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心得
《論語》讀書心得1
司馬牛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
子夏曰:商聞之亦: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盡管這段話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也代表了《論語》所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念: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的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第二個態度是,要盡可能的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遺憾。
一種遺憾其實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來自一個報刊的記載,寫的是英國著名網球明星吉姆·吉爾伯特的故事。
這個女孩子小的時候經歷過一次意外:
一天,她跟著媽媽去看牙醫,這本來十分很小的事情,她 以為一會就可以跟媽媽回家了。但是我們知道,牙病是會引發心臟病的,可能他的媽媽之前沒有檢查出來存在這種隱憂,結果讓小女孩看到的事驚人的一幕:他的媽媽竟然死在了雅克的手術椅上。
這個陰影在他的心中一直存在著。也許他沒有想到要看心理一道橫,也許他從沒有想過應該根治這個傷痛,它能夠做的就是回避、回避、永遠回避。在牙痛的時候從來不敢去看牙醫。
后來他成了著名的球星,過上了富足的生活。有一天被壓痛折磨的實在忍受不了,家人都勸他,就請牙醫到家里來吧,咱們不去診所,這里有你的私人律師,私人醫生,還有所有人陪著你,你還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請來了牙醫
意外的事情發生了:正當牙醫在一旁整理手術器械、準備手術的`時候,一回頭,吉姆·吉爾伯特已經死去。
當時倫敦的報紙,技術這件事情是用來玩這樣一句話評價:吉姆·吉爾伯特是被四十年來的一個念頭殺死的。
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一個人的遺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它可以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陰影,影響到你的生命質量。
當然很多人不見得會面臨上述這種極端的例子,但你們一定聽過這樣的說法,一個人在憤怒或憂慮時,如果用一個測量儀檢測你呼出來的 空氣,它是灰色的,其中的二氧化碳會特別多,所以,長期困擾于人生的遺憾中而不能自拔,對一個人的生命質量是會有所損害的。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樣的心態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態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
《論語》讀書心得2
記得第一次接觸《論語》是在高中,那會是為了應付考試以及老師規定必讀名典書籍才看的,那會看《論語》純粹死記硬背,從來沒想過孔子名錄中的話語會這么的深奧以及蘊含的道理。如今,我很榮幸的成為了一名特殊教育的教師,在回過來看看,確實能學到好多的真理,以及在為人處世,交友,教育,學習等方面的道理。
《論語》看似難懂卻不難懂的書籍,就是想告訴大家,要怎樣去做才能過上我們所向往的那種快樂,和諧的大同生活。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實際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的價值坐標。《論語》其實傳遞的是一種樸素的、溫馨的生活態度。
相必大家知道,孔子弟子有三千,其中有七十二位賢人。孔夫子正是以這種樸素的、溫和的生活態度來影響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成熟的種子,把那種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
在重讀論語的過程中,我更進一步加深了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的理解與感悟。這句話,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一味的讀書,從來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就像老人家所說的死讀書一樣,一遇到不解的問題就停步不前。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
作為一名特教教師,只有做到學與思的結合,做一個學習型的教師,反思性的教師,才能不斷進步 。尤其是在特殊教育領域的老師們,光學習卻從不思考,也從沒有思維上的創新,是很難在特殊教育的領域中是想自己的人生價值。
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說是驚人的一致。可見人類在知識的認知和獲取上,不論地域、種族的'差異,其根本性的原則往往都是相通的。學習要聽別人講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聽信別人,也不要一味的堅信自己。
