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時間:2022-12-07 05:08:32 讀書心得 我要投稿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1

  《論語》是我國經典讀物,涵蘊了我國的文化經典。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怎樣和朋友交往、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解決事情、怎樣……。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在說:“孝順父母,順從長兄,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長兄,這就是“仁”的根本。“義”是在仁的基礎上理解的,即: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做到為人所想,去幫助別人“禮”讓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復禮”!大家要是都謙讓一點,不就好了嗎?“智”我覺得就是知人之言為智!也就是明白別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發展!其實,我們現在都是在學習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經驗!我們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會明白自己在社會上的意義!當然對身邊人的意見應該是選擇好的,有利于個人和社會發展接受!“信”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誠信。從我們的先祖開始就提倡“信”,而當今社會有時卻缺失了傳統文化的美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發揚《論語》中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少年君子”

  我們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諧的社會,沒有仁義禮智信不行的!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美好,社會越來越和諧!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2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寫成于戰國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論語》記述了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記載了他的生活習慣和細節。《論語》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之際,最后的編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漢代以后,被奉為儒家經典,后來成為歷代文人必讀的教科書。全書大體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記,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資料。

  歷代研究《論語》的書籍很多,現存的主要有三國何晏的《論語集解》,南宋朱熹的`《論語集注》是儒家學派對《論語》的代表作。

  《論語》在西漢時有三種不同的本子,即《魯論語》、《齊論語》和《古論語》。今本《論語》,系東漢鄭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書記錄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互談論,多方面表現了孔子的思想和學說,故《論語》成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孔子(前55 -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巨大和深遠的影響。

  中國最古的散文小品,應可遠溯自《論語》。普通把《論語》作經書看,認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學論。但以文學眼光看來,《論語》一書的文學價值很高。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3

  小時候,媽媽讓我看《論語》,我看了好幾遍,也能背出幾句來,可我卻沒有理解任何一句話的意思。

  我是獨生女,所以大人們將我視為“掌上明珠”。小時候我不懂事,吃飯時,一遇到不好吃的菜就往外公碗里扔。媽媽見了說:“虧你還讀了那么多遍《論語》,怎么不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呢?”我一知半解地把菜放回碗中。說實話,我真的不知道那句話是什么意思,但媽媽訓斥了我,我知道自己做錯事了。

  二年級的一個中午。我們班發生了一場“魚丸風波”。我班的二號胖子小陳,看著他碗里的美味佳肴—魚丸,差點流出了口水。但他的同桌小竇看著魚丸卻皺起了眉頭。小陳看見了皺著眉頭的小竇,拍了拍她的肩膀,在她耳邊嘰里咕嚕說了一通話。說完后,小竇眉開眼笑地把魚丸一股腦兒地倒給了小陳。我和一些同學見狀,也把自己不要吃的魚丸倒給了小陳。沒過多久,小陳的碗里矗立起一座宏偉的魚丸金字塔。這時朱老師進來,看見小陳苦著臉,捂著餓扁的肚子,對著“金字塔”無從下手。朱老師急忙走過去,從他碗里扔出了許多魚丸。終于讓小陳吃到了飯。當朱老師了解了事情的'經過后,在黑板上寫下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并且對我們講了這句話的由來。這時,我聽了朱老師的話,我才漸漸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自己不要的東西,不能強行別人。我們這么做,給小陳添了很多麻煩。

  通過這些事,我明白了,孔老夫子寫的《論語》蘊含著許多我們做人的道理,我還會再讀《論語》的。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4

  最初知道“孔子”其人,是在“批林批孔”、“讀書無用”那個年代,當時的大街小巷、機關、學校無處不見“打倒孔丘”的標語,但對其“腐朽”的儒家思想只是模模糊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后來有機會讀到《論語》,卻也只是零零碎碎地讀,對其中精深遠遂的思想未能體味,更對那些個“之乎者也”提不起興趣而束之高閣。直到看了央視《百家講壇》,于丹老師以其清新流暢的風格,散文般和緩優美的語言,通俗易懂的故事,以及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為我們帶來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論語》解讀后,我買來了《于丹<論語>心得》。近日休假在家,有時間靜心閱讀了這本書,讀后讓人感覺如沐春風,有一種心靈的觸動。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門人的言行錄。孔子的儒家思想,備受歷朝歷代君主的推崇,也一直影響著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就是在物欲橫流、信息爆炸的當今社會,仍然閃爍著真理和智慧的光芒。于丹老師筆下的孔子樸素平和、謙虛賢達,博學睿智,平易近人,時時為我們傳遞著一種博大、仁愛和快樂。于丹老師用其獨到的眼光和快樂的感悟解讀《論語》中深刻而又廣博的人生哲理,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個方面分別闡述自己的心得,如“《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我最欣賞的,也就是于丹老師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

