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高粱》讀后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紅高粱》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紅高粱》讀后感1
暑假,舅公向我推薦了這本《紅高粱家族》,我一拿到手就有目不轉睛地看起來。看著看著,我馬上就入迷了,這就像看電視劇似的,有的時候讓人大笑,有的時候催人淚下。
《紅高粱家族》是著名作家莫言的長篇作品,小說通過“我”的敘述,描寫了抗日戰爭期間,“我”的祖先在高密東北鄉轟轟烈烈、英勇悲壯的人生故事。
“我”奶奶戴鳳蓮,別看她是個柔弱的女子,當初倔強又有主見的她為了婚姻和爹斷絕關系;她還是抗日英雄,不僅僅要自己的丈夫和兒子奔赴抗戰前線,而且最終獻身于抗日戰爭中。當奶奶為潛伏在河堤壩的游擊隊員們送大餅時,不幸遭遇敵人的襲擊,光榮犧牲在高梁地里。
我爺爺余占鰲是一個非常爺們又非常粗曠的男子漢,他在開篇一出場就表現出了土匪頭子兼抗日英雄的雙重身份。余占鰲不愿意受制于任何一方勢力,對于各種政治勢力及地方勢力的拉攏,他一概拒絕,獨立人格非常強。在國共紛爭的大背景下,看到日本人瘋狂屠殺百姓,余占鰲奮起反抗。他自發地組建了一支抗日隊伍并去膠平公路伏擊日本的汽車隊。他帶領著一支七零八落的小隊伍,卻實實在在地伏擊了日本。余占鰲從一個地道的.土匪成為抗日英雄。余占鰲領導的農民隊伍,沒有經過先進革命思想的洗禮,也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他們抗日,是因為看到了日軍對中國人民的瘋狂屠殺,看到了羅漢大爺的慘死等生發出一種復仇心理,也是為了生存自由的一種強烈的生命意識。
我發現書中的每個英雄人物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堅持不懈,屢敗屢戰。這可不是英雄特有的品質,戰爭才需的精神,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
就說我學輪滑吧,媽媽給我報了一個輪滑班,我擁有了一雙輪滑鞋,迫不及待地就把它穿上了,教練又給我“全副武裝”:戴上護肘、護手、護膝和頭盔。我扶著欄桿“一瘸一拐”地走到空闊的大廣場。剛抬起左腳,沒想到,身子一晃,摔倒在用水磨石鋪成的地上,只聽見“砰”的一聲——我摔個“狗啃泥”,“好疼呀!”我一邊說著,一邊用手輕輕地揉著疼痛的地方。當時,我真像一個不會走路的小孩,坐在地上等人攙扶。這時,教練走過來對我說:“沒關系,慢慢練。”他先教我“站”,我兩腳成“八”字形,兩腿稍稍蹲下,兩手前伸,保持平衡。他看我能站穩了,就教我“走”。教練說:“走的時候,保持站的姿勢不變,然后,一只腳放到另一只腳前面,再把另一只腳放到這只腳前面……”順帶給我示范了一遍。聽了教練的話,我更加努力地練了起來。
沒走幾步“哎喲!”我又摔了一跤。這次,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就不起來了,媽媽來拉我,我懊惱地說:“學輪滑總摔,反正學不會,還不如不學呢!”媽媽語重心長地說:“孩子,萬事開頭難,人家不是滑地好好的嗎?如果所有人都像你這樣。那會怎么樣呢?不要灰心啊!”我在練習的過程中,也不知摔了多少回,但我并不灰心,漸漸地我滑得越來越好,連教練都夸我了。我心里美滋滋的,一不小心,我又險些摔倒。我站穩后笑了起來,媽媽也在欣慰地笑了。
現在我已經學會了。一回想起第一次摔倒的情景,就忍不住暗暗笑出聲來,我想:“功夫不負有心人啊!勝利果然屬于最堅忍的人。”
是啊,如果大家不知道堅強勇敢地面對生活,那么便會一事無成,無法生存下去。難道吃飯噎著了,就再也不吃了嗎?我要向抗戰英雄們學習,勝利永遠屬于最堅忍的人!