只學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為了學習而學習,缺少必要的思考,只是學習了,而大腦卻還是猶如一張白紙,學習只是為了追求數量,而不在乎質量,結果那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學習在于思考,也在于吸收。
也有不少人,為了思考而思考,缺少必要的學習。只是一味地思考,沒有一定的學習指導,結果思考鉆進了死胡同,就難免是非不分。
因學習而產生思考,人也會感到有充實感。因思考而學習,人也會感到明智。可見,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缺一不可。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還有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
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教學態度嗎?教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所以治學是仁信的基礎。為人師的我們不正是需要這樣的治學態度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句。前一句的意思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句的意思是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在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說出,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重大。
其實,在現實中也好,在教育教學上也好,孔子的諸多名言都可以是在我們教書育人上得以借鑒的。
《論語》讀書心得3
沉迷了一天的網,我不厭其煩地重復播放著出自匈牙利的鋼琴曲——《黑色星期天》,這是一首充滿魔力的奇異樂曲,凄美的旋律曾經引起一百多位聽者厭世輕生,從歐洲到美洲再到亞洲,整個世界為之恐慌,因而《黑色星期天》被當時人們稱作“魔鬼的邀請書”并列為世界禁曲達13年之久。作為天生的樂觀主義者,我肯定不會被它的魔力擊中,但這反復地傾聽讓我似乎觸摸到作者情懷——無限悲愴,無比感傷。也許此刻我和他之間有著某種心靈相通的地方……
近日的一些遭遇像層層迷霧,像綿綿細雨,讓我的心情難以走出陰霾重新歸為燦爛,我感嘆自己:作為女人,沒有滿腹經綸的才學,沒有國色天香的容貌,沒有豐厚的祖輩根基,沒有顯赫的權勢倚靠,一直不過是崇尚自由、追求快樂、活得簡單而真實。然而,不知何因,我依舊是我,而周圍人看我的眼神給我的評價卻變了!我不得不承認余秋雨說過的:“在這個世界上眾口喧騰的可能是虛假;萬人嗤笑的可能是真實。長久期盼的可能是虛假;猝不及防的可能是真實。疊層架床的可能是虛假;單薄瘦削的可能是真實。”百無聊賴的心情如同外在的天氣,雖然天高云淡,雖然日麗風清,卻始終擺脫不了秋的涼意。關上電腦,我開始在自家的書房搜尋,我渴望在有限的藏書中找到一位良師益友,在樸素的生活里獲得一份心靈雞湯!
《于丹<論語>心得》可謂“應天而生”!當今社會高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的同時帶給人們的還有諸多心靈困惑。對于我的問題別人又何嘗沒有經歷過?跟于丹學《論語》,汲取儒家精華是心靈保健的良方,倡導儒家精神是社會和諧的根本!我要用《論語》啟發心智,讓美麗而孤寂的心聲和于丹共鳴:
天地人之道在這里于丹用樸實的語言解說了創世神話——盤古開天地,她以女人細膩的情感以智者獨特的視角挖掘出其中蘊含的道理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態度。21世紀的今天,人們的物質生活豐裕了很多,而精神領域呢?檢討自己觀察周圍:其實精神匱乏、內心浮躁的大有人在!讀天地人之道給我的感悟主要是對現實和理想地把握與界定,做人既要腳踏實地又要敢于追求理想的天空,不斷成長、不斷改進,接納途中千磨萬擊,無畏前程山高水長,最終達到一個境界“神于天、圣于地”。只有錘煉出這種境界的人才是真正快樂的人。他的修養可以富而好禮可以安貧樂道;他的能力可以頂天立地可以毫不聲張;他的眼光能夠穿越群山、驅散迷霧、探尋藍天碧海然后容納一切塵世喧囂最后默默地歸屬自己寬闊的心靈世界。
心靈之道 我是天生的樂觀派,曾經羨慕莊子“乘物游心”的逍遙。一直以來,我用歌聲和歡笑美化生活,用舞蹈和烈酒排解寂寞。我喜歡大地上的樹木花草,我迷戀高空中的日月星辰。我以為自己的心境快樂得無與倫比,我以為自己的定力修煉得堅不可摧。這幾天,我突然發現自己的內心是脆弱的,我的率真與豪放、我的勇敢和修養、我的樂觀和積極最后卻被人歸結為“張揚”。如何應對情感的低谷?于丹告訴我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人不能左右外面的世界但可以左右自己的心靈。對待人生的不如意,聰明的人不會過分糾纏其中,不會將其無限放大,而是想辦法去彌補,修心養性完善自我,用內心的富足與飽滿用內心鮮活的力量讓沮喪的心情得以釋懷。所謂“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說的可能就是這個道理。回過頭想想我們每個人,如果真能將論語倡導的“寬厚、仁達、智慧、聰穎、勇敢”付諸于行動,那么“創建和諧社會”不就輕而易舉了嗎?
