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皮影戲相關的文章
拙中寓巧的皮影戲(一)
皮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shù)亓餍械那{(diào)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在河南農(nóng)村,這種拙樸的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
皮影戲在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元代時,皮影劇院戲曾傳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稍后,又傳至東南亞。清代乾隆年間,皮影戲傳入法國巴黎、馬賽和英國倫敦,這種源于中國的藝術形式,迷戀了多少國外戲迷,人們親切地稱它為 "中國影燈"。
皮影的原料多是牛羊皮,豫南喜歡用牛皮,豫西常用驢皮,其制作和表演皮影戲的過程是:首先,將皮子泡制、刮薄、磨平,然后,藝人們將各種人物的圖譜描繪在上面,用斜刀、圓刀、平刀、三角刀等各種型號的刀具刻鑿后,再涂抹上顏色。雕刻時,一般都用陽刻,有也用陰刻,雕工細致,刀法多變。繪畫染色也有一定的講究,女性發(fā)飾及衣飾多以花、草、云、鳳等紋樣為圖案,男性則多用龍、虎、水、云等紋樣為圖案。一般忠良人物為五分面,反面人物為七分面。人物造型與戲劇人物一樣,生、旦、凈、末、丑角色齊全。制成的皮影高的達55厘米,低的僅有10厘米左右。皮影戲人的四肢和頭部是分別雕成的。用線聯(lián)綴而成,以便表現(xiàn)時活動自如。一個皮影,要用五根竹棍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玩得觀眾眼花繚亂。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說、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塊1米大小的白紗布做成的。白紗布經(jīng)過魚油打磨后,變得挺括透亮。演出時,皮影緊貼屏幕活動, 鏤空的人影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
藝人演出皮影時所用的唱腔,除了吸取本地區(qū)傳統(tǒng)的唱腔外,還有自己的獨創(chuàng)。皮影戲雖然看似拙樸,但拙中寓巧,蘊含著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奇巧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它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場地限制,演員也不需正規(guī)訓練,所以由其受到豫南、 豫西山區(qū)人民的喜愛。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qū),一提起這種輕便的藝術形式,人們會親切地稱它為"一擔挑"藝術,或者叫它為文化生活的輕騎兵。
泰山皮影戲的產(chǎn)業(yè)夢想(二)
在泰山傳唱了400多年,作為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泰山皮影戲,正行走在一個抉擇的十字路口,是走進市場,還是抱陳守舊堅持老路,一直是泰山皮影戲傳承人范正安的一塊心病。而他的兒子范維國卻已經(jīng)做出了選擇,“傳統(tǒng)文化的產(chǎn)業(yè)化方向很明顯,文化一定要走向市場,但是就看怎么走了!痹诘谌龑蒙綎|省文化產(chǎn)業(yè)博覽交易會上,范維國這樣對記者說。
“自己都維持不住自己,怎么傳承下去”
“來者何人俺乃泰山石敢當!膽大的妖狼,竟敢在泰山上攔路吃人,俺豈能容你!”在第三屆山東文化產(chǎn)業(yè)博覽交易會泰安展區(qū)的現(xiàn)場,66歲的范正安作為特邀嘉賓正在會場向觀眾表演自己的拿手絕活泰山皮影“十不閑”。
看他表演,手腳并用,一邊唱,一邊擺弄皮影人,還一邊敲鼓奏樂,全身每一個地方都不閑著,速度快,卻不忙亂。
“有點老嘍,這十不閑都有點跟不上了!狈独下犝f記者要采訪,擦了擦頭上的汗水感嘆起來。
范正安結緣皮影近60年了,可以說在這上面傾注了自己一生的心血。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娛樂方式的改變,泰山皮影和其他民間藝術一樣,曾一度被冷落,觀眾稀少,范正安的絕技面臨后繼無人的境況。
“一開始,我把這門技藝傳給我兒子范維國,想祖祖輩輩傳下去。后來,我就想,為什么不讓更多的孩子來學習制作皮影,演繹皮影這皮影文化是寶貝,可不能失傳啊!狈墩埠蛢鹤右黄疝k了一所學校,從皮影制作教起。
“現(xiàn)在的社會環(huán)境不太適合我們這種東西的傳承,太浮躁了。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塌下身子學呀,學一樣東西都想著立馬見到經(jīng)濟效益!狈独细袊@道,皮影戲走向市場可以說是被“逼”出來的。
2009年11月,以表演“泰山皮影戲”為主要內(nèi)容的“弄影軒”正式對外營業(yè),向來泰安旅游的團隊預定演出!稗k這個“弄影軒”就是想弄個地方讓想學皮影戲的孩子提供一個展示學習的地方,光學也要有實踐的地方!弊寣W皮影戲的孩子有對外展示的地方,有學習以后的成就感,這是范老開辦“弄影軒”的一個目的,而另一個目的就是盈利。
對于盈利方面,范老表示一周能接六七場表演,盈利很少但是至少能維持正常的費用!白詈笾匾氖亲屵@種文化能正常運轉(zhuǎn)下來,要是自己都維持不了自己,怎么傳承下去必須讓它進入市場!
