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外文化交流的五篇文章
不可放低自己
幾年前,我在美國大使館被自己的同胞結結實實惡心了一把。
那次我因公務赴美,去辦簽證。簽證處大廳里人頭攢動,幾個身著美國大使館保安制服的中國年輕人在里面來回走動。辦完簽證,我拿著護照準備離開,看到其中一個保安正沖著一對老人厲聲講話,或者可說是“訓斥”,因為老人“說話聲音太大”。看老人的穿著打扮,像是來自偏遠地區,要去美國看望孩子。說話聲音大,的確不妥,保安應該維持秩序,但他的態度未免太惡劣。
我走過去提醒他:“請注意尊重老人。”沒想到這個保安勃然大怒,覺得我挑戰了他美利堅合眾國大使館保安的赫赫權威,沖過來用他并沒有被賦予的權利把護照從我手中拿走,然后強行要把我轟出去。
他說:“你給我出去,這里是美國領土!”
我告訴他:“我知道這里被理解成是美國領土,但你沒有這個權利。美國使館的規則我非常清楚,美國大使我也認識。”
但他依然咆哮,威脅我說:“如果你不出去,我就不讓其他的中國人進來辦簽證。”
我們在門口僵持著。因為我的緣故,中國人都被攔在門外。為了不影響他們,我選擇暫時讓步,走了出去。但我對那一群中國保安說:“我在門口等你們解決問題,否則一切后果由你們承擔。你們真不應該這樣,你們是中國人嗎?”
讓我哭笑不得的是,其中一個從北京本地招來的年輕保安竟然狐假虎威大言不慚道:“我們都是美國公民,你趕快給我們從美國領土上出去!”
是年少無知,還是別的什么?在這樣的時刻聽到這樣的話從自己同胞的嘴里說出來,心痛。
我在門口站了許久,這群保安的領班才走出來。也許感覺到我不是那么好欺負吧,他開始跟我誠懇地談條件,給我兩個選擇:要么走正常投訴程序——路漫漫其修遠兮,不知何時才能取回護照,我會因此無法按時赴美;要么,他替我取回護照,叫出那個保安,說兩句好話一筆勾銷,還要我向他保證不通過其他渠道找他們算賬。
我著急走,答應了他的條件,拿走了護照。
后來聽說不少朋友在美國大使館都有過類似被自己的同胞欺負的經歷。我始終覺得故事并沒有結束,只不過忙起來,也就漸漸淡忘了。
一晃幾個月過去了,我在耶魯校園里偶遇熟人——時任美國駐華大使雷德。他也畢業于耶魯。這位歷史上任期最長的美國大使依然和藹可親,我們海闊天空地聊了一陣子。我一邊和他聊,一邊在心里斟酌是否單方面撕毀和保安領班達成的口頭協議。想到那些因去辦簽證而遭到蔑視的中國父母和學生,我到底還是將那件不愉快的事告訴了他,并真誠地說:“我們不希望這些不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中國人,破壞了我們對美國的印象。”雷德說:“是的,我們也不喜歡那樣。”
又過了幾個月,回到北京,雷德大使和夫人邀請我共進午餐。當我拿著請柬經過大使官邸安檢時,一位中國保安走過來對我說:“上次和您過不去的那個保安已經被開除了。”我看了看他,似曾相識,也許是當時那一群保安中的一位,眼睛里有一絲歉意。
我笑了笑,點點頭走進去。
再后來,又去美國大使館簽證處,看到了不少新面孔的保安,也聽到他們用“您”來稱呼辦簽證的人們,態度好了許多。我也依然會去排隊辦簽證,依然會在人群中敏銳地觀察不合理現象,并時刻準備著……
值得反思的是,在上海,今天仍然延續著一種“前殖民地文化”。一次我和外國朋友在上海見面,問他住在哪里,他很自然地告訴我:“French Concession!(法租界)”我立刻半開玩笑地阻止他:“去你的法租界,說什么呢?”