  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溫暖的、快樂的生活?秘訣就是去找到內心的安寧。于丹老師講了個小故事:同為花崗巖,臺階不服氣地向佛像抗議,“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同一個山體,憑什么人們都踩著我們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通過這個故事,我把內心的安寧理解為:平和。以樂觀向上、閑適超逸的性情融入環境;主動積極、坦蕩曠達的胸襟投入工作;快樂愉悅、真實自然的心情擁抱生活,我們的心靈深處就會充滿陽光、自信,生命就會快樂豁達許多,就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那樣,去尋求內心的安寧。當然,要達到孔圣人的境界和于丹老師所說的那種和緩、從容談何容易,必須經歷千錘百煉方能修成正果,但不斷地“修身養性”,逐步提升自己,努力追求內心的淡定和坦然是必要的`,至少他可以讓我們少一點煩惱,多一些快樂,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讓心靈找到歸宿地與棲息地。

  于丹老師告訴我們:“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面對“這樣浮躁、競爭又這么激烈”的當今時代,“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我們應該向內尋求心靈的力量,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人生的缺憾與苦難,“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心情和態度”、“既然生死、富貴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歸,個人無法決定也無法左右,那就要學會承認并且順應”。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順意,一帆風順,總會遇上種種溝溝坎坎,有如行駛在海上的船,一定會遇到風雨,甚至巨浪,所以首先要正確面對,學會接受它、善待它,但不是被動的、消極的接受,應該是以一種積極的、樂觀的心態去彌補、去看待。沒完沒了地糾纏其中,一遍遍地呼天號地,一股腦地去怨天尤人,只能痛上加痛,不能自拔,既有害身心,又于事無補。該放下時且放下,就像老和尚與小和尚的故事,換一種寬容的心態去面對,就會有不同的心境,予人寬容,就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

  《于丹<論語>心得》,不故作高深,不矯情賣弄,沒有尋章摘句,沒有引經據典,沒有從教條到教條、從書本到書本的搬家,娓娓道來,循循善誘,將孔子從圣人的高位復原到腳踏實地的凡人,把閃爍著真理光芒的樸素語言和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結合在一起,傳遞給人們一種溫暖的思想力量,既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長。雖然對于丹老師的觀點不能百分之百的認同,但讀后讓人豁然開朗,淡然微笑,還讓人掩卷而思,浮想聯翩,真可謂服了一劑“心靈雞湯”。

  最后借用于丹老師的一句話為結束語:“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志銘。”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5

  記得第一次接觸《論語》是在高中,那會是為了應付考試以及老師規定必讀名典書籍才看的,那會看《論語》純粹死記硬背,從來沒想過孔子名錄中的話語會這么的深奧以及蘊含的道理。如今,我很榮幸的成為了一名特殊教育的教師,在回過來看看,確實能學到好多的真理,以及在為人處世,交友,教育,學習等方面的道理。

  《論語》看似難懂卻不難懂的書籍,就是想告訴大家,要怎樣去做才能過上我們所向往的那種快樂,和諧的大同生活。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實際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的價值坐標。《論語》其實傳遞的是一種樸素的、溫馨的生活態度。

  相必大家知道,孔子弟子有三千,其中有七十二位賢人。孔夫子正是以這種樸素的、溫和的生活態度來影響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成熟的種子,把那種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

  在重讀論語的過程中,我更進一步加深了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的`理解與感悟。這句話,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一味的讀書,從來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就像老人家所說的死讀書一樣,一遇到不解的問題就停步不前。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