范維國腦海中的皮影文化帝國
在范正安的眼里,可能看到的只是自己手中揮舞的皮影人物和它的文化分量,而兒子范維國看到的似乎不僅僅是這些。
“皮影戲完全可以做很大,我已經(jīng)有比較成熟的想法了,現(xiàn)在就希望能有人投資。”范維國這樣對記者說。
范維國告訴記者,“弄影軒”只是泰山皮影戲市場化的第一步,目前僅能容納60來人的弄影軒已經(jīng)遠不能滿足需求,他們將建設一個可容納500人的大型劇場分店。
今年8月份,范維國還注冊成立了泰山皮影藝術研究院,研究院將分設三個機構,一個是產(chǎn)業(yè)開發(fā)中心,一個是文化傳播中心,另一個是藝術演藝中心。范維國說,他希望研究院能成為泰山皮影進軍文化產(chǎn)業(yè)的“橋頭堡”,在這里可以聘請國內(nèi)外知名學者作為會員,對泰山民俗、民間藝術進行研究,豐富完整泰山皮影和泰山民俗文化的理論體系。
在范維國的設想里,他們還將聯(lián)合一些景區(qū)建立泰山皮影戲的主體公園,從皮影藝術劇場、皮影茶館、皮影車間、皮影文化研究中心到文化主題酒店、其他門類的民俗工藝品展銷,雜技表演等一應俱全。
“雖然是小劇種,但要把它做成大產(chǎn)業(yè)。我們明年就要舉辦中華首屆泰山皮影動漫藝術節(jié),這個你要給宣傳一下,我們希望一些動漫公司能夠參加!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在范維國的腦海中,慢慢呈現(xiàn)出的是一個龐大的皮影文化帝國,但是他現(xiàn)在需要面對的切實問題是,皮影戲現(xiàn)在能夠盈利的一個是“弄影軒”,一個是皮影紀念品的銷售。
在泰安展區(qū)的現(xiàn)場,就有展示售賣皮影紀念品的柜臺,價格在幾十塊錢到上百塊錢不等。而這種皮影紀念品也有它的局限性。
“純手工的比較貴,一般都在上百塊,但是正是因為手工制作,產(chǎn)量上不來,限制了銷售規(guī)模,而且還要面對西部地區(qū)低廉的仿制品的沖擊!狈毒S國說,所以皮影紀念品的盈利規(guī)模也不會很高。
泰山皮影戲的產(chǎn)業(yè)夢想 而作為皮影文化帝國重要組成的主題公園建設,需要高達5000萬的資金投入,似乎讓范維國這一設想也成為空中樓閣。但是傳統(tǒng)文化要走向市場卻已經(jīng)成為范維國為泰山皮影戲定下的方向。
“怎么樣才能真正的保護傳承好傳統(tǒng)文化把它束之高閣供起來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回歸市場,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它、接受它,最后發(fā)展它。雖然這條道路現(xiàn)在看還比較曲折,但是前途是光明的!狈毒S國如是說。
范維國可能不知道的是,作為山東省文化產(chǎn)業(yè)的一次盛會,第三屆文博會上山東省共申報文化產(chǎn)業(yè)項目1376個,投資總額達4841億元,融資總額達2704億元。而開幕式當天重點文化產(chǎn)業(yè)項目簽約儀式上,就有31個項目投資總額達1224億元人民幣,6億元港幣得到落實。
文化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正成為這個社會的共識,或許就在不久的將來,范維國的皮影產(chǎn)業(yè)化規(guī)劃會夢想成真。
尋訪世界遺產(chǎn) 印尼國粹皮影戲(三)
正如京劇臉譜讓人想到中國,爪哇皮影則讓人想到印度尼西亞。在近千年的歲月里,皮影戲在印尼曾是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文化生活支柱,被視為印尼的國粹。2003年爪哇皮影被收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首批名錄。
皮影戲在印尼被稱作“wayang kulit”wayang的意思是“影子、靈魂”,kulit的意思是“皮”。在幕布上活靈活現(xiàn)的皮影曾長期被視為神靈和祖先的靈魂。時至今日,皮影戲仍然是許多宗教儀式和節(jié)日慶祝中的一個重要節(jié)目。
