在琢磨這其中的原因,誠然,市場的競爭是當時最主要的,而現因其費時所帶來的工錢高也應該算上一筆。

放下的要再拿起,需要勇氣,也需要機遇。期待著梧林蔥頭糖有重出江湖的一日。

她帶著盈盈的笑,輕輕地走來

時光輾轉。六百多年的歷史沉淀,梧林人讓勤勞善良質樸的品格一脈相傳,而今他們熱血正激揚,正規劃打造農林生態觀光園,改造坑啊崛景觀。他們已聘請了規劃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的同一個專家設計團隊——清華大學同衡規劃設計院,前來設計古村落保護發展規劃,要著力將梧林打造出“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區、環境協調區”三個區域,同時多措施保護與整治梧林,以“挽救梧林古村落的傳統風貌”。

梧林,我終歸要離開,我開始變得小心翼翼了,生怕每哪一個腳步驚擾了一地的安靜。經過梧林的舊隘門(生產隊時期的大門)時,幾行刻在方斗石上的模糊的字引起了我的注意:“梧林湖格西大隊合造100米,梧林八個生產隊及僑居合造560米。”這是一份關于梧林“濟民渠”的記錄,也是梧林人合力創造和守護鄉村的明證。

梧林人連這份細小的記錄都留住了,他們也許更會把膜拜“擋境”、“佛祖宮”、“仁安殿”、“六姓府”等神明時的民風民俗傳承下去,更會用心去守衛那個溫馨家園,讓梧林的文化之光熠熠生輝。

而梧林之于我們,只有那些切身的體驗,才更能變成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想及此,我的眼前好像浮現出一張張親切的臉,正對著梧林“德兜樓”廊柱上“梧鳳朝陽鳴盛世,林鶯出谷語春風”的楹聯,笑吟吟。

如此梧林,我的留戀,你的向往!

【這里就是梧林】相關文章:

1.這里也有樂趣

2.在這里

3.這里是北京而我就在這里散文

4.集梧雜言之時間和愛情散文

5.桃林記

6.這里最美初中作文

7.這里也有樂趣作文

8.這里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