過去,老師告訴我們,走在街上遇到外賓,要主動用英語問好:“Hello!”“How are you?”那時候老外來中國都是旅游,為了不給中國人丟臉,我們都苦練口語。現在時代已經變了,很多老外來中國是為了找工作。我是這樣做的,在北京遇見外國人,首先說的一定是中文——在自己的國家說自己的語言,天經地義。如果他表示中文水平不夠,我們再用英語。
WTO體制講求“國民待遇”原則,意即一國以對待本國國民的方式對待外國國民,外國人與本國人享有同等的待遇。這一方面意味著我們不能歧視外國人,我認為更重要的一點,是意味著我們也要調整心態,不能過于“高看”外國人而放低自己。
哪國護照最好用
公民享有的國際旅行自由度,不但是國力強弱的一種體現,也顯現了每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與其他國家的關系。擁有所謂“優等”護照的公民,出行期間省時又省錢;而持有所謂“垃圾”護照的公民,出行則處處受限。
本榜單根據亨氏簽證受限指數排名而得。Henley&Partners顧問公司分析研究了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簽證規定之后,按照不同國家的公民前往海外所享有的免簽證國家數而創建了這一指數。香港護照排名第11;中國護照的指數為41(對41個國家或地區免簽),排名為并列第92名,僅領先于一些貧窮、戰亂動蕩的國家。以下為前10名的國家或地區:
丹麥護照
芬蘭、瑞典、德國護照
英國、荷蘭、法國、比利時護照
盧森堡、意大利、美國護照
西班牙、日本、挪威、葡萄牙、愛爾蘭、新西蘭護照
奧地利、澳大利亞、加拿大護照
瑞士、希臘護照
新加坡護照
韓國護照
冰島護照
護照顏色有說道
我因為想去印度旅行,生平第一次擁有了護照,其暗紅色的封皮引起了我的注意。
歐洲共同體的9個成員國花了數年時間才決定了現在使用的護照封面的顏色。1976年,也就是歐共體首次提議統一護照的一年之后,英國表示對丁香紫色護照不敢恭維;然后英國外交官花了4年時間淘汰掉了褐紅色,因為他們覺得褐紅色太過平凡;接著否決了紫色;終于在1981年,歐共體達成共識,敲定了勃艮第酒紅色為其護照顏色。
這個顏色英國人只是勉強接受,他們抱怨法國在選擇勃艮第酒紅色提議上的影響力,很多英國人懷念他們的海軍藍色的護照。1920年的國際聯盟會議上制定了護照標準之后,英國就選擇了海軍藍為其護照顏色。在1926年召開的國際聯盟會議上,英國護照被譽為“最完美的”護照。
英國護照在顏色上的始終如一算是特例。美國1918年發行的第一本護照封皮是米色的,3年后被改為綠色。到了1926年,美國人又嘗試了不同深淺紅色的護照,之后在1941年變回為綠色。直到1976年為慶祝美國獨立200周年,美國護照的顏色才變成了藍色,以呼應美國國旗上的顏色。
歐盟統一護照顏色是為了讓自己的護照更容易識別。但護照顏色不能申請專利,歐盟也就不能阻止其他國家用相同的顏色。那些希望加入歐盟的國家,很快就通過改護照為酒紅色的方式表明了自己國家的立場。南美洲的安第斯共同體,也有建立與歐盟類似聯盟的愿望,所以它們選擇的護照顏色也是酒紅色。其他兩個區域組織——南方共同市場和加勒比共同體,則偏愛美國式的深藍色。
在選擇護照顏色時,每個國家都希望通過顏色反映他們的文化或宗教信仰。伊斯蘭國家往往偏愛綠色,德國和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成員的護照以前也是綠色的。
據一些專家估計,較暗的顏色會更受歡迎,因為它們耐臟,并能突出紋章,而且看起來更加正式。因為同樣的理由,很多國家警察的制服也是深色的。國際刑警組織是一個極少數有簽發護照權力的國際組織,它新發行的旅行護照是黑色的。聯合國的護照顏色,和其維和部隊的頭盔顏色一樣,都是太平洋藍色。
也有顏色搞笑的護照存在。在瑞典和荷蘭,如果有人丟失了自己的護照,那么緊急簽署的旅行護照是粉紅色的。這大概可以被視為是一種處罰措施。
當他低谷時
寧佳長得不夠沉魚落雁,智商也泯然眾人,婚姻路卻走得可圈可點。去了幾次清華園,就輕松拿下高材生老史同學。老史赴美深造,她也遠赴彼岸,陪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按照兩口子的安排,等老史博士一畢業,寧佳就辭掉工作,安心相夫教子。她是巨蟹座,說好聽,是把家庭排在生活的第一位;說難聽,那就是懶,懶得出去上班看人臉色。可人算不如天算,眼瞅著老史就快畢業了,金融危機卻來勢洶洶,求職路立刻艱難起來,屢屢碰壁是常事,私下里老史自嘲:想不到在國外也有當“面霸”的一天。曾經的清華才俊,如今的美國博士,大名都刻進家鄉的祠堂了,這讓他情何以堪!
經濟形勢影響感情生活的質量。原本老史就是個“悶騷男”,經過幾輪高不成低不就的打擊,光剩下“悶”了。每每寧佳下班回家,總見老公發散如草,北漂藝術家似的盯著電腦。被女兒請到美國當免費保姆的丈母娘,曾經當過婦女干部,最看不起外面一受挫回家就頹廢的男人,忍不住就要給女兒發牢騷:“他一大老爺們兒,天天泡電腦,能泡出美元來啊?”