《紅高粱》讀后感2
最近,我在看莫言的《紅高粱》。
紅高粱作為《紅高粱家族》的第一部分,整體以膠平公路的伏擊戰為主線,其間以意識流的結構穿插著回憶,使人不斷聯想在這片高粱地里發生的故事。敘述主體在“我”“父親”“爺爺”“奶奶”之間自由轉換。看似凌亂的劇情發展夠成了意識流敘述風格的特色。
作者著重歌頌一群有著傳奇色彩的人群。“他們殺人越貨,精忠報國,他們演出過一幕幕英勇悲壯的舞劇。”他們之中,有余占鰲,有劉羅漢,也有戴鳳蓮。
戴鳳蓮在彌留之際,有一段對生命的留戀和熱愛的話:“天賜我得人,天賜我兒子,天賜我財富,天賜我三十年紅高粱般充實的生活。天,你既然給了我,就不要再收回,你寬恕了我吧!”“天,什么叫貞節?什么叫正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惡?你一直沒有告訴過我,我只有按著我自己的想法去辦,我愛幸福,我愛力量,我愛美,我的身體是我的,我為自己做主。”“我什么都不怕。但我不想死,我要活。”我要多看幾眼這個美麗的世界。
莫言的《紅高粱》一書,不僅以抗戰為歷史背景,而且語言極富感染力,人物性格鮮明,讀罷《紅高粱》,腦子里便是那高粱的海洋和那一個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著名導演張藝謀也曾將《紅高粱》搬上熒幕。
小說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那就是“我奶奶”。在莫言的感覺世界中,“我奶奶”首先是一個充溢著生命活力與性的誘惑的風流女子。她十六歲出嫁,憧憬著能顛倒在一個強壯男人的懷抱里,殊不知,貪財的父親把她嫁給了一個麻瘋病人,只因為單家是個百里首富,只因為單許給他一頭騾子。 “我奶奶”這一形象,完全不是傳統美學的善男信女形象,而是一個有著女性身軀,充滿生命活力,洋溢著風流情性,以義氣為熱血的形象,忠義相助為處世原則,以敢做敢為為英雄豪氣。“我奶奶”這一形象,充分體現了這一俗文化的特征。
在《紅高粱》中有一個鮮明的意象就是紅高粱,它代表著莫言所向往的洋溢著生命力度的充滿狂歡色彩的酒神精神,是生命強力的象征。作品中多次寫到高密東北鄉人的生命強力。這部作品以紅高粱為名,而且第一章也以紅高粱命名,開篇就營造了一個紅高粱世界,到處彌漫著紅高梁的氣息,他們都是活生生的靈物。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喜食高粱的鄉親們也都具有了高粱般鮮明的性格:挺拔、堅韌、堅固、團結、偉岸、生氣蓬勃、狂放不羈、英勇無畏。高密東北鄉無疑是地球上最美麗最丑陋、最超脫最世俗、最圣潔最齷齪的地方。 《紅高粱》表現出對民間價值的認同和坦蕩無比、恣意豪邁、天馬行空的`敘述氣魄,與此交織在一起的是他(她)們健壯的體能、強壯的氣魄,敢愛敢恨,重生輕死的民間情懷。莫言這種恣意妄為的敘述表明:他通過“血緣”為紐帶所確立的民間立場,使他在認同民間的同時也認同了他的“根”,他的情感與精神的歸宿,他經常對現代文明都市的丑陋與卑鄙、齷齪表示憤慨的原因也就在這里。由此莫言在《紅高粱》的題尾中寫道:“謹以此書召喚那些游蕩在我的故鄉無邊無際的通紅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們的不孝子孫,我愿扒出我被醬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個碗里,擺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饗!尚饗!”
通紅的高粱地里,灑遍了爺爺奶奶們、我父親的、劉羅漢、劉副官、方六,“劉吹手”們的鮮血,也留下了他們輝煌的戰果——鬼子們的鮮血。這些血性的生命,向世人展示了普通平凡的中國人光明磊落、直率坦城,不避生死、敢愛敢恨的人格力量,展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威然屹立的民族精神。
《紅高粱》讀后感3
最近,我讀了一本莫言寫的小說,這本書就是《紅高粱》,一看到這本書,我就有一種愛不釋手的感覺。
《紅高粱》主要講的是“我”的爺爺奶奶號召村民組成一支抗擊日本軍隊的小隊。他們在紅高粱地里伏擊,使鬼子無處藏身,埋葬在這里,但有時也會失敗,也會傷害很多人。如果有“我們”的人被活捉,寧死也不屈。這時,悲劇的一幕出現了:活剝人皮!“他們”毫不猶豫地撕掉了中國人的皮膚,肚子里的腸子出來了,腦子里的各種東西都散落在地上......但雖然這些堅強的人不可避免地會死去,但他們仍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責罵日本人,或者喊著愛國主義的口號。他們的眼睛是堅定的,血流出的.紅色是堅強的,血流出的紅色是頑強的。“我”奶奶最后一次和日本人打仗,被“他們”和一群狗漢奸用槍打死。奶奶在紅高粱地里流了最后一滴血。鮮血流出的紅色是光榮的,是為國家獻出的紅色。這些紅色和高粱融為一體,分不清哪是血,哪是紅高粱...
讀完這本書,我感觸頗深,心里很恨日本人,也很同情我們中國人。日本人是無情的,殘忍的,兇猛的,中國人是深情的,無辜的,團結的;日本人的心是奸詐的,中國人的心是善良的。我們既要維護世界和平,又不能被欺負!通過我們所有中國人的努力,我們的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站在世界之巔,邪惡的日本將得到報應!我們所有的青少年一定要不斷學習,讓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讓我們為國家感到驕傲!讓國家以我們為榮!