處世之道 觀察現在的社會:生活節奏加快、電腦網絡普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發變得淡漠。我感覺有許多孤獨的心渴望傾訴,有許多迷茫的心需要點撥。然而,令人悲哀的是“言多必失”!有些人原本是好朋友卻在不經意的交往中反目成仇。我曾經聽到一位非常開明的老師說過:“世上沒有太多壞人,只有一些不被理解的好人。”與人相處、與朋友相處到底應該把握什么樣的尺度?到底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讀到這一部分我感覺“君子之交淡于水”,與人相處應像于丹所說切忌“過猶不及”,要本著和平理性的態度尊重每一個人,多想多聽、謹言慎行,彼此間留一點分寸,留一點余地。學會寬容,為自己留下一片海闊天空;學會關愛,為自己打開一個友善世界。
君子之道 這里講的是做人的道理,記得在中學時代我們的教學樓上有八個醒目的大字:“為人師表求知做人”。到底要做什么樣的人呢?老師的身教遠多于言教,如今時過境遷對“做人”的概念我依然是模糊得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于丹認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不憂不懼、喻于義、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在孔子看來做君子就是做一個最好的自己,按照社會的定位從身邊做起從自我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然后擁有一個從容淡定的內心世界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左右。此外她還指出:“中國一直以和諧為美,而真正的‘和諧’是什么?就是堅持在不同聲音不同觀點的前提下對他人的一種寬容一種融入,其實這就是君子之道”。現在我開始有所感悟:實際上我們對子女的教育、我們堅持“終生學習”的目的`不就是為了完善內心把握幸福嗎?學會做人,只做君子不做小人,我們的內心才會完善,我們的社會才能和諧!
人生之道 什么是“人生”?古往今來,上至政壇名將、文學巨人,下及山野村夫、居家婦孺,“人生”永遠是一個解不透的話題。常有人感嘆人生,也有人活了一輩子仍然悟不出人生真諦。讀人生之道留給我無盡的思考:人生不只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過程,不論人們是否情愿它總是動態的、與時俱進的。于丹說得好: “其實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高效的人生不應刻舟求劍,不應守株待兔,不應以自己恒定的標準堅守著某一高度。孔夫子將他的一生概括為六個階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 語·為政》)”。讓我們順著這位圣賢的人生軌跡完善現代社會的“人生”:(1)論學習——學習是美好人生的起點,論語倡導“六經注我”的學習方法,就是通過學習提升自我,用經典所傳達的精神來詮釋自己的生命。(2)論自立——《論語》里真正的“自立”不是擁有了豐厚的物質財富,不是得到了顯赫的社會地位,而是建立一種心靈的自信!現在我恍然大悟,其實生活中有許多被人們所不恥的人,倚權仗勢也好、私
營結黨也罷,其實正是缺乏自信的表現,他們談不上“立”,是真正值得同情的人。(3)論“不惑”——“不惑”是人生美麗的境界,有許多人一生追逐并收集他所需要的東西,比如經驗,財富,情感,名譽,等等。但是,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能做到不惑的人就是勇敢之人,他不會隨波逐流,不會對某種東西頂禮膜拜、趨之若鶩,而是懂得取舍,拿得起放得下,在自己的社會角色中即能擔當重任又能舉重若輕,不會“心為形役”,活的太累。(4)論“五十知天命”—— “知天命”關鍵在于一個“知”字,并非是聽天由命、不思進取,而是更高一層次的修養。它要求人們指能夠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能夠客觀認識命運中的窮與通,人世間的好與壞,知道這一切都很自然,最終做到理性把握,平靜應對,并獲得強大的內心定力。(5)論“耳順”—— 耳順就是學習各種知識、領悟各種道理后,不斷融合提升達到的境界。我們應該錘煉這種境界,聽得進各種聲音,保持坦蕩之心,干好本職工作,不計閑人戚戚,不怕人言可畏!(6)論“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于丹認為當所有的規矩大道已經變為生命的習慣時,就能夠做到從心所欲,這也是每一個生命個體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這樣的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卻要經歷千錘百煉。現在回到現實,在熙熙嚷嚷的世事中,在虛虛實實的生活里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靜下心來學習《論語》,借鑒圣賢人生,還會遺憾周圍云霧繚繞難見天日嗎?
