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培養聰明才智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國旗下的講話稿
今天教學究竟為什么?功利的回答就是考好分數,上好大學。但我們要想想,如何才能考好分數,上好大學,分數能不能代表我們的未來?回答是否定的。但在高考的嚴酷形勢下,那確是基礎,是起跑線,是社會人才分配的均衡器。高考的一個強大功能就是能通過一次考試讓全國上千萬的畢業生無怨無悔的各得其所。這當中包含了幾多歡樂,幾多憂傷,幾多期盼,幾多迷惘。高考升學率肯定是名校最重要的量標,但我認為,名校更應該追求人的素質,更應該造就學生強大的文明和思想,為人類社會多做貢獻。
教學的功能之一,就是要讓不聰明的學子變聰明,讓聰明的學子更聰明。聰明的第一表現就是思潮如涌,讓思維躍動,對問題的探與究,當一個個問題解決之后,事情就明朗,人也一步步變聰明起來。學習也是一樣。聰明的人不會照搬一個公式、概念,而是八方聯系、浮想聯翩。這樣才會讓死的東西鮮活起來。才能把知識網絡建立起來。讀書在越念越厚之后變得越念越薄。最后回想起來,中學的知識不過就是一些基礎而已。
其二,學習在于理解。這就是平常說的“懂”與“通”兩個問題。有的同學懂而不會用,缺乏的通的問題,這是死記硬背的結果。平常我們說“一題多解,多解歸一,多題歸一”,學生在學習中難得的就是發現。題海戰術,結果只戰而無術,不能進步。學習需要刻苦,苦而得法,事半功倍。這就是我們講的“效率”與時間的關系。要提高效率的前提是頭腦清醒。因此每天睡好覺是提高成績所必須的。苦而得法的“優等生”,一般而有法“平常生”,苦而無法差也,不苦不法劣也。
其三,學習效率的優劣取決與學習習慣。全國知名專家孫方曉講過一句話:“訓子千遍,不如培養一個好習慣”。習慣影響人的一生,影響一個人的形象,甚至職業、家庭和未來。好的習慣造成人的好的品質,我們要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做人就要擁有愛心,做好人、做學生就要遵守規則,練就本領。沫若母校就要由沫若后輩的品質和風采,不能給老人家丟臉。學習好最重要的還是習慣。課前自覺預習、上課認真聽講,學習由計劃,自習由安排,課后由鞏固和訓練。這是學習好的基本環節。不管什么知名的名校和學生,都是在這幾個環節上做得非常好的。教師敬業、苦教,學生勤奮、苦學,家長學校善管、苦育。這就是高考之下的“三苦”精神。當然要苦中求樂,樂此不彼。我們講:“沒有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高考是人生永遠難以忘懷的甜澀故事。“所以也才有去年高考30周年同齡朋友們津津樂道的回顧。
學習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志向。這是學習的根本和動因。也是學習的內驅力。家長、老師的教育方法再好都是外因。培養學生要把德放在首位。因為我們造就的是能為人民謀福利的人才,而不是未來社會的造反派和貪污的官吏。至少應該是知法懂法有道德情操的公民。”智“不僅僅著眼于知識,要通過知識教與學,探與究,不斷發展學生的智力素質,培養終生受益的學習力和研究問題的方法。愛因斯坦援引勞尼的話說:當一個學生畢業離開學校時,如果把老師教她的知識都忘光了(當然這是不可能的),這時他所剩下的,才是學校老師在他身上教學的真正成果。這就是說真正成果是知識之外的東西,是能力。更是能力之上的做人的素質。按照北京22中孫淮剛老師的話說:”在教育教學中,把德智體融為一體。統一在建設一個優秀的集體,為人民煉好剛的實踐中“。
學生要有遠大的理想才會產生刻苦學習的遠大動力,才會使人看得遠,看得到希望和未來,才有奔頭,才能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和人生觀。當前,我們全校上下都在貫徹學校整治的17條規定,這17條歸納為三條:1,誠實、正派、正直;2,樹立遠大理想,為人民多做貢獻;3,做有感情的人,要因為我來到這個世界而使別人更幸福,我認為這是當今社會人們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實現的教育目標。
其五,教育教學期望:班風正派,紀律嚴明,又紅又專第一中。課堂安靜,教室干凈整潔,考試誠信,愛心如潮,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關心同學,助人為樂,熱心公益;同學之間真誠友愛、困難搶擔,利益相讓;課堂上,思維活躍,在思維運動中訓練思維,互相傳染聰明與才氣,要有不甘落后敢為人先的拼搏精神。要有責任感、使命感和危機意識,把奧運的”更高、更快、更強、“作為一中學生追求的目標。教崇德智體、學通天地人的理念還需要一中師生賦予新的內容與時代特色。我真誠地希望全校同學時時檢點、不斷反思、刻苦奮進,使自己成為未來社會經得起檢驗的人才。
【培養聰明才智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國旗下的講話稿】相關文章: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國旗下講話12-07
國旗下講話-養成良好習慣01-20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的國旗下講話12-02
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國旗下講話12-05
養成良好習慣國旗下講話07-11
養成良好的習慣作文12-02
成功從培養良好的習慣開始的國旗下講話12-07
培養良好習慣國旗下講話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