《紅高粱》讀后感4
《紅高粱》是一個具有神話意味的傳說。整個小說在一種神秘的色彩中歌頌了人性與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贊美生命是該書的主題。“是要通過人物個性的塑造來贊美生命,贊美生命的那種噴涌不盡的勃勃生機,贊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紅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現實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種對民族文化的尋根。相反,在這個聯系三代的以過去時回敘出來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個未來意義的人格,是一種人格理想,超越了具體的社會表層,具有人的本性與本質的深度,《紅高粱》自始至終所呼喚的主題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張揚活得不扭曲、無拘無束、坦坦蕩蕩的生命觀。因此。擺在讀者面前的作品不是一個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對一個世界的生命的理想。這種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陽崇拜“的神話中。《紅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農民的書籍,它的視角已從傳統的對土地的禮贊轉向了對生命的禮贊。故事的超常特點決定了敘事的.非現實性,故事的地點也被淡化。在《紅高粱》中甚至淡化了社會最基本的結構--村落。《紅高粱》的所有敘事元素與視聽元素都在為這種自然生命的熱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風格服務。
在莫言的心里,爺爺(父輩)充滿了讓人著迷的男性的力與美。爺爺是一個橋夫,但卻膽敢為了奶奶,為了一段”情“去殺人;他本是個農民,卻為反抗日寇而成為”余司令“。奶奶本是一女子,卻也感愛感恨,深明大義,具有男子漢的氣魄。就連當時年僅十多歲的父親,也是一個敢拿起勃郎寧就射的小英雄。這就是神秘的高粱地生活過的人們,他們代表著一種健康的精神--而那片”高密輝煌“”凄涼可人“”愛情激蕩“的紅高粱,就是莫言要尋找的故鄉,要尋找的精神家園吧。
莫名其妙的有很多感觸,卻不知道來自哪里,因為觸目驚心的赤裸的戰爭描寫,還是離我遙遠卻感覺似曾相識的高密鄉的味道。或者,這些我根本沒有懂得,或許我什么也沒有從這本書得來,但是,內心總有那么一點抽搐。我會想象著靜靜的躺在高粱地里,嗅著黑土地的芬芳,聽著烈風拂過高粱頭顱的瑟瑟之聲,還有滲透在空氣里甘冽的高粱酒的醇香。抹去眼里的那份聰明伶俐,摘下頭上的家兔耳朵,純粹的沉浸在這片高粱地里,浸泡在濃濃的高粱酒香里。
《紅高粱》讀后感5
第一次讀莫言的小說,這本書穿插敘事,將一個不拘泥于所謂的道德標準,不認自己貪婪的父母,不愿見到自己那個患麻風病的“丈夫”,勇敢追尋自己所愛的,甚至帶些匪氣的戴鳳蓮描繪得惟妙惟肖,特點鮮明。此外,莫言對環境的描寫也非常厲害,完整展現了高粱地的.樣子,非常值得一看。
書中的幾個人,也都是各有特點,印象最深的就是羅漢大爺,一個似乎一直迷迷糊糊的人,東家被殺了,報案后還是給給女主人繼續工作,雖然有著很多疑點,但還是沒去深究,完全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但在日軍強征騾子修路之后還是展現了一點血性。
當然,這部書還是留了很多的空白,特別想知道之后發生的事情,但也許這并不是最重要的吧。
《紅高粱》讀后感6
紅高粱是一種具有神話意義的傳說。整個小說在一個神秘的色彩贊美人性和豐富的活力。因此,生命的稱贊是本書的主題。是通過塑造人物的形狀來贊美生命,贊美生命的無限活力,贊美生命的自由,拉伸。
首先,紅高粱本身有一個完整的故事線,但大部分這種敘事線由文字感覺到完成。作者關注一群傳奇人物。他們殺了貨,靖中服務國家,他們表演了一場英雄悲劇舞劇的場面。其中,有超過ao,有劉羅漢,有戴豐蓮。
其次,當我們面對紅色高粱時,會感覺到紅色高粱是如此輝煌的紅色浸泡。紅色是太陽,血液和高粱的顏色。莫艷用他獨特而強大的語言,獨特的風格安排,在高粱的生動深刻的表現中,血淚與淚水的時代,強烈刺激了一代的'情感麻木,什么是對傷害和痛苦的解釋,是真實的和歷史的,什么是生活,如何投身自己的生活,沒有思想和痛苦一起適合打架,如何創建圖例。