再說下去顯得有點人云亦云的味道了!《論語》里的精華于丹已經用超人的智慧樸實的語言詮釋的淋漓盡致,即使文學素養不高在她的幫助下也能體會這部遠古經典語錄的可及性、可用性。跟于丹學《論語》,敞開心靈,沐浴圣賢陽光;伸出雙手,傳遞遠古溫暖。在追求完美人生的目標下踐行論語精神,在創建和諧社會的大潮中奉獻微薄力量!
我愛《于丹<論語>心得》,它是遠古和現代的結合,是順應時代的產物。讀著它可以拓展思維,可以開闊眼界,迷茫時,幫我明辨是非,識別真善美;失意時,助我化解遺憾,讀懂天地人。像迎面而來的春風,像由天而降的甘露,撫慰并滋潤著貧瘠的心靈,幫我成長,給我力量,讓平淡的人生過得溫暖而歡欣。
《論語》讀書心得4
我第一次知道《論語》是在初中課本上,我們學習的是簡單但很有哲理的論語十則。當時我剛開始學習古文,還不是很能理解難懂的古句,但論語讓我對文言文開始感興趣。它讓我感受到了古人那博大精深的文化,我被他們的才華所吸引。
《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它的內容很廣泛,記載了孔子關于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各方面的言論。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創建的儒家思想不僅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思想和文化傳統有著深刻的影響,對世界也有很大的影響。《論語》集治國、修身、齊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所在。宋人趙普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一書的用處之大了。 我最欣賞論語的是它的許多句子語句雖然簡單,但哲理深蘊,發人深省。不僅在做人方面,在學習上、教育上、治國上都有很深刻的道理,總能讓我有很多收獲。
這學期學習了老師的《人際關系》這門課,更加發覺論語的偉大,它在人際交往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知識。首先在做人方面,就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論語》提出做人要正直磊落,重視仁德,重視個人修養和人的的全面發展。在人格塑造方面,第一:孔子提出:君子必須具備多種才能,不能像器物一樣只具備某一方面的用途,君子應以道義作為人的根本,按禮儀來實行,用謙遜來表達他,用忠誠來完成它;第二:君子要重視自我修養,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第三:孔子認為君子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第四:孔子認為君子和小人之見的差別還在于不同的生活態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其實 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們如何和自己周圍的人相處,除了有正確的交際觀點,我們在為人處世上還要自我做起。在與別人交談或評價他人時要先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有資格去評價他人。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世上應該時時刻刻要遵循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在學習中努力做到少說多做,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后果。用這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處世心態要約束自己要求自己。
《論語》是古人智慧的體現,其中有太多至理名言值得我們借鑒,我還需要去更深入地讀懂它,讀透它,《論語》的智慧值得我一生去學習。
《論語》讀書心得5
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淀在一本散發著油墨書香的《論語》之中,任憑他在歲月的風箱里被剝落的斑駁朱漆,任憑他在時間的長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這其中的靈魂所包含的所有美麗文化都以他安詳的姿態靜靜的躺在那泛黃的紙張上。像陽光,播撒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
讀《論語》,本只是為了完成老師看好書,寫讀后感的任務,可看著看著竟在書中發現了一個個靈魂,一個個穿梭于“仁”、“學”、“君子”與“小人”之間的靈魂。我還看見了一個“君子坦蕩蕩”的孔子,一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孔子,一個“剛、毅、木、訥”的孔子,一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孔子,一個“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個……
孔子是很講究學的,在他的《論語》中就有學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度才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地治學:“溫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再復習一遍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同樣的,孔子也是個孝子,大愛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對人民的博愛,還有對長輩們的孝愛。可是如今的人們漸漸地對孝這個字的認識越來越淡薄,原本閃光的字眼逐漸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這樣墜入了一個他們自認為的美麗卻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句話完全顛覆了平日里人們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許你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幫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給他吃,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質上的豐富;是對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為了他們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損害道德的事情;是愛自己,而不是不顧自己的安危讓父母擔心、憂慮。