日惹是爪哇文化的發(fā)源地,印尼皮影戲最初就是從日惹王宮流入民間的。王宮附近的梭諾布朵么博物館的皮影戲據(jù)說是最傳統(tǒng)和最專業(yè)的。我特意在這里看了一場皮影戲。大廳中央的臺子前端有一幅白色幕布,上懸一盞燈,下端是根香蕉樹干,正面角色的皮影插在幕布右邊的樹干上,反面角色則插在左邊!暗吕伞保ㄆび安倏v師)盤腿面向幕布而坐,身后有十多個樂師和三名伴唱的婦人。樂隊演奏古老的嘉美蘭音樂!暗吕伞庇媚_趾夾住一個小銅錘敲擊身邊的木箱子來指揮樂隊。只聽他“啪、啪、啪”敲了三聲,全場肅靜,據(jù)說這三聲是為了把皮影“喚醒”。他首先介紹故事背景,邊說邊唱,身邊的三位婦人也唱起悠揚的歌曲。接著,在“德郎”的操縱下,王子、惡魔、戰(zhàn)士等角色先后登場。它們的剪影跳躍于白色的幕布上,給人一種神秘之感(見圖,董力攝)。樂隊給打斗場面配上了金屬撞擊聲,好似武俠片中打斗時的清脆聲響。我繞到舞臺邊上,只見“德郎”兩手并用,拿著兩三個皮影正左右開弓地舞個不停。據(jù)這家博物館的皮影戲總監(jiān)尤迪講,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德郎”一個晚上要操縱50-100個皮影!
“德郎”很不簡單:既要記住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復雜的故事和眾多角色的臺詞,又要用不同的嗓音表現(xiàn)各種角色, “德郎”必須身體強壯,否則整晚盤腿坐著操縱幾十個皮影可吃不消。“德郎”和皮影備受印尼人的尊敬。以往“德郎”被認為是通法術的,清洗皮影的水也被視為圣水,可以祛病消災。
尤迪向我介紹了皮影的制作過程和角色的區(qū)別。工匠要先將水牛皮制成半透明狀,然后描形、剪切,還得用小錐子扎上很多小孔,以便燈光透過這些小孔為皮影增加層次感,最后是上色。膚色、眼睛和鼻子的形狀以及帽子和頭飾區(qū)分了角色的性格和地位。年輕的貴族或者國王的臉是白色或者金色的,年老的則是黑臉;高尚善良的角色擁有較小而苗條的.身形、細長眼、尖鼻子和略向下看的謙遜眼神;粗魯強硬的角色則身形高大,鼻闊眼圓,牙齒猙獰;紅色皮膚表示脾氣暴躁、白色皮膚代表年輕和純真。盡管皮影在幕布上映出的影子分不出顏色,每一件皮影還是被畫上了絢麗的服裝。
關于印尼皮影戲的起源有幾種說法。一說來自印度。印尼皮影戲的內(nèi)容多來自于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就是一個重要的證據(jù)。一說來自中國,是北宋以后經(jīng)馬來半島傳入印尼的。還有種說法是源于印尼本土,11世紀時從爪哇王室逐漸傳到印尼各地。
看皮影戲曾是印尼人最主要的娛樂活動。王宮里有專門的皮影工匠和皮影戲藝人。有錢人家也常請皮影戲班登門表演。在鄉(xiāng)下,每逢節(jié)日或辦喜事,全村人聚在幕布前后從傍晚一直看到黎明。不僅如此,普通人家也會買些便宜的皮影或者自己做幾個皮影自娛自樂。不過,如今面對影視的沖擊,皮影戲的生存發(fā)展也面臨挑戰(zhàn)。很多皮影戲班為了留住觀眾,表演時加入流行歌曲、譏諷時事、插科打諢等噱頭。
雖然印尼皮影戲一直在變化,如加入印尼本土的角色、燈光的變化等,但它的延續(xù)傳承依然形勢嚴峻。2004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起一個項目,鼓勵印尼采取措施保護、振興和推廣皮影戲。在日惹和梭羅,就建立起了專門傳授皮影戲的藝術中心。尤迪說,他所在的博物館也招收了一些青年,學習皮影的制作和表演,目的就是為了讓印尼的國粹后繼有人,代代相傳。
皮影戲:琴聲燈影里漸行漸遠(四)
相傳在漢代,寵妃李夫人死后,漢武帝相思成病。宮中有個叫少翁的人,用素紙剪成李氏人形,將紙放在燈前投影到帷幕上。漢武帝看后,似見到李氏一樣,于是病漸好!叭呱佔鰬蚺_,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中來!痹谌缃裆虡I(yè)大片、動漫、偶像劇亂戰(zhàn)的今天,有多少人還記得皮影戲——這出琴聲燈影里漸漸消失的古老民間藝術?