第三,紅高粱的空間環境和造型描述,正在試圖找到一種簡單和空間的神秘而廣闊的顏色。所有瑣碎的對比協調和過渡都放在一邊,導致生活空間的神圣和神秘的生活。紅高粱主要是兩種空間環境:高粱和葡萄酒車間,葡萄酒車間反映了古老的生活意識,如風雨侵蝕,像城堡般十八坡的圓形門。和那塊自毀的高粱,然后揭示了神圣的生命。當紅高粱描述高粱時,它作為一個巨大的自然生命的象征群,伸展,盛大,強大,溫暖和慷ous。紅高粱三次高粱的呈現表現出了一種人類和自然生活的整體。當我的祖母淚水,躺在我的祖父上踩在壇上,紅高粱出現了一個四疊的舞蹈高潮。在這里,高粱是生命的誕生的見證。而在日本人強迫人們踩高粱,也覺得生命的破壞是震驚的。
不記得在哪里看到一個詞,可能意味著:好的文學作品必須反映現實。過去的歷史是血腥的無數眼睛的歷史見證了,像記憶中的標記一樣。不能拋光,但不允許篡改。尊重真理是人的最小良心。
《紅高粱》讀后感7
今天回到家,一口氣讀完了莫言的《紅高粱》。內心各種情緒激烈地交織在一起,久久不能平復。
一直感覺自己是一個很具有包容性的人,很少有特別討厭的事物,不太愛對事物作出評價,總覺得萬物表現的狀態總有其內在規律,不能說絕對的好,也不能說絕對的壞。正如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特別是在欣賞完他人的作品之后我不太敢輕易發表自己的看法,總覺得自己水平不夠。很多時候,在向他人道出的時候,也僅僅變成了很俗的一句:很好,你自己去體會吧。
讀完《紅高粱》也是,怕自己拙劣的見解和淺薄的文字會有損這篇中篇小說,但心中燃燒著一團火焰,不吐不快。
不說小說的結構安排之精巧、莫言的文字功底以及敘事功力之深厚等這些語文考試答題時的條條框框,只談感受。
《紅高粱》給我一種很不一樣的感覺。我是一個淚點以及笑點都極低的人,經常看一部影片或一本書看得淚如雨下。雖然在讀《紅高粱》的過程中也無數次鼻子發酸,但總是有一口氣堵在心里,一種無法名狀的.憤怒、委屈、痛苦交織在一起的麻團堵在心口,讓我無法釋放自己的情緒。眼眶通紅卻流不出眼淚的感覺。
讀《紅高粱》的過程中,有三次因為太難過而讀不下去,起身平復情緒。
第一次是奶奶家的長工羅漢大爺被剝皮的情景。羅漢大爺是條漢子,直到被剝成肉核依舊沒有屈服,日本人毫無人性,殘暴得喪盡天良。
第二次是伏擊汽車隊時,“我”的奶奶死在日本人的槍林彈雨之下的情景。
第三次是事情過去很多年后,“我”的爺爺重新回到奶奶死去的那片高粱地上的情景。
在那個年代,生命顯得尤為卑微而珍貴。隨便一顆子彈便要去一個生命,而那些犧牲在槍口刺刀底下的生命都閃著錚錚鐵骨。
高密東北鄉已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地名,紅高粱也不再是一種普通的農作物。抗戰期間,山東高密甚至整個中國時時都在上演著這種悲壯的犧牲,獻血也侵透了這片神州大地。
很佩服小說里的奶奶,大膽而果斷,充滿正義感。
回過頭來想想,真應該慶幸自己生在了祖國和平而強盛的年代。
記不清在哪里看到一句話,大概意思是:好的文學作品一定是反映現實的。過去的歷史是血淋淋的歷史,是無數雙眼睛見證的,像記憶中的烙印一樣。無法磨平,更不允許篡改。尊重事實是人最起碼的良知。
不知為何,突然間想到了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
《紅高粱》讀后感8
一個真作家聞名中外,一部好作品津津樂道,一個諾貝爾獎震驚于世,一部《紅高粱》風靡全球,一個莫言彰顯文學實力,一個葛浩文凸顯英語水平,一個東北表露中國精神,一片高粱盡顯高密風情,一個男土匪繪寫英雄傳奇,一個女巾幗盡顯抗戰神話。
莫言將《紅高粱》推向了世界,《紅高粱》讓莫言獲得了諾貝爾獎,這一無限榮耀,這一偉大獎項,這一偉大成就,讓莫言的實力得到了肯定,讓中國的風情得到了傳播,讓中國的文化得到了認定,讓中國的實力得以彰顯。看了這部小說之后,乃至看了這部電視劇之后,九二的倩影就在我眼前重塑著,在腦海里徘徊著,在我夢里浮現著,在我心中扎根著,在我靈魂里激蕩著。
九兒像鋼鐵一樣堅硬,像流水一樣澎湃,像烈酒一樣香醇。面對命運的不公平,面對生活的不如意,她從來沒有退縮過,沒有服輸過,沒有認命過,沒有倒下過。
九兒的父親心術不正,行徑荒唐,愛財如命,視女為土,他為了微薄的錢財,狠心拆散了九兒與俊杰,然后喪盡天良的把九兒嫁給了一個患有病的人,把九兒托付給了一個即將暴病而死的人。面對父愛的荒唐行徑,面對父親的薄情寡義,面對父親的棒打鴛鴦,面對父親的以死相逼,九兒無可奈何的放棄了自己的自由,放掉了自己的真愛,斬斷了自己的情緣,隔斷了自己的情緣,放棄了自己的真愛,犧牲了自己的幸福。