在《論語》中有一句話令我深思熟慮:“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們班這個小小的集體也會有“姚明”“王羲之”“達芬奇”“宋祖英”“華倫庚”“冰心”等。有的人學習不好,可是籃球卻是動若脫兔;有的人體育不好,可是書法卻是龍飛鳳舞;有的人書法不好,可是繪畫卻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繪畫不好,可是唱歌卻是娓娓動聽;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卻是滿腦子的數學;還有的人對數字一點兒也不感興趣,倒是寫起作文來便妙筆生花了……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話不假啊。每個人的優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每一個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夠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教導我們,使我們更上一層樓。我們要多向我們身邊的所謂平凡人學習他們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樹叢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邊許多的植物滋養下茁壯成長,并且長成一棵堅韌不拔的大樹。樹之所以高大,因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偉岸,因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壯闊,因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閃光,因為有了那些所謂的平凡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更是引領我么向上的階梯。
薄書一本,細讀一遍,終生無悔。
《論語》讀書心得6
說實話,看《于丹論語心得》之前,我是懷著走形式應付的心情。沒想到開卷有益,越看越想看,這本書仿佛有一種魔力引人入勝,所以我也就下決心要讀好這本書。于是手捧該書,我都覺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許多,仿佛自己變得有學問了。讀后雖不能大徹大悟,但感觸頗深,給人一種心靈的觸動,心中頓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這是于丹給我們講述《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個態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后的遺憾,將使你錯過彌補遺憾的最好時機。承認現實的不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感悟之二: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你的整個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可以看到他內心的價值取向。那么什么樣的朋友對我們來說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標準是什么,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帶來什么樣的幫助;什么樣的朋友算是壞朋友,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如何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是好朋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是壞朋友。友直就是說要為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朋友的人格可以映照、校驗你的人格,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可以在你猶豫不決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大多數時候是一種美德,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和批評,都不如其實,交什么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于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堪的態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么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么樣的人生坐標上,只有明確了自己的修養,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誘導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閑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論語》讀書心得7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現在有一些人辦事,無論事大事小,總是要把前因后果,種種可能都考慮清楚。反反復復,舉棋不定。用當今主流的眼光看來,這種人都是可以統領大事的,因為他們是那么的謹慎,精打細算。由此看來,三思而后行是夸贊人謹言慎行的。
但是,在孔子的這段話里,卻并不贊成以季文子為例的三思而后行。三在古文中多作虛詞,當多次講。季文子是魯國大夫,非常計較個人得失。這人考慮事情反復不定,辦事過于謹慎。孔子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為什么是兩次而不是多次考慮呢?我想,這就牽扯到前面孔子所云:敏于事而訥于言。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何謂君子?君子也是血肉之軀,但是辦事講究迅速敏捷,說話謹小慎微。這就是季文子的謹慎之所以不為孔子所稱贊的`緣故。
孔子所說的敏于行,并不是說毫不考慮后果地草草了事。孔子是要人們斟酌計劃兩次。因為有敏于行作為基礎,所以第一次思考便應該定下了大致脈絡,第二次思考只不過是錦上添花,查漏補缺罷了。由此看來,第三、第四次的的思量便純數多余了。這種情況和我在考場上的境況大致相同。第一遍填完答卷,整個試卷就明白了打半。這時候的勝負其實幾乎成了定局,只不過還應該檢查一遍,以防有小節有虧。但是別說時間無多,就算有時間一遍又一遍地檢查下去,我也不會做。為什么?因為這時候第三次視察考卷,雖然更加細致謹慎,但是不免患得患失,特別是在一些改動過的大題目上,往往疑心大盛,先前的果斷全都拋諸九霄云外了,當真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反倒壞了事。
謹慎是人沉穩的表現,但是過于謹慎了,卻是小器,拘泥于瑣屑之中了。所謂物極必反,如此三思而后行,就只有坐失良機,自己吃自己種下的苦果了。
《論語》讀書心得8
學習了于丹的《論語》心得使我受益匪淺。我就從作為一名普通老師的角度就于丹《論語》心得談談自己的感想。
一、心靈之道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一個老師的心靈思想直接影響一批學生的思想觀念。于丹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說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因此我們在與學生接觸的時候要先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學生。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于丹是這寫到的“當不幸降臨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盡快的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不僅我們有一個好的心態,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傳播出去教育學生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更加重要。要使學生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么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二、處世之道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們如何和自己周圍的人相處呢?如何適應這樣的社會?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是這樣說的:“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
