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簡述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職貧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論文
根據相關的調查研究顯示,當前在我國高職大學生當中,貧困學生占到了百分之二十左右,雖然大多數學生都展現了當代大學生應有的精神風貌,在生活學習中都能夠奮發向上,努力進取。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的貧困大學生出現了不健康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不僅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影響他們的精神面貌,還很容易造成學生的偏執心理以及人格的不健全。而根據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顯示,一個人如果具有積極的觀念,就會具備比一般人更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更良好的社會道德,并且在面對壓力、損失時也會更加淡定和輕松,就算是處于再差的社會環境也可以應對自如。而積極情緒體驗、積極組織系統、積極人格特質就是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的三個內容。所以,高職學院對貧困學生不能僅僅進行經濟救助,還應該提供心理救助,而高職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怎樣展開,就是我們應該從積極心理學的視野下進行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1 貧困生的異常心理
1.1 焦慮過多
人們在預感到會出現不利情景時產生的一種綜合情緒體驗就是焦慮,其中包括不安、恐懼、緊張、擔憂等等,焦慮是一種非常不愉快的情感體驗。而經過相關調查發現,在貧困生當中存在焦慮傾向的學生占到了百分之二十二,并且在焦慮水平上,貧困和非貧困學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貧困生的焦慮來自幾個方面,有的來自家庭,有的來自學校,還有的來自社會。來自學校的焦慮是因為貧困生希望自己能夠在大學校園中全面發展,會參加很多的活動,加入很多的社團,但是貧困生一般都會勤工儉學以減輕經濟壓力,還要好好學習以減輕學業壓力,所以很難平衡好幾者之間的關系,從而產生焦慮心理。來自家庭的焦慮一般都是因為經濟上的困難,造成學生心理壓力很大,在壓力下就更想在學業上好好表現,但是卻不一定能實現,從而產生焦慮心理。來自社會的焦慮則主要表現在就業壓力上,通常貧困生都是肩負著整個家庭的希望,所以為了更早地分擔家庭的重擔,貧困生都是希望盡早順利就業,由于家庭條件所限,貧困生的人脈資源、就業經費都很缺乏,就業困難就會很大。在遭遇多次失敗之后,貧困生很容易產生巨大的失落感,焦慮心理也就隨之產生。
1.2 盲目的自尊
有些貧困生因為自己寒酸的外表和貧寒的家境而自卑,從而產生較強的自尊心,甚至是虛榮心,在和老師、同學的交往過程中過度敏感,不愿意接受老師和同學的幫助,甚至認為這種幫助侮辱了他的人格。甚至有些學生還會有虛榮的表現,比如在生活費并不充足的情況下,節衣縮食購買一些昂貴的名牌服裝,為了在他人面前證明自己并不寒酸。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縮小和同學之間的距離,更好地融入同學們當中。但是這些現象恰恰反映出了貧困生脆弱的內心,需要得到關心和呵護。
1.3 戀愛困惑
到了大學之后,同學們都來自全國各地,同學之間因為各自家庭經濟情況的較大區別,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和學習條件上都會有很大的差距,這樣就很容易造成貧困生的心理失衡,特別是在學生戀愛之后,就會產生很多的戀愛困惑。貧困大學生通常因為生活費的不充足,就不能通過物質方面來表現和裝飾自己,比如,貧困的男生沒有多余的錢買禮物來討異性的歡心,而女生則是沒有錢來買好看的衣服和化妝品。因此,一些貧困學生處在戀愛的矛盾困惑中,難免會在戀愛中遭遇挫折和失敗,這樣就會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從而造成貧困生不敢再去追求愛情,甚至會回避與異性交往。
1.4 不良的人際關系
通常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其人際交往范圍都很狹窄,對人際關系也都很敏感,只能被動進行人際交往。通過相關調查顯示,百分之三十左右的貧困學生認為自己不能很好地和同學們相處,而百分之三十二的貧困學生則不愿意主動和別人交往。因為存在自卑心理,這些學生往往游離于集體之外,有一些貧困生不愿意接受老師和同學的幫助,覺得這是對自己的施舍,所以在內心深處就設置了一道屏障來防御別人。而有些貧困生因為害怕自己的家庭情況被別人問及和了解,就會盡量回避和別人的交流。與此同時,貧困生在其他學生的眼中,通常都被標簽化了,認為貧困生都是敏感自我、膚淺無知、羞怯懦弱的。通過這種標簽的長期影響,貧困生也會不自覺地接受這種認識,從而逐漸失去自信心,不愿意甚至是不敢在把自己的觀點和意見表達出來,逐漸失去和人交往的興趣和信心,最終導致自我封閉。而這樣更加強化了關于貧困生膚淺、羞怯、敏感的認識和評價,從而使別人對貧困生的偏見加深,更加排斥他們。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得貧困生受到排斥,變成了一個更加孤立的群體。
2 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的必要性