可是即使這樣,九兒還是那個九兒,她還是那樣的剛烈,那樣的堅毅,那樣的勇敢,那樣的率性,那樣的善良,那樣的`真摯,那樣的有主見,那樣的無往不堅,那樣的不認命,那樣的有先見。
九兒是個敢愛敢恨,敢作敢當,敢爭敢斗,敢說敢做的奇女子。對于自己要嫁給一個病人這件事,她不甘過,她怨恨過,她憎恨過,她反抗過,她掙扎過,可是最終她還是輸給了命運,敗給了現實。可是那又怎么樣呢,九兒是輸了,可是她的志氣沒有輸光,她的剛烈沒有敗光,所以她在出嫁時,隨著帶來一把剪刀,決定來個魚死網破,以此來保護自己的真心,保護自己的貞潔。
對于余占鰲這個土匪,這個真漢子,這個真英雄,九兒愛的干脆,跟的干脆,走得干脆,拒絕的干脆,保護的干脆,守護的也干脆。事實上,在那個封建的時代在那個落后的年代,在那個思想禁錮的年代,在那個看重女子貞潔的年代,在那個繳費滅匪的年代,九兒與余占鰲的愛是不和世俗的,是不被容忍的,是不被看好的,是不被祝福的。可是即便這樣,那又如何呢?無論是余占鰲這個土匪式的英雄,還是九兒這個敢于打破世俗的奇女子,他們都無法逃脫愛情的枷鎖,他們也都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所以,他們兩人還是動心了,還是動情了,還是決定在一起了;所以,他們兩人愛的轟轟烈烈,愛的天崩地裂,愛的人盡皆知,愛的生兒育女,愛的生死相隨,
九兒是一個不怕犧牲,無懼犧牲的抗戰英雄。當日本人毀了自己的家園時,傷了自己的親人時,九兒開始爆發了,開始失控了。在最后的戰斗中,九兒獨身一人把日本人引到了高粱地里,在那里,即使她中弾了,她還是高聲歌唱著每一片土地,即使她的身軀要倒下了,她還是堅持點燃了那一壇壇高粱酒,即使她就要閉眼了,她還是是要立志與敵人同歸于盡。為了保護同胞,為了保護愛人,為了守護孩子,九兒就這樣毅然決然的犧牲了自己,試問,這樣一個剛烈剛強的女子,怎么不叫人欽佩呢?
九兒是會釀酒的,她的高粱酒美味醇香,征服了人們的味蕾,也征服了人們的真心。可是你們知道嗎,九兒本身就是一壇酒,一壇讓你深深迷戀,深深回味的高粱酒。看著那一片片火紅的高粱,我想那大概就是九兒幻化成的吧,即使她已經不在了,可她還是如同這十八里紅一般,那樣剛烈堅強,那樣彌久醇香。
《紅高粱》讀后感9
讀罷莫言的《紅高粱》,腦子里便是那高亮的海洋,在八月的深秋里,一片血紅,無邊無際。
《紅高粱》是最能反映莫言風格的一片奇作。小說以一塊塊的感覺畫面組合而成,形成一個以獨特感覺為基礎的“紅高粱”世界。從題材看,小說取材于家鄉的抗日生活。在小說里,作者以家鄉的紅高粱作為背景,以活生生的感覺記憶為筆鋒,游犁般地描寫著家鄉的抗日生活畫面。無邊無際的高粱地形成的血海,血海中,有著生命的野合,有土匪的出沒,有英勇的伏擊。與以往的“抗日文學”不同,《紅高粱》摒棄了種種思想框框的制約,抹去了單純樂觀的色調,把家鄉的抗日生活重新放置在民族的自然發展和充滿血腥的歷史過程中去。《紅高粱》中充滿對于人的個性和生命強烈的贊美。
這種現實人生與過往歷史的交流,是過往民間直接中所蘊涵的精神轉化為當代人重要的組成部分并對其人格的生成產生重要影響,從而在作品中創造了一個個感性豐盈、生命鮮活的藝術形象。崇高生命的強力、贊美個性生命的偉大是莫言《紅高粱》的主題,這個生命主題會使我們想到西方近代以來的生命哲學,特別是尼采那種高蹈的生命意志。在這里,莫言引出了一個關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題。這一主題首先可以通過其描寫的野生的“紅高粱”這一富于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確立。這些野生的、蓬勃的“紅高粱”,即使農民賴以生存的物質糧食,有時他們生存活動的現實空間。他們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紅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
命力,成為北方中國農民的生命力的象征。《紅高粱》顯然超越了其題材所固有的一般意識形態和文化歷史觀念的含義,而是展現了中國人的生存活動與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并包含了更為深刻的`關于生命力的寓意。與此主題相關,莫言筆下的主要人物往往不是那種有正統文明觀念所認定的所謂的“歷史主題”,而是那些被主流歷史排斥在外的人群。在《紅高粱》中,參與那場應用的戰斗的主角是一幫由土匪、流浪漢、轎夫、殘疾人之流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然而,正是在這些粗魯、愚頑的鄉下身上,莫言發現了強大的生命力。站在正統的文化立場上看,這些人是歷史的“邊緣性人物”。他們的生存方式和行為,大大僭越了文明的成規。他們隨意野合、殺人越貨、行為放蕩、無所顧忌,是未被文明所馴化的野蠻族群。在他們身上,體現了生命力的破壞性因素。莫言賦予這種破壞性和生命強力以精神性,升華為一種“酒精精神”,透漏了民族文化中所隱含的強悍有力的生命意志。小說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引人矚目的女性形象,那就是“我奶奶”。在莫言的感覺世界中,“我奶奶”首先是一個充溢這生命力的女子。