  作為一名特教教師,只有做到學與思的結合,做一個學習型的教師,反思性的教師,才能不斷進步 。尤其是在特殊教育領域的老師們,光學習卻從不思考,也從沒有思維上的創新,是很難在特殊教育的領域中是想自己的人生價值。

  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說是驚人的一致。可見人類在知識的認知和獲取上,不論地域、種族的差異,其根本性的原則往往都是相通的。學習要聽別人講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聽信別人,也不要一味的堅信自己。

  只學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為了學習而學習,缺少必要的思考,只是學習了,而大腦卻還是猶如一張白紙,學習只是為了追求數量,而不在乎質量,結果那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學習在于思考,也在于吸收。

  也有不少人,為了思考而思考,缺少必要的學習。只是一味地思考,沒有一定的學習指導,結果思考鉆進了死胡同,就難免是非不分。

  因學習而產生思考,人也會感到有充實感。因思考而學習,人也會感到明智。可見,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缺一不可。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還有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

  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教學態度嗎?教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所以治學是仁信的基礎。為人師的我們不正是需要這樣的治學態度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句。前一句的意思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句的意思是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在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說出,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重大。

  其實,在現實中也好,在教育教學上也好,孔子的諸多名言都可以是在我們教書育人上得以借鑒的。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6

  早就聽說過社會上一些對于丹著作的評論,但一直沒有機會接觸她的作品。最近,我有幸拜讀了《于丹<論語>心得》,受益匪淺!

  《論語》是孔夫子及其弟—子人生經驗和智慧的高度濃縮,其中許多經典的詞句我們都耳熟能詳,而于丹教授對《論語》的解讀給了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在這本書中,于丹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事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她帶著我們穿越時空隧道,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領到眾人面前和現代人對話。讀完她的心得,我心目中的孔子不再是有威嚴的、遙不可及的圣賢,而是平易近人、傳遞樸素生活態度的老人;《論語》不再是長在高山上可仰望而不可觸及的“勁松”,而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下面說說我在這次學習中的幾點感觸。

  1、小故事反映大道理,體現永恒的真理。

  我是一名小學教師,來自工作、社會、家庭等多方面的壓力常困擾著我,我不止一次問自己:“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快樂?”讀完《于丹<論語>心得》,我試著整理一下自己的人生態度,審視自己的生活,瞬間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記得書中有這么一個故事,講蘇軾與佛印的'故事,從而點出“心里有,眼中就有”。就像于丹所說,這個故事適用于我們每個人。大家對生活的感受取決于自己的心態。如果心里滿是不公、嫉妒,那么你看到的世界只能是一個丑惡的世界,如此怎能開心地生活下去呢?反之亦然,只有心里有陽光,你才能看到一個燦爛的世界。在教學中,“心里有,眼中就有”同樣適用。如果我們教師心里裝的是學生的優點,那么我們看到的將都是學生的長處,這樣就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教學。如果我們心里全是對學生的挑剔,那么,我們看到的自然是“笨蛋”、“差生”等等,以這種心態教學,只會導致惡性循環。對學生始終保持一顆愛心,是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做到的!我們改變不了學生,但是可以改變自己;我這樣說你不聽,我就換一種方式;這件事情沒有做好,我換一個角度考慮。比如和學生鬧矛盾,我就會想,可能是自己太急于求成了,態度太硬了,太恨鐵不成鋼了。什么事情換一個角度,換一個心態,也許就會豁然開朗。

  2、勤學善悟,提升素質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飛速發展,競爭充斥著整個世界,大及國與國之間,小及個人與個人之間。我們常聽到諸如此類的話“你我都是名校,為什么你們卻如此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你我都是教師,為什么你卻如此受學生的歡迎。”這讓我想到了于丹《論語》心得中的另外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用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踩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是啊!“四刀”和“千刀萬剮”的差別何其大?付出和回報總是成正比的,如果你和別人相比,心生不服氣,那只能說明你忽視了別人更多的付出與努力,忽視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我們要做的不是和別人攀比、無休止地抱怨,而是要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些不足和遺憾。我們不能在“為錯過太陽而哭泣”的同時“錯過星星”!

