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幼兒心理健康額標準解讀
一、幼兒心理健康的標準
一個健康的人,不僅身體健康,心理也要健康。兒童心理健康的標志是什么?這是家長必須了解的。
對于幼兒的心理健康,近年來國內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同心理衛生專家共同研究,他們對此提出了初步看法,認為一般心理健康的幼兒有如下特點:智力發育正常,喜學愛問,情感豐富,情緒開朗;行為活潑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樂群,能適應集體生活,能與同伴友好相處。
具體說來,他們在生活、學習、勞動以及與人相處等方面,應有如下表現:
1.情緒基本上是愉快、穩定的。不經常發怒,不無故摔打玩具與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時入睡,睡眠安穩,少夢魘,無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習慣;基本上能聽從成人的合理囑咐,不過分的挑食、揀穿,不經常無理取鬧。
2.求知欲較強。喜歡提問題并積極尋求解答;學習時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務時,注意力集中,記憶力正常;愛說話,語言表達能力同年齡相符,無口吃情況;生活中對力所能及的事,樂于自己做,不過分依賴別人的幫助,能比較認真地完成別人委托的事。
3.能合群。愛與小同伴交往,對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為,不隨便打人罵人,不妒忌同伴;在集體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導下,愿意為集體和所能及的好事。
4.誠實而不說謊。很少說不符合現實的話;不私自拿別人的東西或損壞別要的東西;做錯事不隱瞞,肯承認錯誤。
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對稱贊感到高興,對批評、指責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歡迎的事,不愿做遭人責罵的事;不過分的畏難、膽怯等。
二、兒童心理衛生現狀
兒童心理疾病發病比較高,切不可忽視,據聯合國衛生組織統計,在發達國家中3~5歲的兒童,有心理病的占5~15%,其中語言發育遲緩的占1~5%,閱讀困難的占3~5%,明顯智力弱的4‰,輕度智力弱的占3%,10歲兒童遺尿的占3%。我國于1980年在南京地區調查結果: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多的兒童占8.9%,學習成績差的占8%,情緒不穩,容易激動的占16.8%依賴心理的占21%,挑食偏食的占34.1%,吸咬指甲的占11.6%,其余尚有睡眠不安、夜驚、遺尿、說謊、逃學、吸煙飲酒等。北京醫學院調查7~8歲的小學生113名,發現口吃者占4.4%,遺尿者占11.85%,情緒不穩、任性者占45.65%。兒童多動癥在上海(1983年)調查為13.4%,濟南(1985年)為6.25%。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科學文化的進步,家庭結構的變化、生活方式的改變,兒童心理受到各種各樣的影響,產生各種各樣的變化,事關國家的興盛,民族興旺,不可不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培養兒童心理健康的方法
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研究認為,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期,如果有一個好的開始,將來可使孩子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發展;如果在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衛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較困難,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那么,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去培養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一、注意不要過分地關心孩子。
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賄賂孩子。
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三、不要太親近孩子。
應該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四、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五、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
這樣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六、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
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
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過分夸獎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贊許即可,過分夸獎會使孩子產生沾沾自喜求虛榮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
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十、要幫助孩子去分析他所處的環境。
幫助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應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然,要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不但要給予他們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給他們做出良好的榜樣。
四、幼兒期兒童的心理衛生問題
1.要讓孩子擺正在家庭中的地位。珍愛子女是人之常情,但不少人家往往把溺愛與珍愛混淆起來,把孩子擺在至高無尚的位置上,以孩子為核心,嬌生慣養、諸事依從。果容易形成孩子自我中心、任性、自私、缺乏獨立性、怯懦等不良性格特征。將來一旦結失去家人的保護,就會變得膽小畏縮、人際關系緊張,再加上他們心理承受能力低,勢必要在心理上造成更大更多的挫折。
2.讓孩子多多感受和睦家庭的溫暖。和諧而又溫暖的氣氛,是有利于幼兒心理衛生的,對形成他終生的道德情操都有意義。相反,有的家庭不和睦,爭吵不休,常使孩子無所適從,恐懼不安。有人研究證明,這樣的孩子易患口吃、夜尿癥和胃病等。至于父母離婚,對子女的影響更壞,因為喪父母的孩子常受人同情,而離婚者的子女受人歧視,更有害于心理衛生。
3.正確對待和處理幼兒口吃和遺尿癥等疾病。口吃多是因幼兒模仿或精神突然緊張造成的,男孩大約4%、女孩大約有2%患口吃。口吃看起來是“小事”,但對孩子的心理挫傷很嚴重,往往形成孤獨、退縮、羞怯、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所以,一方面,家長要防止孩子口吃,而患了口吃后不要譏笑他,更不要打他、罵他,要鼓勵他樹立信心,精神放松,慢慢糾正。遺尿癥患兒大都是由于精神緊張造成的,也有的是父母對孩子溺愛不加訓練造成的。這些兒童遺尿后,自己感到不好意思,家長萬萬不可再施以羞辱或責罵。因為孩子越緊張,遺尿癥越難治好。因遺尿而受責打很容易形成孩子焦慮、抑郁、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
4.正確對待孩子的過失和錯誤。孩子小、知識經驗少、能力不強,許多是非不清,因而出現過失和犯錯誤都是不奇怪的。對于孩子的過失和錯誤要心平氣和,教育要耐心仔細,尤其要講道理,不要讓孩子心里感到委屈。打罵孩子,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不利于批評和教育,甚至形成不良的品德和人格。批評教育孩子時,父母口徑要一致。以免使孩子無所適從,不愿接受教育。
5.支持孩子多做游戲。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也是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要讓孩子多玩自己愛玩的游戲,要支持孩子與他們一起玩,成人不必多加干涉。與孩子們在一起玩,就是學習,就是交際,而且更能飽賞游戲中的樂趣,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是有益的。
此外,還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幼兒在心理發展上是個自我中心時期,三歲就可表現出獨立愿望。雖然他們本領不大,但往往這要自己來、那要自己干,顯得不太聽話了。其實,這正是孩子心理發展的一個明顯標志,是獨立性開始發展的表現。所以,對這種情況,家長要因勢利導,切不可違背規律是要治服孩子的“強勁”。
【幼兒心理健康額標準解讀】相關文章: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標準解讀05-02
幼兒心理健康的標準05-02
嬰幼兒心理健康的標準05-02
解讀IT公民的心理健康問題05-09
心理健康的標準05-03
幼兒心理健康的標準及具備條件介紹05-12
小學的心理健康標準05-03
心理健康的智力標準05-02
青年心理健康的標準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