13年皮影收藏家變身皮影制作人
即便是在潘家園舊貨市場,這個國內(nèi)目前規(guī)模最大的民間工藝品集散地,也難見皮影身影。
幾經(jīng)找尋,記者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家名叫“皮影坊”的皮影藝術坊。走進“皮影坊”,正趕上店主周樹鵬準備打烊。記者在店內(nèi)看到,滿墻都是五彩斑斕的皮影,生、旦臉譜,著唐宋服飾,韻味十足。
“我收藏皮影已有13年了。”199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周樹鵬開始琢磨收集皮影。最初他從遼西朝陽地區(qū)購進皮影,在琉璃廠出售!耙驗槭召徠び皶r總是和一些民間藝人打交道,久而久之自己也就會做了!敝軜澌i說。
“現(xiàn)在,技藝精湛的老民間藝人是越來越少了,好雕工的皮影也已經(jīng)很難再尋。”1999年,他發(fā)現(xiàn)手工作坊的技術工藝并不能達到皮影雕制精美的要求,于是細心的他開始嘗試自己制作模子,然后才交由他人批量生產(chǎn)。目前,皮影坊文化整合傳媒已經(jīng)成為北京市惟一一家自己制作生產(chǎn)皮影的藝術工作室。
從事皮影收藏、制作和買賣13年,周樹鵬現(xiàn)在已經(jīng)小有名氣了,“皮影坊”成為北京市目前規(guī)模最大的皮影藝術坊。2006年和2007年,周樹鵬相繼開了兩家皮影工作室。中國美術館2007年“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皮影專題展”記錄手冊《影戲華彩》的封面字體就是周樹鵬設計的,其中加入了眾多皮影元素。2007年,周樹鵬又為劉德華《三國之見龍卸甲》電影提供了全部皮影道具。
皮雕搭上家裝復古順風車
皮影始于漢,興于唐,流傳于宋元,是一門集繪畫、雕刻、文學、音樂、舞臺、表演于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它曾經(jīng)是有錢人家和宮廷才能欣賞的藝術,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時尚就是輪回的復古,如今社會又刮起了一股“懷舊風”。明清家具、皮影等一些具有文化內(nèi)涵、能勾起人們懷舊情懷的老物件成了搶手貨。
“現(xiàn)在越是具有傳統(tǒng)民俗民風的藏品,人們越愛不釋手。我們的皮影價格只有100多元,不僅外國游客非常喜愛,還有很多文化層次較高的人買回去作為自家擺設的裝飾品,或是當禮品送人!敝軜澌i說。
據(jù)了解,目前一個17公分的仿古皮雕市場價較為便宜,在70多到150元不等。而不少明清珍品每一張都在上千元左右。周樹鵬說,現(xiàn)在每個月的訂單量基本可維持在3萬-4萬張。
皮影每月僅能為老外演出3-4次
“現(xiàn)在的皮影市場不大,真正懂的人不多,現(xiàn)在大多數(shù)顧客的興趣都只在皮雕身上,而對于皮影戲的唱腔、演出幾乎是無人問津!敝軜澌i對此也很無奈。
“皮影的消失,關鍵是在皮影唱腔和表演上!睋(jù)了解,目前皮影演出只是在甘肅環(huán)縣、陜西渭南、遼西朝陽等皮影戲歷史悠久的山村地區(qū)還存在。
為了開發(fā)皮影市場,將傳統(tǒng)皮影戲保存下去,周樹鵬和香港英派瑞旅游公司開展合作,在派對上為外籍游客團進行15分鐘到30分鐘的皮影戲表演。這樣的演出平均每月可達3-4次,在旅游旺季時情況更好。周樹鵬說,由于財力不夠,國內(nèi)方面遠不能和國外市場相比。皮影戲沒有固定演出場所,而目前他們正在考慮和茶館開展合作。“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這也是不少傳統(tǒng)民間藝術所共同面臨的尷尬境地。
當我們關注民間藝術時,也不能忽視民間藝術家們的生存狀態(tài)。據(jù)了解,目前我國皮影藝人的年齡普遍偏老,都在45歲到70歲左右。對于皮影面臨后繼無人的問題,周樹鵬表示,不少年輕人對于皮影文化不了解,而國家雖然強調(diào)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但并沒有一個專門的皮影行業(yè)協(xié)會。皮影藝人四散游離,這并不利于皮影技藝的傳承和皮影藝人的保護。
近年來,皮影生產(chǎn)又遭到了激光技術的沖擊。一直以來,皮影都是手工雕刻而成的,耗時耗力,卻凝聚著很高的藝術價值。對于一般皮影愛好者來說,他們并不能分辨出手工雕刻和激光雕刻的精致度,而激光雕刻更為價廉。
傳承百年的路家班皮影戲(五)