  3、讓自己做一個最幸福的人

  于丹教授說論語,讓人領略到的就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缺憾正確對待的認知,是一種心態,是一種理念,一種融入在現代社會中的理性道德。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常言道“知足者常樂”,知足的人是最幸福的,那么為什么不讓自己做個最幸福的人呢?

  這是我讀“于丹《論語》心得”一些啟迪,愿與所有人共同分享。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7

  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回顧自己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也會經常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如與家人因瑣事產生分歧、和家人鬧矛盾,工作中與同事有時會產生摩擦,與家長產生摩擦,面對不如意的學生會生氣…看過《論語》心得讓我明白了自己給別人帶來煩惱的同時自己也很苦惱。讓我找到了克服生活中不愉快的好方法。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聽于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甚的態度。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閑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8

  《論語》集中體現了孔子在政治、倫理、哲學和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首先在做人方面,就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論語》提出做人要正直磊落,重視仁德,重視個人修養和人的的全面發展。在人格塑造方面,第一:孔子提出:君子必須具備多種才能,不能像器物一樣只具備某一方面的用途,君子應以道義作為人的根本,按禮儀來實行,用謙遜來表達他,用忠誠來完成它;第二:君子要重視自我修養,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第三:孔子認為君子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第四:孔子認為君子和小人之見的差別還在于不同的生活態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在學習方面,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這對于我國如今的教育改革有很重要的意義。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次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還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在學習目的上,孔子明確指出要學以致用,為國家和人民做實事。

  在教育上,孔子的教育指導思想是:有教無類,即受教育不分高低貴賤;在教育的基本方法上,主張:因材施教;在教育的目的上,孔子看來,進行教育的目的凈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為,為當時的社會服務。

  對于治國之道,孔子的治國的根本在于人倫綱常屬于封建社會的產物,對于當今社會發展無多大借鑒意義。孔子還指出治國的前提在于君子要嚴于律己,端正自己本身,以此來帶動下級,使之產生上行下效的效果。孔子認為處理國家大事要處處從大局著眼,重視選拔優秀人才,同時要重視富國富民,教育人民,注重立法規范人們的行為物。

  《論語》是古人智慧的體現,其中有不少至理名言值得我們借鑒,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其糟粕,批判的繼承和發展。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9

  一個人的經歷閱歷再豐富,絕對沒有書上說的事情多,而一個人的一生時間又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懂,那怎么辦呢?只有學,從書上學,當然這僅僅是學的一種方式,其他比如聽別人說話,看別人做事,看別人是如何成功如何失敗的,這也是學,但主要還是通過看書學,正所謂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學了怎么辦呢?還要學為所用,力求學有所成,還要練習。學再多不用,那也是白學,學一點用一點,把學到東西和實際的生活相結合,去解決問題,這是學的目的,也就是習了。用一個例子來講,數學中有很多公式,先學公式,然后再用公式答題,這就是習了。

  學習又是件快樂的事,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而好學者則樂學。有的同志一看到書就犯愁,看一會就看不下去了,坐不住人沉不住心,學不進去,當然就找不到學習的快樂了,試想,書籍是一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和濃縮,徜徉在思維的海洋中,能靜下心來想些事,應當是很幸福的。我中考之前,因為得病沒能復習,回校后自我加壓,有時一節課做一道物理題,反復驗算,心無旁鶩,精神世界全沉浸在數字中,這種投入的感覺非常好。我覺得一切感官刺激都不如投入的感覺好。解答問題之后的成功感,更是外人無法想像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這個朋友,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真朋友的概念,我相信是相同的。朋友有兩種,真的和假的。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不錯,朋友也如此,如水連綿,至清至純,以水為托,相與相助,有這樣的朋友來往,自然是件快活的事。假朋友就是建立在利益關系之上的,利益是這種朋友關系存在的前提,如果二人之間沒有了利益,自然也就不是朋友了,或者說,這樣的.人也就不能稱為朋友了。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說的土點,可以譯成,人家不知道咱能,而咱不生氣,咱不就是君子么?這話在現實社會更有道理。現在有些觀點認為,有一分力使十分力,有一點能就逞十點能,稍有一點成績就了不得了,寫了幾篇稿文章就要出書,唱了一首歌就拿自已當明星,太浮躁了,用農村俗話說,恐怕別人把他當愣子。我倒覺得,一個人的本事是有限的,或者說,在某一方面絕對有比你強的人,首先要做的是韜光養晦,厚積慢發。那種好出風頭好充能顯像的心態萬萬要不的,早晚也是要吃虧的。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10