《紅高粱》中這些血性的生命,向世人展示了普通平凡的中國人光明磊落、直率坦誠,不避生死、敢愛敢恨的人格力量,展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巍然屹立的民族精神。
《紅高粱》讀后感10
最近因一部同名熱播劇《紅高粱》,而使我掀起閱讀《紅高粱》的熱情。
《紅高粱》是一部以抗戰時期為背景,并非像以前的抗戰題材的小說,這本書中塑造的一些抗日英雄卻是正義與邪惡共存的`復雜體,他們是一群獨特且有著鮮活的生命的個體。《紅高粱家族》里的人,真實到不像人,只是一群沒有進化完全的半人半獸的存在。在高粱地做愛,在高粱地抗戰,在高粱地死去,在高粱地埋葬。他們活著,不標榜道德;他們沖鋒殺敵,不吶喊口號。
全書的高潮“余司令伏擊鬼子,‘我奶奶’犧牲”反而被安排在最前面,后面抽絲剝繭般地展開余占鰲和“我奶奶”的愛恨情仇,講述“我奶奶”生前身后的各種故事。字里行間都彌漫著紅高粱的氣息,那應該是東北鄉才有的氣息。粗狂、野性又火辣辣的充斥著熱情。
莫言寫這本書時才31歲,而文中那股子英雄豪杰加流氓的氣魄,卻正是借助了那股子初生牛犢之蠻勁兒才噴發出來。敘述者“我”,總好像按捺不住內心的沖動,在故事講到激動之處,要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出來。正是這種沖動,賦予了《紅高粱家族》獨有的魅力。
讀《紅高粱》讀出了民族氣節,讀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悲壯。也許在這欲加浮躁的年代,更需要一些沉重的東西去讓我們追憶,讓我們在揚帆起航時不致被大海掀翻沉落。
《紅高粱》讀后感11
我沒看過電影《紅高粱》,當然這之前也沒看過原著。直到這次讀書苑提到,于是上網找來閱讀。感覺莫言一方面傾注了大量的感情,一方面熟練地賣弄著小說的技巧,倒敘插敘,讓整個時間線索混亂,讓我有些摸不著頭腦,也給了我不少的考驗。
《紅高粱》是一部以抗戰時期為背景,并非像以前的抗戰題材的小說,塑造的是完美的愛國抗日英雄,書中塑造的一些抗日英雄卻是正義與邪惡共存的復雜體,他們是一群獨特的,有著鮮活的生命與人性,那應該就是紅高粱特有的吧!
全書的高潮“余司令伏擊鬼子,‘我奶奶’犧牲”被安排在最前面,后面抽絲剝繭般地展開余占鰲和“我奶奶”的愛恨情仇,講述“我奶奶”生前身后的各種故事。
整體以膠平公路的伏擊戰為主線,其間穿插著回憶,使人不斷聯想在這片高粱地里發生的故事。字里行間都彌漫著紅高粱的氣息,那應該是東北鄉才有的氣息。粗狂、野性又火辣辣的充斥著熱情。
讓我很難懂得,對這樣的高粱地是什么樣的感覺,一開始的死尸、血腥、惡臭、污泥、吞噬尸體的`野狼和蠕動于其間的蟲子,混雜在高粱地里,混雜在黑土地里,就有種說不出的厭惡。以至于在讀到劉羅漢被撥皮的那段,除了心里的一種被割傷的悲痛之外,更多的是一股翻江倒海般的惡心,于是不敢往下想。
小說中個性的女性人物很多,但是在那高密的紅高粱地里,“我奶奶”像一團烈火熊熊燃燒,釋放她生命的色彩。甚至她的死也與眾不同是為余占鰲的隊伍送飯時被敵人打死。痛痛快快地生,轟轟烈烈地死,使“奶奶”成為小說中的一大亮點。
莫名其妙冒出的想法有很多,卻不知道哪里來的,大概是對戰爭觸目驚心的描寫,或者我根本沒有讀懂。但是,內心總有那么一點抽搐。但書中那些英雄豪杰加流氓的氣魄,卻正是借助了那股子初生牛犢之蠻勁,讓我深深地記住它是一個發生在東北高粱地里的抗日故事。
《紅高粱》讀后感12
《紅高粱》既是“尋根文學”的終結,也是“新時期”“新歷史小說”家族小說的起源。其中透出的強烈的生命意識和人物的歷史邊緣性都給新時期小說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通紅的高粱地里,灑遍了爺爺奶奶們、父親的.、劉羅漢、劉副官、方六,“劉吹手”們的鮮血,也留下了他們輝煌的戰果——鬼子們的鮮血。這些血性的生命,向世人展示了普通平凡的中國人光明磊落、直率坦城,不避生死、敢愛敢恨的人格力量,展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威然屹立的民族精神。
