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需要培養創新思維的人才心得體會
中國有著龐大的年輕人口,日益提高的教育水平和穩步推進的城市化。這些都將決定中國經濟的持續繁榮值得期待。霍特商學院教授帕特爾坦言30年的高速增長后,中國的財富像潮水一樣涌現。稀缺資源顯然不再是資本,而是有著創新思維的人才。
在對未來的美好期盼中,人們跨入了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金融危機的陰霾似乎正在消散,經濟的全面復蘇卻仍然充滿不確定性。正當人們就此問題展開熱議的時候,霍特(Hult)國際商學院帕特爾教授于近日來到中國,和百位青年面對面,就若干重要問題發表演講。
帕特爾教授認為,短期內美國將很難成為世界經濟復蘇的引擎。較為現實的前景是美國GDP終止負增長,形成對經濟回暖的支持。銀行業有毒資產尚未清理完畢,去杠桿化過程的延續以及失業率的高企都意味著美國經濟完全走出衰退還有待時日。很顯然,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將是未來一段時期全球增長的主要動力。其中印度、巴西、中國和印尼等國家將扮演重要的角色。
說到中國,帕特爾教授的興奮溢于言表。在他看來,中國有著龐大的年輕人口,日益提高的教育水平和穩步推進的城市化。這些都將決定中國經濟的持續繁榮值得期待。
但是,他也對中國的發展模式表示了自己的擔憂。目前,中國已經是和美國并肩的溫室氣體排放大國。然而中國的人均石油消耗只有美國的8%左右,意味著未來的驚人增長空間。中國發展的可持續性將是一個重要的挑戰。此外,日益顯現的房地產泡沫不但導致對消費的抑制,也令銀行系統面臨壞賬風險。
很顯然,中國不能走美國的工業化老路,更不能重蹈次貸危機的覆轍。放棄對國際市場的高度依賴、走上綠色(Go Green)增長的道路才是上策。
帕特爾教授強調次貸危機不但使美國經濟遭受重創,中國也深受影響,大家都應該從中吸取足夠的教訓。公司的決策者應當更加注重制度的完善,從而規避道德風險,真正讓創新成為下一輪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創新不僅僅意味著創造出對手難以復制的獨特價值,更在于為社會創造出就業機會。而新的就業機會對經濟走出衰退彌足珍貴,因為就業形式的好轉會改變人們的預期。經濟細胞才會活躍起來。
美國在過去百年中經歷過多次的經濟衰退。也正是這些衰退促使企業著力創新,以求生存。從汽車、手機到互聯網,無一不是危機與創新的產物。如今大行其道的Google化生活方式和Face book 的聲名鵲起都是創造力與想象力的產物。
而此類創新并非美國獨有。在制造業,LG、三星和現代確立了自己的競爭優勢。Infosys等印度企業占據軟件外包的制高點。中國不僅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在制造業異軍突起,在互聯網和信息產業也有令人側目的創新之舉。華為和百度就是打破西方產業話語權的好例子。
在驚嘆于上述創新的同時,人們不禁要追問創新何以產生?誰在推動創新?答案并不復雜:是那些不愿墨守陳規的領袖。他們總是打破常規、為員工創造釋放想象力的空間,同時容忍失敗。
帕特爾教授堅信美國依舊是創新的熱土,基于創新而發展的美國經濟的復蘇需要的只是時間。美國經濟的競爭力不僅在于其龐大的規模,而在它的彈性。而這種面對危機時候總能適時表現出的彈性源于它的創新能力。
當然,這樣的創新正在向亞洲地區擴展。韓國、新加坡和印度在特定領域的巨大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而中國也在越來越多的展現其創新能力,比亞迪就是一個值得尊敬的競爭者。
在談到中國推動創新所面臨的障礙時,帕特爾教授坦言教育是日益明顯的瓶頸。"30年的高速增長后,中國的財富像潮水一樣涌現。稀缺資源顯然不再是資本,而是有著創新思維的人才。"
他認為管理教育,尤其是MBA教育對于美國人而言是純粹的職業培訓。而對于中國學生還有打破思維"天花板"的作用。中國的傳統教育注重知識的傳授,強調尊重權威。而MBA教育鼓勵的則是培育領導力和創新能力。在這方面,中國學生的收益應該會更大。
演講結束后,帕特爾教授還就MBA教育、創業以及跨文化管理與聽眾進行了熱烈的互動。回答了諸多讓他認為很有"挑戰性"的"好問題".他還鼓勵年輕人:"只有不斷的提出這樣讓教授感到難于回答的問題,MBA才能在商學院生存。畢業后管理的企業也才能成為創新的領頭羊。"
【中國需要培養創新思維的人才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人才培養計劃07-28
人才培養計劃(精品)09-11
(實用)人才培養計劃07-31
人才培養計劃【實用】09-05
【精】人才培養計劃08-11
人才培養計劃(精)09-01
[薦]人才培養計劃08-02
人才培養計劃(必備)09-09
【通用】人才培養計劃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