路海,路家班皮影的第六代傳人、北京玩具協(xié)會會員。路家原籍本在東北沈陽,1644年進京,定居在昌平路家莊。路家第一代唱皮影的人,是路廣才。他自幼酷愛皮影戲,拜師學藝,棄農(nóng)進城搭班唱戲。其子路德成,子承父業(yè),在西單北大街堂子胡同西口成立了“祥順影戲班”。其子路福元自幼隨父學藝,中年時另立門戶,在西四南頒賞胡同西口成立了“福順影戲班”。路福元的次子路宗有,是路氏皮影第四代傳人,生性剛烈他一心要改革祖輩傳下來的影調(diào),和父親爭論未果就在西四北大街毛家灣西口,另立“德順影戲班”。他把伴奏的大鑼、大鐃舍棄,改用京劇的打擊樂器。又吸收京劇的長處,改革影調(diào)。他的大膽改革,使路氏皮影在北京諸多影戲班中獨樹一幟,奠定了北京西派皮影的基礎。路氏皮影第五代傳人是路宗有的五個兒子,長子路景魁唱丑,人稱“活豬八戒”,又彈得一手好三弦;二子路景通唱大武生,嗓音高亢聲入云霄,又兼操縱;三子路景達耍影人,在設計、雕刻影人方面獨有創(chuàng)新,他借鑒京劇臉譜,設計皮影造型,形成北京西派皮影特有風格;四子路景平拉主弦,兼唱花臉、老生、武場上的活兒沒有他不會的。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shù)亓餍械那{(diào)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在河南、山西農(nóng)村,這種拙樸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 皮影戲是中國漢族民間的一門古老傳統(tǒng)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千百年來,這門古老的藝術,伴隨著祖祖輩輩的先人們,度過了許多歡樂的時光。皮影不僅屬于傀儡藝術,還是一種地道的工藝品。它是用驢、馬、騾皮,經(jīng)過選料、雕刻、上色、縫綴、涂漆等幾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藝精湛,表演起來生趣盎然,活靈活現(xiàn)。受到外在環(huán)境以及獸皮材料質(zhì)地上的差異等種種因素影響,皮影戲偶造型風格各地不同。
北京皮影以線刻見長,自清中葉后,在造型上借鑒京劇,出現(xiàn)了生、旦、凈、丑、末的臉譜。正是藝術家們一代代人的努力,才使得皮影藝術不斷的繁衍、發(fā)展。造型設計突出了人物的情感和神態(tài)的塑造,注重人物著裝在影人關節(jié)處連接的統(tǒng)一和衣飾冠戴的合理性。路景達創(chuàng)造性地將京劇臉譜融入皮影造型中,其造型典雅,色彩亮麗。
華州皮影戲與雕刻藝術(六)
皮影戲俗稱“燈影戲”,有“電影始祖”之美譽,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戲劇之一。中國皮影戲歷史悠久,源于漢代,興盛于隋唐,宋朝時期進入極盛時代,此后傳入西方,流傳民間各地。
皮影戲曲藝術,是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產(chǎn)生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里一顆璀璨明珠。皮影戲人物、布景、道具造型藝術創(chuàng)意汲取了中國漢代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和唐宋寺院壁畫之手法與風格,其制作十分精細考究,須選用上等牛皮、經(jīng)刮、磨、洗、刻著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幾千余萬刀而成。
華州皮影戲是中國皮影戲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經(jīng)典故而最有資格代表中外皮影藝術的最高水平,被譽為“中華戲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祖”。專家普遍認為,華州皮影戲在國內(nèi)外戲劇歷史上的地位,近似秦始皇兵馬俑在中外考古史上的地位,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華州皮影戲的人物造型特點是:精巧別致、刻工細膩形象、線條明暢生動、施色考究艷麗、既能充分表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不失民間藝術的稚巧淳厚,既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又可作為珍貴的收藏品和饋贈品。
【與皮影戲相關的文章】相關文章:
1.與剪水相關的文章
3.男人與酒相關文章
8.愛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