由此,通過人物個性的塑造來贊美生命,贊美生命的那種噴涌不盡的勃勃生機,贊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以家鄉的紅高粱作為背景,以活生生的感覺記憶為筆鋒,游犁般地描寫著家鄉的抗日生活畫面。無邊無際的高梁地紅成汪洋的血海,血海中,有著生命的野合,有著活剮的血腥,有土匪的出沒,有英勇的伏擊。在高密東北鄉那一片粗獷、野蠻的鄉土大地上發現爺爺、奶奶們那種強悍的個性生命力,自由自在、無所畏懼、樸素坦蕩的生活方式,從而痛感如今現代都市中人性的齷齪和生命力的萎縮。
通過現實人生與過往歷史的交流,使過往民間世界中所蘊含的精神轉化為當代人重要的組成部分并對其人格的生成產生重要影響,從而在作品中創造了一個個感性豐盈、生命鮮活的藝術形象。
《紅高粱》讀后感13
讀罷莫言的《紅高粱》,腦子里便是那高粱的海洋,在八月的深秋里,一片血紅,無邊無際。
紅高粱的生命力在于那一抹躍動的紅色。是的,紅色是富有生命力的顏色。著名導演張藝謀在他多部作品中都曾極力渲染這種惹人的顏色,也許這一切都源自他的成名作《紅高粱》。
小說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那就是我的“奶奶”。在莫言筆下,“奶奶”首先是一個充溢著生命活力與誘惑的風流女子。她十六歲出嫁,憧憬著能顛倒在一個強壯男人的懷抱里,殊不知,貪財的父親把她嫁給了一個麻瘋病人,只因為單家是百里首富,只因為單許給他一頭騾子。“奶奶”絕望了,置諸死地而后生,她不顧一切,順從地理解了高梁地里與余占鰲的一切。小說運用大膽的筆觸,描述了這激情亢奮的場面。一個是攔路劫匪,身強力壯,之后成為土匪司令的余占鰲,一個是被禮法世界推向火坑,而又絕處逢生、欲望之火奔騰不已的妙齡女子,在那個一切舊的'事物雖然高懸人們的頭頂卻已經搖搖欲墜的時代,他們的精神和肉體彼此契合,傳統的封建倫理和道德在他們面前蕩然無存,生命之火一浪高一浪地燃燒。“我奶奶”那紅高粱一般通紅的性格也由此成形。“奶奶”這一形象,完全背離中國儒家所提倡的三從四德,而是一個自由,灑脫,熱情,豪邁的象征符號。有人認為,這一形象具有某種西方的審美特征,其實,這一形象的文化底蘊依然淵源于我國傳統社會的底層,尤其在我國北方廣大農村,至今依稀可見一種具有原始意味,與傳統禮教相對峙的俗文化方式,在這一文化方式中,人們以求生為第一愿望,視情愛為人之
本性。或許這源自他們敢作敢為,敢愛敢恨,恩怨分明的性格特征。“奶奶”這一形象,充分體現了這一俗文化的些許特征。
小說中一幅幅獨特的視覺畫面沖擊著每一位讀者的心靈壁壘。無邊無際恍如血海的紅高粱,劉羅漢大爺被日本人活剝后仍然痛罵不休的令人顫栗的場面以及奶奶臨死前對天理的種種發問與驕傲的自我伸張,無一不是充滿激情的感觀描述。莫言的感觀與眾不同,他把傳統倫理的教條拋諸腦后,完全融入到中國北方那片荒涼原始的土地,用生命最原始的張力和活力構成一幅幅特殊的畫卷來詮釋我國民俗文化的特征。為恰當地表現這一心態,莫言的小說總是習慣以“童年視角”鋪展開來。《紅高粱》就是以十四歲的豆官的記憶作為線索,另加上“我”的補充組合而成的。因此,這部小說也就在文學的殿堂中熠熠生輝,并且在鄉土文學領域中開拓出了傳統筆法之外的另一片廣闊天空。
《紅高粱》的作者毫不吝惜自己對中國民間價值的認同,強健的體魄,豪邁的性情,輕生重義的品質都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相比之下他經常對現代禮貌都市的丑陋與卑鄙表示憤慨。莫言在《紅高粱》的題尾中寫道:“謹以此書召喚那些游蕩在我的故鄉無邊無際的通紅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們的不孝子孫,我愿扒出我被醬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個碗里,擺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饗!尚饗!”
小說中“我”的爺爺余占鰲并非是一位為了民族大義革命信念而抗擊日本人侵略的傳統式大英雄。他只是單純的為了替死去的生命復仇,為了讓生命能夠繼續延續奮起反抗。而“我”的奶奶臨死前仰天對一生的感悟更像是一場華麗的贊美詩。正是懷著這樣一種尊重生命本質的人文情懷,小說紅高粱感動無數的讀者,指引人們如何正確審視我們的生命。
《紅高粱》讀后感14
讀了莫言的《紅高粱》,心中激昂澎湃。頓時對東北高密鄉,滲透著熱血的黑土地,敬仰萬分!