除了有正確的交際觀點,我們在為人處世上還要自我做起。在與別人交談或評價他人時要先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有資格去評價他人。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世上應該時時刻刻要遵循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少說多做,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后果。用這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處世心態要約束自己要求自己。并貫穿到教學中去,使學生能從自己的觀念中提前適應社會。無論以后在社會中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謀其政。
三、君子之道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談了自己的三點認識,她認為作為君子要具備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做一個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第二種境界是無恒產而有恒心。第三種境界是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首先是第一種境界,我認為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應具有的境界。而且還是我們為人的根本,做人的標準。可能我們無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但是于丹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讓我們的有限生命在苛責外在的世界中度過。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環境,我們自己的身上也需要這種“苛責”。
《論語》讀書心得9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暑假里,我搬出這本塵封在書架的經典,認真研讀了前九篇(共二十篇),受益良多。
《論語》內容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讀了《論語》,我知道了孔子之所以被后人稱為圣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僅教會我們應該如何接人待物,而且十分嚴謹地規范自己,以行動做出表率。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并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孔子的這個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者所提倡的。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們希望學生“學而不厭”,首先我們教師要“學而不厭”。“身教勝于言教”,“親其師,信其道”,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一個善于學習、善于思考的老師,其學生也必然會繼承老師的傳統養成善學善思的習慣。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秘訣。《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由它可以映射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
《論語》讀書心得10
讀書心得體會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稱為“萬世師表”。孔子首創平民教育,繼承、發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學思結合,溫故知新。
孔子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并進行思考;他提倡“溫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溫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發展為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為學生,要發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溫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培養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贊,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這里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著密切聯系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現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于啟發,觸類旁通。
孔子特別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啟發式教育,實際上“啟發”一詞就來自《論語》。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只有對求知欲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這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于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所以說,現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知識。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會學生學知識。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
孔子在教學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論語》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讀書論語心得05-01
《論語心得》讀書筆記12-09
論語心得讀書筆記4篇04-11
《論語心得》讀書心得04-22
論語讀書心得12-21
《論語》讀書心得01-25
論語讀書心得12-07
論語讀書心得06-14
論語的讀書心得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