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習《如何做研究型教師》的心得體會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這片沃土上默默無聞地工作著。然而,我最近學習了《如何做研究型教師》這本書后感受很大,受益匪淺,成為我教學生涯中的一個新的起點.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總覺得做研究是理論家的事情,在思想上沒有足夠的認識。在為期一學期的學習中,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受益匪淺,使我更加了解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和意義,什么是研究型教師,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師,還有如何寫教育博客,等等。我逐漸認識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教師要成為一名研究者,成為一名研究型教師,只有研究型教師才能勝任教育的改革和創新。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帶來了教育理念、內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變化,給教師的創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時間。怎樣開發校本課程,如何指導學生探究性學習,在大班額情況下如何照顧學生的差異,怎樣提高小組討論的有效性,怎樣教好綜合課程,在新課改中教師角色有哪些變化等等,這些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需要教師去探索、去研究。在新一輪課改中,強調了對教師進行培訓及教師的反思性實踐。但如果教師在培訓中只是聽聽講座或參與一些教育教學活動,而沒有將培訓和自己的教育實踐相結合,特別是不能針對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用在培訓中學到的理論做指導進行深入研究,將教、訓、研結合起來,這種培訓對教師也是作用不大的。新課改帶來的大量的鮮活問題,給教師從事教育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機遇。我們常看到一些教師或學校也很重視教育研究,但他們不重視在自己的教育教學改革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而只是盲目去攀比大課題,追求課題的級別和檔次,將研究和學校教育變成兩張皮。誠然,參加一些大課題的研究對一些學校也是需要的,特別是在一些合作的大課題中,有專家指導,有來自全國的仁人志士交流,也會受益匪淺。但對于學校特別是對教師個人不能忽視聯系自己實踐的研究。為了有效地發現問題,可以請其他教師幫助審視自己的教育過程,相互切磋并提出問題。當然,教育實踐中的問題有大有小,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恰當選擇,在選題上總的要求是宜小不宜大,宜實不宜虛,宜活不宜死。就是說應盡量選擇小課題,以小見大,做深做透,而不要大題小做,浮光掠影,要選擇實實在在的具體問題,不選擇抽象空泛的問題,要隨著改革的發展靈活選題,也可以根據實際研究需要對原題做適當調整,而不要固步自封,一成不變。
【學習《如何做研究型教師》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如何做學習計劃12-07
如何做好家庭與學習之間的平衡心得體會11-26
學習《做研究型教師》讀書心得12-09
學習《做研究型教師》的讀書心得12-01
如何做一名好教師心得體會12-05
如何做考研復習筆記的學習技能12-09
教師學習的心得體會10-17
學習教師心得體會09-19
如何做教師自我介紹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