  升入六年級后,在爸爸的指導下,我開始系統地學習《論語》。爸爸經常告訴我做中國人,必須要學好中國經典文化,這樣才能永遠留住我們民族的靈魂、精神和根,才能實現國家振興的偉大夢想。會有這么神奇嗎?起初我半信半疑,可是隨著學習的深入,越來越感覺“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自己遠未識其“廬山”真面目,只是學得了一點兒皮毛,但是卻已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的第一得意門生顏回。他在生活上幾乎沒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學習上,用在完善自身品行上。“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如此惡劣的環境,人人都無法忍受這樣的艱難困苦,可是顏回卻以苦為樂,堅持讀書學習,追求真理,實在令人敬佩。孔子表揚他“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早死”,“其心三月不違仁”,在弟子三千中,孔子認為顏回最好學,只有他的高尚品行達到了“仁”的標準,多次在公開場合進行表揚,并以他為榜樣要求弟子們學習。“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的好學精神值得我好好學習。“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因為學無止境,所以不要覺得向比自己差的人請教問題是一種羞辱;“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學習別人的長處和優點,取長補短;同時,善于提出問題,許多偉人都喜歡問個為什么,如愛因斯坦、愛迪生等。“溫故而知新”也是顏回的優點之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溫習學過的.知識,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領悟和收獲。可是我在學習中滿足于一知半解,讀書往往走馬觀花,常常造成錯誤百出。有的題目老師還沒講完,我早已得意洋洋地在心里說,這么簡單還用講嗎?可是做題的時候才發現有幾個關鍵的地方搞不明白,只好再重新去翻書或者請教老師和同學,學習效果大大下降。在與爸爸媽媽討論作品中人物的時候,好幾次張冠李戴,把《水滸傳》里李逵的故事說成張飛的,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又變成了吳用的了,為此沒少讓爸爸笑話,他批評我讀書不用心,沒有深度,太過于浮躁。想來實在令人羞愧。顏回“聞一知十”,善于舉一反三,將老師的學說不斷發展下去。

  作為當代小學生,我們也應當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全面發展,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我最要學習的還是顏回的“不遷怒,不貳過”,他從來不把怒氣發泄到別人身上,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次。不僅人與人之間要不遷怒,國家與國家之間也要這樣,得互相尊重,不能動不動就發動戰爭,導致兩敗俱傷,給老百姓造成災難。如今國際局勢混亂,美國發動了好多次戰爭,造成別國老百姓流離失所,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和傷害。人類要想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必須多學習孔子的智慧和思想。“德不孤,必有鄰”,讓人民幸福的人,定有許多人親近他,反之,“惡有惡報”,發起戰爭讓人民受苦的人,就會嘗到眾叛親離的味道,變成孤家寡人。對于我們小學生而言,應養成尊重別人的良好品德,同學遇到傷心事,應多去鼓勵、安慰他;對于考試沒考好的同學,多幫助他們分析原因,改正錯誤,而不應該去嘲笑他;犯過的錯誤,要仔細反省,不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與顏回相比,我現在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太優越了,可是我卻還不知足,動不動就發脾氣、耍小性子。學習表現好了,要求爸爸媽媽給買好吃的、買禮物,如果飯菜不合胃口,就氣嘟嘟地把嘴巴撅得可以掛油瓶,與“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相差了十萬八千里。

  讀《論語》讓我學習了許多新的東西,懂得了很多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與方法,盡管現在學得還很膚淺,但我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讓他滋潤著我不斷成長、進步,成長為一個品德、學識與修養都優秀的有用之才。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讀書論語心得05-01

名著論語讀書筆記12-09

關于《論語》讀書筆記12-09

再讀《論語》讀書筆記12-09

《論語心得》讀書筆記12-09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04-15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12-29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大全12-17

《論語別裁》讀書筆記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