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微型課聽課心得體會
今天兩位年輕老師為我們展示了一節微型課,她們的教學思路不同,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機會。從這節課可以看出兩位老師都有著扎實的教學功底,教態自然親切,語言規范流暢。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計算公式、會用面積公式進行計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經歷探究長方形面積公式的過程,從剛剛的教學活動看,兩位老師都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A老師的這節課重視知識的探索和方法的指導。 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教師精心設計每個環節,采用小步子前進的方法,一步一步引領著學生,指導得非常細致。先是有格子的不規則圖形,面積只要數一數就可以了,然后出示的幾個長方形沒有格子,于是學生去估一估,動手量一量,再觀察發現,最后得出結論。整個過程中老師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思維動向,盡可能地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去探索問題,老師呢不斷地給與啟示、引導,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完善了結論,學生也在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富有層次感的教學實踐,實際上是吳老師教學目標非常明確地引領學生進行數學的規律的探索。可是整節課給我的感覺是老師的引導有點過于強勢,提問太碎。有些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已經知道了計算公式,因而在探究的過程中,有牽著學生走的嫌疑,忽略了學生的學情,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難以發揮。
而B老師從學生發展的大局入手,營造了大氣的課堂。她的整個教學活動包括兩大板塊,如第一板塊:猜一猜哪個長方形的面積大?這樣老師創設了民主和諧的氛圍,通過猜一猜把學生與前面所學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第二大板塊老師運用多媒體出示了一條12厘米的線段,要求圍不同的長方形。這兒我覺得只有一部分優秀的學生能把這三個長方形說全面,滿足了那些學有余力學生的需求,實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基本理念。當然還通過這個活動,順利地引出了可供學生研究的三個長方形,學習材料能整體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不需要我們老師一步一步引著走,而是帶著解決問題的目標去探索,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得到了發揮。不過弊端就是有一些中差生不知從何入手,因為第二板塊的活動對學生的思維要求太高了。學生對長方形的面積公式的由來反而沒有第一節課掌握得好。當然整個學習過程肯定要比吳老師的生動、有趣些,學生的積極性更高。
【微型課聽課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聽課評課的心得體會06-15
教育見習課聽課心得體會04-05
聽課評課心得體會的范文12-08
聽課評課學習心得體會02-14
小學數學課聽課心得體會12-28
小學數學課聽課心得體會12-07
優質課聽課學習心得體會11-16
關于科學課聽課心得體會參考12-07
小學數學優質課聽課心得體會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