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如何寫出來的
有些人明明無半分文采,還大放闕詞;腹內無半點才華卻稱大師。
這是非常可惡的,那么那些能寫出文章的人有兩類,一類是認真學習并且有實踐,生活感悟的人,這種人的眼光一般很高,報復很大、關心國家,憂國憂民,寫出劉流芳千古的文章詩句,再有一類就是善于模仿,善于學習寫出的文章也別有一番韻味,但是這兩類人又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基本功扎實,什么百字文,三字經之類的書在很小的時候就倒背如流了(一般人在那個年紀都在流哈喇子)。
比如李白空有一番報復而寫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是我不得開心顏”,東坡先生歷經磨難說了一句“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毛澤東同志還說“雄關漫漫真似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
這一類人無不歷經磨難,心靈得到洗禮,又有所堅持,可見現實的生活條件才是第一要素。那些文辭優美的空洞文章很少留下來,就是因為沒有現實意義,東坡先生在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是有原因的。
比如說張衡的`《二都賦》,司馬相如的作品沒有出現在中學課本上(語文讀本可能有哦),而李白,蘇軾的詩詞卻頻頻出現,甚至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同學們都耳熟能詳,就是因為他們只有華麗的外表,優美的詞句,而沒有太多的內涵,不能引發人們內心深處的共鳴,勾不起文人騷客那不得志的心里。不得不說的漢賦,尤其是司馬和晁錯的作品寫的很好,如《子虛賦》、《論貴粟疏》,也有生活現實意義,但是他們還是比不得后來的唐詩宋詞,東坡先生的作品怎么說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留下來的文章都是和生活關系較大的,中國幾千年歷史農民沒有幾個認識字的,但是他們口口相傳下來很多東西,現在有些學者對有關的歷史文物考證還要依賴各地的方言,所以作者們不僅僅需要扎實的功底(上私塾),細膩的感情(典型就是李煜,柳永先生),最重要是是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對生活,對世界有過思考,并且有了自己的見解(典型就是孔子老師和蘇軾同志),我認為太史公說的很好“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及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正是由于這些人,歷經磨難,踏實肯干,才寫出了流傳千古的“論”或是“文”,人類的思想文明才得以進步,出現了王安石,康有為,列寧,馬克思這樣的思想家、實干家,推動世界精神文明和經濟的進步。
【文章是如何寫出來的】相關文章:
5.如何觀察文章
7.如何抗衰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