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寫好寫景的文章
寫景,如同敘事和議論一樣,是必須掌握的一項最基本的寫作基本功。
首先,對事物須仔細觀察。觀察好生活是寫景的前提。魯迅先生就是因為兒時細心地觀察了生活,注意了身邊的景物,他才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出了紫紅的桑椹,高大的皂莢樹,光滑的石井欄,肥胖的大黃蜂,輕捷的叫天子那樣的名段。曹操如果不登上竭石山,自然也寫不出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水何澹澹,山島聳峙。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星漢燦爛,若出其中的名句。由此而得知:平素我們應該多踏入社會,多接觸生活,調動觸覺、視覺、嗅覺、味覺等多種感官全方位、多側面地觀察和體驗生活,以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這樣,有了豐富的積累,寫作時才會思維敏捷,源泉不斷。
其次,對寫景的文章要多讀。讀,有兩個好處:一是讀可以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二是可以通過讀來從范文中得到寫作方法的借鑒。有人認為:觀察也觀察了,生活也體驗了,可就是寫不好文章,其原因就因為你平時沒有語言和寫作掛技竅的積累。多讀就是解決這一矛盾的。吳伯簫《菜園小記》有一精美語段:那些新芽呀,條播的行列整齊,撒播的萬頭攢動,點播的.傲然不群,帶著光,發著笑,充滿了無限生機。一棵新芽簡直就是一顆閃亮的珍珠。夜雨剪春韮是老杜的詩句吧,清新極了;老圃種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清新的詩?多好的語段,多美的文字。仔細分析一下:此段描寫的對象是新芽,作者通過擬人、排比、比喻、引用、反問等修辭手法,又通過條播、撒播、點播、萬頭攢動、傲然不群、發光帶笑等用詞用語,將新芽描繪得栩栩如生,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飽含了作者深深的喜愛之情。對于這樣的好句好段,學生應該多讀多記,寫作起來才能文如泉涌。
然后,掌握和運用一定的寫作技竅。
有了上面的素材和語言積累后,也并不等于一個人就能夠成功的寫好文章了。雖說文無定法,但寫文章的道道總是有的,不掌握這種道道,那永遠也寫不好文章。那么寫景的文章寫作的道道是什么呢?
第一、要精心安排好你的寫景順序。
順序亂了,你的景就會亂,別人看你的文章就會摸門不是腦,找不著頭緒。請看xxx的詞: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是概括描寫北方雪景;再以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來展現北國風光。這樣由總到分,由概括到具體,景物描寫不但全面,而且層次分明,讀后印象深刻而清晰。因此,寫作前,我們務必要找到一種合理的寫作順序,或邏輯、或空間、或時間,切忌亂描亂寫,東拉西扯,七拼八湊。
第二、注重用詞用語和修辭。
古人在寫景時尤善字斟句酌,他們年留下的許多句子都是我們學習的典范。賈島的僧敲月下門、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就是他們煉字的結晶。那么,我們在寫景的時候,不妨也學學古人,盡量地選用那些最能表現景物特點的詞或句來描繪景物。
第三、將作者的情感融于景物描寫的字里行間。
任何寫景的文章,并不僅僅單是為了寫景,也就是為寫景而寫景,大凡寫景的目的就是為了抒發個人的情感,表現作者的喜怒哀樂。因此,在寫景的時候,作者要么滿懷喜愛贊頌之情,要么滿懷痛恨厭惡之情,并根據自己對景物的情感態度來選用不同的語言文字、修辭等對景物進行描繪。
魯迅在回故鄉時,因為心緒不好,所以他在《故鄉》一文一開頭就寫道:時候既然是深冬;漸進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絲活氣。這里作者選用的特定時間是深冬,冬天給人的感覺總是:涼的。用的詞是:陰晦、冷風、蒼黃、橫、蕭索這些詞給人一種壓抑、窒息的感覺,尤其是那個橫字,更是讓人聯想到,那些村子簡直就跟一個個死人一般,沒有了生氣,沒有了一點活力。后來,他又寫了一幅理想中故鄉的畫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顯然,作者的筆端所傾注的是一股濃濃的喜愛與贊揚之情。此時他所選用的是深藍、金黃、碧綠等一些色彩艷麗的詞語,通過這些詞和圓月、海邊一起把理想中的故鄉描繪得特別美麗,生機一片。就以上兩段的分析來看,寫景時,作者務必將自己情感融于筆端,選擇最有表現力的文字來表明自己的情感態度。
綜上所述,對于一個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學生來說,如果能做到以上幾點,再加上反復地練習,寫好一篇寫景的文章,那是可以達到的。
【淺談如何寫好寫景的文章】相關文章:
1.如何寫好寫景文章
2.如何寫好原創文章
8.寫好心情的文章