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擔當
傳承與擔當
——我所熟悉的書法家蔣秋吟先生
前幾天,我在微信公眾號“吟秋紫砂”上看到了蔣秋吟先生的“新魏體遠程網絡教育培訓”開始了,心中由衷地感嘆蔣秋吟先生對新魏體書法研究、推廣的執著和對文化發展機遇的把握。因為我人在上海,不然的話,我肯定會興奮地跑去蔣秋吟先生的“吟秋藝術會館”祝賀。
新魏體書法,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由當代宜興籍書法家陳祿淵老先生在上海創立,并由“上海北站”四個大字而走向全國,卻因為歷史問題,一直飽受爭議,更被一些所為的書法正統人士所不屑,(本人在2010年曾專門撰文《陳祿淵與新魏碑》介紹過)而蔣秋吟先生卻能夠一直在書法界這種冷遇、逆境中,秉承先師教誨,繼承、發揚、推廣、確立“新魏體”在書法界的存在,真的是難能可貴。
記得在2011年的春天,蔣秋吟先生從韓國首爾國家藝術館《中韓文化交流蔣秋吟書法展》成功歸來,登門求字者蜂擁。蔣先生沒有被一時的熱鬧所陶醉,他清醒地認識到,這種“墻內開花墻外香”的文化怪現象是不正常的。中華傳統文化國學代表之一的書法藝術,必須根植于中華大地,必須讓更多的炎黃子孫了解、學習、掌握、傳承。一定要出《新魏體》書法專著、字帖,用來傳承這一獨特書體。我被他的`堅定所感染。我曾經協助過他整理老師陳祿淵老先生的一些生評,對新魏體書法略知一些皮毛,就壯著膽子與蔣先生說,如果有什么地方需要幫助,小弟一定盡力。
蔣秋吟先生說到做到,從策劃到實施,事必躬親,許多字體重新醞釀、編排、書寫,用了近三年的時間,一部隅實用、教育、注釋與臨摹為一體的字帖《怎樣寫新魏體》面世了,并在全國各書店公開發行,他把自己要全面推廣這一書體的承諾,向前推進了一大步,而且是里程碑式的一大步。 ( )
隸、魏、楷、行、草,書法藝術各有不同,但所有成功的書法家所經歷的路程幾乎一樣,那就是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與理想,不拋棄,持之以恒,形于筆墨,斂于內心,不流世俗。有一種寂然的堅守,有一種傳承的擔當?孔陨硖旆、后天勤逸、不懈努力,默默耕耘。蔣秋吟先生亦其中之一。1961年出生的他,自幼秉承家教,酷愛書法,七歲隨父親學習書法,習行楷打基礎,十二歲隨其父的好友——新魏體的創始人陳祿淵老先生學習新魏體,深得其師鐘愛,到中學畢業,已經學有初成。踏入社會,不論是在南京湯山炮校,從軍在福建省軍區,轉業地方任國有企業中層干部,甚至國企改制后,自食其力,經商創業,最難能可貴的是,蔣秋吟先生幾十年筆耕不輟,楷書、行書基礎扎實,特別鐘愛新魏體,對新魏體的研究與傳承,透露著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篤厚真情,深切體會中國書法其博大精深、象形會意,一招一式依規而行,乃崇高的人文精神與完美技法的有機載體;閑暇之余,潛心刻刻寫寫,且老牛耕深泥,筆力不怠,靜心專注,修身立德,如琢如磨;淡到無言雖辛苦,卻陶醉回味仍無窮,書法藝術造詣到了一定的境界。
今年春節過后,由于一些個人原因,我回上海工作比平時晚了一個月,有機會與蔣秋吟先生多聚了一段時間,經常在一起談他鐘愛的新魏體,談他新出的新魏體字帖,談全國各地有多少人要想學新魏體,談新魏體書法藝術如何在他手中傳承,我們大膽地想到互聯網+,想利用互聯網平臺,展開網絡遠程教育,既解決許多學員因為路程、時間、等問題,又解決了現場教育的許多不便。
我回上海也就是二個多月的時間,《新魏體》遠程教育的視頻(一)至(五),我在網絡上已經看到了,我為蔣秋吟先生的執著、及辦事的效力而驚嘆?吹搅怂鳛樾挛后w傳承人的擔當,正如他自己所說,“如今社會和諧發展,文化的春天來了”,我衷心希望蔣秋吟先生能夠在更大的文化舞臺上,展示自己的才華,帶領有志于新魏體發展、推廣的同仁、弟子,把這門書法藝術發揚廣大。
(作者:江蘇宜興 趙建全,7月作于上海金山)
【傳承與擔當】相關文章:
8.《擔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