確實,光泡網不是辦法。可他正處于情緒低谷,自信心嚴重受挫,寧佳怎么說服心高氣傲的他走出去,即便走出去了,又該走到哪里去,向誰展示自我?
內憂也罷了,工作也不讓寧佳省心。她那個美國上司,一貫用有色眼鏡看待黃皮膚下屬,金融危機讓他更有恃無恐。但凡有臟活累活,總想到寧佳這個中國女員工,話里話外還藏著這樣的潛臺詞:不好好干,隨時走人!
內憂外擾的當口,隔壁那對老夫妻給了寧佳電光石火的啟示。那是一個周五的黃昏,她下班回家,遠遠看到迎面走來的保羅和露絲,一個拿魚竿,一個拎魚桶,一副打靶歸來的神氣。走近了,老兩口熱切地向她展示他們的垂釣成果。寧佳突然就起了一個念頭:老史打小在山區長大,摸魚撈蝦是拿手好戲,酸菜魚也做得不賴……他的消沉和頹廢,他和自己老媽日益緊張的關系,這些問題,垂釣也許可以幫上忙。
從此,釣魚就成了寧佳家的周末必修課。湖邊的老史與電腦前的頹廢客判若兩人。魚兒釣上來,寧佳和孩子每每大呼小叫,一來二去,就把老史叫成了垂釣高手。
湖邊認識的、不認識的,一律對他心服口服。不僅老史,連寧佳都被人艷羨:“聽說你家先生做的酸菜魚有專業水平。你真有口福!”丈母娘也不再投訴老史的斑斑劣跡,還一個勁兒夸他的廚藝。更讓她驚喜的,是老史眉間的山峰逐漸瓦解,陽光再現,王者歸來。
無心插柳柳成蔭。當寧佳不再認為老史找到工作是她家撥云見日的唯一出路時,機會不請自來了。那是一個供職于美國名企的釣友,說他們的鳳凰城分部正招聘一名工程師,老史的專業剛好對口。
寧佳永遠記得老史從鳳凰城打來的那個電話,他語無倫次個沒完沒了:“老婆,我面試成功啦!下周來上班,年薪是你現在的三倍!我,你,哦,不,我們終于實現夢想啦,這段日子苦了你了。老婆是我的救星、福星、幸運星!沒有你,沒有我今天……”
有了“騷”的資本,老史這個悶騷男終于恢復如初了。
漫漫人生路,哪個家庭會一帆風順呢?面對另一半的難關,要幫他重振信心并非不可完成的任務,但也不是靠一味的安慰和忍讓。善于逮住機會的女人會把甘苦與共的日子經營得妙趣橫生,讓婚姻惺惺相惜,牢不可破。
馬克和他的中國鄰居們
在北京東城區北新橋附近的九道灣胡同,經常會上演這樣有趣的一幕:一旦胡同中出現老外,胡同里的大爺大媽便不由分說地將他們帶到“胡同兒”學校。見到馬克,老外們無奈地笑:“我們只是隨便逛逛,不是到這里的。”
剛開始打算在九道灣胡同開辦自己的學校時,馬克和鄰居們的關系可不是這樣的。九道灣一直是—個安靜的小胡同,住戶都是老北京人,大家不希望自己住的地方也變成南鑼鼓巷、煙袋斜街那樣的商業胡同,所以當馬克在這里租下一問小小的四合院,打算開一家教老外學習中國文化的“胡同兒”學校時,鄰居們不干了。
馬克是澳大利亞人,16歲時因為中醫治好了他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他對中國產生了感情,也充滿了好奇。2002年,馬克來到中國,做過健身教練,當過導游,后來發現老外來中國跟隨旅行團走馬觀花很難真正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于是產生了自己辦學校的想法。
鄰居們找居委會,甚至來小四合院里找馬克抗議。來中國幾年,馬克深諳中國人講究“人情味”和中國老百姓的待客之道。他留鄰居們在自己的小院吃飯,親自去廚房為大家做飯。吃著馬克做的宮保雞丁和糟熘魚片,鄰居們有些猶豫了:“這老外會做中國菜,味道還不錯,人看著也老實厚道,咱也不能為難人家一個外國人吧。”每次做了比薩和小餅干,馬克都挨家挨戶地給鄰居們送去。就這樣,憑著“糖衣炮彈”,馬克初步贏得了鄰居們的信任。
學校開張了,三三兩兩的老外們來到這里,哪個國家的人都有。在小院里,馬克找了能說英語的廚師教大家做中國菜,包餃子,下面條。他自己教授中國的茶道在他看來,茶葉是中國最好的東西。他讓客人們聞茶葉和泡過的茶葉的香味,告訴他們這和他們在國外喝的立頓茶包是兩個概念,這才是真正的茶文化。他帶著老外們去馬連道逛茶城,騎自行車去北京的小胡同尋寶,帶他們去看中醫、分辨中藥材。