小說以家鄉紅高粱做為背景,描寫了以“爺爺”、“奶奶”為代表的家鄉人民與日寇進行殊死搏斗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兼具土匪頭目和抗日英雄雙重身份的“爺爺”粗野狂暴卻極富正義感和民族氣節,剛烈如火而又柔情似水的“奶奶”則敢作敢當、蔑視傳統倫理、大膽追求生命激情和幸福。他們周圍的鄉民以樸素,誠懇的民族感,愛國熱情,以及憤怒的報仇心里投身于激烈的對日抗戰中。在血與火的沖撞洗禮中,在哺育生命的紅高粱黑土地上,拋頭顱灑熱血,張揚生命的`自由,高貴和激情。血腥地活剮,英勇地伏擊,殘酷地火拼,生命的野合等一系列讓人過目難忘的畫面構成小說的主體,具有極強的藝術沖擊力。
藝術上,比喻、通感、擬人、象征等各類修辭手法的有效運用,使小說意象豐富,感性十足,形成一個以獨特感覺為基礎的“紅高粱”世界。另外,小說在敘述方式上也獨具匠心,它以14歲豆官的“童年視角”進行主體敘述,另加上“我”的回望補充,使不同的時空相互扭結,組成了一個完整統一而又藝術斑斕的藝術世界。
被小說濃烈的感染著的神經,仍停留在東北高密鄉那片紅高粱里,停留痛失母親的豆官身上……偉大的祖國母親軀體已被隔離的支離破碎,血跡斑駁。國已破,折斷的翅膀被異族人無情地欺侮摧殘著,踐踏著!不敢想象當時情況下人們是如何掙扎著生存下去的!祖國大地上不知有多少豆官們失去了母親的懷抱!
這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落后就要挨打!歷史的教訓我們要時刻銘記。今天,我們擁有了幸福,就要努力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作文
《紅高粱》讀后感15
讀罷莫言的《紅高粱》,腦子里便是那高粱的海洋,在八月的深秋里,一片血紅,無邊無際。紅色是富有生命力的顏色。
《紅高粱》是最能反映莫言風格的一篇奇作。小說以一塊塊的感覺畫面組合而成,構成一個以獨特感覺為基礎的紅高粱世界。從題材看,小說取材于作者家鄉的抗日生活,寫作目的也很明確。在小說里,作者以家鄉的紅高粱作為背景,以活生生的感覺記憶為筆鋒,游犁般地描述著家鄉的抗日生活畫面。無邊無際的高梁地紅成洋的血海,血海中,有著生命的野合,有著活剮的血腥,有土匪的出沒,有英勇的伏擊。與以往的抗日文學不同,《紅高粱》摒棄了種種思想框框的制約,抹去了單純樂觀的色調,把家鄉的抗日生活重新放置在民族的自然發展和充滿血腥的歷史過程中去。之后有人驚嘆地評價,《紅高粱》把抗日題材拖出了困海。不僅僅如此,《紅高梁》還為我國當代的戰爭文學拓出了一條新路。
《紅高粱》中充滿對于人的個性和生命強力的熱烈贊美。莫言在寫作《紅高粱》時就痛感現代都市中人性的齷齪和生命力的萎縮,轉而在高密東北鄉那一片粗獷、野蠻的'鄉土大地上發現爺爺、奶奶們那種強悍的個性生命力,自由自在、無所畏懼、樸素坦蕩的生活方式。這種現實人生與過往歷史的交流,使過往民間世界中所蘊含的精神轉化為當代人重要的組成部分并對其人格的生成產生重要影響,從而在作品中創造了一個個感性豐盈、生命鮮活的藝術形象。崇尚生命的強力、贊美個性生命的偉大是莫言《紅高粱》的主題,這個生命主題會使我們想到西方近代以來的生命哲學,個性是尼采那種高蹈的生命意志。
在那里,莫言引出了一個關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題。這一主題首先能夠透過其所描述的野生的紅高粱這一富于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確立。這些野生的、蓬勃的紅高粱,既是農民們賴于生存的物質食糧,又是他們生存活動的現實空間。他們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那里是性和暴力、生命和死亡的聚合地。紅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為北方中國農民的生命力的象征。《紅高粱》顯然超越了其題材所固有的一般意識形態和文化歷史觀念的含義,而是展現了中國人的生存活動與生存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并包含了更為深刻的關于生命力的寓意。與此主題相關,莫言筆下的主要人物往往不是那種由正統禮貌觀念所認定的所謂歷史主體,而是那些被主流歷史排斥在外的人群。在《紅高粱》中,參與那場英勇的戰斗的主角是一幫由土匪、流浪漢、轎夫、殘疾人之流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然而,正是在這些粗魯、愚頑的鄉下人身上,莫言發現了強大的生命力。站在正統的文化立場上看,這些人是歷史的邊緣性人物。他們的生存方式和行為,大大僭越了禮貌的成規。他們隨意野合、殺人越貨、行為放蕩、無所顧忌,是未被禮貌所馴化的野蠻族群。在他們身上,體現出了生命力的破壞性因素。莫言賦予這種破壞性和生命強力以精神性,升華為一種酒神精神,透露了民族文化中所隱含的強悍有力的生命意志。
【《紅高粱》讀后感】相關文章:
《紅高粱》讀后感10-21
紅高粱讀后感02-08
紅高粱讀后感1000字11-22
《紅高粱》讀后感范文700字12-09
《紅高粱》讀書心得讀書筆記11-08
紅高粱終成參天之樹讀后感范文11-30
紅高粱觀后感11-12
紅高粱觀后感三篇12-02
描寫高粱的優美句子(精選110句)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