預防是一種措施,是為了盡早了解問題從而減少問題可能會造成的消極后果或者是為了避免問題的發生而采取的措施,這也是積極心理學所提出的一項理論。促進健康就是指通過個體能力的增強,使他們在生活中自覺采取能夠提高生活質量的風格。也就是說,為了使個體保持心理健康,預防和促進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對于個體的發展,促進健康更加有效。而作為一個特殊群體的高職貧困生,正處在一個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要努力學習并且發展自我,因為他們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動力。要想提高高職貧困生的整體素質,發揮貧困學生的個體潛能,只關注他們心理問題的解決是不夠的。
只有在滿足低層次的需求之后才會產生足夠的活力以滿足較高層次的需要,這是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低層次的需求滿足程度對人的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影響,相較而言,較低層次的一些需要(如安全、生理等方面)受到貧困的影響會更加直接和容易。但是,馬洛斯同時還提出了,一個人在特定的時間內可能會受到各種需要的激勵,而個人差異會影響到人的層次需要,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產生變化。雖然并沒有很多貧困對個體心理積極影響的實證研究,但是有些研究顯示,貧困可以使個體產生一些優秀品質,使他們學會怎樣積極、成熟地面對貧困的狀況,保留一些傳統美德,如吃苦耐勞、奮發圖強、明辨是非、勤儉節約等。所以,對高職貧困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3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
3.1 注重團體教育
我們根據貧困生群體的一些心理特點,為他們提供有效的教育形式,讓他們能夠認識自己、調節情緒、主動和他人進行交流,這種形式就是團體教育訓練。這種訓練可以幫助大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心理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心理行為上的問題,優化他們的心理素質,有效開發他們的潛能,使他們能夠進行全面、和諧及充分的發展,這也是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并且這也為貧困學生的個體行為提供了引導,有效激發了他們的生活動力,積極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各項議題。
3.2 注重有效社會支持系統的支持
作為教育者,我們要為貧困生營造良好的人文關懷氛圍,制造機會鼓勵其他同學主動走近貧困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并且了解他們的生活。還應該鼓勵貧困生走出自己的圈子,和其他同學積極交流和互動,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群體活動,緩解他們的壓力,增強他們的自我悅納感和人際交往的自信心。要理解、包容和接納貧困生的一些缺點;肯定、賞識和贊揚他們的優秀品質。
3.3 積極人格品質的培養
積極的人格品質是由積極的體驗形成的,而積極體驗則是在積極的環境中產生的。積極心理學認為比起心理問題的解決,幫助人養成積極的品質更加重要,積極人格品質包括了很多方面,比如對美的欣賞、公平、好學、感恩和寬恕等等,必須具備積極的認識和積極的心態才能擁有這些積極的人格品質。所以,對貧困生加以必要培養,就可以讓他們認識到家庭貧困是現實,但是這種困難并不是由他們造成的,所以不需要為了這些問題而自卑,也不需要有意無意地夸大自己的困難,相反可以通過自己的奮斗和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甚至改變整個家庭的命運。此外,要讓貧困生相信自己能夠克服困難,要用積極的人生態度去迎接生活的挑戰;讓他們學會感恩,克服自卑感,積極培養自己的積極品質,從而使自己成為有責任感、有擔當的人。
【簡述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職貧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論文】相關文章:
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思考論文05-11
家園合作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與對策論文05-12
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及對策論文05-11
探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方法論文04-12
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分析論文04-01
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探究論文04-12
淺談高職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論文05-12
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探討論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