鄰居們也在細細觀察,他們發現,“胡同兒”學校的老外們進出九道灣時都安安靜靜的,連孩子都不大聲喧嘩;碰到街坊鄰居,大家禮貌地打招呼;想拍老宅子,會事先征得主人的允許;學校一到晚上早早關門,絕不影響鄰居們休息。大家伙兒挺感動,馬克說話還真算數,這小子靠譜。
老北京人厚道,人敬我一尺,我還人一丈。人家老外這么考慮咱們的感受,連大公司來租小院晚上辦聚會都推掉了,咱也得幫人家把學校辦好。這么一想,大爺大媽們便忙活開了:看到老外,沒說的,給拉到學校去;學校辦活動缺人手,沒問題,能幫啥忙幫啥忙;家里炸了丸子、蒸了包子、腌了酸菜,拿過去給老外們嘗嘗。馬克喜歡逛菜市場,在菜市場碰到馬克,鄰居們便教他怎么挑菜,最后還不忘叮囑一句:“過幾天西紅柿就便宜了,現在別買。”
老外們不是喜歡中國文化嗎?咱九道灣胡同雖然不出名,但這里有古老的四合院,有能把四合院講出些“道道”來的老人,再說了,人家老外都在幫著傳播中國文化,咱自己不也該做點什么?于是在老人們的講解下,老外們便知道了這小小的四合院可不簡單,不同方位的房子代表的地位不一樣,房子的高矮也有細微的差別:主人住北房,是最高的;東廂房比西廂房高,因為西屬金,東屬木,怕金克了小;古代中國人重男輕女,男孩子要住東廂房,因為太陽從東邊升起,住東邊意味著“棟梁之材”。此外,老北京人最喜歡在院子里種海棠、玉蘭、石榴、葡萄、棗樹,這些樹種都有吉祥之意,海棠象征榮華富貴,取其意“滿堂富貴”;玉蘭暗喻“金玉滿堂”;石榴子多,象征子孫滿堂,日子紅紅火火。
馬克說,他喜歡中國文化,更喜歡中國的老百姓。他又和房東簽了10年合同,希望和這些可愛的鄰居們一直住下去。
中國駕照考題讓老外“驚恐”
“如果你要突然從翻轉的車里跳出,應該往哪個方向跳?”
“你碰到地面后,用什么方式翻滾最好?”
“當你的車子突然往水里墜落時,最好的逃生方式是什么?立即打開車窗跳出?等到車子接觸到水面再打開車窗?待在車里求救?還是用腳踹破擋風玻璃?……”
這些不是申請特技替身演員的考題,也不是被派往某沖突地區之前,接受惡劣環境訓練的期終評估。這是來自中國駕照書面考試的問題。
在中國,駕照書面考試是計算機化的,總共有100個問題,全部從一份貌似無窮無盡的題庫中隨機產生。考試語言還設英語、阿拉伯語、法語和其他幾種外語,專供那些想要考取中國駕照的外國人選擇。內容包括罕見的交通標志、警察手勢信號、各種罰款和處罰條例。考生要通過考試,至少要在100個題中答對90個。
盡管駕照考試似乎不容易,但在中國一些最擁擠的城市,這只是上路的第一步。它們打開了一扇奇異的窗口,讓人驚恐的同時,一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的汽車熱。
在剛剛富裕起來的中國,近年來有車族大幅增加。越來越多新車和新手司機,在新修的公路和高速上,與更傳統的交通工具爭奪空間。駕照考試提醒即將上路的司機,他們在路上絕不是一個人。比如,考題提到駕車路見老人騎自行車、騎車者從對面過來、盲人或醉漢走路怎么辦的問題。比如,遇到一群羊怎么辦(“慢行,用車子嚇跑羊群”),有人牧放牲畜(減速,保持安全距離)又該怎么辦。不過,如果發現動物“橫穿道路”,正確的做法是“主動減速,或停車避讓”。
如今,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汽車產量也位居世界第一。另據中國媒體報道,去年中國發生20多萬起有人員傷亡的交通事故,至少62387人死于交通事故,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占該國所有意外死亡人數超過80%。
因此中國駕照考試總是設想駕車者可能遭遇很多此類問題,比如正面相撞、車胎爆裂及在車禍現場救治受傷和流血乘客等問題。還有不少問題是關于對各種交通違法行為的嚴厲懲罰,比如逃離肇事現場——暗示公安局交管部門大都已目擊,對全過程記錄在案。
【有關中外文化交流的五篇文章】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